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一)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01-03

  
一、 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几千年来形成的信息传递方式、人际间的沟通方式和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政府运作的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这是由政府在推动国家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和特殊角色,以及政府管理对信息的广泛依赖所决定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信息化的概念不断演化,政府信息化所包括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20世纪70、80年代,人们提出了办公自动化(OA, Office Automation)的概念,即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办公室的内部业务,主要是文件资料的制作、传送和贮存。80年代后,管理信息系统(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Internet)的发展及其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人们又提出电子政府(EG,Electronic Government)的概念,主要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和公共电脑站等),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府”名称直译自英文单词,其原意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来构建一个“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地享受各类政府服务。“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子政府”构想集中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而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的概念,则同时包含了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电子政务,不但其范围更广,而且内容也要比“电子政府”丰富得多。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电子政务是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从个体到连接,从物质到习惯乃至文化的核心所在。因此,电子政务的内涵已发展到: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将政府的信息发布、管理、服务,沟通功能向互联网上迁移的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电子政务的实施,意味着在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及其部门之间开始通过信息化手段处理主要的日常事务,高效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责,全面改进与公民和社会之间的对话机制,进而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
 
(二)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纵观国外、国内的电子政务发展及建设现状,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如下,这也可以指导区县的电子政务建设。
 
1、 更加强调“以民众为中心”的理念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未来的政府更加强调是民众的政府,各国政府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民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及时获悉民众所需,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把未来的政府建设成以民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2、 促进政府服务全面上网,提高服务质量
 
电子政务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给公众和社会提供政府服务。世界各国政府正积极应用互联网为民众提供在线服务,政府也将广为运用“公共信息站”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为民众提供获取政府服务的多元化渠道。
 
3、 整合服务,实现“单一窗口”和“一站到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民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不仅仅是要求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而且要求获得服务的方式和程序也要不断改善。民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为满足民众需求,世界各国政府将不断自我创新和调整,整合传统公共服务,建立“单一窗口”,给民众提供“一站到底”的公共服务。
 
4、 加强组织管理,迈向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仅是传统柜台服务向网络的简单移植,其涉及信息技术对政府机构的重组和对政府服务的整合,涉及政府再造,触及政府上上下下各个层面。为保障“电子政务”的顺利开展,世界各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并授予相应权利,作为执行部门来负责“电子政务”的开展。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发展,“电子政务”也将由信息管理迈向知识管理,成为知识型、智能型政府。
 
5、 消除“数字鸿沟”,促进社会信息平等
 
在未来“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国政府将会积极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问题,努力缩小“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电子服务的权利,尤其是那些非常关键的服务,避免新的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新障碍。因此各国在“电子政务”的开展过程中将注重普及城乡宽带网络建设与信息教育,使信息应用普及社会每个阶层和每个地理市域,照顾信息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
 
6、 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发展电子民主
 
电子民主是未来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一个焦点。所谓电子民主,就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民主过程中价值理念、政治观点或其他个人意见等的交流和反映。电子民主的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在线选举、民意调查、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电子交流、在线政务公开、在线立法、公众参与等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对传统政府理念和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电子民主的发展不仅仅能使民众有效监督政府决策,促进政府勤政廉政,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而且也能反映“电子政务”的公众需求导向。当然,要把这种“民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三)国家、省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
 
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电子政务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信[2006]2号)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精神,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全面启动,到2010年止,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已基本建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化体系基本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了在线处理,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了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成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健全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网络支持。
 
湖南省在“十一五”末提出了建设数字湖南,到2012年,建立健全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完善数据交换和应用传输网络体系,构建起全省地理空间框架和统一、权威、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完成数字城市建设,并实现上下左右贯通互联,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得到广泛应用,地理信息产业充分发展。通过未来五年的努力,建成上联国家、下联市县,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纵横互通的全省电子政务网络,实现100%的政府部门连网、100%的政府职能上网的目标,为公众提供透明、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
 
