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二)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01-03

第二章 实施全域功能分区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着眼长沙未来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定位,明确主体功能区、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空间布局,建立差异化的政策体系,促进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一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与潜力,合理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一、优化开发区域。主要范围为开发强度较高、人口密度和交通负荷过大、资源环境容量接近饱和的二环以内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城市建筑容积率和开发密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完成“退二进三”,推动工业企业外迁入园,引导大型批发市场逐步外迁,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服务功能。

二、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产业基础好、环境承载能力强、开发潜力大、能够大规模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主城区二环以外的东西两大城市片区、两个中等城市、十五个中心镇。两大城市片区:城西片区,主要包括大河西先导区范围;城东片区,主要范围为向北至铜官、丁字区域,向东至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含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向南至暮云区域。两个中等城市:把浏阳市、宁乡县建成中等城市,未来城区人口均达到50万人左右。十五个中心镇:包括长沙县的江背、跳马、安沙,望城县的铜官、桥驿、靖港,浏阳市的大瑶、镇头、沙市、沿溪、文家市,宁乡县的花明楼、灰汤、流沙河和双凫铺。每个中心镇未来集聚5万以上城镇人口,突出产业和功能的专业性,加快经济和人口集聚。

三、限制开发区域。主要范围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条件有限、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非中心乡镇。本区域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主要任务是强化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四、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重要水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和治理好城市规划区内以湘江流域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区域,以及浏阳东部(大围山周边区域)和宁乡西部(沩山周边区域)自然生态区两片“绿肺”,建成我市的生态屏障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专栏3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范围

风景名胜区 共5个,总面积509.7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岳麓山),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大围山、道吾山、花明楼、沩山)。

自然保护区 共7个,总面积59.95平方公里。其中,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大围山),续建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道吾山、周洛、白石洞),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桃花岭、天雷山、田坪水库)。

森林公园 共61个,总面积1435.24平方公里。其中,续建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天际岭、大围山、凤凰山),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青羊湖、黑麋峰、大山冲),续建省级森林公园3个(青竹湖、狮子山、影珠山),新建省级森林公园52个。

湿地自然保护(小)区、公园 共3个自然保护(小)区、21个湿地公园,总面积353平方公里。其中,晋升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个,新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小)区1个;续建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新建国家湿地公园7个,新建省级湿地公园12个。

重要水源保护区 湘江暮云至傅家洲全段,株树桥水库、18座大中型水库以及100座小Ⅰ型水库,长、望、浏、宁自来水厂取水口,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河四条较大河流的取水口及水源保护区。

文物保护区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26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2400余处。

对以上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财政、投资、土地、产业、人口管理、绩效考核等政策体系,引导经济、人口、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第二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适度扩大中心城区规模,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形成“一轴两带、一主七片”的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城市建设组团式发展。

“一江两岸”:坚持“沿江建设、跨江发展”,加快湘江滨水区改造提质步伐,加强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集中打造代表长沙山水洲城特色,集商务、文教、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名片。

西部城区:以大河西先导区为依托,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将望城县部分范围纳入中心城区。推进坪浦组团、岳麓组团、高星组团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雷锋湖副中心。发挥河西科教文化优势,重点发展科教研发、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

东部城区:加快主城区旧城改造步伐,完善商务、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金融保险、娱乐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将长沙县部分范围纳入中心城区。提升星马组团、黄榔组团品位,加快推进星沙新城建设,规划建设以高铁新城为依托的黄榔副中心。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拓展延伸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临空产业。

北部城区:推进金霞开发区的扩容提质,加快青竹湖服务外包示范区建设,加强保税中心、港口、货站等对外物流平台建设,突出物流枢纽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服务外包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完善新河三角洲等滨江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商贸、居住、休闲于一体的高品质综合功能区。

南部城区:推进省府新区、暮云组团建设,加强与株洲、湘潭的相向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突出行政办公、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等发展。加快推进空军长沙机场搬迁,高品质规划建设大托铺、汽车南站片区等重点区域。

专栏4 城市空间结构

形成“一轴两带、一主七片”的城市空间结构。一轴:即湘江服务功能轴。两带:即北部综合发展带、南部综合发展带。一主:即主城区。七片:即东部的星马组团、黄榔组团,西部的岳麓组团、坪浦组团、高星组团,北部的金霞组团,南部的暮云组团。
第三节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总体形成以湘江为轴、以319国道为带的大“十字”框架。

一、工业布局。重点建设“一带七区”。“一带”即沿319国道形成现代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区”即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望城经济开发区、长沙雨花工业园、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其它园区逐步进行整合,有步骤地实施功能置换。

专栏5 重点园区功能定位

重点产业

发展目标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隆平高科技园)

