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考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12-23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关系到教育工作全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落实。高校信息化建设只有以电子政务建设为抓手,才能促进信息化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高校的电子政务是指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和重组后在互联网络上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管,提高学校的运作效率。并为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发展,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师生的需要。加快推进高校的电子政务建设。提高高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就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体系设计思考
   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子政务始于1993年的美国。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严格意义来讲始于2002年。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经历了起步阶段(政府信息网上发布)、单向在线服务阶段(政府主动,用户被动)、双向互动阶段、在线处理阶段、无缝处理阶段。就我国电子政务的实践来看,我们整体上处于双向互动阶段向在线处理阶段转型,发展较快的已处于在线处理阶段的中期,发展较慢的处于单向在线服务阶段向双向互动阶段转型。所以,在“十二五”或更长时期.作为科教兴国主力军的高校,要使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成效,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服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就必须紧紧围绕无缝处理阶段的要求进行顶层设计,重点抓好在线处理阶段的建设。
  从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和地方高校的发展规律性特征出发,地方高校电子政务行为主体主要有四个,即:地方政府(包括各有关部门)、学生、社会公众和教师。因此,高校的电子政务建设要围绕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公众、学校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来进行构建。
   (一)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U to G)
  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包括: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学校与省市各有关部门之间、学校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互动。这个领域涉及的主要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类专业信息管理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系统。
   (二)学校与学生之间(U to S)
  学校面向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入校前的招生、录取信息查询以及人校的有关事项、规定;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实习、实践、就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和管理;离校后的校友天地、终身服务、学历学位认证、继续获得教学资源等。
   (三)学校与社会公众之间(U co C)
  学校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信息服务和继续教育服务。例如,公众对学校各类信息的知情;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资源;将面向学校和公众的各类教育行政许可开发出来,提供7×24小时的受理和进度查询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接受社会公众对学校的评价。
   (四)学校与教师之间(U to E)
  学校向教职员工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信息通信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人力资源、薪酬服务、绩效评价和决策咨询服务等。
   二、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思考
   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基础网络设施、门户网站、教学数字资源和各类应用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业务构造和重组、双向互动、信息孤岛、资源整合等方面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重点建设。
   (一)加强公文交换平台的建设
  公文交换系统实现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即U to G)公文传递。公文交换系统通过网络平台,以电子文档形式在不同部门之间快速、准确、安全地进行文件传递,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办公中以纸张为基本介质,以邮寄、传真等形式进行文件交换经常发生的速度缓慢、文件丢失、文件破损、信息泄漏等弊端。
  公文交换系统提供先进的信息沟通标准和接口,连接各个部门的办公系统,使得各个部门的信息系统既保持内部流程的独立运作,又能够让各个部门的流程通过政务处理平台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办公平台,提高办事效率。
  公文交换系统支持复杂的多组织结构,支持跨部门审批。采用B(浏览器)/S(服务器)结构和工作流引擎技术,可以灵活地设定公文流转的流程。
  公文交换系统采用加密传输和CA认证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公文交换系 统支持网络接人,也支持单机接人,可以灵活地适应各部门的计算机应用现状。 (二)着力推进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现有的高校管理服务,是按照工业文明的精细化社会分工的要求设计的金字塔式管理服务,这就与信息时代条件下实行的扁平化管理服务有些不相适应。因此,要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就要着力推进管理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一是观念创新。就是在推进高校电子政务建设中,必须引进现代信息管理服务理念。二是组织结构的创新。即由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转为现代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三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创新。根据国家电子政务的体系和教育部门的特点.把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上来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电子政务系统、省级教育行政电子政务系统和地(市)级教育行政电子政务系统等三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涉及的直属的高校,如图1所示。同时,各层面之间的信息流是双向的。与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上下级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横向上来说,更侧重于同一层面上的教育系统的机关和高校之间的行政管理和协作,见图2所示。
  
