9月20日,笔者在《中国信息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技术的进步、创新与统计的改革、发展》的文章,回忆了从事统计工作30多年来统计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作为统计业务人员,我们对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是有限的。在我们把报表送到全市唯一的市级计算中心,交给穿着白大褂的录入员的时候,真的想像不到有朝一日,可以由企业录入基础数据后直传国家统计局的统一数据处理平台。但是,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和统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发现和把握趋势与规律,使其与统计需求的变化及统计改革的方向相吻合,以促进统计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统计能力,确是我们可以做到并应该为之努力的。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工作而言,已经应用的,还能走多远?尚未应用的,还能有什么呢?
联网直报系统与数据统一处理平台。这是以一套表为核心的统计“四大工程”中的两项重要内容。从业务的需求与技术的完善来考量未来,一是如何把涉及企业的尚未上线的专业、以非企业单位为对象的专业以及部门统计的内容逐步上线;二是满足不同层级的不同需求,使国家和地方之间可以方便友好地进行转换。
基本单位名录库。一位领导同志说,名录库是统计的脊梁。中国政府统计系统在“四大工程”推进的过程中,坚持“先入库,再有数”的原则,以确保纳入统计范围的都是真实存在的企业单位。着眼未来,我们或应该加快和提升名录库实时更新维护的速度和频率,以使其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任意时点上的真实现状。
地理信息系统。对政府统计部门而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追溯到十几年前。无论是人口普查还是经济普查,都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维护提供了全面的依据。但前者10年等一回,后者5年来一次。如果名录库的更新维护频率能够提升,则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更新也无疑会加快,其可用性也会明显增强。
综合宏观数据库。对政府统计系统而言,虽然数据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数据库功能作用的完善,确有无限的提升空间。北京市宏观数据库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了与23个委办局的信息共享;其二期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使信息共享单位达到49个。北京的今天,或可以成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明天。
遥感测量技术。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的前半时段,我们还曾为了搞准耕地面积,拿着国土部门的图斑,去一块地一块地踏查、测量。从“十一五”时期起,这种奔波就逐步调整为按照卫星遥感数据去核实,且不仅仅是针对耕地,还有林地、湿地等等。接下来要做的,一是提高遥感数据的分辨率,把地面上的一切看得更加清晰;二是要扩大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如向投资、房地产统计领域扩大。
PDA(个人电子终端系统)。采价员每人一部手机,及时把商品价格传回统一处理平台;记账户人手一部手机,可以随时一个电话,把刚刚买了什么商品告诉代理记账系统。如果我们的调查内容不断得到精简,PDA技术还可以在人口调查乃至普查、各种专项调查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虽然作为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和传感技术,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用途非常广泛,但其应用于统计,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显然,将探测传感技术用于统计,一个是物,一个是人。我们可以在这两个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
云计算与大数据。在网络上搜索,对前者的解释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提供服务;对后者则一般认为是,数据量很大、数据形式多样化的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云计算技术,对网络上形成的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处理,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政府统计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当然,这需要在法律、制度、方法和技术诸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而笔者以为,这或许是就统计信息化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统计面对的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