中部地区自主创新领航区,“两型”产业先导示范区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

麓谷技工贸总收入3000亿元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

现代先进制造业核心聚集区,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电子信息、新材料

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

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

综合型、科技型、生态型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重点发展食品、机电、服饰、新材料

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

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含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基地)

中部地区极具影响的“生物谷”,现代化工业配套区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再制造产业、电子信息

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望城经济开发区

食品产业聚集区,现代工业新区

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长沙雨花工业园

新能源汽车工业新区,环保产业基地

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

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

现代物流聚集区,服务外包基地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都市型工业

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三、现代农业布局。形成“三环四廊五园”。“三环”即近郊都市农业经济圈、中郊特色优势农业经济圈和远郊生态农业经济圈。“四廊”即以宁乡县、望城县为主的百里优质稻走廊,以长沙县为主的百里茶叶走廊,以望城县为主的百里水产走廊,以浏阳市、长沙县为主的百里花卉苗木走廊。“五园”即隆平高科技园、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浏阳现代农业园、宁乡农业科技园、长沙县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第三章        坚持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发挥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作用,加快形成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第一节 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把握消费结构升级趋势,着力培育特色消费品牌,全面提升城市消费影响力、吸纳力和辐射力,构建极具影响的区域消费平台。2015年预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0亿元。
 
一、培育消费品牌。有效整合提升商贸、旅游、文化、餐饮、娱乐等各类优势资源,引进若干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培育独具长沙特色的消费品牌,重点打造国际文化娱乐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中部购物天堂、区域医疗教育中心、区域新能源汽车消费中心,为扩大外来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7                         重点培育的消费品牌

国际文化娱乐之都 发挥影视传媒、歌厅酒吧、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康体休闲的品牌效应,加强影视精品、娱乐王牌栏目的筹划和培育,形成造就影星、歌星的优势平台;规划建设大型特色主题公园,打造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龙头娱乐项目,全面提升文化娱乐业整体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

国际旅游目的地 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建设以山水洲城为依托,以休闲娱乐为特色,以湖湘文化为内涵的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中部购物天堂 积极培育大众消费,提质商贸、餐饮等传统特色消费,突出发展湘菜等风味美食,打造集聚传统商业品牌、老字号、特色品牌的标志性特色商业街;着力发展高端品牌消费,建设国内外著名品牌汇集区,吸引高端消费群体。

区域医疗教育中心  依托湘雅医院百年医学品牌,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岳麓山大学城、长沙职教基地、雅礼和长郡等优势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教育中心。针对国内外中高端消费市场,加强整合医疗教育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人群来长就学就医。

区域新能源汽车消费中心 以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中国(长沙)国际汽车博览会为平台,以中南汽车世界为载体,建立一站式、立体化、全方位的汽车市场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性汽车消费中心。
 

二、打造消费平台。全面提升芙蓉中央商务区集聚辐射功能,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商务新中心和大河西滨江片区商务新中心,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加速集聚。科学规划建设重点商圈、重点市场和重点街区,合理布局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品零售市场,提高特色商业集中度,增强消费吸引力和辐射力。积极培育和引进大型商贸综合体,打造标志性龙头娱乐项目,策划包装精品旅游观光线路,推动商贸、旅游、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有机融合,形成一条龙链式消费。
 
专栏8                          消费平台重点工程

大型商务中心建设 以五一路、芙蓉路以及黄兴路周边区域为核心,建设芙蓉中央商务区,打造全省高端产业融合的集聚区、区域消费的核心区、商务商贸的领航区、都市形象的示范区;规划建设辐射中部地区、面向全国的高铁新城和大河西滨江片区两个商务新中心。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 重点建设东牌楼城市综合体、原火车北站商务金融中心、长沙国际金融中心、黄兴北路商业综合体、中山西路商业综合体、南部融城商贸中心、德思勤城市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

高端品牌折扣店建设 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和商家,加快发展国际品牌专卖店和高端品牌街,规划建设奥特莱斯等大型高端品牌折扣店或购物中心。

江河休闲风光带 完善湘江风光带建设,推进浏阳河两岸休闲产业发展,挖掘圭塘河自然生态资源,建设风景秀丽、各具特色的江河休闲风光带。加强橘子洲景区建设,集中打造集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核心景观。

湘雅国际医疗城 在高铁新城区域规划建设集高端医疗服务、国际护士学校、养老托幼示范基地、健康社区于一体,面向国际的高端综合性医院和医疗教育研究中心。

岳麓山大学城  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主,整合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和30余个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院所的科教资源,将岳麓山大学城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城。

大型主题乐园 月亮岛“美猴王国”主题乐园:以《美猴王》三部曲为背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的主题乐园。恒广欢乐世界:沿开元西路规划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室内主题乐园。兴马洲影视娱乐基地:建成国内首家民国景观影视基地和影视体验4A级旅游度假区。

