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公民生活
来源:经济观察报 更新时间:2012-12-09

  

  大数据浪潮,汹涌来袭,与互联网的发明一样,这绝不仅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革命,更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过,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是创造未来。“大数据战略”是当下领航全球的先机。大数据时代,我们当如何作为?

  11月12日晚,由本刊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协办的《“大数据”时代的公民社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如期举行,《大数据》一书作者涂子沛携同资深市场营销战略专家王煜全,《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一同对大数据时代,以及时代下的公民社会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涂子沛(信息管理专家《大数据》一书作者):“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只有敢于突破禁忌的社会才是开放的社会,什么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创新?也只有一个开放的社会才能不断地激发创新,那是挑战禁忌,挑战传媒。这个时代是一个你主动,你就能改变的时代,因为资源就在那里,你不能去等其他的人。公民最主要的精神是什么?就是积极地介入,积极地改变。我在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这是全书的一个出发点,是说“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自由流动”。如果没有人的平等,没有人的自由,信息能够自由流动吗?如果没有人的平等,我们这个社会彼此另外压抑另外一个人,我们的创造力怎么能迸发出来?中国有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说劳动力已经解放,市场经济的规则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是当我们看世界的时候发现,还有一个新的关键词叫“创新”,怎么创新?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由的思想,我们能创新吗?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创造力的解放,一个思想的解放和人格的解放。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我觉得《大数据》这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说是把握住了时代的潮流,从里面我们可以观察到时代的发展方向。我想结合刚才主持人的问题谈谈我的体会: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刚才涂先生说,要把“大数据”和“智慧”联系在一起,因为不搞数据的人就会想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这里面的关键是把“大数据”和人,包括和公民、和我们自己结合起来。“大数据”是干什么用的呢?什么样的知识可能是对人们有用,什么样的知识没有用呢?就看使我们的意义能不能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刚才主持人说的,个性化的东西。意义和价值是怎么换算呢?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个性化的价值就是意义,那么把意义合并同类项就是“价值”,价值是同质性的,意义是异质性的。当有“大数据”以后最终要变成智慧,就得看这个数据到底能不能解决人们的意义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的思想。

  王煜全(Frost & Sulivan中国区总裁,资深的电信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我估计大家可能都不太会意识到自己接触到了这个时代最前沿的脉搏。我要是上学时能听到这样的讲述我就兴奋死了,因为我们是花了20年的时间慢慢爬到前沿的,涂老师现在是直接把这个前沿给大家带过来了。可能大家觉得这事离我们很远,可是你回头想一个事情,谁手里还会没有手机,手机才花了多少年,十几年时间所有人都了,而且行为都改变了。这个时代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判断清楚潮流。

  我认为这一切都刚开始,数据的收集刚刚能够有机会,那数据的解读也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斯坦福的教授有个说法,过去社会学里的测本定理,有三个东西是不能全有的,一个是全样本,就是所有人都去检测,第二个是实时数据,第三个是连续数据。我实时采一个点可以知道现在所有人的位置,一个点卫星一照没问题,连续记录卫星也留不住,以前是没有办法,现在有个摄像头一切都有了,网络把你的行为全部连续记录下来,而且是所有人的。这就跨到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对人的分析不再是以前说的用取样分析了,我们可以用全样本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