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努力探索科学发展后发崛起的路子
来源:广西日报 更新时间:2012-10-12

 记者 王万程

  党的十六大至今,正好是贺州建市10年。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贺州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贺州市委书记彭晓春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准确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改革发展全局

  记者:建市10年来,贺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发展形势喜人,您认为最主要的体会是什么?

  彭晓春:2009年4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视察贺州时指示,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把一个崛起的崭新贺州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认为,推动贺州科学发展后发崛起是自治区党委对贺州的殷切期望,也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建市以来,在历届班子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贺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后发展欠发达仍是贺州最大的市情。积极践行科学发展,下大力气统筹“好”与“快”的关系,努力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我们认真分析贺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越是后发展地区越要科学发展”的共识,确立了“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的发展定位,作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重大决定,提出了“两年有新突破,五年上新台阶,十年实现新跨越”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交通优先之路、新型城镇化之路、现代农业之路、开放合作之路、生态休闲旅游之路、和谐发展之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全面提升贺州在全区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经过几年努力,全市呈现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发展稳定大局持续向好、干部精神状态持续向好、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持续向好的强劲势头。与建市时相比,2011年全市地区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农民纯收入分别增长了2.2倍、36.3倍、4.3倍、2.8倍。

  科学谋划,坚持以循环经济牵引“三化”发展

  记者:我们感到贺州市近年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措施实、举措新、力度大、成效显著,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彭晓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贺州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变的双重任务。这些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坚持“再利用、低排放”理念,深入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提升,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依托贺州华润循环示范区,高标准、高起点布局和发展循环产业,积极规划企业、产业、区域循环发展路径,着力建设全国一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推动形成电子、再生资源、物流等循环产业链,倾力打造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我们把发展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优惠政策向产业倾斜,人才资源向产业汇聚,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我们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以“贺州华润循环产业”为龙头,以“电力、林产、矿业、电子、新材料”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干,以“贺州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区、电子科技生态产业园、旺高工业区、西湾(平桂)工业区、信都经济区、桂台(贺州)客家文化旅游合作示范区”六大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地方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园区经济从无到有并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5.9%,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1%,电子铝光箔产能达到1000万平方米,居全国前列。全市城镇化率从2002年的25.4%提高到37%,走出工业化发展从初期到中期过度的关键一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贺州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2%,居全区首位。

  民生优先,奋力走出一条“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新路子

  记者:这些年,贺州在民生方面打出了多副组合牌,取得了显著成就,请问贺州是如何改善和保障民生的?

  彭晓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我们认为,越是后发展欠发达,越要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要把民生优先作为贯穿全部工作的根本原则,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改善,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努力走出一条民生带发展、民生促发展,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的共享发展成果的道路。

  “十一五”时期,全市在民生领域累计投入87.48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170.5%,特别是近两年,全市民生领域投入更是占财政支出的75%以上,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树立了多项全国先进典型,五保村建设管理模式被国家民政部誉为全国一面旗帜,诚信计生、幸福计生工作得到国家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基本同步,农村特困户改造乡镇村级道路建设等方面均居全区前列。

  创新而为,坚持以创建文化先进城来提升文化软实力

  记者:近年来,贺州在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

  彭晓春: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必须要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以新的举措发展文化。贺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多文化的交融地,是一座文化富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加大文化改革发展力度,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同步提升,走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新路子。

  在实践中,我们认真探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办法措施,以创建“文化先进城”为总抓手,稳妥有序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以首创精神探索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地市级文化先进城的创建标准和考核指标,出台具体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时代气息、民族风格、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城;大力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巩固扩大文化惠民成果,初步形成了“农民主体、社会合力、自我发展、常态管理”的文艺惠民实践模式,得到了中宣部的高度评价;在全市开展“国学进万家”活动以及“感恩教育”、“和谐在基层”主题活动,强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提升广大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切实加强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着力打造瑶族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4项,占全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总数的11%;实施全市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中印刷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8.3亿元,位列全区第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了莲塘客家围屋、黄姚古镇等一批文化旅游品牌项目。

  固本强基,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记者:新时期、新形势下,贺州是如何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

  彭晓春: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贺州集老、少、山、穷于一身,干同样一件事,我们要比别的地方多付出几倍的努力,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充分调动起各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抓住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两个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拔重用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尤其是坚持“一化带六化”,以科学化为统领,大力加强信息化、规范化、项目化、制度化、民主化和时代化建设,重视发挥好党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大力弘扬“坚定信念、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贺州老区精神,倡导“不甘落后、不怨天尤人,不比条件比干劲、不比基础比精神”的创业精神,凝聚起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