三、健全消费网络。重点提升城外、城际、城内交通的通达性和便利性,着力构建长株潭“半小时消费圈”,省内及周边城市“一小时消费圈”、“两小时消费圈”,积极拓展消费经济腹地空间。健全和提升城市的集散功能、配置功能、服务功能,加强社区便民店建设,完善社区便利购物体系,打造城区“10分钟消费便利圈”。健全农村市场网络,提高农村市场的连锁经营覆盖率和统一配送率。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唯一的移动电子商务结算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电视购物、网络购物等新型商贸业态,推动商品品牌、门店销售、网上购物和快递物流等一体化。
 
四、优化消费环境。积极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制度障碍,扩大改善民生、鼓励消费的财政支出,增强居民消费意愿。拓宽消费信贷渠道,探索建立消费金融机构,完善银行卡刷卡消费的配套支持政策和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提高信用消费水平。健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规体系,建立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体系,完善消费者诉求反馈机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消费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方位加强市场调控和监管,打造安全放心消费城市。
 第二节 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一、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制订并落实好各项扩大投资的政策措施,突出抓好各类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接续,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强项目的包装、策划和储备,完善“十二五”重大项目库,谋划和建设一批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带动性重大项目,促进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十二五”期间,预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达到2.5万亿元左右。
 
二、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按照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节能环保的要求,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政策,引导资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等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以及“三农”、社会民生、节能环保等薄弱环节。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全面推进政府投资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政府投资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扶持,有力带动和促进全社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专栏9                       “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情况

 “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100项665个子项目(部分为打捆项目),计划投资约1.55万亿元,项目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三大类。

社会事业项目30155个子项目,计划投资约

 

 

 

 

产业发展项目40项352个子项目,计划投资约6500亿元

社会事业项目30项155个子项目,计划投资约2000亿元

基础设施项目30项158个子项目,计划投资约7000亿元

三、积极扩大民间投资。制定出台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新建经营性项目,加快向民间资本放开。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规范发展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规范民间投资管理,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2015年民间投资预期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5%左右。

第三节 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坚持以质取胜,走集约化、多元化发展路子,积极发展外贸经济,不断提高长沙经济外向度。
 
一、扩大外贸规模。积极培育出口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外经贸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加快各类园区、开发区建设,推进国家级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出口创新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花炮等出口基地,完善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在巩固欧盟、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度拓展中东、南亚、东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鼓励企业与跨国流通集团合作,积极探索企业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和国际连锁企业购销网络的有效途径。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进口力度。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完善预警和应急机制,促进外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15年预期全市进出口总额122亿美元,其中出口75亿美元以上。
 
二、优化外贸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家用电器等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支持纺织、服装、烟花、茶叶、农副产品等传统出口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以承接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推进服务贸易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出口拳头产品,提高外贸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第四章 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从分散发展向集群集约发展转变,着力构建符合“两型”要求、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现有基础和后发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15年预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左右,培育形成3个销售收入千亿级产业。
 
——高端制造。重点发展智能化工程机械成套装备、精密数控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输变电成套装备、轨道装备等产业高端部分。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800亿元。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节能环保材料。扶持住宅工业材料发展,推动下一代生物质材料、信息材料、稀土材料的技术和产品储备,促进基础原材料提质升级。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长沙光伏产业基地为核心,打造国内领先的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和光伏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储能电站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加快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制造。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综合产品和节能环保服务业。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600亿元。
 
——新能源汽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打造完整的电动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300亿元。
 
——生物产业。以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三大领域,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设备、超级稻等粮油作物育种。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600亿元。
 
——文化创意。突出发展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资讯等新兴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现代印刷等优势文化产业的高端环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光电技术与传统特色文化的融合。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
 
——信息网络。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构建以应用自主技术为主、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一代信息网络终端产品,大力发展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等软件产业以及信息服务业。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

专栏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高端制造

1、中高端混凝土机械、路面施工机械、土方工程机械等装备;地铁施工设备;高端液压元器件、大马力发动机、变速箱和重型车桥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数控高速精密磨削装备、高档数控磨齿机、高精度数控曲轴、凸轮轴磨床、超精密高档数控机床、数控双端面磨床、高档数控系统及相关刀具;550千伏及以下高压开关、断路器、电缆终端、高压电器及高低压成套设备。

3、飞机着落架系统、航空关键材料、轻型通用飞机及关键零部件;近空飞行器与卫星应用设备。

新材料

1、电动汽车用大功率动力电池能量包及关键材料、动力型超级铅酸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全钒液流电池、燃料电池等储能器件及关键材料。

2、复合材料关键原辅材料、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高档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高性能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

