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政务环境全面持续优化
来源:辽宁日报 更新时间:2012-12-18

 
  沈阳市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公共资源交易“三大工程”,搭建“小政府、大社会、好市场”格局,努力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简政放权 行政提效

  简政放权是实现科学行政的首要前提。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将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依法行政的基本形式和根本着力点。

  抓住“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这一审批制度改革的起点任务,2002年以来,沈阳市先后8次对全市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市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229项削减到110项,削减幅度达91%,始终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审批项目最少的领先优势。沈阳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被市民推举为 “沈阳十大名片”,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沈阳市推出“批管分离”新型工作模式,针对审批职能进行调整和规范,全市35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政府部门全部成立审批办公室,并整建制进驻审批中心,封闭式运行,特别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土地规划审批和消防审批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实现了整建制进驻,使“一个窗口受理、一个处室审核、一个领导签字、一个公章办结”的规范流程得以落实。

  目前,沈阳市已建有1个市级中心和5个分中心,17个区县级中心,215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初步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在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个层级的100%覆盖。沈阳市基本建设类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审批时限由过去的151个工作日缩减到目前的30个工作日,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10年来,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中心累计受理各类审批事项474.2万件,办结率达99.9%,承诺事项平均审批时限均不到5个工作日,即办率由原来的18%跃升到83%。

  政务公开 公权公用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与范围,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行政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而真正要做到“政务公开、公权公用、公正公平”,则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作保障。

  近年来,沈阳市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着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组织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及便民信息94万条,政策法规类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率和更新率达到100%。

  沈阳市专门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和 《沈阳市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规程》,完善依申请公开网上申请、办理和回复程序,建立了依申请公开受理联动机制,使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从受理、答复到备案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如果说,政务信息的公开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权利的基础和责任,那么,对于公众来说,及时获知政务信息则是其维护自身权益,履行配合、支持、参与社会管理义务的前提。

  为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和表达权,沈阳市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政务信息和便民信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围绕出租车运价、燃气和自来水价格调整等社会热点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82次,听证会14次,论证会36次,做到了决策酝酿过程、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的“三公开”;启动校务公开和院务公开试点,积极推进面向群众的办事公开;开展了省、市、区政府部门联动,现场为群众解答政策咨询问题的“5·15政务公开日”活动和政务公开“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活动,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加强基层政务服务,规范办事项目和流程。

  公共资源 阳光交易

  公共资源交易被喻为权力寻租的“高发区”。为彻底杜绝“暗箱操作”、实现公共资源的阳光交易,沈阳市锐意创新,通过整合资源,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

  2008年12月,沈阳市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政府采购、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产权交易等部门全部纳入集中的交易场所,实行统一进场、规范交易、专业管理,迈出了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为规范招投标代理机构行为,沈阳市在全国率先通过摇号方式选取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代理机构,同时推行“三表三制”即《机构情况登记表》、《法人登记表》、《从业人员登记表》和《入场服务承诺制》、《入场行为准则制》、《入场行为监察制》,切断招标人与代理机构之间的私下交易途径,有效杜绝 “明招暗定”、“随意排斥潜在的投标人”等违法违纪违规现象。

  可以说,这一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即公共资源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变,由管理、操作一体向管办分离的转变,由分散市场交易向集中市场交易的转变。

  平台启用4年来,累计成交项目11445项,成交总额达到 3140.2亿元,充分发挥了实现统一交易、阳光交易的作用,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行为发生。沈阳市还建立起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各类交易信息的统一发布,及各中心交易项目、交易环节执行情况的实时采集、动态监控。

  目前,新民、辽中、铁西等8个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也已建成并通过验收,全市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基本建成。

    □本报记者/金晓玲

  沈北新区“十大名片”树立品牌

  沈北新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推出企业服务“十大名片”,使审批流程更加精简,服务效率明显提升,平均审批时限不超过1个工作日,成为沈阳市审批时限最短的地区之一。

