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接受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专访
来源:南方网 更新时间:2012-11-29

 
  【编者按】:2012年11月28日(星期三)下午15:00,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接受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专访,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就如何构建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改善创新环境、高新区发展、LED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热点话题与网友互动交流。

  [主持人] 余锦婷: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省政府门户网站,近年来广东科技创新在支持引领转型升级中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了,今日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作客广东省政府门户网,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就如何构建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改善创新环境以及高新区发展、LED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与网友交流,欢迎叶厅长,跟我们的网友们打声招吧?

  叶景图:各位网友,大家好!

  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主持人] 余锦婷:叶厅,近几年,我省科技工作明显取得新突破、新成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今年4月份《人民日报》头版以《科技渐成广东"第一引擎"》为题报道了我省科技工作成绩。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下近年来广东科技工作的成绩。

  叶景图:近些年我们广东省的科技创新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就从08年说起,自2008年起,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梯队,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分项指标领先全国。全省技术自给率从2007年的53.9%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66.8%,预计2012年技术自给率达68%;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从2007年的58.81,提高到2011年的68.34,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2012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预计达到1250亿元,比2007年增加约840亿元,年均增长25%;R&D经费占GDP比重预计从2007年的1.30%提高到2012年的2.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年均提高约0.17个百分点。全省R&D人员从2007年的19.95万人年,增加到2012年的约45万人年,人才总量翻了一番,规模全国第一。

  专利产出稳步增长。2012年1~9月,广东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2012件,同比增长20.0%;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6773件,同比增长24.6%,稳居全国第一;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6669件,占全国受理总量的52.8%,居全国第一。在有效发明专利的大幅增长拉动下,广东专利密度562.3件/百万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承接国家创新资源能力明显增强。

  2007~2011年五年间,累计争取国家科技项目经费突破150亿元;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广州超算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大科学工程纷纷落户广东以及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新型科研机构的崛起,标志着广东在我国创新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组、干细胞等领域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广东快步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

  [主持人] 余锦婷: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了解到,其实我们省的科技创新的各个指标在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今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后,广东省随即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大会。这个月召开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以看出,国家和省都很重视科技工作,下来,广东科技工作将着重推进哪一方面呢?

  叶景图: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党的十八大把科技工作摆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下来,全省科技工作要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任务,坚持按照"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的发展思路,"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区域抓科技,跳出部门抓科技",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今后要紧紧扭住科研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两大关键环节,打破原有的观念、政策和评价指标障碍,遵循市场规则,按市场规律办事;

  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按照按照"大科技、大开放、大合作"的思路,加快形成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加快形成多主体、多要素协同创新的机制,建立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是以营造环境为重点发挥科技管理部门服务功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推动广东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发展科技的小微企业

  [主持人] 余锦婷:概括起来说就是自主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要将两者结合来做。那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重点推进哪些科技工作?

  叶景图:党的十八大对科技和自主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分析广东科技发展的问题和不足,找准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是开展自主创新专题调研活动。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科技和自主创新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就推进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等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调研,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二是着力突破科技发展瓶颈。全面实施《完善创新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提高广东集聚利用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培养引进科研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优化全省科技人才结构。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更好地帮助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基层科技能力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协调发展。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提升财政科技投入绩效。

  三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快主体科研板块建设,培育发展新型科研机构。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完善科技管理信用评价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同时,我们将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按照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的部署,继续推进广东科技的重点工作,推动广东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

  这些重点工作如下: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加快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依托高新区和专业镇两大创新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LED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这是我们省根据发展的需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点,必须要有技术突破来带动,所以设定了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大力发展社会民生科技,助力幸福广东建设;全面落实《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和《改善创新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促进科技、金融和产业紧密结合,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主持人] 余锦婷:从您刚才的介绍中,我觉得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我好象听到一个非常新鲜的词,即我们要发展科技的小微企业,但是我们知道科技的发展是要很大经费的投入的,小微型企业这方面可能会有一些缺乏,但是您刚才提到的是我们要把科技导入到广东各个高新区和各个创新性的企业中去,能够帮助这些企业的创新科技,主要的方式是有哪些呢?