(四)涟源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1、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体制创新,提高政府运作效率,适应新形势下对政府依法行政,为建设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提供服务。
 
2、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统一网络平台,有效解决重复建设问题,实现政府部门的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有效整合政府部门资源,政府部门之间开展高效、协调、安全的协同办公。
 
3、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增进政府与广大市民的互动,进一步拓宽政府为民服务的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广大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可靠的服务,切实体现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4、通过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推进对外开放,带动涟源市信息化发展,提高政府科学决策和应急指挥的能力,促进涟源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涟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在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涟源市电子政务基础逐步完善,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建立全市电子政务专网,该网络纵向连接国家、省、市电子政务骨干网络,横向连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政府各部门单位。全市电子政务专网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通过物理隔离器实现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通过防火墙实现逻辑隔离。政务内网主要运行“金财、金税、金农”等国家十二个重点办公业务系统,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府部门和单位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系统。2008年,涟源市政府已投入100万左右的资金,完善了政务内外网中心机房,市政府机关局域网等基础设施,政务外网通过vpn技术接入了部分直属机构和乡镇机关。其中政务外网机房建设现状如下:
 
(1)信息机房有22个平方左右,机房已进行了装修,机房地面安装了防静电地板,机房配备安装了空调系统及防雷系统,配备了一套10kva的UPS系统为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系统供电,机房条件已经达到外网建设的要求;
 
(2)市政府机关网络采用一台Cisco 3560三层交换机作为核心设备,构建了机关的局域网;
 
(3)涟源市政府向运营商租令了一条100M光纤接入互联网,外网光纤通过光电转发器连接机关局域网;
 
(4)在互联网的出口配备了一台天融信 NGFW4208防火墙,作为边界安全设备;在局域网的终端电脑上安装了瑞星杀毒软件,对网络用户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
 
(5)使用防火墙作为vpn网关,通过虚拟专用网技术接入65个市直和乡镇单位。
 
2.建立了“政府网站群”。2010年涟源市已投入25万软件建设费用,按照《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应用规范》的要求,对涟源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工作,实现了门户网站的三大职能,即: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为政府提供了统一的服务社会公众的对外窗口。改版后的网站着重提升网站的服务功能和互动功能,完成了网站由单纯信息发布型向集信息发布和在线服务为一体的功能服务型网站的转变。我市以政府门户网站作为龙头,把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和有关单位及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网站作为子站,形成统一的政府网站群系统,实行统一规范、统一管理,集中提供网络条件、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和安全保障等资源,统一对各网站进行技术支持,填补了各单位技术人员不足的缺陷;并对整个网站群的运行实行监督审查,以内部自查、管理部门监督等多种方式保证网站的正常运行。政府网站群系统既可实现全市各乡镇、各部门单位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和互通共享,全面提高网站的服务和应用水平,又可避免各乡镇各部门分散建设、重复投资、以及重复规则、技术力量薄弱等弊端,节省了大量投资。
 
新版政府门户网站设置了涟源概况、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公共服务、政民互动等五大频道,其中政务公开频道开设了机构设置、领导之窗、政务动态、人事任免、政府文件、政府会议、规范性文件、政府信息公开、政府通告、政府规章、计划公报、为民事实、热点专题、新闻发布会、视频新闻、政府采购、政府报告等栏目,实现政务信息及时有效地公开。网站对信息的更新频率及速度也做了具体要求,保证网站每天至少更新100条信息;网站建设遵循了“突出为市民服务,重点需求重点建设、优先建设”的原则,根据国家对政府网站建设的最新要求进一步完善网站栏目的建设。网站在建设初期就对各接入单位的基本栏目进行明确,优先考虑建设政务动态、政策法规、办事指南、机构设置等部门共性栏目,将门户网站和各部门子网站纳入同一个网站体系,形成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在同一规则下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公共服务方面,网站根据各部门的业务流程特点及职能等实际情况,建设特色栏目,将各部门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网站为便于各类人员查询相关的信息,按照面向个人办事、企业办事、投资者办事、旅游者办事的分类方式,把各部门信息进行整合和细分,实现了部门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同时开设了百件实事网上办理,把教育、医疗卫生、公用事业、交通出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100多件事项发布到网上,方便群众查询、办理。
 
