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设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更新时间:2012-12-27

  ——专访省畜牧食品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昌明

  □本报记者 蒋静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近日,省畜牧食品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昌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畜牧系统将紧紧围绕农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和农民收入倍增目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畜牧事业发展,更加扎实深入地推进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建设,更加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坚定不移地建设长江上游草地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四川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对我省畜牧业的发展具体意义何在?

  杨昌明:报告涉及的内容为我省发展现代畜牧业指明了方向。从我省实际来说,就是要以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优品种、调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下一步,我省畜牧系统将通过大力实施“调整、转变、升级、创新”战略,统筹兼顾动物卫生、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三大安全,推进畜牧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向转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推动畜牧业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现代畜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和保障市场供给相结合的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只有通过政府扶持,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让农民成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主体和受益主体,才能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畜产品有效供给。在发展过程中,我省将全面推进品种改良,巩固提升川猪优势,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大力发展家禽和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牲畜,调整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将坚持产村相融,全面推行适度规模养殖农户共建、联建标准化养殖小区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相协调、与种植业发展相配套,构建种养平衡、农牧互动、生态循环、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体系;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大力发展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外向型、基地型、带动型龙头企业集群,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不断提高我省畜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畜牧科技攻关、集成应用和推广力度,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畜牧科技转化率、入户率;完善畜牧产业各环节不同利益主体的联结方式,建立“平等参与,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发展机制,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薄弱环节也在农村。畜牧部门作为农口部门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近年来,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畜牧业进入发展速度快、质量好、效益高的新阶段,为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全省已建成现代畜牧业重点县46个,新确定36个现代畜牧业建设重点县和4个深化提升县。行业预计今年全省肉、蛋、奶产量同比将分别增长3.22%、4.64%、1.89%,畜牧业产值增长3.25%。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达到1714元,增加91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44%。

  建设长江上游草地生态屏障

  记者: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提并论,从“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畜牧系统对此有何思考?

  杨昌明:就我省实际出发,就是要特别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坚定不移地建设长江上游草地生态屏障,为建设美丽四川做出应有的贡献。12月3日,省政府网站发布了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畜牧食品局、省发展改革委 《四川省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对未来3年我省草原现代畜牧业发展作了全面规划,涉及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等多方面内容。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省将全面完成草原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初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天然草原改良面达到20%,发展人工草地800万亩,草地植被覆盖度达到85%。

  我省高原牧区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草原生态保护、牧业生产发展、牧民生活改善,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为前提,推进标准化草场和“三通四有五推广”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家庭牧场由点到线到面发展,建设现代草原养殖基地,打造特色区域品牌,拓展草原生态功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增加牧民就业增收渠道,减轻草原生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