  叶景图:一个是创新平台,为中小型、小微型企业服务,这种科技型的小微企业一般有这样的特点,它有很好的技术和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购置设备和别的财产,它需要依托一些共性平台,我们针对这样一种需求,在专业镇、高新区重点推出专项措施,专门用于推进各种各样平台的创新性建设。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推动银行或者是投资机构来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里难免会有两个风险,一是小微科技型企业不确定性比较大,二是成本比较大,小微型一般小额的贷款都需要相应的成本,所以要通过科技计划,通过政府财政的投入来解决风险分担和成本补偿,要引导金融机构、科技机构来更多投向小微型的企业,以此来扶持他们的发展。

  [主持人] 余锦婷:政府这块从技术、资金方面已经在给支持了?

  叶景图:对,因为中小型、小微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对一个地方的科技发展、就业、民生的解决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

  [主持人] 余锦婷:政府支持是一个方面,作为企业来说,它其实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完善自主创新的体系,能否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叶景图:这个确实是需要多个主体的努力,作为政府部门,应该要有这样一个总的设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坚持把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型科研机构不断涌现。

  2011年,全省共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近4000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2272家,为广东省企业和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此外,广东省在高新区和专业镇等特色产业区域中,还设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近千家,其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平台121个,高新区公共研发平台220个,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315个,院士工作站47个,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3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4个。

  虽然我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企业研发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积极性不高、研发机构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今年10月份,我厅组织开展编制的《广东省企业研发机构"十二五"发展规划(送审稿)》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肯定。该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重点推进的引导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创新型企业制定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支持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引进企业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快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新型科研机构建设、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对外合作等七项工程,以及推动我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保障措施,重点从税收优惠、财政激励、科技金融、人才扶持及其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实在的政策措施建议,大力引导和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发机构,主要投入和产出指标接近主要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机构水平,加快推进广东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广东建设步伐。

 加快推进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

  [主持人] 余锦婷:您刚才说在广东省企业研发机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型科研机构的建设,那么这一批新型的科研机构是个什么样的机构,目前在我省来说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

  叶景图:这个方面大家确实比较感兴趣。近几年,这方面我省确实出现了一些亮点,广东珠三角地区涌现出一批以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兴源头技术创新机构,其迅猛的发展势头、独特的运行机制和骄人的创新成就,引起了经济界、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前不久科技部万钢部长亲自带队到深圳进行专题调研,省政协也组织了专题的调研组专门做了调研,大家非常感兴趣。

  [主持人] 余锦婷:那怎么来理解这个“新型”呢?

  叶景图:这个新型有这么几个特点,概括起来是“三高”的特征。

  一是高起点的组建模式。主要依托创新科研团队、国内知名高校院所或广东龙头企业组建,起点高,实力强;重点面向新兴产业开展源头科技创新,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在生物、材料、能源和先进制造等领域形成较高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高效的运行机制。这些机构遵循市场竞争和科技创新规律,建立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特别在激励机制上,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普遍采用了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同时在人员聘用和晋升上,大胆任用具有创新胆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

  三是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成立短短两年的光启研究院,在国内外申请了1229项超材料领域发明专利,实现了该领域80%的底层专利覆盖;预计未来五年内,光启还将开发50个超材料产品、创造5000件核心知识产权。

  同时,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的蓬勃发展,为广东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一是闯出了一条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路子,专门做了一个新的示范,不一定按传统的模式,也不一定简单地让他们上,这确实是挺有意思的。二是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凝聚了一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短短数年间,光启、华大基因、东阳光、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等机构就从几个人、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上千人的规模,吸引了大批不同专业、不同肤色的科学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多形式鼓励企业和科技人才搞创新

  [主持人] 余锦婷:叶厅长,现在直播框的网友留言非常的多,而且今天的网友留言跟以往的留言还有区别,今天更多的是企业家来参加留言的。这里有位网友可能是一位民企的老板,他问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抵扣是如何操作的?有没有相关的培训可以参加?

