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是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信息化能够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支撑,也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化是开启现代农业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正如记者在上篇《激发农村活力的“幸福秘笈”》(刊登于12月25日本报)中提到的,从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种植养殖,到畜牧兽医、气象及灾情预报、外出务工及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等涉农信息,通过手机短信、语音电话、互联网等形式,“三农通”信息服务切实解决了云南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广大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与此同时,参与这项工作的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客户满意度提高了,农科专家扩展了直接服务农民的渠道,新华社扩大了社会舆论引导面,“三农通”成功探索出了一个“企业搭台、专家唱戏、政府运作、媒体审发、农民受益”的服务“三农”新模式。
为什么“三农通”能成功,为什么“云南模式”会脱颖而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与“三农通”信息服务相关的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省农科院以及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农户,希望能揭开农村信息服务“云南模式”的面纱。
降低门槛是关键
基于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农村网络有待普及等现状,“三农通”信息服务以手机为终端服务“三农”,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设备投入少、操作简单等特点,有效降低了农村信息服务的门槛。
任何一项成功的业务或是服务,其背后都是由需求驱动的,或许是已有的需求,也可能是潜在的需求。“三农通”信息服务发展同样如此。记者在对当地果农郎平勇进行采访时他这样称赞“三农通”信息服务:“这信息太神奇了,该施肥时它会提醒我们施肥,该售卖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价格高,相当于配了一个专家指导我种苹果。”他告诉记者,“三农通”发给他的信息,他好多都舍不得删,有时候还要拿个小本子记录下来。“你们城里人对这信息可能不稀罕,对我们农民来说太重要了,太好了,好就好在根据我们的需要发信息,信息实用、管用、及时。”最后,老郎还不忘告诉记者:“现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总量还是太少。从生产到生活,从购买生产资料到销售农产品,不光是我,广大农民朋友都需要这方面的信息指导。例如,如果能多些及时可靠的农资信息,我们就可以知道买什么种子、化肥才可靠,才便宜,这其实也是在给我们增收。”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一种观念认为,只有等路通了,才能改变“三农”的面貌。要致富先修路,有了大交通就有了大流通,有了大流通就会有大市场,有了大市场就会带动大发展。但是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交通还包括信通、流通、能通。在路还不通的情况下,尤其需要信通。从区域开发来说,很多时候更应该把信通放在第一位,坚持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获取同步、城乡一体建设。“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农民兄弟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正是这些真实、迫切的信息需求,给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及相关各方推进‘三农’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动力,也注入了活力。”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总经理马奎如是说。
有目共睹,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增收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购买电脑和接入宽带的费用也制约着农村网络普及。因为受地理条件等的制约,农村地区获取信息的手段与途径都相对有限,信息在准确送达以及在个性化等方面更难以保障。面对这些难题,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三农通”信息服务从有效降低农村信息服务门槛入手,充分利用以手机为终端的农村信息服务具备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设备投入少、操作简单等特点,打破了传统涉农网站、热线的被动服务模式。不仅如此,“三农通”信息服务免费、公益性的服务思路,使其更容易为广大农村用户接受、使用,有利于形成可复制模式并进行全国推广。
随着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手机已经逐步成为一个能承载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等新闻信息内容的“大众媒体”,具备随身随地随时传播的特点,且在农村地区拥有较高的普及率。“三农通”信息服务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特点,以农户的需求为起点,融合网络、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等技术手段,连接各级涉农部门和农科院专家,将成熟技术通过科学组织架构适应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开辟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农业信息化的便捷途径。
整合资源是基础
“三农通”信息服务充分整合了各涉农部门、通信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各方的资源优势。在服务“三农”方面,中国移动发挥了无线网络建设和全覆盖的渠道优势,新华社发挥了信息采集、编辑、审发等信息资源组织优势,农科院发挥了农科专家向农民释疑解惑的专业优势,资源整合模式值得充分肯定。
信息服务“三农”是一项牵涉面广、技术性强、影响重大的系统工程。在“三农通”信息服务的业务推广中,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发挥网络优势及渠道优势,新华社云南分社发挥信息采集及协调优势,云南省农科院发挥专家优势,经过多年的运营、提升、完善,实现了各方资源的全面整合以及优势发挥最大化。
