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IC卡两难:行业标准差异阻碍应用发展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新时间:2012-10-28

 

  中国人民银行是个人钱包的积极“瘦身”者——它正在做的是促进各类银行卡、支付卡功能合为一体,一张金融IC卡便解决了接触式支付和非接触式支付问题。事实上央行网站的首页上用一个专题在推广这个应用。

  工商银行(3.84,-0.02,-0.52%)个人金融总监李卫平虽然积极在推动这个应用,但内心还是有些纠结,一边是未来市场的占有率和大行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当下巨大的成本投入和可能会花自己的钱为其他机构做嫁衣的犹豫。

  在中国,目前这种芯片式的金融IC卡只有4800万张,可与目前通行的40亿张银行磁条卡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但是目前来看,银行磁条卡的全球趋势已成定局,全球银行磁条卡的芯片化率已达到45%,在欧洲这一比例是84%。

  中国央行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也充满着动力,通过银行卡的芯片化,中国巨大的支付市场将会在未来更集中的统一在这个支付体系中。央行副行长李东荣曾表示过对银行卡进行彻底完全迁移的信心:“银行卡芯片化迁移是促进我国金融服务民生,提升电子支付风险防范水平,推动银行卡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人民银行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银行卡芯片化迁移。”

  农行副行长蔡华相的话或许最能代表央行的雄心:“金融IC卡的应用,是银行卡发展的重要技术变革。银行卡芯片化为移动金融、互联网支付等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考验。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拓展了银行卡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保障、身份认证、标准管理、公共事业缴费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更安全的“万能卡”

  9月18日,招商银行(10.28,-0.09,-0.87%)和HTC(微博)联合推出一款名为招行“手机钱包”移动支付产品,即将银行卡加载在内置了安全芯片的3G手机上的产品,所谓手机与银行卡“合二为一”。

  金融IC卡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卡片上嵌入了一小块金色的智能芯片。李卫平说,这种卡拥有了比传统磁条卡更高的安全功能,以及非接支付功能和多行业应用。

  金雅拓安全支付业务亚太区高级副总裁童雪君阐释称,英国央行在2001年发行芯片卡之前,伪卡盗刷带来的欺诈大概是2亿英镑,从2005年他们开始做金融IC卡的迁移以后,到2011年,这个损失减少了80%,也就是为发卡行和持卡者节约了1.24亿英镑。

  芯片卡除了安全,还有“万能”,体现在能广泛应用于金融、电信、交通、商贸、社保、税收、医疗、保险等方面,几乎涵盖所有的公共事业领域。

  显然,银行卡产业,从磁条技术到芯片技术的更新换代,不可避免。中国IC卡的迁移,不同于国外分步走的迁移,即从接触式到非接触式,或者从POS机再到ATM机,而是彻底迁移,即接触式、非接触式等受理环境需要全面改造,ATM和POS机要同步走。

  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表示:“加快芯片卡的发卡进度和行业的应用的广泛是很重要的,不要犹豫,时间有限。我相信谁发得早谁就占有先发优势。”

  银联是金融IC卡以及结合其特性带来的一些其他衍生的比如移动支付等服务的标准制定者,是这个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商业银行则更是金融IC卡市场参与主体,起步最早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到今年6月,工行共发行了3500万张金融IC卡,占据了金融IC卡市场近八成份额。工行计划到2014年,基本上让芯片卡作为主体,芯片卡占大部分,磁条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截至今年9月底,建行总共发行1873万张金融IC卡。

  但李卫平觉得工行起步早“有利有弊”、“先吃螃蟹的不一定就好”。他算了一笔账,工行发行金融IC卡的芯片卡成本是25元一个,但现在仅售8元左右一个,现在开始发行金融IC卡的银行平均要被工行至少节约三分之二的成本。“支付创新就是技术脱媒,过去互联网上,银行业堕落了,我们有网银但是没有网上支付,我们现在有手机银行但是有没有移动支付,因此银行业要做布局,它们不能再失去先机。”央行金融IC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表示。

