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次报道,我们力图勾勒出信息化在国内各行业应用的全景图。可以看到,经过1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日趋深入、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效率成倍提高、普通用户享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还带动了我国整个IT产业的飞速发展。
但是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我国信息化建设正步入攻坚阶段。这是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想持续深入推进,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原有的管理和改革难题,已不是单纯的买一些电脑和服务器、开发一些应用软件能够解决的。
首先,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仍存在观望心态。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我投了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能够看到成效”是很多企业老总担心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信息化失败的案例,导致了一些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信心不足,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对于信息化投入的效果,无法做出科学全面的评估,让一些企业处于观望状态。
其次,技术不是难点、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在以前的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把信息技术的因素看得比较重。但实际上,信息化能否成功,企业自身的管理基础十分重要。目前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几乎全是管理方面的,主要是业务流程规范化、部门之间的职能调整、岗位职责职能重组等等。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基础,信息化很难取得成功,往往会陷入IT技术和日常业务“两张皮”的窘境。
第三,“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迫在眉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在信息化起步阶段往往没有整体规划,导致各部门的电脑、服务器和应用软件等五花八门,只能满足本部门的业务需求,但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如此一来,在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的今天,就成为一件相当棘手的事情。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搭建互动平台,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通过建立一个人、财、物等内部资源充分整合共享的平台,实现信息在不同部门间、不同地域间、不同层级的实时共享,消灭“信息孤岛”,使信息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第四,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严重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成为制约瓶颈之一。一个成功的信息化项目,绝不是简单购买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就可以了,需要和企业的日常运作和管理流程紧密结合。这就需要既懂得IT技术、又熟悉企业管理和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但很多企业往往缺乏这类人才。这正是一些企业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信息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所在。
第五,IT服务企业鱼龙混杂,影响了用户的信息化热情和信心。由于信息化建设正蓬勃开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IT市场,一些IT企业为了抢食这块蛋糕,盲目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单纯向用户兜售产品,而不是帮助企业实现信息技术和管理流程的有机结合。此外,由于我国IT业起步较晚,很多核心技术不能掌握,这也限制了用户更深层次的信息化需求,比如说大型数据库软件、数据智能挖掘工具等。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企业的组织架构与信息化本身的管理存在很多冲突,管理模式与业务要求和业务环境时常不匹配,这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随着硬件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化正步入一个攻坚阶段,这就需要包括相关主管部门、用户、IT厂商等在内的共同努力,制订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流程,使信息化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