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传递慢,是方法问题还是利益问题?
来源:时评界 更新时间:2012-10-23
   5月1日就开始实施的《陕西省老年人优待服务办法》中规定,65岁以上老人可免费进入旅游景点,而直到10月9日,西安大慈恩寺景区才开始执行这一决定。类似情况还有不少,一些政策的执行为何这么缓慢?
  据调查,在中国,文件的传递要经历多个层次:中央下发文件至省级机关,一般需要3~5天;省级机关再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贯彻决策,这一过程需要10~15天;省级文件下发到市县,需要3~5天;若地级市再作出补充内容则需要7~10天;地、县级政府向机关、部门和乡镇传达文件一般7~14天;乡镇街向村(社区)传达文件,一般在7-10天。如此算来,一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普发性文件,从下发到真正到达基层,最少也得70天左右。
  官方的传输效率低下,必然导致了其贯彻执行力的降低,这一现象,和媒体的曝光速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项惠民利民的政策,往往是媒体披露了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地方相关部门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透露些微口风。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文件的传输、贯彻效率低?
  有人说是方法问题。
  文件的制定,一般要经历充分的调研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可操作性的文件。但现在许多的文件出台,往往调研的时间过短,不符合社情民意:比如2011年就有网友爆料,在浙江义乌申购成本价房的条件中,规定关于未婚年龄数男的必须年满28,女的必须年满26,这和我国《婚姻法》中规定的男性年满22,女性年满20的标准相去甚远,甚至超过了晚婚晚育的标准,此标准一经公布,招来骂声一片。
  有人也将文件的传达贯彻执行不到位归咎于利益。
  许多的惠民利民政策,中央制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牺牲的往往是地方财政收入,甚至会牺牲第三方投资方的收入。比如今年10月的高速公路免费,实际牺牲的,是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方的利益。这样的文件一执行,地方政府、第三方投资商的收入就会减少,在缺乏监督的状态下,问题不反映出来,就顶着不办。等有人反映了,领导追查了,媒体曝光了再执行的情况也不乏少数。  
   虽然现在都在大力倡导电子政务、倡导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也在许多方面做了努力,但如果能在文件的传达、贯彻上提高效率,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我们的政务改革起来也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人民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