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海:官员当用好网络问政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12-11-19

 在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要生存必须转型升级,人要发展也必须升级其能力。面对飞速变化的社情、民情和舆情,对于官员来说,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也要升级。鉴于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强大影响力,各级政府都已经开始重视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重点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截至2011年年底,仅在新浪网认证的党政机构微博客和党政干部微博客就已突破2万个,全国已无政务微博为零的省份。各级政府在近年来通过网络问政改进政务工作,取得不少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为了应对新媒体对社会管理服务带来的挑战,各级官员都必须学习、掌握网络技能,利用好网络的功能,提升社会管理能力。

  官员的社会管理能力包括敏锐开放的思维能力、调查研究的分析能力、科学决策的判断力、迅速有效的执行力,等等。一般而言,网络问政比较成功的网站和微博,都反映了主办者相对比较强的行政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

  现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政务微博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的被网民戏称为“僵尸博客”;有的“又聋又哑自言自语”;有的是标准的“元芳体”,问一句“元芳,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便没了下文;还有的“小事问不停,大事没动静”……这些显然都是社会管理能力不过关的体现,深为网民诟病。

  反之,接地气、有作为的“实力派”政务网站和微博都显得很有生命力。2011年,公安部警官陈士渠利用微博平台,搜集网民提供的拐卖犯罪线索,借助DNA等高科技手段,迅速组织警力,掀起了一场“打拐风暴”,解救了多名被拐儿童。警方行动的高速有效,受到了网民的赞誉。陈士渠成了名副其实的“明星官员”,目前他的微博粉丝已近300万,人气超过了很多基层政府网站。由此可见,网络运用得好,关键在于行动是否给力;而行动给力,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砝码。

  网络问政要达到升级社会管理能力的目的,官员需要掌握两方面的技能,一是应用网络技术,一是应对媒体的技能。网络运用的技能和技巧固然也重要,但是过度地强调,就容易“跑偏”。实际上官员触网并不难,发邮件、上QQ、回帖子、织“围脖”这些都没多少高深的技术含量。广大干部和公务员基本上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且经过层层选拔、素质相对比较高,学习和掌握一些网络基本技能应该不是难题。相比较而言,提升能力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理念到行为的整体升级和改进,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实践锻炼和努力作为,所以,这也是一些能力弱、作为差的干部比较易于倾向“投机取巧”的主要原因。

  在一些地方对干部开展应对媒体的培训中也有偏差。应对媒体教材中的 “技巧”竟然有:“不要正面回答问题”、“推给其他部门”等。网民的智慧岂可低估,早将网上的此等回复归纳为“文不对题式”、“踢皮球式”等,耍小聪明本以为自己“滴水不漏”,实际上弄巧成拙。网络问政“领导干部打酱油”是不行的,但“卖萌”、“作秀”、不干正事更不行,最差劲的是非但不解决问题,还凭空制造出许多矛盾来。网下练好内功,解决好民生问题,官员才有同媒体打交道的底气。

  官员掌握触网的技能,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网络的高信息化、强传播力等特点,改善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思维方式和行政方法,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升级官员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千万不可舍本逐末,为“技巧”而“技巧”。

  网络问政的一端是政府部门,一端是人民群众,是彼此间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官员要努力适应时代需求,升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能力,做好网络问政,使网络这个问政和参政的有力工具、便捷途径,能够为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和谐稳定良性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到这一点,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