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源头污染造成的农兽药、化学品超标,违法生产、加工造成的假冒伪劣和非食品用原辅材料在食品中的检出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断考验着企业的道德诚信和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如何科学应对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和潜在的风险,是当前政府部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十八大报告充分肯定了“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采集、分析、预防食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预警平台,能为食品安全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降低监管成本,树立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权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
一是建设多源数据采集系统。主要采集包括行政许可数据、检验机构的检验数据、12365投诉举报信息数据以及消费者通过12365反映的非投诉举报类信息、问题食品的后续监管数据信息、食品案件的查处情况、进展以及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汇总数据,社会公众在网站上的网上咨询信息等多源数据信息。
二是建立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开发的具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综合分析和信息发布等基础功能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将各种信息源进行有效沟通连接,形成基本信息资源库系统,再通过数模分析系统对数据进行加工与综合分析,形成指标体系,通过指标体系发布等级指标化的预警信息,对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计划、早预防”。
三是建设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加强对风险信息的分析和应急处理,对收集到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预测可能的危害程度。针对可能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组织开展必要的检验和研究工作,必要时迅速启动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程序。
四是建设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科学的决策需要有完整、准确、海量的数据支撑。因此,要建设基于多源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并构建完整科学的数据模型,对翔实海量的信息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专题分析、风险分析、风险预警等决策支持功能,使决策科学有据,为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开展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是完善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机制。为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提供系统功能支持,确保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数据可以形成统一的视图,对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全流程可以监控、督办、提醒、分析预警等,形成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跟踪和监控。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质检所、湖北省襄阳市质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