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目前,上至大型三甲医院,下到基层医疗机构,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的信息化建设几乎是每个医院必有的“工程”。然而,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医院一方面受制于上面的政策,仓促上项目,盲目搞建设,精疲力竭;另一方面,面对供应商时,又因为不懂专业,处境被动,可谓两面受难。
医院信息化为何不温不火
贾 锋 白和健
与金融、税务等行业如火如荼的信息化相比,医疗信息化显得有点不温不火。一方面,医疗信息化市场前景广阔,每年有高达40亿元的市场;另一方面大部分从事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公司又未实现显著赢利,这是一个相当矛盾却又长期存在的现实。造成医疗信息化步履维艰的原因有很多。
资金压力大
据专家估计,一个三级甲等医院要实施整个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至少需要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投资。而这些投资的大部分需要医院自己筹集。因为国家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只占卫生事业支出10%左右。另外,医院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赢利受到严格的限制,导致医院很难一下子投入巨资用于信息化建设。据卫生部官员介绍,医院的信息化基本上是自力更生,大都采取了边积累边建设的方式。
信息局部化
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但目前大多数医院缺乏经验,没有按照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规律进行,存在盲目建设、盲目投资现象。匆匆上一些现成的信息系统,如门急诊系统等,导致医院内部各个业务系统间彼此独立,各系统对患者的标识未统一,缺少联系。医院内部系统之间尚且如此,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就更是各自为政,患者往往在一家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检验后,转到另一家医院仍要再次重复检查一遍,既浪费了医疗资源,又增加了患者的看病费用。这种医院信息局部化,缺乏整体的思考和决策的状况,与医院长足发展不匹配、不协调。如果后期再上新项目,就会发觉原有旧系统很难融入建设。
人员编配不合理
人员编配问题长期困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应从医院编制(即医院等级、床位数或工作站点数)等方面加以合理编配,以减轻IT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劳动强度。一些医院信息部门人员是从医院其他部门转过来的,知识背景比较单一。而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医院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更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医院好不容易引进了这方面的复合人才,可由于体制的原因,这样的人才在职称评定及职位升迁方面却不能享受优待甚至只是正常的待遇,以至于人才流失严重。
因此,在处理信息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问题上,医院管理者要给予必要的重视,医院信息部门与其他临床科室一样,是一个现代化医院必备的后勤科室。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可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引进卫生信息学专业的学生;二是加强信息化在职人员的培训。不论原来所学的是医学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都要强调一专多能的终身学习,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促进多学科综合交叉,全面提升业务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数据分析知识、医学科技知识。
医院与软件厂商关系不对等
医学自身的复杂性导致了信息技术和医学的结合极其困难。由于太过专业,而且业务流程十分繁琐,医疗信息化本身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的其他行业所能比拟。与此相反,医院相关专业人才匮乏,这就导致了医院与软件开发商之间关系不对等,在医院与软件开发商进行价格谈判的时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常常被软件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对此,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通过财政评审中心审核定价。评审中心是由专业技术水平比较高、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专家构成,他们无论是在项目经验上还是专业水平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可以通过审核来定价;二是培养医院自己的专业人才,他们要精通业务、熟悉开发管理流程,以便于跟开发商进行对话。
此外,当前我国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还比较薄弱,缺乏信息标准和编码,医院都是各自为政。同时,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城市未搭建卫生专网,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未实现互联。今后一旦网络搭建完成,由于各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不同,那么就将导致医疗卫生系统内的数据无法通过网络进行交换,各个医院之间信息资源将不能共享,难以满足数据交换与深层次的应用需求。
医院在受“夹板气”
井 玲
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一方面得不到相关法规或标准的有效保护,同时又受制于软件供应商对医院管理流程的认知不足。
以电子病历为例,它的使用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多是软件供应商进军医疗市场的首推品牌之一。然而,医院在电子病历的管理中却不得不面对行政,甚至是法规管理的盲区。迄今为止,虽然电子病历的管理已被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议事日程,但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及电子签名技术应用等相关法规的出台至少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各医院投入使用的电子病历也只不过是医师用计算机键盘输入病历,然后打印,依旧是手写签名、纸质保存,基本上违背了医院上马电子病历的初衷。此外,在电子病历书写过程中,编码库的诊断名称和手术操作最终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维护。由于卫生行政部门编码库维护程序复杂、周期偏长,导致临床医师在选择诊断名称或手术操作时多选择相似或相近的诊断名称,最终致使信息统计的偏差,也多为每天书写电子病历的医师所诟病。
当然这仅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出现掣肘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医院还要面对软件供应商不熟悉医院管理流程的现实,能够为医院量身订做软件产品的商家微乎其微。开发商第一次演示其产品时,医院管理者的第一印象多是“看上去很美”。很多产品在深入理解医院管理流程的关键环节及实际运作上,缺乏人性化、个性化程序设计。例如,医嘱记账系统中,大部分药品配液需要附注射器,个别药品由于自身的特性在配液时并不需要附注射器,由于工程师在程序设计时并不能给予医学专业的甄别,程序设计的一贯性导致医嘱记账的不便,甚至有可能记错账,出现费用差错产生患者投诉。同时,在程序的设计中,由于软件工程师对医院管理流程不熟悉,并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诊疗活动中,邀请不同专科医师的会诊流程已被纳入电子病历中,但是对于会诊时限的管理,软件工程师并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将其纳入程序设计,软件供应商对医院管理流程缺乏深入的掌握和理解无疑降低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利用效率。
医院在行政部门及软件供应商的多种缺位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行政部门在相关法规上先行一步,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搭建良好的政策平台,也需要软件商走进医院,熟悉流程,研制符合我国医院运作实际的软件产品。
别让信息化水土不服
周鹏远
信息系统是医改“四梁八柱”的一个重要支撑手段,国家通过政策强势持续推动信息化,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800亿元。目前,医院信息化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今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医院信息化项目公示的中标金额分别为5980万元和5508万元,标志着医院信息化系统进入“五千万元时代”。据了解,到2014年,中国医疗行业仅IT解决方案(软件及软件相关服务)市场总体规模能达到66.4亿人民币,2009至2014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6.7%。一边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而另一边却是国内医院信息化技术故步自封,缺乏规划,应用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投入少,信息标准研发能力差,目前只能跟在国外研究后面追赶的现实状况。
“看看国外是怎么做的”,这可能是国内不少互联网人的常用语,这也是互联网应用在医院推广过程中得到的比较多的行业反馈。然而,国内医疗市场环境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待规范性,国外模式进入中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另外,国外医疗互联网应用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些成功的互联网应用也有其特殊的行业背景,这些成功应用可以借鉴但无法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