网络全覆盖。多年来,中国移动致力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大力搭建和完善“农村通信网”,拓展“农村信息网”和“农村营销网”,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通话和信息服务。为了实现农村信息发展与城市同步的目标,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兴边富民”工程的相关要求,不断推进移动通信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信息通信手段拓宽农村发展领域,提升了农村发展能力。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已在全省范围内兴建了2万多个农村基站,累计投资近百亿元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市)的12671个行政村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共有900多万农户在接收、使用“三农通”免费提供的涉农实用信息,有效弥合了城乡“数字鸿沟”。
“十年前,打个电话得到房顶上,信号可真是不好。而且由于信息闭塞找不到销路,价廉物美的土特产只能烂在家里。”在采访中,云南红河州石屏县白浪村一位村民这样告诉记者。这位曾抱怨移动通信信号不好的村民,现如今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致富大户,种植了上百亩的杨梅树。曾经的抱怨,如今早已被喜悦所取代。“在种植杨梅的整个过程中,我都会不定时地收到‘三农通’短信,包括种植信息、天气信息、农资信息以及市场信息等。另外,现在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越来越好,手机功能也越来越多,在家里轻轻松松就能把杨梅生意做了。照这个势头看,明年我还得继续扩大杨梅种植的规模。”
内容全覆盖。“三农通”信息服务充分整合了各涉农部门、通信运营商、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资源优势,建立了国内独特的覆盖全省的“三农”信息采集、发布和服务管理体系,组建了国内最庞大、覆盖面最广的信息员队伍。“三农通”由云南省委农办联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省农科院成立领导统筹协调小组,从省到乡镇一级发展1600多名来自各个涉农领域的信息员,涵盖了农畜业、水利、劳动务工等各个涉农部门,保障信息收集和服务的全面性,所有信息均通过当地政府、涉农主管部门的审核,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三农通”还首创专家个性化服务,建立了国内数量最多的专家服务团队,在为“三农”服务的总目标下形成良性互动。省农科院、各地农科所、大专院校及相关涉农部门组建了一支包含350多名各类农科专家的服务团队,周一到周五安排“专家电话咨询日”,为农民提供一对一解答。此外,“三农通”多年来建立了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站、信息精编成册等立体化服务手段,累积了庞大的信息数据库资源。除了手机短信服务外,还发展了“三农通”手机报、电话咨询、网站发布和交流等服务形式,并将历年来收集、发布的信息精编成册向山区农户免费赠阅。目前信息数据库资源已累计数百万字,分类清晰,实现可追溯、易查询,为进一步创新、深化“三农”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做到一加一大于二?“三农通”信息服务给我们提供了些许思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农通”信息服务开展7年来,相关各方坚持不懈地推进,为广大农村客户真正带来了实惠,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有效抓手,得到了从中央领导到云南省主要领导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普遍肯定和好评。对此,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曾高度评价:“‘三农通’信息服务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保障,是云南省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新举措、一个新平台、一条新途径、一个新网络、一种新探索,为云南省‘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给云南的人民、云南的‘三农’办了一件大好事,意义重大。”
创新服务是根本
“三级管理四级采编发布”服务机制确保了“三农通”信息更具针对性,严格的审核制度确保了“三农通”信息更权威可靠,服务自始至终全覆盖、持续优化不断提升确保了“三农通”信息服务日臻完善。
为什么“三农通”信息服务能够在云南大地上遍地开花,为什么农村信息服务之“云南模式”能脱颖而出,个性化、高效性、权威性、优化型的创新服务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的确,信息需求再旺盛,使用手段再普及,网络覆盖再到位,信息内容再全面,如果服务不到位、难以契合农民的需求,农村信息服务同样寸步难行。关于服务的创新,可谓“三农通”最值得总结的重要方面之一。
分级服务更高效:同一条信息,对于这个人来说可能是致富的密钥,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则完全可能是一条垃圾信息。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因为地域、时间等条件的不同,某条信息的实际效用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云南地大物博,各地农业生产的情况各具特色,不尽相同。基于此,在‘三农通’信息服务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正如中国移动云南公司马奎总经理所说,如何使农村信息服务真正做到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贴近流通,切实为每一个农民服务,是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难题。“农民朋友很实在,如果他们碰到一种新的病虫害你能告诉他们怎么防治,如果他们销售农产品你能告诉他们哪里市场好、价格高,如果他们要外出打工你能告诉他们哪里在招工、工资是多少,如果他们要购买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你能帮助他们实现价廉物美,防止假冒伪劣……这样的信息服务一定会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青睐。”
