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如何取信于民
来源:中国教育报 更新时间:2012-10-26

  政务微博深刻地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走出了一条网络时代的“新群众路线”
 
  政务微博作为舆论引导的新阵地,如果利用不当,政府可能失信于民

  政务微博代表政府权威和公信,应在实际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
 
  政务微博作为党和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提高执政水平的新方式,正深刻地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在社会管理创新、政府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引导、倾听民众呼声、树立政府形象、群众政治参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摸索出了一条网络时代的“新群众路线”。
 
  政务微博呈“爆发式”增长,价值凸显
 
  政务微博近两年来发展迅速。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政务微博客总数达到50561个,较2011年初增长了776.58%。今年7月13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新浪微博共同发布的《2012上半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达45021家,较去年年底增长近150%。目前,我国政务微博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为政府机构运用新媒体扩大话语权、提升政府形象、塑造政府公信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服务民众、应急救援、网络问政、舆情引导等方面社会价值凸显。
 
  权威信息发布的新平台,应对突发舆情的新利器。一方面,政务微博的实时性、便捷性等传播特点,方便了有关政府部门及时发布职能范围内的权威信息,如发布气象预警、交通出行、物价水平等与百姓生活、民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资讯信息,方便百姓,服务群众。另一方面,政务微博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优势,给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带来便利。针对突发舆情,政务微博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发布权威信息,公开事实真相,再通过粉丝的海量转发,能量瞬间爆发,可有效填补舆情的真空地带,压缩民众的想象空间,扼杀谣言的生存空间,成为突发舆情应对的有力武器。
 
  汇集民意的新平台,官民沟通的新渠道。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载体,不能仅仅满足于信息发布的角色定位,还应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承担更多与公众互动的职责。政务微博相当于一个民情观察室、议事厅,政府倾听民意的直通车,对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可及时争取最广泛的民意,有效减少政府和民众间的隔阂、误判,将某种对峙情绪进行引导、释疑和解决。政务微博成为一个汇集社情民意、协调政府部门解决问题的平台,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更深层次参与到与网民的互动中,进而释放社会的焦虑,促进官民沟通。
 
  民主监督的新平台,群众路线的新形式。政务微博促成了政府施政与民主监督方式的蜕变,是一种新的民主管理方法。网民通过留言和建议随时微评、分享政府工作,甚至传递表达强烈的意愿和诉求。这种民意的公开表达扩大了公众信息的选取面,打破了由于信息垄断及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众可以更好地、更为广泛地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和批评。此外,政务微博通过听民声、访民情、察民意、集民智、解民忧,接通民间舆论场,成为社情民意集散地,是网络时代“群众路线”的新体现。
 
  目前,我国的政务微博从“独唱”到“合唱”,开启了多个部门在微博矩阵中联合办公的时代,有助于提升虚拟社会管理能力和网络舆论引导水平,推动着中国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政务微博屡屡被“围观”,公信力受损
 
  政务微博作为舆论引导的新阵地,如果“给力”得当,可以助力舆论引导,成为谣言“粉碎机”、真相“挖掘机”;反之,如果利用不当,则政府公信力可能受到挑战,失信于民。
 
  合格的政务微博至少要具备两个功能,一是倾听,二是达意。所谓倾听,就是政府部门要有真诚的心,不怕“板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倾听民众对国家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所谓达意,就是要“民情上传”和“政令下达”,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倾听”之后的作为。目前,国内有些政务微博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严重,甚至有些政务微博被众多网民“围观”、“嘲笑”和“质疑”,导致政府公信形象受损;某些政务微博面对公众的“围观”,不得不关闭网民评论功能,政府信用遭遇危机。
 
  公信力是政务微博的生命力。开通政务微博本是为了服务民众,但现实中却屡屡上演网民“围观”大戏,无法取信于民,令人诟病不已。对此,我们必须从网络社会反思到现实社会深层原因。
 自身问题不少。有些政务微博只是简单的消息发布,互动性不强,信息反馈不及时,民众难以获得有效消息,因此兴趣不高。有些政务微博又聋又哑,很久都不更新内容,难以履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职能,人们称之为“僵尸微博”。有些政务微博只是赶时髦、走过场、作秀,而不是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必然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官僚化”语气。政务微博代表官方态度,但有些政务微博把官僚态度从网下迁移到网上,发布信息的口吻和语气傲慢十足,官腔味浓,不能与网民平等对话,引起广大网民的反感和厌恶。如果官民之间能坦诚相待,平等地在微博上沟通,政府公信力就容易建立起来。
 
  对危机处置不当。面对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有些政务微博不是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而是采取“捂盖子”办法,掩盖事实真相,回避矛盾。有些甚至是采取网络公关删帖,让广大群众“被不明真相”。政务微博的敷衍了事,不但加剧了民众的焦虑失望情绪,同时也加剧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回避现实矛盾。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然使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各种群体性冲突事件屡有发生。在一些攸关民众利益的问题上,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或实际操作中行为失当;在某些问题上忽视民意,造成矛盾长期累积,与民心渐行渐远。现实社会矛盾造成的民众不信任情绪迁徙到网上,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务微博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
 
  政务微博应“微”出公信,“博”得信任
 
  政务微博代表官方权威和政府公信,但这种权威和公信不是自然获得的。微博时代,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切实“微”出政府公信,“博”得人民信任。
 
  制度要“给力”。目前政务微博数量急剧上升,但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因此,必须创新政务微博管理机制,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建立政务微博管理制度,树立权威;建立政务微博协同制度,实现政务微博的集群化运作;建立政务微博的评估考评制度,对政务微博社会效果进行监督,促进其有效发挥作用。
 
  表达要贴切。政务微博的语言表达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可程度。因此,语言上既要维护政府权威形象,又要使用亲民语言。适度地运用网络语言和各种“卖萌”,可拉近与网民的距离,更易获得网民的认可,而官腔官调则易引发网络“围观”现象。
 
  互动要亲民。政务微博互动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政府不断地对民众的意愿作出回应。政务微博需以坦诚、平等的态度和亲民的方式加强与网民互动,这是政务微博赢得尊重的起点。要放低姿态倾听民众的声音和诉求,冷静应对民众的质疑和批评,采取适当的方式与民众沟通互动,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发展要科学。政务微博的公信力来源于政府公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赢得公众的理解、认同与支持;以解决民生需求为主,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增强政府与公众的理解和互信;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对危机处理得好,政府公信力自然提升,反之则必然失去公众信任;加强社会诚信制度建设,防范诚信缺失。
 
  管理法治化。设立政务微博主体政治参与权、参与程序的民主制度;设立政务微博内容、议题正当合法的公开制度;设立政务微博透明有序、结果公正有效的审查制度;设立政务微博新闻发布、信息公开和回应的工作制度;健全政务微博的责任制度、评议制度、监督制度,使政务微博法治化。
 
  (陈纯柱系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敖永春系该中心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