  叶景图: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确实跟企业密切相关。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是调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管用的政策杠杆。一方面,我们确定东莞市和中山市作为全省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工作的重点试点市,从培训师资力量、行政工作指导等方面重点支持两市的政策落实工作,发挥两市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各市政策落实工作,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加大督促和指导工作力度,带动各市加快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

  另一方面是加强培训和宣传。省科技厅牵头启动"珠三角地区自主创新政策巡回宣讲培训活动",近三年来,先后在全省各地组织近100多场创新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掌握政策操作规范,提高落实政策有效性。企业必须要知道这个政策,要申请提出来,这个工程才能启动,企业这方面的意识和对有关政策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建立并完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专题网站,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实操指南》,帮助企业突破落实研发费税收抵扣政策过程中的财务操作难点,确实是业务性很强,专家们费了很大功夫才把这本书编出来的,并且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省内绝大部分地区的企业均不同程度享受到了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优惠,珠三角地区享受政策优惠情况尤为突出,企业研发负担明显降低。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1年,全省已落实的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额超过150亿元,帮助企业减免税收50亿元以上。

  2012年,省科技厅在制定出台全国首部促进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及其配套政策的同时,继续加强对地方的业务指导工作,经开展各市调研,及时了解各市在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组织开展自主创新政策法规巡回宣讲培训活动,于2012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省内15个地市区组织开展新一轮政策巡回宣讲,再次助推我省加快落实有关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企业如要参加相关的培训,如果当时没有参加到培训的话,可以与当地科技局联系,留意相关的新的培训活动和培训时间,或者到有关部门索取相关的书。

  [主持人] 余锦婷:您刚才说东莞和中山是做重点的试点,什么时候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叶景图:试点重点是前两年的事了,现在已经是全省铺开了,而且已经搞了两年了。

  [主持人] 余锦婷:那这样的话就可以激发企业创新的热忱了。

  叶景图:是,企业成为主体,企业自觉地来开展研发活动,是我们整个工作的基础。所以这项政策的落实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企业着急,我们比他更着急,这需要多个部门主体来推动,更多的是企业要有这个意识,你知道去建站,按照要求来建站,你提出来的话这个事情才能得到解决。

  [主持人] 余锦婷: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位网友的问题,这位网名为"严茳"的网友问,由他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单位卖给其他公司投产,可不可以要求分红?

  叶景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网友提到的这个问题,可以在我刚讲到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中找到答案。《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采取科技成果折股、知识产权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对科学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进行股权和分红激励,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将其职务创新成果转让给他人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百分之三十的比例,奖励完成该项创新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以这位网友是可以享受分红的。

  作为全国首部促进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条例》第一次在立法层面明确了自主创新的概念定义和逻辑框架,提出覆盖自主创新全过程的法规体系。《条例》在研究开发与创造成果、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服务、自主创新的激励与保障等方面均出台了很多"高含金量"的新措施。

  例如,为改变多头管理、九龙治水、职能交叉的管理体制障碍,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自主创新的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针对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困境,消除"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条例建立完善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度。为改变大型科学仪器设施重复购建、资源浪费的现状,为小微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科研设施支持,条例提出建立健全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科研投入重物轻人,项目经费中人头费支出偏低,削弱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条例专门规定人力资源成本费可占政府资助的自主创新项目经费的30%,原来只有5%,现在提高到30%,充分体现了创新活动当中以人为主体的属性,确立了创新人员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软科学研究项目和软件开发类项目最高可占50%。

  此外,高度重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是《条例》的一大特色。《条例》对知识产权实施转化和权益分享、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规定。比如规定高校、科研机构职务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比例应当不低于30%等。如果网友对这些感兴趣的话,可以认真地读一读这个条例,也可以帮我们多宣传宣传,只有大家都了解了,都掌握了,这个条例才能全面地实施。

  [主持人] 余锦婷:叶厅长很明确地告诉这位网友,他其实是可以跟公司提出享受分红的。

  叶景图:对,不低于30%。

  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

  [主持人] 余锦婷:最近省里出台了"八大计划",其中《广东省改善创新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是由省科技厅牵头制定完成的,为什么我省目前要制定这个行动计划呢?