  网上审批。可实现网上申报、网上预审、网上反馈等远程沟通和业务办理,满足申报人进程查询等个性化需求。目前注册企业用户100余家,网上办理各类事项300余项。上门审批。为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及有需求的项目上门服务。年初以来先后为总部基地、首开地产、奥特莱斯等70余家企业现场审批。

  审批手续办理大讲堂。组织审批职能部门为企业提供集中培训、上门培训和“一对一”培训。

  审批办结短信即时告知。审批业务办结,中心均以手机信息方式即时告知企业及为项目服务的各部门负责人,并告知下一环节审批内容。

  企业服务网。实时发布政府信息和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交流合作。年初以来发布企业信息500余条,促成1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

  企业服务日。由副区级以上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面对面接待企业,现场解决企业从协议签订到开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绿卡。拥有“绿卡”的企业、项目可享受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服务,一事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无费区”政策。凡引进企业,减免2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前已有300余家企业享受此政策,减免费用1400余万元。

  企业服务“110热线”。开通两部便企服务热线,专人值守,受理企业咨询和诉求。年初以来已为6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

  政务公开直通车。深入企业送政府信息,现场解答政策咨询,倾听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年初以来,“政务公开直通车”已深入企业20余次。

  和平区 搭建便民便企综合平台

  和平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将区域内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安户政、婚姻登记等便民服务事项集中到服务中心统一 “一站式”办理,在沈阳市首创了“一厅两用”的和平模式。

  中心开展以“尊重”为原点,以“系统”为架构,以“体验”为方式,以“品牌”为目标的“亲切服务”工程,在各窗口单位及全系统推行 “亲切服务”,打造“群众满意之家”。

  “批管分离”,为“亲切服务”提供机制保障。成立和平区行政审批服务局,与和平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各审批部门依据自身工作职能成立审批科,并整建制进驻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所有审批事项实行 “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室审批、一个领导审核、一个公章办结”的封闭办理工作机制,实现窗口受理、审核、勘验和审批。

 “亲切服务”意识深植于心,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标签和名片。服务中心构建了工作人员的语言、态度、行为和礼仪规范系统,提出 “讲五心、重五时”。即:态度要真心、办事要专心、答问要耐心、告知要细心、语气要贴心;迎送时点头致意微笑、问询时抬头注视交流、解答时前倾不忘告知、接递时正对并用双手、结束时向下多送一步。

  “亲切服务”,助推审批制度改革,密切政企、政民关系。 “亲切服务”为百姓提供周到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审批效率提高,目前和平区共有审批事项130项,即办事项78项,平均办理时限仅为1.04个工作日。

  苏家屯区 打造企业“贴心管家”

  2011年6月,苏家屯区依托行政审批大厅组建项目部,在沈阳市率先成立为落户项目提供专业服务的专门队伍。

  秉承“全天候、一条龙、超亲情、保姆式”的服务宗旨,项目部不断完善项目服务工作,拓宽服务范围,今年以来共办理行政审批手续279项,提供专题咨询千余件次,解决问题140余个,召开专题协调会45次。

  项目部是办事员、协调员、监督员,是企业和政府各审批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根据发展需求,项目部主动推出“延伸服务”,将服务贯穿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指导、协助企业办理行政审批手续,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一时间为企业提出建议、解决问题、畅通渠道,主动介入、主动作为,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项目快速建成投产,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为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项目部采取代询代办、预审前置、模拟审批、多点并进等模式全程协助企业办理各项行政审批手续。各相关部门主动服务意识不断加强,节点审批时限不断压缩,并逐渐实现常态化,做到服务“零障碍”、审批“零停留”,全区项目服务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目前,项目部已经实现工商注册、印章、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证、立项、土地登记以及用地规划的部分环节“全代办服务”,企业只需提供相关材料,项目部就可以代为申报、修改,直至完成审批。