  在6月召开的全国金融IC卡工作座谈会上,央行明确提出,2012年,各主要商业银行金融IC卡发卡量要占新增发卡量的15%。这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来说,是一项硬性的指标。

  李晓枫则透露,人民银行刚刚完成PBOC3.0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修订主要体现在,中国坚持走完全迁移的路线。而原来降级迁移的磁条芯片卡在PBOC3.0中删除了,即以后不发磁条芯片卡,要发就发单芯片卡。

  受理环境之困

  金融IC卡使用的受理环境是挑战之一。这让银行不得不先发磁条芯片复合卡,也即双介质金融IC卡,是指在同一张卡片上,同时有芯片和磁条两种介质。现在市场上的金融IC卡多为磁条芯片复合卡。对于发行双介质卡,央行曾解释称,是受金融IC卡受理环境改造进度及ATM磁条预判等限制。

  金融IC卡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金融IC卡,可通过插入受理终端的读卡槽实现在POS和ATM上使用。非接触式金融IC卡,卡面上有“Quick Pass 闪付”标识,用户可在支持银联“Quick Pass 闪付”的非接触式支付终端上(全国已近90万台),可快速完成支付。一般来说,单笔金额不超过1000元,无需签名和输入密码。

  李卫平表示,由于受理环境、刷卡人员使用习惯等原因,这些卡片在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大部分使用磁条介质。以工行为例,在其已发行的超过3500万张金融IC卡中,仅有100万张左右是单芯片卡。

  李卫平的工行团队正在健全和完善其收单管理系统,在受理环境中的不断地进行升级迁移,工行近7万台的ATM、30多万台的POS机和1.6万网点已经都能受理芯片卡,其中有20%非接触式设备能受理芯片卡了。工行北京分行的柜面已百分百配置金融IC卡双界面读卡器。“大量的受理环境不支持这种芯片卡,或者说没有强制性的先使用这种芯片卡,再加上受理人员对芯片卡的认识不成熟,使用起来不像磁条卡那么技术成熟。导致磁条芯片复合式的银行卡,仍然使用的是磁条卡的功能,它的防伪的功能,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如果这张卡也出了问题,会影响到老百姓对芯片卡的认同和芯片卡的信心,对将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芯片卡是不利的。”对此,李卫平也很着急。

  农行个人金融业务总监李庆萍也同意李卫平的判断:“几大行改造得还是挺积极的,基本上都改造完了,但一些股份制银行的受理环境并没有改善,不太理想,我们在金融IC卡方便使用方面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她以惠农卡为例,到其他地区正好有邮储的ATM机,这使得邮储银行的改造对惠农卡能否顺利应用也显得非常重要。

  卫生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很担心发卡和受理环境、应用环境不够同步,在老百姓那里造成不良好的用卡印象。

  作为更为市场化的股份制银行,他们对成本的控制、对利润的考核,更加敏感和严格,对在一定时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的市场,他们更多的选择观望。但某股份制银行科技部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坦言,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他说:“就金融IC卡而言,安全性是一方面,但多元化的行业应用更重要,但这些行业应用门槛太高,都只和大行合作,比如社保,我们其实也很无奈。”

  银联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大行确实是有更多资源来开发这个市场,小行没有这些资源,因此策略不同,但无论如何,金融IC卡的发卡进程会形成银行业的洗牌效应。

  李卫平建议在受理环节中,大家的利益分配要进行改变,现在芯片卡是鼓励发卡的,但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做收单,不愿意去做受理设备,去改造受理环境,因为觉得收益少,大行做了那么多,城商行的卡跑到北京来,不管哪里都可以取现都能交易,但发卡行还是拿70%的收益,这个应该要调整,特别是芯片卡的受理环节中,要鼓励收单大行,鼓励升级早的银行,不然没有人会去做改善环境的事了。