3、铝、钛等高性能有色金属结构材料、高品质板带箔、大规格板材和型材、超细(粗)晶硬质合金、新型超硬材料工具等高端产品。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

1、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碟式太阳能热发电机、太阳能LED供电照明系统、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开发太阳能热水器等高效太阳能应用产品;清洁生产生物柴油、沼气发电、小型地源热泵机组、空气能热水机组;智能电网设备及并网服务、并网储能系统。

2、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设备、高效层燃炉、生物质锅炉;节能型照明产品和建材、建筑节能一体化等产品;再生资源制品、再制造产品、有机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城市环卫等技术装备与服务。

新能源汽车

纯电动及混合动力系统总成、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高性能动力电池、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燃油喷射系统、汽车自动变速器总成等。

生物产业

1、中成药、植物提取物超微饮片等现代中药新型复方制剂、新型药用辅料、化学制剂等化学药;基因药物、流感等新型疫苗、免疫蛋白、干细胞产品等生物制品。

2、数字化、网络化医疗设备和系统集成;生物医学材料;体外诊断试剂;自动化制药设备等产品。

3、多抗、高档、高产的优质稻和超级杂交稻,油料作物育种,多抗及优质棉等优良品种,畜牧水产、微生物、花卉苗木等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

文化创意

1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资讯等新兴文化产业。

2、新闻出版、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现代印刷、演艺娱乐等优势产业的高端环节;创意陶瓷、创意湘绣、创意烟花、创意园林等特色文化产业。

信息网络

1、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新一代信息网络终端产品;工业控制计算机、金融及税控机等整机,以及高性能芯片、显示设备等电子元器件。

2、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业基础软件、关键中间件、应用软件等。


第二节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以高端化、国际化、标准化和集群化为方向,着力提升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配套能力,做大做强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烟草食品等优势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成中部地区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程机械。重点突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部件产品和产业链环节,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2500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实施整车带动和零部件跟进战略,以现有优势企业为基础,积极支持整车发展,推进轿车、越野车、卡车、专用车等项目建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汽车电子电器、发动机、车桥和底盘等零配件发展,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和主导领域,打造完整的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链。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2000亿元。
 
——烟草食品。发挥烤烟原料、品牌、技术装备优势,提升品牌价值,扩大高档、精品卷烟市场份额。突出精深加工,引导食品产业绿色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2015年实现全行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
 
——传统工业。加快建立传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机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和整体升级。建材化工。大力发展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新型建材及制品,新型墙体材料普及率达到85%。在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领域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烟花爆竹。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构建以安全、优质、环保为核心支撑的产业体系,加快浏阳国际花炮城建设,将浏阳建设成为世界烟花爆竹产业中心。服装家纺。瞄准国内中高档市场和国外新兴市场,以时装、床上用品等为重点,大力引进设计人才和先进设备,扩大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建设中部地区重要的服装家纺制造基地。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及服务品牌的标准化建设,形成集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公共服务功能三位一体的服务业体系。
 
——现代金融。围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加快芙蓉中路金融街和大河西金融后援服务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力争引进2—3家外资银行。支持长沙银行打造成区域性精品上市银行。推进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和民营中小银行。抓好拟上市公司培育,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探索集合债券、中期票据等多种融资方式创新,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争取设立长沙股(产)权交易所,鼓励企业进入长沙高新区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转让试点,挖掘期货优势品种,支持并协助区域期货交易所在长沙设立新的交割库。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立以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重点的多层次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投资咨询、保险代理、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机构。支持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电子银行、金融衍生品等业务发展。
 
——现代物流。以重点物流园区为依托,加强多式联运的物流节点建设,构建综合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壮大专业物流产业群,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逆向(回收)物流等绿色物流,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信息服务。重点发展数字资讯、服务外包。构建数字资讯综合服务体系,实现资讯的数据化处理、传输、深层开发与服务的一体化,推进综合新闻资讯平台及数字多媒体网络建设,打造世界华文文献数字资讯中心。高水平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重点发展物流外包、文化产业外包、呼叫中心外包、软件出口外包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面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政府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业。
 
——科技研发。完善研发服务业发展配套环境,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积极扶持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特色研发服务企业,打造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地。
 
——商务会展。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壮大法律、会计、审计、检测、咨询、评估、培训等商务服务业,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专业服务体系。推进会展业向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科交会、花炮节、金鹰节、动漫节、农博会等节会办展水平,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会展品牌。
 
——总部经济。扶持本市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总部企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中央直属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来长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逐步形成一批金融总部、研发总部、采购总部、营销总部、贸易总部、制造总部或区域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集团根植长沙。
 