1600多名信息员,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市)1348个乡(镇)的“三农”信息采集和发布管理体系,100多万条数据支持,都为“三农通”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三农通”信息服务首创全覆盖的“三级管理四级采编发布”服务机制,独具特色的网格差异化服务,实行分级、分区域的信息发布机制,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各级联络站最小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来发布差异化的信息内容,提升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众所周知,农村信息服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云南三农通信息服务平台”对省、州(市)、县(区)、乡(镇)实现了全覆盖,提供标准的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一体化。通过信息员在农业一线采集信息上传至158家涉农单位的管理员(政府办负责人、涉农部门或信息科负责人)编辑,并经领导签审后发送至云南“三农通”信息服务中心终审,确保发送的信息安全、实用。不仅如此,“三农通”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布极具针对性信息的同时,还实现了农户与专家的实时互动,为农民提供一对一的信息扶贫。另外,“三农通”信息服务还有效建立健全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组织体系,着眼于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科技信息、农村政策等农民急需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最小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来发布差异化的信息,并根据农户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做出及时、快速回应,真正增强了农业的活力和信息竞争力。
总之,“三农通”借助分级、分区域的信息服务基本实现了该收信息的客户可以收到对其有用的信息。例如,在省一级层面上,2011年3月,日本核辐射影响中国的谣言引发各地抢盐,昭通、文山、昆明等地的管理员称当地抢购食盐的情况严重,“三农通”信息服务中心立即依托新华社信息资源第一时间对全省用户发布澄清信息,迅速稳定了市场。而在州(市)、县(区)、乡(镇)一级层面上,极具代表性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在保山市施甸县,2011年10月,“三农通”为该县发布信息,告知农户当年施甸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结束,提醒欲购买农机的农户到下年度再做打算,以便享受国家的补贴政策,避免了农户无法享受补贴,施甸县农机购置补贴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不用再逐一为农户解释。在曲靖市会泽县,养猪农民王建通过专家热线询问,因为缺水、饲料价格上涨,自己养的猪是不是应该提前出栏。得知这一信息后,会泽县畜牧兽医局信息员张文真了解到了农民降低饲料价格、控制成本的需求,于是就将此前科技人员研究出的就地取材自配饲料的养殖方法通过“三农通”向全县农民发送。信息发送后,会泽县已经有不少农民利用本地农作物及秸秆等废弃物资自配饲料,节约了不少成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还是那句话,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信息的数量不是最重要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真实有用的信息,一条的价值甚至胜过一百条普通信息的价值。
真实审核更权威:关于“三农”信息服务,云南省省长李纪恒认为应把握几个要点:一是要搞清楚农村和农民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二是要看信息有没有针对性、有效性,三是要看信息和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是否及时、真实、准确、权威。为了有效地保障信息的可靠性,“三农通”信息服务中的所有信息均需通过当地政府、涉农主管部门的审核,严格的采、编、审、发流程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在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县农业局“三农通”涉农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魏为群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份与发布信息紧密联系的相关证明及审核材料。“对于经手的每条信息,我们首先要确保其真实可靠性,然后再具体评判信息的价值。”正如魏为群所说,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在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
严格的审核机制,是维护“三农通”信息服务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在禄劝县采访期间,魏为群向记者讲述了“三农通”信息帮当地农民百吨魔芋种找到“婆家”的具体案例。“今年2月,我们县茂山镇甲甸村的农民李绍培过来向我咨询是否可以帮助农民免费发布有关农产品销售信息的事宜。当时他称自己有100吨魔芋种急需出售,苦于找不到买家。情况十分紧急,为证实这一供求信息的真实性,我让他立即到当地村委会开具相关证明,以确定情况属实,尽快发送信息,解其燃眉之急。第二天一早,李绍培就拿着证明材料过来了,我们在审核完毕后,立即编发了相关信息。信息发布当天,他就陆续接到了求购魔芋种的电话。”的确,事情再紧急,信息再重要,真实可靠都必须首先确保。一条虚假信息所带来的恶劣影响可能是十条、一百条有用信息都无法挽回的。正如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总经理马奎在谈到“三农通”信息服务权威性保障时所说的:“关于‘三农通’信息服务的权威性、真实可靠性,维护起来很难,打破却非常容易。但是这样一件难度很大、不容有失的事情,做起来却非常有意义,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做好。”
持续优化更完善:在很多时候,“三农通”信息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编发信息本身,而成为围绕某条信息而展开的一连串服务。新华社云南分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邓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如果我们的眼光不局限于‘三农通’信息本身,就会发现这项服务其实有很多工作可做。例如,‘三农通’信息服务中编发了许多的务工信息,在不少偏远地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过,当这些地区的农民准备外出打工时,很多时候还会面临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将‘三农通’信息服务做得更全面,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新华社、中国移动云南公司等各方除了提供信息帮助外,还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尽力帮助农民兄弟解决各种相关问题,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机制保障是核心
