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备受党和政府重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明确了新的战略指导思想。
新“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表明信息化不再只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而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中,由于受到小农经济分散性、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的制约,整个产业在生产上“靠天吃饭”,在经营上“顺其自然”,在管理上“任其发展”。实践证明,这样的生产方式早已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用信息技术提供生产资料和管理方法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多位信息化专家认为,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方向,为其带来新型产业化经营思路、规模化经营方式、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化生产形式。信息技术先进性、泛在性的特点,让其能够融入农业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促进生产发展。它打通了市场、政府部门、企业、农户等各个环节,串起了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全过程,让供求关系畅通无阻,让产业流程更加智能。
不断夯实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农业信息化的开展培植了一方肥沃的土壤。全国100%的行政村通电话,94.6%的自然村通电话,100%的乡镇能上网,“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已不再是梦想。光纤入户、宽带普及提速等工程的逐步推进,农民可以更加快速高效获取信息。而正在统筹布局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设施,使农民即使身处穷乡僻壤,也能“天涯若比邻”。
与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相伴的,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环节,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打造出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智慧农业。轻点鼠标,就能为远处的农作物浇水施肥,这类依托于物联网的智能大棚系统,改变了传统农业靠经验、凭感觉的作业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精确、智能的种植模式,提高了25%~30%的农作物产量,节约了40%的人力成本。打开手机,就能看见养殖场里的温度变化,这种集智能感知、智能传输、智能控制为一体的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场,促进了畜禽水产增产增效。
信息化渗透至农业经营层面,帮助实现自然经济向产业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农业经营产业化水平。当拿锄头的手拿起了鼠标,“小生产”和“大市场”便实现了有效的对接。一些乡镇通过对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探索,走上了网络销售农产品的致富道路;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尤其是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帮助农民快捷获得农产品供求信息,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平台的搭建,让交易、供求、物流信息一目了然,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交易效率。通过使用ERP、CRM等管理信息系统,使农业企业实现了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节本增效。
信息化与农业管理的交织,让生产资源能够以更加透明高效的形式组织起来,让管理也能产生效益。耕地资源、草原生态资源、养殖水面资源的网络监测,为农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农产品贸易信息和国际农产品价格监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等平台,有助于增强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经营许可证审批流程和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农业行政许可审批管理系统,提高农业审批和综合执法效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产品溯源信息管理平台为政府加强有效监管,公众及时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权威信息提供信息保障;应急指挥系统提高了农业主管部门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依托信息平台搭建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开创了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充分利用3G、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呼叫中心、短信彩信、手机报等业务形式,打造了“农信通”、“12316”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部、省、地市、县、乡、村六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及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依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组建的权威专家服务团队,让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增强信息服务效果。
农业富则国家富。我们相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信息化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