 政民互动栏目,设置书记市长信箱、在线投诉、在线调查、意见征集、在线交流、申请公开等网上互动功能模块,其中书记市长信箱的开通,实现了群众“不出门、不见面、不走访和少花钱”就可快捷反映问题和表达诉求,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推倒了横亘在党群干群之间的“离心墙”、“隔心板”,消除了隔阂,服务和方便了群众,是涟源市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亲民型政府、责任型政府的一个表现,信箱也了政府“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的“绿色通道”,我市出台了市长信箱工作制度,使书记市长信箱来信办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成立专门的市长信箱工作领导小组,把办公室设在市信访局,在市属50个重点部门单位全面开通电子政务邮箱,实行“集中受理、分级负责、归口管理、限时办结”,做到小事快办、急事急办、难事合办,倾力为民排扰解难。为使有效邮件基本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市长信箱实行交办督办、定期通报,并把来信办理工作纳入全市三个文明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涟源市长信箱开通以来,网友踊跃来信交流,热心反映民情民生,积极建言献策,到目前为止,共收到信件4238件,受理4157件,有效促进了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党风政风的转变。 广大网民通过信箱在环保、卫生、治安、民生、城建、交通等方面表达诉求,涟源市委、政府在掌握社情民意后,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了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工明确的政府门户网站信息采集、报送、审核、发布制度。根据国家相关要求,结合涟源市二级网站运行的实际情况,我市政府网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二级网站管理考评制度。将全市所有二级政府网站实现了绩效考核,提高了网站建设在部门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了完整的部门、乡镇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体系,每年以《涟源政府网站评估实施方案》为依据,对各部门和乡镇网站进行考核评比。在评估过程中,专家评估、市民在线评议、综合评审的形式确保了评估的公正性;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考评指标的量化要求促进了二级网站管理的规范化、指标化,进而实现了网站的专业化管理。
 
3.应用水平得到提高。依托全市电子政务专网内网,已运行“金财、金税、金盾、金保、金安”等国家重点办公业务系统,行政效益明显。依托全市电子政务专网外网,全市有关部门单位开展了多种网上办公应用。市委、市政府实现了省市市三级无纸化公文传输;市纪委利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实现电子监察;市委组织部利用“大组工网”推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市工商、税务、国土等28个部门单位实现了和省、市的纵向业务协同和在线办事;电子政务专网重点应用――视频会议系统平均每年召开国家、省、市三级视频会议近110次,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2008年,投入400万元建成了“平安城市”工程,“平安城市”工程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视频监控,该工程已在城区设立100多个监控点,将切实加强城乡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提高公安干警的办案工作效率。部分市直部门单位积极推行内部网络化管理:市财政局实行 “一卡通”加强惠农资金的发放管理;市卫生局投资100多万建立了综合办公系统和管理平台,建立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平台,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均等化;市教育体育局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已实现网上教育资源的共享;市公安局建立覆盖所有警务点的公安网应用系统;市计生委建立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全市所有部门和乡镇利用加密网实现了公文传送。
 