“三农通”信息服务已经建立并正在努力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服务监督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了信息服务“三农”工作,从制度上创立了推进“三农”信息服务运行的长效机制。
强化信息服务“三农”工作,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是核心、是关键。 “三农通”信息服务的体制机制正是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日臻完善的。例如前文中提到的,着眼于农村需要,着力于为农服务,着重于提高效益,中国移动发挥了无线网络建设和全覆盖的渠道优势,新华社发挥了信息采集、编辑、审发等信息资源的组织优势,云南省农科院发挥了农科专家向农民释疑解惑的专业优势,成功建立起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开发机制。而在具体的信息服务提供方面,中国移动云南公司还积极建立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上下之间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与相关服务企业、村民自治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乡村服务站和农民之间的密切协作机制,着力提升信息来源和服务的全面性、有效性。
再如,“三农通”还创建了涉农信息服务联络站管理模式,建立了激励机制,实行绩效考核和奖励,对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撤换,从制度上创立了保持信息员队伍活力的长效机制,激发了各部门信息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又如,为加强“三农通”涉农实用信息的统筹管理,2011年5月,云南省委农办联合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发文(云农办发【2011】2号《关于印发<云南“三农通”涉农实用信息服务工作办法>的通知》),在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市)建立涉农信息服务联络站,颁布考核、奖励标准,许多州(市)还将“三农通”信息服务列入其涉农系统的工作考核,“三农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全面完善。
当然,“三农通”信息服务机制与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新华社、农科院、相关政府部门及广大农户等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推广,需要相关各方全面顺应信息服务“三农”工作呈现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态势,进一步“围绕农村做市场、围绕农业做政务、围绕农民做服务”,实现由“输血”转向“造血”,构建长效运行机制。
关于“三农通”信息服务、关于“云南模式”值得探讨的东西远不止这些。而且,“三农通”与“云南模式”是在不断改进、螺旋上升的,将有新的元素、新的内容源源不断地融合进来。不仅如此,更值得期待的是,“三农通”与“云南模式”不仅在云南大地上遍地开花,还能对更广范围的“三农”信息服务提供或多或少的借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希望“三农通”创造的幸福可以不断延续、放大。
记者见闻:一次救助
各方对于“三农通”信息服务完整性的高度重视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最初的信息审核、编发到中间的信息跟进再到后来的信息回访,“三农通”希望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完整的闭环服务。例如,2012年5月18日,昆明市禄劝县“三农通”信息服务联络站得知市残联将于5月底在禄劝开展对贫困聋儿、脑瘫、智障、自闭症残疾儿童免费救助信息后,高度重视此条信息的价值,马上同县残联取得联系,经过核实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后及时编发了相关信息。2012年6月4日上午,联络站接到一名脑瘫患者亲属打来的电话,咨询该条信息的真实性。联络站工作人员在告诉她信息的真实性以后,让她马上与县残联联系。当天下午,“三农通”信息服务联络站对该亲属进行电话回访得知:她已经与县残联联系了,不过由于她妹妹已经20岁了,错过了最佳康复治疗期,无法救助了。但是,鉴于她妹妹生活不能自理,县残联答应赠送一台轮椅给她。2012年6月5日,联络站工作人员对市残联就禄劝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筛选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得知:市残联在禄劝举行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信息发出后,全县范围内的残疾儿童家庭报名十分踊跃,共有44名残疾儿童报名参加筛选,经过市残联专家组初筛后有25名符合救助条件、有康复潜力的残疾儿童将得到救助。2012年10月8日,联络站工作人员对市残联就禄劝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救助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得知:经过多次筛选,目前共计有21名残疾儿童得到救助,符合人工耳蜗救助条件的残疾儿童最高救助金额可达到30多万元。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提升“三农通”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中国移动云南公司定期组织客户满意度调查,寻找服务改进的空间,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由中国移动云南公司10086每月组织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显示,自2006年以来,“三农通”客户满意度均超过85%,并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到2012年满意度最高已达98.2%。持续优化,更加完善,这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三农通”信息服务孜孜不倦的追求,更是其实实在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