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10-15
杨学山副部长曾经指出:“绩效评估是推动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项工作”。
随着对电子政务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电子政务的评估工作被分为绩效评估和发展水平评估。绩效评估,是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投入—产出关系的评估,重点考察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投资的经济性,目的是提高投资效益,侧重的是微观层面;发展水平评估,是对电子政务发展成效的全面评估,重点考察信息技术对政务的支撑、优化和创新的效果,目的是引导发展,反映的是宏观层面。
电子政务发展的五个阶段
2009年8月,工信部正式批复江苏省开展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试点。在试点工作实施中,江苏省提出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重点考察信息技术(“电子”)对政府业务(“政务”)的支撑、优化及创新水平;主要从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综合保障水平等三个方面评估;能够消除部门职能、规模、地域、发展水平等不同差异,而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普适性; 根据需要设置考核要点,形成面向部门和地区的一套指标、两套方法的综合评价体系;地区指标应综合反映其部门指标,在评价要点、数据采集和评分方法等方面应与政府部门指标有所区别。
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
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总指数(EGDI)由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指数(CBII)、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指数(GIRI)、综合保障水平指数(GSI)三部分构成。其中,EGDI= CBII*40% + GIRI*30% + GSI*30%。根据公式及得分比例,可以把电子政务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准备发展阶段(30分以下),表现为:信息技术得到初步应用,计算机普及率不高、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比率较低;部分公务人员使用计算机从事辅助办公、文字和数据处理、收发邮件等工作;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极为有限。
起步发展阶段(30分-60分),表现为: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能够基本满足业务应用需要;大部分公务人员可以使用计算机处理公务,部分核心业务系统建成并初步投入应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的软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支撑发展阶段(60≤EGDI<75),表现为:主要核心业务系统已经建成并应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70%;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开始起步并收到收效;基础设施、组织领导等综合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
深度发展阶段(75分-90分),表现为: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接近100%,且有50%以上的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流程网络化办理;业务系统集约化和协同度较高,系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不断增强;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利用成效明显;电子政务综合保障体系完善。
融合发展阶段(90分以上),表现为:电子政务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公共服务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方面效果十分明显;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发展的用户满意度达到较高水平;业务系统建设全面进入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良性轨道。
再思考及启示
当然,这套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评估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在指标体系的普适性、个别指标的科学性、指标评价考核要点、指标权重及评分标准,以及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同一发展阶段内的区分度上加以研究和完善。
通过对电子政务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我们也发现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推进中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是高端与适用。在建设之初,对设备求新求高端是一个普遍现象,建的很漂亮,但用的很差。长此以往,信息化建设就是一个不停投入,但不产出的,有“面子”没有“里子”的事情,这样的电子政务是没有发展出路的。所以,电子政务的建设一定要树立一个够用适用的原则,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口上,才能真正把电子政务的效率抓起来。
二是项目与效果。电子政务不是为建设而建设,而是要明确建这个项目是干什么用,要真正以应用、以业务、以效果为导向来建设。这就要求每一个部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业务和职能特点,建立自己的电子政务发展业务架构,对于“哪些还未建成,哪些应该叠加”的情况做到了然于胸,最后形成一个基于部门职能的电子政务业务架构体系。
三是最新技术与成熟应用。现在有很多新的技术,比如政府云、智能城市等,有的地方会对这些新技术非常热衷。这些东西的确是好的,也适合电子政务发展的方向,但它不是目前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当中,可以关注新技术,但不要过多的运用新技术,而要多用成熟的应用技术。
四是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现在人们对信息安全非常关注,大家往往会说,某个系统应该建在内网,某个系统建在专网,某个系统可以建在互联网。但是,内网并不是一定安全,关键是看系统的重要性。安全的建立主要是以系统的重要性为核心。核心业务和数据的重要性该有什么样的安全次级度,就该形成什么样的安全次级度。以信息系统本身的重要性来建立安全次级度,而不是简单的放内网或外网,这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安全策略上的调整。也就是说,只要把安全策略做到位了,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机制,即使把它放在互联网上,也是安全的。
与此同时,通过评估工作的开展,也可以带来我们对“十二五”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几点启示,至少,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应该做下面几个事情:
一是串联与并联。把本部门孤立的业务、孤立的信息系统串起来形成网络,然后在部门实现网络化运用的基础上,推动跨部门的网络共享和业务协同。即把业务先串起来然后再并联起来。
二是独享与共享。信息资源不仅仅是部门内部独享,而是应该让其他部门共享。我们建法人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就是因为很多部门业务不一样,但有很多数据是大家都需要的。如果每个部门都去采集,则增加工作量和建设成本。反之则可以节约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提高建设效率。所以我们要从独享向共享推动。
三是自建与共建。因为有独享和共享的问题,就牵涉到信息化要有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问题。如公共数据中心、公共基础数据库、公共容载率数据中心。也就是说,在“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推动自己建,还要建一批公共的基础设施。
四是官用与民用。电子政务建设的目的,不是给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里的公务人员去用,而是要让老百姓用。让老百姓可以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通过手机、电视、电脑、公共设施亭等不同的终端来享受政府的服务。这才是我们电子政务发展下一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十二五”电子政务评价体系里有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在“十二五”后要盘点我们的政府有多少应用可以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因此,“十二五”的电子政务规划里,要以推动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以公众服务的网络化应用为主导作为重点。
五是内管与外包。随着信息化应用业务规模的不断拓展,部门的机房、人员会不够用,如果继续扩建机房,聘用人员,对单位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区域电子政务发展而言也是不经济的。我们可以通过“推行统一的运维外包”加以解决。这里可以有几种方式:一种是借用公共设施,就是建一个公共的数据中心,然后划成区域,让各个部门把他们的数据往里面装,进行统一管理。安全上可以得到保障,投资上也可以节省。另一种是政府将自己的需求统一集成,然后找几家运营商招标,选择方案和价格最合理的一家来建设。这样一来,每年只安排一些运维费支出,可以把集中使用的经费分摊到各个年度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技术维护成本,而且安全责任问题也可以分摊。于是,电子政务工作人员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对深层次应用的开发和数据管理上,真正把电子政务应用做实做强,这就符合了电子政务建设应有的发展方向。(作者系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