4.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强了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2010年,我市实行机构改革,成立涟源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为市政府办公室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负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电子政务政策措施,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系统的维护管理、市政府门户网站及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网站的建设管理、推进政务事务公开、草拟全市电子政务有关文件等工作。2008年成立了“涟源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市电子政务工作重大问题,出台全市电子政务有关措施,组织实施全市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为推动全市电子政务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涟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涟源市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涟源市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中国涟源政府门户网改版方案》和《中国涟源政府门户网建设管理办法》、《涟源市政府门户网“网上信访”栏目办理回复管理制度》《涟源市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方案》、《涟源市人民政府在线访谈室建设方案》、《涟源市政务服务大厅视频监控中心建设方案》、《关于做好涟源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涟源市政府门户网站子站建设的通知》等文件,为全市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市多次开展与电子政务相关的会议和各类培训,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电子政务的意识明显增强,全市电子政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涟源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认识不够,发展不平衡。少数领导和机关干部对电子政务的内涵、作用、发展趋势认识不到位,电子政务的工作不主动、目标不明确、工作措施不力,对电子政务工作还处于应付检查督查的阶段。多数乡镇和部门单位不能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办事程序和指南公开、网上在线办事纳入重要日常工作,电子政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全市政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各部门单位间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差异较大。
 
2.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度不高,全市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建设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和创新,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共享不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观念比较薄弱、进展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高。
 
3.缺乏有效的政府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资源或者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信息资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是联系公众的纽带。当前政府部门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缺乏政府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全市尚未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部门单位尚未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很多跨部门的关键业务没有理顺信息流程,信息共享程度低,“重开发,轻利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全市尚未形成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标准体系和建设机制,部门单位各自为政建立内部办公系统和面对公众的信息系统,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力度不强,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4.网站建设有待加强。网站是实现“电子政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网上办事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网上政务公开有利于打造阳光透明政府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目前,市政府门户网站还不能实现网上办事,网上政务公开内容不全面、不及时、不主动。政府网站群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各部门单位各自建设网站,信息多头采集,不利于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部门网站普及率不高,有大部分部门还未开通自己的网站;有些部门网站建成后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应用和运行保障机制,网站数据长期不更新,新闻不新,数据不灵,变成“死网”,有的网站甚至无法打开,影响涟源网上形象。
 
5、电子政务人才缺乏。全市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底子薄,多数乡镇和部门没有固定专人负责电子政务工作。电子政务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既熟悉机关行政业务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技术力量十分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全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三、“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总体要求
 
 (一)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涟源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依托资源、交通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面对接融入长株潭和娄底中心城区,着力打造“三基地二中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涟源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实现这一战略发展目标,需要一流的政府服务作为支撑。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2.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将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问政、网络经济、虚拟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对政府的监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将由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4.“十二五”期间,涟源市电子政务发展将面临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越来越重视,明确提出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电子政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随着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和“政务”融合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将更加深入。因此,必须把握时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紧迫感,调动一切资源,加大投入,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十二五”期间,涟源市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以服务为宗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对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加强对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的作用,力争在党政统一办公平台、企业和公众网上办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为实现涟源市总体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十二五”期间,涟源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新的资源观,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和公众为核心,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深化应用和提高产业创新水平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和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实现电子政务从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信息网络分散建设向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转变,从信息项目自建自管向重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转变;更好地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数字涟源”的发展,全面服务涟源经济社会建设,为涟源实现赶超发展作出新贡献。
 
  涟源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应结合自身特点,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兼顾大局,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为实现全行业管理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管理合力和规模效应。在建设过程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电子政务建设覆盖面广,牵涉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必须加强领导。从各个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来看,加强领导是顺利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作到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承建单位精心组织,参加部门积极配合,明确责任,严格制度。
 
2、整合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把整合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来抓。
 
建设电子政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分工合作、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资源整合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难点,也是重点,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应对措施。
 
3、分步实施、搞好试点、稳妥推进。
 
认真分析现状和需求,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确定切合实际的软硬件配置方案,制订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分步实施计划,降低工程建设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实施坚持先试点的原则,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广经验,保障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实施。
 