——旅游业。推进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塑造旅游品牌,打造精品景点,加强旅游市场培育,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拓展旅游服务新领域,推进旅游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汽车服务。加快发展汽车研发、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汽车金融、停车服务、报废回收等服务业,支持各类汽车服务企业连锁化经营、品牌化管理,扩展服务项目,延伸价值增值链。
 
——商贸餐饮。推动商贸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特许经营、超大型购物中心等新型商贸业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商贸集团。突出发展以湘菜为主业的地方特色餐饮业,打造民俗民食特色街区,积极培育餐饮业品牌和大型餐饮企业。
 
——房地产业。着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增加普通商品房的市场供应,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住宅和全装修住宅,适度超前建设集聚型商务用房、商业用房和工业用房。推进物业管理规范发展。
 
——家庭服务业。围绕便民利民,满足家庭生活需求,推进家庭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居家养老、家庭看护等家庭服务业。
 
 

专栏11                         服务业重点提升工程
服务高端化 提升高技术服务业水平,重点推进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长沙生物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长沙区域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推进芙蓉中路金融街、大河西金融后援基地建设,把长沙银行打造成上市的区域性银行,支持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展成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服务标准化 全面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抓好旅游、文化、商贸餐饮、现代物流等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一批有特色的服务项目,推动服务业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服务品牌化 继续开展名牌服务创优活动,积极培育世界名牌、中国名牌、省名牌服务企业,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老字号的品牌和文化优势,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培育有条件的老字号做精做强。
服务连锁化 鼓励具备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实现从单一区域发展到跨区域发展、从家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变。积极培育以长沙为总部的跨地区经营的现代化大型集团,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型连锁超市,品牌餐饮连锁店,农产品、农资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店等连锁经营。
服务融合化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两端延伸,促进先进制造业的高阶起步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向服务功能拓展,建设融生产性、生活型和生态型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
 
——米袋子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技、农机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全面实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工程,积极推进“湘米振兴工程”,大力发展优质稻特别是高档优质稻产业,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菜篮子工程。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以及严格的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实施“百千万”工程,即高标准建设100亩种苗基地、打造一批千亩示范园和万亩生产基地。加快推进蔬菜集约化、基地化生产,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优化畜禽水产结构,保护、改良和引进优质品种,培育壮大宁乡“土花猪”、长沙“大围子猪”、望城特种鱼、浏阳黑山羊等特色品牌,推进畜禽水产稳步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粮食、畜禽、水产、蔬菜、茶叶、油茶、水果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业发展,完善现代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中部地区农产品集配中心。
 
——特色农产品。花卉苗木产业,培育特色品种,重点发展观赏性、休闲型花卉苗木品种。茶叶产业,大力发展优质茶叶、有机茶叶,扩大优势品牌的带动能力。油茶产业,加大优质油茶林推广和种植,扶持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扩大茶油产量。水果产业,重点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各类观光果园。
 
——功能农业。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森林游憩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着力构建近郊都市田园观光农业区、中郊城乡精品农业观光区和远郊农事休闲观光农业区。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扩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
 
 第五节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立足基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差异竞争的原则,引导产业向各类园区集中,加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一、优化园区产业分工。统筹规划全市产业园区发展,科学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一个园区原则上明确1—2个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园区发展格局。各个园区要根据主导产业编制产业指导目录,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相关产业集中进园,推动园区专业化发展。探索建立园区产业招商利益协调机制,新引进项目按产业定位统筹入园,招商者和园区所在地不一致,实行利益分享。
 
二、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探索由行政主导型的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运作模式转变,形成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管理现代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园区发展模式。统筹制定园区产业用地标准,完善园区产业项目准入制度,提高产业用地的管理和利用效率。创新园区招商模式,围绕龙头核心项目、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努力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紧密链接,相互支撑发展的集群效应。
 
三、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产业园区扩规与调整,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园区的载体功能。整合园区优质资源,推进园区之间、园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物流、信息流渠道,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加快建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园区教育医疗、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设施,满足企业员工的生活需求。构建创业环境优良、产业特色突出、科技支撑有力、服务体系健全的大园区、新城区。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大型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积极培育各类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专栏12                         产业发展重大工程
自主创新工程 重点突破100项制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在重点领域完善和组建动漫技术中心、信息咨询中心、传媒资讯中心、数字资源中心。
产业提升工程 重点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烟草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花炮等若干优势产业链。
园区载体工程 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园区发展定位,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引导企业进入特色专业园区发展。
品牌培育工程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推广、售后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力争形成5个以上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和产业品牌。
融资服务工程 争取设立“两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和推动100家左右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开放合作工程 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争取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力争引进50家左右世界500强企业或国内100强企业来长投资,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

第五章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以国际视野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用国际惯例管理城市,着力提升城市产业品质、建设品质、环境品质、人文品质和生活品质,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为把长沙建成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节 推进城市功能现代化
 