  叶景图:大家也注意到这个行动计划了。积极改善创新环境,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创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积极改善创新环境,也是完善市场机制、弥补市场失灵,强化政府作为创新"守夜人"和"服务生"角色的现实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汪洋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在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也特别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广东省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行动计划》紧紧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为主体创新地位和打造区域创新体系三大主体,实施目的就是为了让各级各部门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改善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为全省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个《行动计划》的出台,将为我省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起到具体推动作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行动计划》的制定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计划起草之前,由陈云贤副省长任组长的"改善创新环境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深入到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单位一线开展调研,全面掌握了省内外创新环境的各种一手材料,并结合当前我省的阶段性省情变化特征,从政府如何当好创新主体"守夜人"的角度抓住整个《行动计划》逻辑起点。

  在科技成为广东发展"第一引擎"之际,《行动计划》将有助于全面改善创新环境,健全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快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创新环境相辅相成、良性互动的生动格局,推动广东成为各类创新主体创新的沃土、创业的热土、创富的乐土。

  [主持人] 余锦婷:在这里,我们还是请叶厅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个《行动计划》的内容吧。

  叶景图:好。这个计划在全国首次提出改善创新环境的主要目标,这本来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我们还是把目标明确提出来了,并提出五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即要基本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氛围,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与产业发展规律的创新环境体系,主要创新环境指数居国内领先地位,接近甚至达到中等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到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4%以上,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因为今年我们已经到了2.1%了。全省每百名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16件,科技服务机构达6万家,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超过40人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行动计划》坚持把改善创新环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高度重视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制度安排与政策制定,既注重加强科研基础设施与服务平台等硬环境建设,又注重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文化氛围等软环境建设,可以说是软硬并重。它将创新环境分为研发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人才环境和文化环境五大板块,各板块由创新链、产业链为主线串起,涵盖了与自主创新工作紧密相关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园区建设、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等内容,分别提出31条行动措施。

  整个《行动计划》既遵循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又集中体现了当前我省建设创新型广东的现实需求,将成为今后支撑我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治为保障"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份重要纲领性文件。

  [主持人] 余锦婷:您刚才提到到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以上,今年其实已经做到了2.1%的投入,可以看得出广东这几年科技方面的投入非常大,而且也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除了您刚才谈到的这些政策法规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呢?

  叶景图:有的。这几年,我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制定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多达10多个,如2006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专业镇的意见》;2009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广三资融合建设模式促进我省民营科技园发展的意见》等,有一些我还没有讲到的,比如创新平台建设的也出台了,这些重要的系列政策保障了我省创新政策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此外,我厅还加快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步伐,探索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中有很多突破性的举措和亮点。在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中,出台了省财政专项工作经费一次性下拨到位、30%经费可用于人员费用等引才重大创新政策,强有力地提升了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金字招牌政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圈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还有,我厅会同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起草了《关于推广三资融合建设模式促进我省民营科技园发展的意见》。今年10月,该《意见》已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目前,我厅正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积极起草制定《省级民科园认定办法》和《省级民科园房屋登记暂行规定》等园区有关产权分割的配套细则文件,使该项政策能操作、能落实,推动"三资融合"建设新模式在全省因地制宜推广运用,推动全省民营科技园区建设新一轮大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我们觉得会对全省的科技事业发展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真正使得民间的资本和科技产业的发展融合起来,这个意义将非常大。

  以才引才、以才养才、以才聚才

  [主持人] 余锦婷:可以看得出,这些年来广东省科技创新的环境其实是越来越好的,因此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团队来加入。我们已经制定了这么好的政策出台,我们是如何保障政策具有针对性,保持前沿性呢?

  叶景图:这个问题也问得非常好。我们有一个做法,就是利用软科学研究项目就一些重大的政策理论问题开展研究,为制定法规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组织出版全国首套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研究丛书,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是有特定的要求的,它的发展方式区别于以往产业发展的趋势,所以要做专门的理论性研究。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 2010年以来,我厅组织相关单位80多位专业人员组成了专题研究课题组,开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促进政策进行了全面跟踪和梳理,对广东高端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等7个产业的发展竞争态势及促进政策进行了专题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建议,编写形成了"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系列丛书"。

  组织开展了《完善广东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对广东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进行了设计和谋划,提出了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路线图,因为不同环境的政策,里面有它内在的逻辑关系,必须要有一个总的设计,要有一个系统性的安排,有一个路线图,等等;这些政策理论研究,为我们制定自主创新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我们主要是通过理论研究、系统的研究,来确保制定这个政策的正确性、前沿性。

  [主持人] 余锦婷:这些重要的法规政策,省科技厅是如何开展贯彻落实的,成效如何呢?