4、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把网络平台、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安全系统、规章制度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作为区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策略。保证在系统建成后,有数据支撑,有应用运行,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增值服务。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监管能力和服务质量,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应加大投入。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用于网络、应用、安全、资源等重点领域的基础建设。同时,通过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多渠道融资、多元化投入、多形式运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资金筹措方式。对于有些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还可以考虑使用电子商务,进行有偿服务。此类项目应当挖掘增值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减轻财政负担。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涟源市要紧扣“整合、协同、互联、共享、重构”十个字,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对已有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深入整合;协同,实现重点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克服条块分割,加快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共享,在整合、互联、协同的基础上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水平;重构,按照政府组织和管理体系,合理重构电子政务重大应用项目。
 
遵循《湖南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依托涟源市公共通信设施的基础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以电子政务应用为主导,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安全保障为支撑,构建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具有涟源特色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承担政府部门之间的非涉密的信息交换和业务互动,在网络环境下逐步实现同层次和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各主要业务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开展政府部门面向企业和公民的监管和服务业务,支持政府公共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涟源市“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娄底市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建成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的政务资源数据库,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基本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及保障体系、电子政务政策法规体系。建成覆盖全市党政部门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政部门实现电子公文传输和流转,部门和单位网站纳入政府网站群系统,全市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渠道,政府信息公开要提高主动率、及时率、依申请公开办复率。建成上联娄底市、下联乡镇、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纵横互通的涟源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全部政务部门联网,100%的政府职能上网,100%的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需要,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透明、方便、快捷的政务服务。
 
四、“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涟源市着力构建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政务管理体系、效能评估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完成35项具体任务。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完善政府网站群建设
 
加快涟源市政府门户网建设,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政府各个部门服务的“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进一步完善以涟源市政府门户网为主站、以各乡镇和各部门单位网站为子站的政府网站群系统,用2年左右时间将政府部门单位网站全部纳入政府网站群,充分发挥网站群系统统一管理、资源共享、节省投资、避免重复规则的优越性。按照服务对象的需求,梳理、优化审批业务和办理事项,切实推进网上办事和审批,设立政府网上新闻发布室,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信访、网上听证、网上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使政府公众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服务平台、政府信息发布的窗口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2.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
 
通过建设与省、娄底市相连接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实现我市行政机关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一单式收费”,实现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实时监察、预警纠错、信息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从技术上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强对全市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办事事项(包括重大投资项目审批)的集中管理、实时督导、全过程监督,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服务机构和服务机制。
 
具体建设目标是依托我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以我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为窗口,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的“四个统一”和“六个结合”。“四个统一”即:统一受理、统一查询、统一反馈、统一监察。实现“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在线监督、一站式服务”。“六个结合”即: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必须做到,一是与政府门户网站结合,二是与政府信息发布平台结合,三是与物理办事大厅结合,四是与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结合,五是与部门应用系统结合,六是与娄底市和湖南省网上政务服务系统结合,实现省市(州)县(区)三级联动。
 
3.建设农村综合管理平台
 
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农村管理,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化管理及服务体系,提供农村人口、党务、团务、妇联、民政事务、社保、治安、人民武装、资产、资源、财务和社会事务等全面集中管理,帮助农村管理部门进行数据的逐级统计和汇总分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创新与发展的依据,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4.建设社区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在全市推广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化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各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将政务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积极提供便利,让不具备相关条件的社会群体也能享受到电子政务的服务,努力消除“数字鸿沟”,逐步使电子政务惠及全体市民。
 
5.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
 
配合国家“金保工程”的建设,利用全市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构建覆盖市、乡、社区、村的劳动保障信息网,建立全市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和专业数据库,优化劳动保障业务流程,整合、改造社会保险系统和劳动力市场系统,实施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功能的社会保障卡工程,以信息化手段提供就业与失业救助服务、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与偿付服务。
 
6.建设和完善司法行政服务信息系统
 
以我市党政机关专网及政法网为平台,将市、乡、社区等各级司法行政系统的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专业数据库,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和改善公证行业管理、普法、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律师行业管理、法律进社区等各项面向公众的服务。
 
