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为期两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闭幕。会议明确了“稳中求进,扎扎实实开好局”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并指出2013年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鉴于“改革”一词被频繁提起,此番经济工作会议亦被认为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体现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于经济改革,乃至政治和社会改革所秉持的新思路。
会议直面了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确,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去数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几乎一样鲜明:尽管经济增长的数据喜人,但却存在着过于依赖政府投资、容易拉大贫富差距和制造巨大环境压力等棘手的问题。
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增长之后,如何避免滑入“中等收入的陷阱”,一直是国内政府、学者和民间所共同关注的话题。然而,要避免滑入失败的泥潭,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持续不断地进行改革。由于中国的改革顺序是由易入难,所以改革在经历了初期的人心畅快之后,也渐渐的遭遇了随之而来的瓶颈。一定程度上,改革虽然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巨大绩效,但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也日渐成为部门利益自肥的工具,成为一些企业扩大垄断领域企业特权的借口。可以说,在中国经济规模跃居全球第二的今天,既有的改革,无论在为中国经济与社会进步提供更加明确的路线指引的宏观层面,还是在为公民个体利益的博弈提供切实制度空间的微观层面,都需要进一步拓展。
因此,整个社会对于新一轮改革的渴求延续了1978年之后拥有的一贯强烈态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上层精英到底层民众,都在期待新一轮改革能够到来。此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为下一年度经济政策的风向标,所释放的信号可谓让不少人看到了希望所在。一方面,会议要求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意味着改革需要更富理性和前瞻性。在统筹全国一盘棋的基础上,改革做到了顶层上的设计,使得全社会能够看到未来改革的图景。
另一方面,改革的现实困境又是问题的复杂化、区域化和碎片化,只有赋予地方和基层更多的试错空间,允许他们在微观层面摸着石头过河,才可能探索出有效的治理方式。当然,改革不能只是停留于口号,必须有更确切的时间表,从而形成社会压力倒逼改革的机制。此次提出改革的时间表,也在回应社会忧虑的同时,给予公众更多的信心。
如何统合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本次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领域——— 城镇化。近来,关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一说逐渐从“投资、消费和出口”过渡到了“城镇化、信息化和民生建设”。尤其是城镇化,被认为是未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利器。根据权威数据显示,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6.6万亿的投资,并可替代10万亿的出口。因此,在宏观政策上明确城镇化的推进步骤,将给中国经济带来美好可期的发展前景。
当然,城镇化是一个无比庞杂的领域,涉及到的主体不光有政府,还有林立的企业,以及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动人口。举例来说,如何确保城市化过程中的个体权利平等,便作为一个微观上的命题被提了出来。诸如针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提供,以及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大型危险项目的关系,此一系列关系的处理都成为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而这就需要各地放开空间,给予官民“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让城镇化的过程披上文明有序、绿色低碳的色彩。
改革就是理顺关系,既存在于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也发生在上述三者的内部。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将从宏观上为改革指明方向,明确路线和时间表;通过推进基层创新,将为微观上的制度变革提供更多的经验和空间。在即将到来的2013年,中国经济需要派生新的气象,但只有中国的改革能够真正鸣笛起航,才能为其提供真正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