   (三)着力推进高校信息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颁布后,地方高校根据各自的实际,在信息公开的理念、制度的落实、政策的举措、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对高校信息的获取,进一步促进了依法治校。由于信息公开条例本身的局限性和高校发展没有严格按照高等教育规律运行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地方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社会公众
 
期望、大学生的需求和高校自身发展还有一定距离。为此,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为地方高校电子政务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统一的文件信息中心,实现地方高校信息资源一体化和管理统一化。在高校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实行校系两级管理的高校,往往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因形成主体的不同和信息种类的不同而分散掌握在各部门、各院系手中,而各部门、各院系对其拥有的信息又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面对众多的信息管理主体和具体多样的管理制度,教职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难以得到保障。校园信息资源的一体化要求将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实现信息资源内容的完整性。信息资源管理统一化,要求将不同部门或单位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并由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二是消除“信息孤岛”,促使信息在高校的正常流动。高校应当编制信息公开指南,教职工、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的指引,更好地掌握各种信息。信息公开指南应当包括该校机构设置情况、负责信息公开的机构的介绍、信息公开主体的权利义务、主动公开的范围、方式及程序、申请公开的程序、救济途径等内容。此外,为了让信息公开权利主体能够了解公开信息的基本情况,高校还应建立公开信息查询系统,提供多种快速、高效、准确的查询工具,如公开信息目录、电脑查询系统、电子触摸屏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信息流动的机制。信息公开制度的执行具有主观色彩,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伸缩性。信息公开制度在权利与义务得规定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信息公开请求权的确立能使知情权从抽象走向具体,而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建立则使知情权有了确实的保障,只有这二者得到有机的结合才能使信息公开法制得以真正建立和确立。地方高校信息公开在建立救济制度方面应重点完善的是师生权利的救济制度。第一,要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制度。第二,建立师生评审制度。师生的评审包括对服务内容、服务过程和服务结果的评审,学校应及时将评审结果向全校公开,并作为改进服务和对机关及工作人员予以奖惩的依据。高校的服务行为一经公示、公开即具有约束力,除不可抗力外,学校必须守信,使对方的信赖利益不被落空。如果高校只是作出承诺而不践诺,就会使师生的合法权益受损,基于信赖保护原则,学校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师生也可通过要求复议和提起诉讼的方式,保障权利救济。
   (四)着力推进CIO制度(首席信息官制度)
  CIO应当具备比一般行政官员更加综合的能力。即信息技术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是政府CIO能力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业务管理能力是基于“电子”与“政务”不断融合发展而提出的关键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是政府CIO否定自身技术本性,并最终回归政务本身的核心能力。从更深层次上讲,CIO不仅仅是一个职位。而是一项制度性安排.甚至是一组制度安排的集合。在实际工作中,电子政务应当作为地方高校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顶层做高级别的制度性安排;在地方性法律制度层面,政府应当给予CIO应有的地位,提供法律性保障;明确信息管理是高校各部门的重要职责,CIO的职责就是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并赋予他们相应的管理权力,比如预算管理、教师绩效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这三个层次缺一不可,是一个从战略到法律再到职能的整体制度性安排。
   (五)重视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由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业内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建设轻使用”的认识误区。致使在设备选型和网络构筑上肯下工夫,把网络设备“换了一茬又一茬”,投资虽然不少,却没有尽全力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和使用不同步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数字资源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业务和技术环节,需要参照和遵守相关的标准、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实际的操作中,就是要坚持“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的原则,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技术、Web2.O网站技术、IPV6技术、云计算、信息化顶层设计、开源软件等,加大校本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形成一批适用、有效、开放的数字资源,同时依托国家行业的基础数据库,例如精品课程(国家、省)丰富本校的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学资源共享需求。
   (六)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效果
  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是相辅相承的,如果只是进行单纯的硬件投资和网站建设,而不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普及电子政务就是空话。走在电子政务建设前列的国家都把应用放在首要的位置。只有公众对电子政务有较高的期望值,并持肯定态度,切实体验到电子政务带来的方便,电子政务的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经验启示我们,要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提高应用质量。因为只有方便、可靠的应用,才能有效吸引公众的积极使用,才能使电子政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二是在高校内部加大电子政务应用推广力度。由于传统办公方式的惯性效应,没有一定的强力措施,很难保证办公人员对电子政务的自觉使用,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而且会使人们对电子政务的期望值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