7.建设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系统
 
建立以人为本、以服务患者为中心的涟源市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实时共享和充分利用,推进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健康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管理、决策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益。
 
8.建设和完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以市级教育网站为核心,涵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站式”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和共享,优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互联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学校和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向家庭延伸、社区教育支持学校教育的大教育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灵活多样、开放的网络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
 
9.建设和完善文化及旅游服务信息系统
 
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系统,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形成网上正面舆论主流;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以信息化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的文化艺术享受。
 
建设全市综合旅游信息系统,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投资者进行旅游规划、资源调配、投资发展提供辅助决策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便捷、及时、详尽、准确的旅游信息和服务。
 
10.建设气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建设气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实现统一的气象通信和气象信息的存储、分发,充分发挥气象信息网络资源优势,促进观测数据共享。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行各业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保证气象预警防灾信息准确及时的通过政务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给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公众。
 
(二)政务管理体系
 
11. 建立全市党政机关统一办公业务系统
 
依托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全市党政机关网络办公系统,实现全市党政机关主要办公业务和内部事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全市要实现所有政府公文网上传输,并逐步取消纸质文件。市政府及各乡镇、各部门的一般性签批、协商事项要逐步实现网上流转。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12.建设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
 
开发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承载各乡镇、各部门的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业务。建设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系统,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在线申请、在线咨询、结果反馈、政策查询等高效、便捷、安全公共服务。建设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察系统,对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实行全程监察。建设全市统一的评标专家库,为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提供评标专家信息共享、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和统一监管服务。
 
13.建设全市政务视频会议系统
 
将原有的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乡镇,实现乡镇远程参加视频会议,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行政成本。
 
14.建设和完善数字城市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制订全市基础单元网格划分标准,建立动态更新的数字城市规划和管理平台数据库。
 
实施“数字规划”工程项目,建立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和其他专项规划的辅助编制和设计系统、规划实施管理系统、规划评价支持系统、规划社会监督与反馈系统,全方位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组织实施“金土工程”,建立以地籍专业数据库为基础、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主要目标,涵盖土地规划与计划、征地管理、土地储备管理、用地管理、土地合同监管、土地交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的信息系统,对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
 
实施“数字房产”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图形化楼房专业数据库,实现房产信息资源共享及“以图管房”,建立和完善房地产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含政策性住房分配与廉租房审批管理、房地产市场、产权登记、房地产行业管理、物业管理等),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预测决策水平。
 
建立城市建筑、绿地、道路、桥梁、地下管网、信息管道等市政基础设施专业数据库,实现动态更新和维护;利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
 
15.完善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指挥系统。
 
加快相关部门的专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系统的建设,整合全市各级各类资源,建设以危险源、应急预案等各类数据库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形成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信息综合处理系统,增强政府对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应急和救助救灾的能力。
 
16.建设环保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城市环境在线监测、环境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和城市生态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环境监测、生态监察、电磁辐射、机动车排污检测等业务数据收集、处理、加工的网络化管理,提升生态保护、环境安全和污染源事故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17.建设和完善综合治安信息系统
 
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深入推进“金盾”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和实施“天网”工程,在全市建成完备的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综合的公安信息资源库、高度集成的公安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现代化。
 
推进政法信息网的建设,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政法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建设政法应用及安全管理系统,提高政法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18.完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
 
完善城市交通监控网络,推广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应用,加强交通流量动态监测,实现区域道路联网监控,提高交通监控和疏导能力;建设城市现代物流和综合交通信息系统,整合交通运输行业内的信息系统资源,建设交通综合信息数据仓库,提供集成的、统一的、及时的交通信息服务,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效益。
 
19.建设和完善工商(物价)监管信息系统
 
建设工商(物价)综合业务信息系统,大力推进企业登记注册、企业监管、商标、广告、合同管理、消费维权、公平交易执法、价格管理、价格监督检查等各项业务的全员、全面、全过程信息化,提高工商物价工作现代化水平。
 