适应城市国际化需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重点完善以综合交通为主导,以能源、市政为支撑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构建支撑城市国际化的基础平台。
 
一、构建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按照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更加开放的城市交通格局。公路。抓好长浏、浏醴、大浏、长湘、益娄衡、宁韶株、长韶娄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国省道改造、高速公路连接线、干线公路、重要旅游公路以及对外通道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改建三级以上公路1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8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约800公里。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铁路。沪昆客运专线长沙段建成通车,形成武广、沪昆相互交汇的现代化高铁枢纽。推进石长铁路复线、长株潭城际铁路、长益常城际铁路和长浏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到2015年全市铁路总里程达380公里。航空。高质量建成黄花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完善机场服务功能,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水运。加强湘江航道和港口建设,提高航道的通行能力,全面建成湘江长沙综合枢纽,新建6个千吨级以上码头和若干专业码头,引进大型航运公司和物流公司,建设区域性物流联运枢纽。城市公交。坚持公交优先,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出租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城市地铁1号线和2号线,加快建设城市地铁3号、4号、5号线,基本形成完善的地铁交通骨架。优化调整公交网络结构,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公交网络体系,到2015年公交出行分担率达40%。市政道路。优化城区路网体系,加快城区快速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完善微循环,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提升城市通畅效率。建设湘府路大桥、南湖路过江隧道等7条过江通道,全面畅通湘江两岸联系。枢纽站场。加快客运与货运枢纽站场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接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
 

专栏13                         城市综合交通提质工程  
    轨道交通建设 完成城市地铁1、2号线,加快3、4、5号线建设,线路总长达到140.3公里。规划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七处两线换乘枢纽,连接城市七个功能片区。
快速路建设 重点推进东二环改造、人民路东延线、京珠高速连接线、坪塘联络道、黄桥大道二、三段、星沙联络线、东四线、劳动路、芙蓉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快西部先导区、南部暮云片、东部黄兴镇的骨架路网建设。
畅通过江通道 新建福元路、湘府路、劳动路、人民路、万家丽路和南湖路、营盘路等湘江通道,对橘子洲大桥进行拓改;新建红旗路、营盘路、劳动路和荷花路等浏阳河通道,对芙蓉北路浏阳河大桥进行改造。
完善交通微循环 重点打通黄兴北路、蔡锷南路、曙光南路、车站南路、韶山北路等断头路;实施交通疏导工程,利用背街小巷规划交通单行线,构建微循环交通系统。
交通枢纽建设 包括高铁枢纽、大河西综合交通枢纽、霞凝物流枢纽、水运交通枢纽、空港枢纽等在内的多级交通枢纽基本建成;新建公交枢纽4处,改扩建9处,总数达到13处。
站场建设 规划新建公交首末站13个,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不低于70%;规划建设二级出租车营业站点4处,三级出租车营业站点10处,四级出租车营业站点4处。
优化静态交通 制定分区域的停车政策,中心城区采取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降低小汽车使用频率。增加公共停车场规模,提高配建泊位向公众开放比例。推进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信息化建设,提高停车泊位的使用率。推进配套停车场建设,到2015年规划建设公交停保场6处,总数达到23处。
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优化道路交通组织管理,重点推进交通智能管理,完善交通诱导系统建设,电子防控系统及智能交通系统基本覆盖全市。
 
二、构建保障有力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能源有序发展与可持续利用,优化能源结构,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煤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长沙市煤炭储备基地,提高煤炭供应的计划外调入能力。石油、天然气。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继续完善“西气东输”管网系统及配套设施工程,完成天然气高压城市环网工程,开发建设天然气加气站, 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燃气化。电力。加快特高压入湘进程,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新建1座1000千伏变电站、4座500千伏变电站;完善电网结构,形成环绕长株潭益的500千伏双环网;加强电网调峰填谷能力,规划建设杨花抽水蓄能电站。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推广分布式能源应用,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三、构建功能完善的市政设施体系。科学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管网配套与衔接,构建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供水系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严格保护主要饮用水源地。新建第六水厂和暮云水厂,改扩建第四水厂,完善城市供水管网设施,2015年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220万立方米。排水系统。中心城区新建和扩建8座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配套管网,新增污水配套管网742公里。采用先进技术加快污泥处置。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城市防洪。完成湘江两岸城市防洪圈建设,加快推进大众垸、新民垸、闸坝湖等堤垸防洪达标工程,新建浏阳市达浒水库及长沙县白石洞水库等增蓄防洪水库,使长沙城市防洪能力提高到200年一遇。防灾减灾体系。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加强和改善消防、气象、人防、地质灾害等防灾减灾设施,整体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城市安全运行。
 
