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动“三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三化”建设的核心,是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就是信息化。因此要按照中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努力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第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支撑保障能力。按照综合配套、适度超前、保障有力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区的信息基础网络。力争到“十一五”末期,全区通信普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电话普及率达到60%以上,所有行政村实现电话“村村通”,农牧民普遍享受到基本电信服务;城镇实现电话“家家通”;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40%以上;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0%以上;城镇有线电视的家庭普及率达到60%以上;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二,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效益。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带动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信息服务业及其它相关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提高工业企业的装备水平,改进工业企业的流程工艺,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要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高质量和效率,降低物耗和能耗,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高科技、低能耗、少污染、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积极推动政府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构筑和谐内蒙古。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大政府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力度,重点加强跨部门业务系统间的协同互动。依法开放政务信息资源,加快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开发和整合。要充分利用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发布政务信息,不断拓展对社会、公众服务的领域和内容。不断开辟为民服务的新途径,最大限度地使社会各阶层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公共服务。要通过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的应用范围,提高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多方共享。

  第四,大力推进农牧业信息化,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推进农牧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金农”工程发展,完善各级涉农部门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生产管理、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以及各类旱、涝、虫灾的历史数据等数据库开发,建立健全农村经济预测预警、灾害防治、气象预报等系统,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网等信息网络资源,面向农村牧区开展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实用技术培训。

  第五,突出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目标,以承接产业转移、“外引内培”做大产业、带动全局为主攻方向,通过相互衔接与协调发展,扩大产品和企业的上下游关联,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系统构建内蒙古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体系。

  信息产品制造业要依托呼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整机制造业为突破口,以现有骨干企业为第一梯队,加快规模扩张,增强创新能力。主攻高清晰度彩电、移动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税控收款机、汽车电子、光电产品以及配套元器件产业;包头以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重点发展石英晶体谐振器、发光二级管、高能电池等电子元器件产品;二连浩特和满洲里发挥地缘优势,建成面向俄、蒙、东欧和东北三省市场的信息产品集散地和加工地;巴彦淖尔、通辽、乌兰察布等盟市依托原材料资源优势,扩大多晶硅材料、光缆、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到“十一五”末,全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软件业以包头创建国家级软件园为带动,呼包二市软件企业整体跟进,形成集群,重点开发应用软件、数据库管理、中文信息处理、网络管理以及软件开放平台、软件构件、信息安全系统管理等基础软件;加快开发式软件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蒙古文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软件,培育一批软件拳头产品,壮大产业规模,开拓软件产品市场,包括注重开发对蒙古国等地的软件出口市场,逐步满足自治区信息化需求。到“十一五”末,全区软件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以上。(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