20.建设全市联网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
 
配合国家“金审工程”的建设,建设全市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审计机关的业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市、乡两级开展以一级预算单位及财政、地税、社会保障等部门和行业为重点的联网审计,创新审计方式,实现审计过程电子化,提高政府内部监管的科学化水平。
 
21.完善质量监管信息系统
 
 配合国家“金质工程”的建设,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和特种设备安全电子监管,建立质量监督专业数据库群,进一步完善产(食)品质量安全电子监管、特种设备、标准化、计量、行政执法等5个主要业务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政府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
 
22.建设和完善食品、药品、农产品监管信息系统
 
建设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数据中心及工作平台,实现完整的市场准入、监督检查、检测管理、案件管理、信息公示等业务管理功能,加强对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电子化监管,建立动态的信用评价体系,实施数字化食品药品放心工程。
 
建设农产品安全管理数据中心、蔬菜水果质量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和肉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指导生产和消费,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3.建设和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建设和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包括全市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普查监管系统,危险化学品登记、审批系统,重大危险源监管系统,事故统计分析系统;实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业务协同,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相关动态,并通过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检查,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管的力度,提高应急救援决策的效率。
 
24.建设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
 
配合国家“金财工程”建设,加强财政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建立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财政资金的全过程规范管理,科学掌握宏观经济和财政收支增减因素,为政府财政预算编制、财政支出管理、财政政策调整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建设政府采购项目档案库、政府采购决策支持和统计查询子系统、虚拟仓储子系统、供应商履约评价子系统和市场行情监测子系统,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透明度和效率。
 
25.完善电子税务信息管理系统。
 
配合国家“金税工程”的建设,建设电子地税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和完善征管系统中个人所得税管理、地税发票监控体系、税务人员绩效考核系统以及“网上税务”为主要手段的纳税人服务体系等系统的建设,实现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增强税收监控和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为纳税人服务水平。
 
26.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人口)发展宏观调控和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宏观经济决策支持系统,不断完善发改、统计、财政、金融、投资、税收、经贸、科技、规划、建设、房地产、交通、物流、国际贸易规则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整合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各类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推动相关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决策有效性和科学性。
 
 建设全市统计数据交换中心和宏观经济数据库,整合建设统一的统计业务工作平台,完善统计报表网上直报系统,实现统计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管理、发布和使用全过程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市委、市政府和各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安全高效的决策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方便的信息服务。
 
加强人口预测和监控分析,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口管理信息资源平台,为统计、公安、人口计生、房屋租赁等部门的人口统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依托统计信息系统,做好人口尤其是暂住人口统计数据的采集,为社会及人口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
 
建立网上决策咨询平台,对涉及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重要工程、重大政策法规等,通过网络实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社会公众的参与,增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行政效能评估体系
 
27.完善和拓展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
 
依托全省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市级行政许可项目100%进入行政服务大厅办理,实现行政部门审批事项“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审批、一单式收费”。利用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全市各部门单位行政权力运行及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服务窗口的实时、动态、全程监察,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
 
 28.建设人大、政协、纪委和公众监督系统
 
利用电子信息手段,畅通党政机关民意沟通渠道,对于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人大政协建议提案,以及政府重要工作落实情况,接受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的网上监督。
 
建设人大代表信息平台,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人大机关及政府部门的联系,为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提供支持。
 
建设面向政协委员的民意民智征询系统,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提供支持。
 
建立纪委电子监督测评平台,形成教育、制度、监督和惩处的工作规范和评估方法,降低政府监督成本,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
 
(四)资源共享体系
 
 29.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企事业事务公开机制
 
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和公共企事业单位事务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信息公开的责任和要求,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平台,确保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公开。
 