第二节 加快建设“数字长沙”
 
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加快建设智能城市,发挥信息化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信息支撑和服务作用。
 
 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强化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全市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综合网。加快“无线长沙”建设,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乡镇的无线宽带覆盖。大力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扎实推进物联网应用,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覆盖城乡的高速宽带公众信息传输网络。推进城市统一信息空间建设,面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建成覆盖全市、统一集中的空间、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生产运营中心、呼叫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中部地区通信枢纽。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内外网升级扩容,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和部门办公应用系统,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各部门、党政合一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和办公服务平台。以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为重点,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提供“一站式”服务为龙头,全面推行网上办公和行政权力的网上公开及在线办理。推动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及应用协同。推进电子政务绩效考核、电子监察系统和数字身份认证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的运行维护、安全保障、项目管理及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智能传感技术和数字标签技术在公安、水利、交通、卫生、气象、环保、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政府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
 
三、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烟草食品、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设计自动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大力发展涉农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产业,完善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中的应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供应链管理。强化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以信息化促进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实施社会信息化应用工程,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灾害救援指挥、疫情预警预报以及社区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快“市民卡”等便民系统建设,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
 
 
专栏14                         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
地理空间框架系统  建设地理空间框架基础设施体系、测绘基准体系、基础数据库体系,以及地理空间信息公共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搭建典型应用系统,为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位置的应用服务。
“无线长沙”建设  加强基站等无线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乡镇的高速无线宽带网络无缝覆盖。搭建无线长沙门户平台,开展“政务、行业、民生和文化”等四大应用,为政府部门、企业、个人提供无所不在、规范覆盖的网络接入和增值应用服务,把长沙打造成中部地区3G内容服务最发达的城市。
“三网”融合工程  整合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等网络运营商资源,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信息网络。
物联网建设工程  建设物联网产业制造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实现物联网在智能交通管理与运输、智能物流、节能环保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全面应用和推广。推进物联网重点实验室、智能汽车研发平台、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园区、基于物联网的产品追溯防伪系统、工程机械远程智能监控与节能平台等示范工程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  建设条块结合、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标准统一、安全可靠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重点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即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两级数据中心”,即市和区县(市)两级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构建“五大应用系统”,即医疗服务协同系统、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健康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卫生综合管理系统。
保障金保工程  将信息网络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村),形成政府门户网站、12333服务咨询电话、基层平台“三位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联动服务体系,以推行社会保障卡为重点,全面提高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人才服务等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数字城管  按照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增加城管数字信息移动定位网点,实现建成区数字化管理的全覆盖。加快数字化城管数据信息更新和提质,引入三维实景数字化系统,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不断优化数字化城管系统,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完善城乡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集监控、管理、指挥和调度于一体的城乡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现110、119、120、122“四台合一”。支持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通和工作协同,实现对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和城乡重点区域的实时动态监控、应急资源的有效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为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和城市安全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第三节 提升城市发展品质
 
以满足人的居住需求为根本追求,创造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环境,努力建设最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城市。
 
一、加强城市规划引导。按照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规划经验,加强城市顶层设计,建立覆盖全市、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管理有序的城市规划体系。增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地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中心城区分区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立符合长沙特点和城市国际化要求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强规划执法监督,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积极推进城市设施、经济贸易、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科教文化、生活居住等方面的国际化,注重营销城市,活跃民间交往,增强长沙国际传播力。加大片区开发、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商贸城、会展城、大学城、金融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强城市景观、建筑色调、绿地空间、夜景亮化的整体性规划调控,形成和谐有序的城市外部景观。加强精品社区、“两型”社区和智能小区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品质。提升重点地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打造具有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构建城市标识系统,做好城市宣传,塑造城市个性魅力。
 
三、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区县、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增强城市管理的整体协同性。完善城市管理法规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开展违法建筑、违章户外广告、渣土扬尘、早夜市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城市道路大中修、无障碍设施建设、社区环境提质、背街小巷整治、危旧房改造,全面改善市容市貌。积极推行“数字城管”,对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市政道路维护、城区绿化养护、市容秩序和城管执法等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城市管理质量和效率,全面提高城市维护管理水平。

专栏15                          城市品质提升工程
城市建设提质工程 完成“一洲、两岸、三大桥”和市内大型公园、市区立交桥、城市广场及重要节点夜景亮化。城区道路两厢边坡绿化率达到80%以上。完成1500栋房屋 “平改坡”或“平改绿”工程。新建公共厕所458座,垃圾中转站100座。
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 完成东牌楼、坡子街、古道巷、火车北站等40个棚户区改造;推进开福区朝正垸等“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二环线以内成片棚户区改造任务,根本改善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社区提质工程 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确保50%以上的社区达精品社区标准,10%以上的社区达示范社区标准。新建100个以上社区公园。建好400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探索社区管理社会化途径。
文明素质提升工程 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千所学校万名教师百万名市民素质提升大行动”,组织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场所行为管理和教育。推进社会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2015年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占人口总数10%以上。
 