  叶景图:好的政策,如果不能够落实,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我厅在加紧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政策的宣传推广和落实,务求政策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全国第一个省政府落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策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加强对政策进行释义,为企业了解和运用相关政策提供帮助。2009年,我厅组织编写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丛书"正式出版;2010年,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认定实操指南》;2012年2月中旬,出版《<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释义及实用指南》,对《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解读。

  三是在全省开展政策巡回宣传和培训,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科技政策。近两年来,上百场宣讲会中,来自全省科技、企业战线上累计有上万名政府相关部门代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企业代表们参加宣讲活动,我厅免费发放了近2万本《企业自主创新政策100问》、《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并向地市科技局赠送《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释义及实用指南》、《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认定实操指南》和《研发费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实操指南》等相关资料。

  四是加强对政策进行细化和配套。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工作,目前,《条例》各项配套政策制订工作全面展开、稳步推进,18项《条例》配套政策有2项已完成制定出台任务,11项已形成初稿并广泛征求意见,也已到尾声,另外5项已完成前期调研并正积极研究起草初稿。

  [主持人] 余锦婷:您刚提到我省在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听说从2009年起,我省引进了很多高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其中还有诺贝尔获得者,现在这项工作进展如何呢?

  叶景图: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是广东省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大举措,首开以政府名义、以团队形式规模化引进高层次人才之先河,具体由广东省委组织部牵头、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实施。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引进57个优秀创新科研团队,汇聚高层次人才近500名。其中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汇聚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首批及第二批团队带头人及核心成员目前基本已全部到岗工作,并新增吸引人才1016人,是引进之初团队成员的5倍多,培养博士、硕士、科研骨干1159人,带动集聚各类人才近5000人,"以才引才、以才养才、以才聚才"效益凸显。

  创新科研团队在成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成功引进一批广东省产业发展急需的攻关项目和核心技术,其中绝大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少项目填补广东省甚至我国相关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空白,引领广东产业学科高端前沿发展。如基因沉默技术与治疗研发团队拥有世界第一个基因沉默技术发明专利,这个团队已经迅速将基因沉默技术进行产业化的研究,可见它绝对是领先的,绝对是带有开放性的,不仅是填补了我们省的全国空白,而且在全国以及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团队填补了广东省半导体上游产业链的空缺等,这个我比较了解,LED衬底材料研究上有独特的技术,不仅是在材料研究上有独创,怎么把这个材料变成衬底材料,它也需要相关的装备,同时成套地开发出相关的装备,完全可以独树一帜走出一条衬底生产的独特路径,作为我们LED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占有战略制高点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确实很不简单。据不完全统计,三批团队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授权发明专利超过600项。

  "引才"还产生另一个重大影响。在该计划的影响下,各地市纷纷也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如深圳市启动"孔雀计划"、广州市启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东莞市启动"人才东莞"工程、中山市启动"引进创新科研团队计划"等,在全省掀起一股高层次人才引进热潮,形成浓厚的"重才、识才、揽才、用才"氛围,为我省建设人才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全省范围内三年普及LED公共照明

  [主持人] 余锦婷:您刚才有提到我们现在引进的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团队填补了广东省半导体上游产业链的空缺,主要是针对LED产业来做的。我看到直播框里正好有一个关于LED的问题,这位网友说LED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但是广东推广公共领域照明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叶景图:LED产业是我们省部署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三个突破口之一。省科技厅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坚持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应用示范"两端突破",着力优化LED产业链,完善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度和区域品牌度,LED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跃上新台阶,呈现爆炸式增长的喜人态势,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2011年广东LED产业产值规模达1515亿元,连续两年实现产值翻番增长。2012年上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局势下,广东LED产业依然保持逆势增长,实现总产值780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7个百分点,产值和规模继续位居全国首位。从下半年开始,随着全省LED照明工程全面开工建设,LED产业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显示出较强的内生成长性和抵御危机能力,全年产值预计可达2000亿元。

