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济源,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城乡一派繁荣。
“以前我们在巡查时发现问题要来回奔波处理,有了‘数字城管’系统之后,可以用手中的‘城管通’设备进行定位和取证,几秒钟就能把现场数据传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确定权属后下达指令,我们可以即时进行处理。这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10月21日,市城乡管理监察支队副支队长王会战对记者说。“数字城管”系统应用仅仅是济源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缩影。10年来,济源紧紧围绕“智慧济源”建设目标,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使70%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入村,帮助80%规模以上企业建成了企业管理信息网络,推动3G通讯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络日益完善……创造了一个个信息化前沿令人骄傲的“济源模式”。
“济源‘电子政务’模式”成为国家标准颁布推广
在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建设中,济源没拉一条专线,没建一个专网,而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基于互联网,建成了连接全市所有党政部门和乡镇的电子政务网络,建成了全市统一的政务办公、项目审批管理、便民热线服务、新农村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济源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网络与电子政务专网对接新途径,实现了国家、省、市电子政务外网的三级联网和资源共享,得到工信部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领导和专家的认可。济源电子政务“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的国家标准颁布,在全国推广。
去年,济源投资建设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当年全市不仅减少了80余条网络线路,而且每月光纤租赁费单价下降了60%,仅网络费用一项就节约130多万元。目前,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已覆盖全市党政机关、学校、卫生院、社区,与省电子政务外网联通,并接入144个单位;建设中的电子政务内网(非涉密部分),将覆盖全市各市直单位、各镇(街道)等党政机关及部分二级机构和企业,并与省政府办公资源网联通,预计接入200个单位,能够满足各党政机关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
“济源‘智慧城市’模式”打造城市管理新平台
从2010年开始,济源启动“智慧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协调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推进“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网络建设,优先实现公共办公场所、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的WLAN覆盖,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100G,固定通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2G无线通信信号覆盖率在99%以上,3G网络实现对市区、镇政府所在地、高速公路、3A级以上景区的全覆盖。以WLAN方式接入的无线局域网络,已覆盖政务办公场所、三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和部分便民大厅、个别村居,正在努力实现3G网络由市区到镇、到农村的覆盖延伸。同时,济源积极开展网上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城市监控系统等重点项目建设。围绕决策、民生、监管等,协调推进卫生、教育、综治、社保等领域信息化项目建设,创造性地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进行整合,实现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硬件设备、工作机制等四位一体化管理,并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共享了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和公安视频监控信号等信息资源。今年10月12日,省住建厅组织相关专家对济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现场调研,认为总体框架完备,基础数据齐全,采用了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有效节省了资金,应用情况良好。“济源‘智慧城市’模式”正在打造全新的城市管理平台。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济源信息化建设的亮点
济源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重点环节的应用,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等级评测,大力开展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的“两化融合”示范应用,建设30个重点项目,打造15个示范企业,发展两个示范区,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模式。2010年以来,济源累计争取省财政“两化融合”专项资金370万元;虎岭产业集聚区被评为“第一批河南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市80%的企业建成内部局域网,65%的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办公、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产品销售等业务的信息化,豫光、济钢连续6年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豫光今年被工信部选定参加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展。“济源‘两化融合’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