第四节 提高城市开放水平
 
探索内陆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有效模式,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进对外开放,塑造城市对外新形象。
 
一、拓展对外开放平台。加快构建和完善大通关体系,稳步推进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建立海关、商检、外汇、税务等涉外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提高通关和服务效率。完善航空、铁路、水运、公路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开通新的国际航线和“五定班列”。争取金霞开发区设立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全力申报长沙出口加工区。研究与协调在岳阳城陵矶、湘阴等地建立高吨位外港,加快建设“无水港”,发展“江海联运”、“铁海联运”、“陆空联运”,打造中部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到沿海地区建立“飞地”,打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先行区。
 
二、提升引资引智水平。坚持国内与国外并举,引资与引智齐抓,重点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等方面,采取增资扩股、收购兼并、产业链招商等引资方式,着力引进带动作用大、完善产业链以及符合“两型”要求的高端产业和高端技术。积极引导战略投资更多投向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民生等领域。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央企以及国内优势企业来长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采购中心。完善引智公共服务体系和激励政策,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高级管理团队。
 
三、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构建形成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生产和营销网络。加快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领域拓展,积极开展教育、文化、科技、金融、旅游、会展等方面的对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发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和自主品牌,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层次和水平。发挥武广客运专线、沪昆客运专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联系作用,进一步加强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及中部地区、珠三角、环渤海、长三角和东盟的联合协作,创新区域合作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进投资、贸易、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加强经济协作。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继续加强“四大工程”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管理方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改善农村整体环境。
 
一、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强化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实施中小河流及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快灌区改造、水土保持、丘陵山区水源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及生产能力,到2015年,90%以上的农田实现旱涝保收。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提质改造任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800公里,加快农村站场建设,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60%,建成出行便捷的城乡公路网。完成国家下达的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任务,全面实现农村电气化。实施农村信息化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用户比重达50%以上。健全农业气象、水文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防控体系,增强农村灾害防御能力。
 
二、优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开展农村卫生洁化、路边绿化、河道净化、村庄美化建设,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程,加快农村改厕、改厨、改圈步伐,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建设符合农村实情、具有长沙特色和易于复制推广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60%以上。全面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分类开展农民集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畜禽养殖的区域布局和规模化养殖的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农田土壤污染治理。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制气等应用技术,开发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发展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实现农村废弃物资源化。
 
三、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镇村两级公共配套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网络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镇(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功能整合。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贴近农村的镇级图书馆和村(社区)图书阅览室,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浓厚农村文化氛围。
 
第二节 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互动
 
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战略着眼点,以工业化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以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一、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实力。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镇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型、资源加工型、主导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支柱。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良种繁育推广、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粮食产业等重点工程,切实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不断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主要农产品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到 2015年,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0%。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重要基地,抓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三、促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放手发展农村私营经济,扶植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重点扶持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2015年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四、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步伐。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局面。重点打造城乡产业集聚发展平台,通过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积极拓展都市产业空间,大力推进远城区工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远城区主导产业。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合理引导和支持城区政府到有条件的县城或乡镇建立“飞地”,带动和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
 
第三节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以吸纳农村人口为重点,以集聚产业为支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匹配、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优先发展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人口规模的县城以及15个中心镇,着力构建现代新型城镇体系。抓好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完善财税、土地、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引导经济和人口向中心镇集聚,有力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二、推进农村社区化。按照社区建设模式,遵循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鼓励重点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农民住宅,引导农民居住向集中化、城镇化方向发展。支持城郊农村加快旧村改造和村级社区建设,以镇村建设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完善城镇居住、教育、医疗、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典范。
 
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农民工就业落户政策为突破口,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或生活来源、固定住所和居住期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制度,引导进城农民工就近就地市民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定居。将落户农民工统一纳入本地的社会管理,提供均等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建立城乡社保的接续制度,使落户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建立健全农民工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居住地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区域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并将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覆盖到进城农民工范围。
 

专栏16 城乡一体化重点建设工程

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四规”融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覆盖”和市、县、乡“三级管理”。

基础设施一体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网共享,加快“四大工程”建设。

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财政体系。

产业发展一体化: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市场集中度和经济融合度,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生态环境一体化: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步伐,探索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

管理体制一体化:创新、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和集体经济组织方式,统筹城乡人才队伍建设。

公路通畅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800公里,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提质改造任务,村级公路硬化率达100%

电力扩容工程:完成国家下达的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任务,全面实现农村电气化。

安全用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推进小型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及山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国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