大东区 创新举措提升效能

  大东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围绕全区“汽车强区、三产富区、科技兴区”三大战略,以打造全国汽车产业集聚第一区、沈阳经济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沈阳市生态宜居中心城区为目标,积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审批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创新模式,深化行政审批集中受理。大东区在沈阳市审批系统首创“集中受理”审批服务模式。除审批窗口能即时办结的事项外,凡需承诺办结的事项均集中受理,实行 “一窗集中受理、一表统一登记、部门并联办理、依次审批办结”的工作模式。

  创新体制,推进政务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区政务服务中心逐步将政府部门、交易中心、中介机构等统一整合进中心,提供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满足基本综合服务需求,目前街道便民服务项目为70项、社区便民服务项目80项。

  创新机制,构建行政审批移动办公平台。该平台由短信互动、协同办公、政务信息查询三大部分及组织机构、审批指南、集中受理、现场勘验等九大功能模块组成,解决了异地审批、随机查询、实时监察、咨询解答等问题。

  创新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服务中心为所有市级重点项目及以东中街、汽车城为两大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汽车整车、零部件产业提供“全程无偿代办”、“大项目绿色通道”、现场办公、联合办公等服务,确保大项目顺利落户、建设和投产。

  辽中县

  拉开“一站、双轨、多支点”格局

  辽中县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以涉企利项、涉民便民双轨建设为依托,以政策激励为支点,全面拉开“一站、双轨、多支点”的政务服务大格局。

  “一站式”升级项目服务。针对项目实际需求,辽中县先后推出全程跟踪、并联审批、领导包抓等“保姆式”系列服务,同时打出手机与固话捆绑、建立沈阳辽中政务服务网站等精细化服务组合拳,创新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科长审批、一个公章办结”的“三个一”模式,大大简化了审批流程,有效解决了客商 “两头跑”、“体外循环”等问题,审批效率提高30%。

  “双轨”运行,搭建政务服务的纵深架构。辽中县积极构建涉企利项、涉民便民两大政务服务平台,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形成县政务服务中心、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分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点上下紧密连接、横向密集覆盖的政务服务大格局,让政务服务走近百姓、贴近群众。今年,便民服务又走进了烟草、婚姻登记、供水、供电、闭路电视等公共服务领域,形成了中心多功能、分中心专业化,便企利民、覆盖全县的政务服务网。

  “多点支撑”,蓄积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辽中县在全国首开先河,实行行政审批收费“一费制”,变过去各部门多口收费为进厅 “一口式”、“一费制”收缴;打造无费区,对凡在县域内创办的企业,在办理企业设立或变更过程中所涉及的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实行零费制,需上缴市以上财政的费用由县级政府承担,年初至今共减免费用87.7万余元,惠及企业591家。

 

沈阳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标代理机构选取现场。

  于洪区

  亲情服务创建最佳环境

  于洪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把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作为工作根本出发点,开展“企业当家”主题活动,规范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构建了“1+3”项目服务体系,实行审批数字化服务、亲情化服务,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清理、规范审批项目,构建“无费区”。行政审批项目由原来的182项减少到140项;审批要件实行“一表制”多部门共享,确立并联审批机制;即办项目由原来的27项增加到54项,69个承诺项目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7天缩减到3天以下;进厅项目签批人全部控制在两人以下,并由各部门驻大厅的首席代表全权签批,真正做到了精简、高效、便民。 14个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做到了“区级收费全取消,市级收费区代缴”,年涉及取消收费额近千万元,真正实现了“无费区”。

  构建“1+3”项目服务体系。 “1”就是一条线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3”就是手续办理、基础设施配套、土地供给三个阶段的专业化服务。

  完善联审工作机制、实行数字化服务、开展“企业日”和“角色互换”活动,打造金牌审批服务。为强化服务机制,该区开展了“八个一”和“五个零”活动,即“企业设立一表制、审批流程一告知、项目预审一会签、金牌服务一张卡、项目服务一对一、电子服务一平台、企业家日一座谈、便企收费一站式”;“沟通零距离、流程零障碍、审批零误差、事项零违诺、群众零投诉”,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水平,提高了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