  在产品应用示范方面,省科技厅先后组织实施了"千里十万"大功率LED路灯产业化工程、绿色照明示范城市等专项行动。全省累计推广应用LED路灯30万盏,示范路段超过3000公里,总体节能55%,累计节约用电3.6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12.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93万吨。2012年5月,省政府召开"广东省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工作会议",印发《广东省推广使用LED照明产品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加快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实现"三年普及LED公共照明"的总体目标,这个方案里面要求用三年时间在全省的公共照明领域全面采用LED照明,新开的路段、新上的项目一定要用,这个是有硬性规定的,原来的要逐步改为LED照明,另一方面希望用公共领域照明来带动全社会普遍应用LED照明,希望用五年时间在全社会推广LED照明。实现同比口径下照明节能50%以上,从这两年完成的工程来看,节能50%是一定问题都没有,现在实际上已经超过50%,有一些组织得好的,方案设计得好的已经超过60%,高的都到了70%以上,情况非常好,拉动全省LED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年产值5000亿元以上。

  一方面直接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带动产业发展,省政府规定产品的经济性也是可行的,虽然稍微贵一些,但比起传统的照明灯,LED灯更加耐用。我们实施的工程用上标杆目录里面的产品,有一些质量不怎么好的就不好说,我们推介标杆目录的产品,用标杆目录的产品,它的寿命一般都在10年左右,但有一部分配件4、5年要换,但不排除整体的寿命有那么长,比如一辆汽车,轮胎都得一、两年就要换,一样的道理,LED驱动照明,好的有4、5年或者更长一点,差的就3年左右,但灯具的总体寿命差不多是10年,这个过程当中省下的电费也足以补偿更换的成本,所以这个是比较好的。政府要带动,同时希望全社会也逐步用上LED照明。

  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方面,我们通过LED产业专项资金推动LED核心技术攻关。"国产MOCVD产业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第一台样机已于2012年初正式下线,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MOCVD是生产外延片的主要设备,在整个LED产业是比较高端的,没有这个设备LED的其他产品就不可能上,而且它的附加值也占了非常高的位置,MOCVD被国外两个主要厂家垄断,德国Aixtron和美国Veeco。前段时间我们要货都要不到,感觉被卡脖子了,所以我们一个措施是要跟中科院结合,另外我们支持自己的企业来发展,现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这是很喜人的。

  在LED蓝宝石衬底ASF工艺创新、氧化锌外延透明电极结构高效大功率LED芯片、LED标准光组件、MOCVD批量化生产等关键领域将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我最近了解到一个在清远的企业,很偏僻的一个地方,那个企业有非常好的技术,它根据产业发展的动向,从前沿开始就组织MO源研发,这将影响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这个企业就开发出来了,今年它已经有产品了,明年可以达到8吨,它的目标是到后年达到60吨,占全球整个市场需求量的一半左右,这样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将被根本打破。深圳有一个企业做蓝宝石结晶体的生长炉,目前国际上有几种规格,一种是生产30公斤,一种是生产85公斤,我们有一个企业85公斤级的都已经生产出来了,这个是很可喜的。

  [主持人] 余锦婷:我们省其实有很多LED的企业,可以说LED产业是我省的一个支柱产业,下一步LED产业的突破点在哪里呢?

  叶景图:这个产业虽然得到了一些发展,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快,但是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才能使得这个产业得到连续的发展。

  一是继续抓好应用。不能等技术拥有了才叫应用,尤其是对极具社会效益的产品,节能50%、60%以上,那我们就要用,这个是大家公认的。二是积极拉动,这个产品跟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它是个物体照明,它有各种各样的组合,适应各种各样不同的需求,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应用推广。目前各个市也都动员起来了,形势很喜人,一般家庭用的,现在老百姓也慢慢接受了,现在家庭用的消耗灯,5瓦替代50瓦的那种灯,价格已经跟原来的节能灯差不多了,但是它发出的照明效率远远高出节能灯,所以老百姓也开始用了,这个局面是很喜人的,但是要继续加大力度。现在大多数地方是有了规划和方案,有些已进入了招标,但是还没有真正地落地,没有真正把工程动起来,下一步要继续加强。