30.建设城市数字资源中心
 
按照基础层、平台层、专业层和节点层四个层次,整合全市政务信息资源,构建城市数字资源中心,加快建设“数字涟源”。基础层优先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平台层首批建设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平台数据库。专业层由各部门根据业务工作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建立完善各自的专业数据库。节点层要加快建立各区节点数据库。要明确界定各层次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维护和归档权责,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和完整。
 
31.建立政务信息共享机制
 
遵循“需求导向、供方响应、协调确认”的原则,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资源按需共享。综合考虑保密级别、需求程度、共享服务能力等因素,将政务信息分为强制共享类、条件共享类和不予共享类三种类型,列入强制共享类的必须无条件、无偿提供给所需机关单位共享,列入条件共享类的可按设定条件提供给指定的机关单位共享,列入不予共享类的应当有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其他依据。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编制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列明共享信息的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共享范围、更新时限等。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纳入电子监察范围。
 
(五)支撑保障体系
 
32.建设和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推进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包括内网和外网)建设。为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和群团组织的横向及纵向业务互联提供网络支持,满足内部办公及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需要。统一全市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节约投资,保障安全。
 
33.建设和完善统一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建设全市统一的安全支撑平台,形成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统一规划和建设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基础设施,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及时发现和应对突发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根据网络的重要性和应用系统的涉密程度、安全风险等因素,划分安全域,确定安全保护等级,搞好风险评估,推动不同信息安全域的安全互联。
 
34.制定完善电子政务政策法规
 
制定发布《涟源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涟源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涟源市党政机关内部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涟源市电子政务标准化管理暂行办法》、《涟源市社区政务信息化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依据和制度保障。
 
35.建立电子政务督查和绩效评估机制
 
建立电子政务督查机制,对电子政务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将电子政务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衡量各级、各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结合行政问责制要求,对电子政务工作加强监察评估。采用电子政务监察和绩效评估软件,重点考核各级、各部门信息公开、信息更新和信息共享责任的落实情况,并定期予以公开通报。
 
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运行和使用情况实行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管理。探索建立电子政务项目的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试行第三方评估,对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行评估。实施财政投资项目效益的量化考核,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资金效益、系统运行效率和使用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逐步形成科学、健全的评估机制。
 
五、推进“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相关部门应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举措,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强力推进。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和管理,统一协调和处理电子政务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执行国家、省、市有关电子政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部署,拟订本市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统一制订全市电子政务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包括内网和外网)和各类基础平台;按照规划、标准、共享、互联互通等有关要求,审核各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推进全市政务事务信息公开、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服务;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绩效考评。
 
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分别负责电子政务专网中各自业务范围内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下,市委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市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业务网络顶层互联互通平台的管理,指导管理内网的交换体系,建立网络安全支撑平台,完善市领导决策服务信息系统。各级、各部门要把电子政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好落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二)保障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
 
要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资力度,并将电子政务系统(含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等)运行维护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会同市财政部门制定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标准。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全方位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创新建设、管理和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方案审核、专业部门评审、适合电子政务项目特点的招投标、工程监理、第三方测评、项目验收、运维经费标准、绩效考评等制度,保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建设质量和应用效果,探索电子政务项目立项、招投标、建设、验收、运行、维护、绩效考核等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机制。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快制定电子政务外包管理办法,规范电子政务咨询、委托建设、监理、项目管理、测评验收、运行推广、维护、审计、后评价等外包工作流程和标准等办法,提高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实效。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
 
注重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熟悉政府管理和业务流程的电子政务复合型人才,积极吸引电子政务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符合相关条件的电子政务人才,可享受我市创新型人才的鼓励政策。
 
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将电子政务的培训纳入党校任职培训课程,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强化公务员的服务理念,提高其电子政务应用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专家和专业机构的作用,为我市电子政务推广应用及重点工程设计、建设提供咨询论证。加强市内外电子政务技术、信息资源、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对电子政务的宣传报道力度,广泛宣传有关电子政务服务的新观念、新方法、新内容,让企业和公众更多地全面了解和使用电子政务,提高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全社会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