  行业应用之惑

  金融IC卡的迁移,有其他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参与,将会带给医保、社保等领域巨大变化,这是在磁条卡时代无法实现的。“未来要走出以城市信息化和行业信息化结合的迁移之路。”李晓枫说。

  人保部信息中心宏观规划处处长张加会透露,截至2012年9月,完成发行社会保障卡的城镇有293个,占全部四分之三。社会保障卡到“十二五”末要发行8亿张。他表示人保部在大力推出社保卡的同时,也在推广它的应用,加载了金融服务功能后,把对外保险资金的缴纳,领取加载到了同一个账户中,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工作与各家合作银行的达成了充分的共识,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发卡量正在稳步增长。

  农行在淮安成功发行了“淮安居民健康卡”。这是符合PBOC2.0标准的金融IC卡,加载了健康卡功能,可实现居民身份识别功能、居民个人健康基础信息储存功能及跨机构、跨地区就诊,适用于新农合费用结算,同时还具有存取款、自动扣划、缴费、消费、查询等金融功能,实现了金融IC卡在医疗行业的突破。

  卫生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建平接受采访时表示:“诊疗卡统一,达到全国互联互通的要求。推出一系列标准。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和新农合的代缴,如果没有金融账户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我们健康卡需要加载金融功能。”

  但李卫平认为这是金融IC卡加载了社会保障的服务功能,而在和这些部门进行沟通谈判过程中,金融业事实上做了更多的牺牲,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他说:“银监会要求社保卡免年费,还有代发工资,社保人群服务,军拥保障卡等等,不仅仅是年费的减免,甚至异地取现,异地汇款,都是减免。但是金融IC卡的推广要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要充分调动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商业银行一方面承担这种显性和隐性的成本是不合适的不可持续的。”

  而小的银行则认为,各行各业的标准的差异问题阻碍了行业应用的发展,需要统一若干个标准在一张卡中,实现完全互联互通。“金融IC卡要像USB插口一样,在所有的电脑中都能用,但这基于标准的统一”,上述股份制银行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抱怨这些政府部门的行业应用几乎只愿意和大银行合作:“比如牡丹交通卡,其实工行金融IC卡有不少是以牡丹交通卡为基础发行的,这部分合作只愿意和工行开展,我们根本无法参与。如果我们不能提供行业应用,客户又不选择要金融IC卡。”

  某大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称:“金融IC卡行业应用过程中,基本上是在招标的过程中,系统建设、卡片成本的承担、转账优惠,在有些行业部门设置了比较高的门槛,导致我们银行间无序竞争。这些部门和我们银行之间应该有一些协商。也希望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合理有序开展市场竞争。”

  他给本报记者讲了一个公交公司换代理行的例子。之前北京公交卡的代理行是中信银行(3.58,-0.11,-2.98%),后来公交公司公开招标要更换,但条件是都要银行投入资金来进行系统建设,还要求银行支持公交卡的圈存。

  李卫平呼吁,各参与部门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而不是部门利益的角度来推进金融IC卡的推广。他还呼吁业界在争取行业应用方面不要搞恶性竞争:“我们银行是凭借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如果拼价格,是做不长的,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

  事实上,未来,或许银行本身作为发卡主体的识别度也正在慢慢弱化,金融IC卡将带来对传统银行业商业模式的颠覆。花旗亚太区市场部的一位高管说他有一种恐惧感,因为现在花旗的品牌是通过持卡人手中的卡来实现的,它的服务,如何个性服务,如何进行统计,都在这张卡中,这张卡是花旗公司的形象。但是明天,这张卡大家跨行业共享了,那么花旗的LOGO可能非常小了,甚至这张卡上有各个银行的LOGO,各个运营商的LOGO,各个部门的LOGO,这个情况下,银行拥有的是什么,怎么样和客户做关系,怎么样做出自己的品牌,怎么样把自己机构的利益最大化?他说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