  另一方面,要抓好质量管理。目前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一些确实是响当当的,质量很过硬的,另外呢,因为广东有很多的灯具厂,它知道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就意味把芯片拼一拼凑一凑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的,LED灯是需要大量技术做支撑的,拼凑一下,结果质量不过关,结果就造成了一些误解,以为LED灯不行,你政府说耐用,实际上用两三下就黑了,你政府说节能,实际上它也不怎么节能,实际上是那个灯质量不过关。怎么做到质量管理呢?因为质量管理是个很普遍的问题,除了LED,其他方面也有这个问题。

  [主持人] 余锦婷:那我们可不可以提高进入门槛?

  叶景图:我们是这样做的,质量管理是靠标准,符合标准的能进入,不符合的就不能进入市场,但所谓新兴产业标准往往不容易跟上,怎么办?我们就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比如说标杆体系的做法,我们在市场上选出若干个被市场接受,经过实践检验它确实行的产品,他们设定一组反映质量的指标,通过严格的检测换算成一个指数(标杆),然后就作为一个导向,经过一段时间,再来一批,谁达到这个指标或者是超过这个指标的,我认为你是标杆类目录产品,在质量上是过关的,在市场上就可以发布。特别是在示范工程里,我们要求一定要用标杆目录产品,通过这样来引导质量的提升。

  另外,我们正在跟电子五所合作,建立LED产品质量可靠性服务体系,利用云的概念,建立一个云平台,使得企业能够利用五所的一些技术设备和数据,来自觉地进行产品质量的管理,应该说绝大部分企业是愿意提供好的质量的产品,但是要做到好的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手段,要有一些设备的支持、数据库的支持、检测手段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使得你制造的产品达到要求。但很多企业规模小,不容易把这些设备购置齐全,所以负责的就一批批地送到有关机构检测,行的就推出市场,有一些不大负责的,有一些出于各种压力的,急急忙忙就投放到市场上去了,就形成一个质量问题了。有了这样一个质量云,就可以把很多企业以比较低的成本来建立那一套质量管理的手段,确保产品的质量。客户也可以通过云平台来了解这个企业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产品质量的,通过此来全面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

  另外我们原有的标准工作也在加强,质监局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已经推出了LED产品的标准工作的规划与实施路线图,有100多项标准正在研究制定,可以说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LED的产品质量应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者,就是创新,核心技术攻关,我们会继续按照原有部署,用好政府专项基金,推动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攻关,比如在衬底材料、电源、封装、设备制造、产品登记设计等方面来整体提高创新水平,通过此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使它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性能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得到健康发展。

  用高科技保障民生

  [主持人] 余锦婷: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一看最后一位网友的问题,这位网友很关心科技怎么来保证我们的民生?

  叶景图:我们不能孤立地来看民生的问题,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的经济发展了,民生的解决就有更好的基础了,我们整个工作都按照这样一个总的布局来推进,都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来推进我们的工作。有一些直接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我们也做了一些专门的部署。

  这些年来,广东科技工作更加突出服务民生、服务社会和服务基层,在医疗卫生、应急安全、"三农"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去年,启动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十百千万"工程)广东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低成本、创新型医疗器械应用推广工作,受到基层医疗机构、群众以及医疗器械企业的广泛好评,帮助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贵"等问题,并将有力拉动我省创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进一步完善"广东农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门户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和管理统一,建成大型"三农"公共信息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

  今后我们将继续组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十百千万"工程,探索建立一套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和系列商业模式;培育产值超100亿元、超50亿元的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推进科技应急体系建设,继续组建5家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支持申报地震灾害、海洋灾害、交通事故、火灾、核事故有关技术领域的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做好"临床医学"专项组织工作,建设好国家示范基地。通过这些努力,来配合解决好民生问题。

  [主持人] 余锦婷:叶厅长,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结束了,非常感谢叶厅长能够跟我们分享这么多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的信息,谢谢您,也谢谢大家。

  叶景图: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