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
来源:教育部网 更新时间:2012-11-09

 
把握机遇 加快推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

——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9月5日)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喜迎党的十八大之际,我们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很有意义。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和专家,向所有奋战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同志,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系统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这必将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产生重要影响。刚才,贵州、四川、湖南和中国移动的4位同志,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经验,听了很受鼓舞,很受启发。占元同志也就下一步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了发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伴随改革开放大潮起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邓小平同志强调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发展电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亲自批准成立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为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先声。江泽民同志强调要以远程教育为依托,形成覆盖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特别是互联网进入中国,推动电化教育迅速向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教育过渡。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初步形成。教育规划纲要把教育信息化专设一章,列为十个重大发展项目之一。按照纲要的要求,我们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从顶层设计到重点工作的推进思路。教育部发布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行了系统部署,制定了“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目标。一些地方初步探索了政府引导、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的体制机制,呈现出新的发展气象。 

  二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中国教育科研网、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部分省区市教育网相互补充,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覆盖全国、“天地合一”的教育信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天网”是教育卫星数字专用频道;“地网”主要依托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其中,中国教育科研网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家级学术互联网,连接200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用户超过2000万人。百所高校承担建设的国家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试验网,突破了网络地址资源瓶颈,为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高校校园网全面普及,不少中小学建有校园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装备了信息终端设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平均生机比已由2008年的19∶1提高到2011年的13∶1,学校网络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逐步改善。 

  三是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义务教育领域,国家层面建设了近15000学时的视频教育资源库,向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免费提供,覆盖1.6亿农村学生。职业教育领域,开通信息资源网,促进了资源汇聚与共享。高等教育领域,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1800家图书馆共享服务,建成38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开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站”,已有75门、541集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上线供全社会免费学习。各地各学校也纷纷制作视频公开课上线服务。远程网络教育应用于农民工培训、干部培训和企业在职培训,已有数千万人通过网络形式接受了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前不久,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开放大学,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四是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化在教学、管理、科研等多个环节得以应用,改进了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服务人数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国家教育考试招生与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每年为涉及数千万人的高招、中招录取提供服务,成为招生“阳光工程”的关键支撑。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近41万所学校和教学点、212万栋建筑的抗震与加固信息,在校舍安全工程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建设全国联网的校舍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服务了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与管理。高校学籍管理和学历认证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便利,遏制了伪造学历的不良现象。高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所有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成为学生就业工作不可或缺的支持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家校互动,为教师与家长及时交流和中小学生安全提供服务。 

  五是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了不同层次的信息基础设施。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下拨32.6亿专项资金,在中西部农村薄弱校建设了近20万间多媒体教室。在对口支援中,很多东中部省份都把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援建重要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 

  六是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持续推进。目前,全国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约为300万,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超过400万。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550多万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10年在国培计划中设立远程培训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270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学科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基本普及,100%的高中、95%的初中、50%的小学都已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总的看,多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尤其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投入保障和社会氛围日益形成,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各地各校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技术之一,信息化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最为深刻、对世界文明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趋势之一。新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景观。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快速的影响。工业革命已经200多年,但世界上还有相当多地区没有实现工业化,而互联网问世只有20年,就已经迅速覆盖全球。 

  当前,信息技术继续朝着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时并发,历史性地聚集到一起,深刻改变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和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信息化带动了制造业革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正在改变制造业的模式,引领着全球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信息化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使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衍生更多类型的生产生活服务业态,形成更加旺盛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信息化缩短了知识创新和技术转化的周期,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全球研发、全球生产、全球配置,使知识的生产、应用、传播呈现出空前的速度和规模。信息化改变了人类认知和社会交往方式,即时通讯、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视频点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信息化加快了全球化进程,使全球化更加广泛、迅速、深入,人类同住地球村变成现实。信息化正在为人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互联互通,极大拓展了人类的生存视野,数字化生存、虚拟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着手布局信息化,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中国曾数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今天面对信息化的战略机遇,我们再也不能坐失良机! 

  教育信息化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第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第二,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公平与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也是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办学条件上存在明显差距。如果按照常规途径解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教育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互联网、卫星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较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推动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人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第三,教育信息化是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越来越成为自主选择。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受时间、空间和教学模式所限,无法满足“终身性、全民性、泛在性、灵活性”等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所有学习者都能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主体由在校学生向全体国民扩展,学习阶段由在校期间向人的一生延伸,再辅以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机制,就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打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渠道,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教育信息化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上个世纪以来,教育信息技术开始在全球产生广泛的影响,出现了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是政府引导推动。美国在1996年就提出了教育信息发展计划,提出让100%的学校与互联网连通。2010年发布“变革美国教育:以技术增强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规划》,推动学习方式、评估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以巩固和保持美国在全球的教育优势。去年在《美国创新战略》中提出“交通基础设施是工业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而数字基础设施是知识经济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实施“网络学习改造计划”,以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英国今年的科教预算中增加1.6亿英镑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帮助大学更简便地共享海量研究数据。日本2010年发布《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习、使用、提高教师指导能力等9个方面推进信息化运用。韩国去年推出“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开发电子教科书、教师再培训、建立云网络,宣布到2015年所有学校的纸质课本将被电子课本取代。 

  二是集成社会资源构建资源库。一些国家统一标准和规范,分类整合教学资源,提供大型数据库检索服务;同时,鼓励各协会、学会、学术机构开发分类资源库,学校、公司、个人等网站也提供一定数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公众可通过政府主办的门户网站来访问和使用。 

  三是建设全民学习的开放平台。许多大学着眼于边远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帮助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平台免费共享了30多个学科门类的2000多门课程,吸引了世界100 多所大学参与。英国实施“学习网格计划”,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学校、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共建服务全民的在线教育资源。日韩举办“开放大学”,没有入学考试和学习年限,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 

  四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美国10多年前就设立专门机构,制订标准,把30%的教育技术投入用于教师培训,大规模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德国设立地方性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心,由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咨询团,对教师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辅导。 

  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深层变革。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体系,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逐渐成为现实。在教学资源上,通过构建智能化的平台,提升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更低成本、更广范围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和教育投入效率。在教育管理上,通过构建教学、管理、科研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精准。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的加快推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融合不够,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二是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总量不足,多头管理、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宽带入网率不高。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培养培训力度亟需加大。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经费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适应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节奏和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