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企业使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已经愈发普及,而对于企业来说管理的成熟度在某种程度上也通过信息化的水平反映出来。中国的企业信息化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从上世纪末开始,信息化的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但展望未来我国的信息化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012-2013中国IT技术趋势大调查活动于2012年10月16日启动,历经1个月的时间。在线调查期间,受到了来自ITPUB、ChinaUnix(以下简称CU)以及其它合作网站的网友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参与。目前调查已经完满结束,所有的数据都在后台整理和统计之中。本次网上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17,101份问卷,其中合格问卷为14,522份。从整体上看,今年的调查更专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较去年有比较大的提高。
本次调查的内容涉及:企业信息化、桌面虚拟化、Hadoop架构、下一代防火墙、BYOD、IT运维和大数据应用等7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将最终形成《2012-2013年IT技术应用趋势调研报告》,并将整合到《2012-2013中国IT应用技术蓝皮书》中,于2013年4月份第4届数据库技术大会上对外发布。
本次调查中关于中国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问卷覆盖企业中的IT人员工作现状、业务与管理水平、信息化项目成败因素等方方面面。能够比较真实的反馈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中现状与问题。
第一章 IT业者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报告合格样本数据来看20岁以下的从业者已经仍然是少数,似乎每一次这样的调查中都会发现20岁以下参与者的身影。似乎网传90后非主流也不尽然,但21到40岁仍然是IT的主打年龄段确实没有动摇。
1. IT业还是青春饭 业者21-40为主流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IT业仍然是与年龄强相关的行业。青年人更受到业界亲睐,也更容易从事IT相关的工作。似乎这也是一种企业择贤的条件之一,但是也并不绝对。虽然比例很小,但是我们也发现40岁以上的业者并没有少到凤毛菱角的地步。
从年龄分布上看,目前的业者主流还是“70后”和“80后”,曾经视对方于异类的两大主流群体已经渐渐走入一个阵营,至少在IT领域内这两大群体仍然是主流。但具体来看,小于30岁的IT业者比30岁以上的业者多。“青春饭”的普遍概念仍然在IT业流行。
2. 学历到底是不是IT业“硬指标”
过去有句话说,有个好学历是拿到铁饭碗的敲门砖。可是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到底哪里才是铁饭碗已经成了难题。但是对于IT业来说,好学历并不一定是敲门砖。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学历集中在本科水平,其次是大专。国内仅次于高考的升学考试所代表的硕士在本次调查中仅屈居第三,博士人群最少。也许硕士在IT业界发展的机会相对大一些,但是否真的如此仍需要进一步调查。
有趣的是除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常见的这些学历水平外,仍有8%的人群选择了其他。学历的高与低并不能说明业者的职业水平和技能,只是反映出IT也一个与其他行业显著的不同。过去认为IT是一个高学历行业,而现在IT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并不是只有高学历才能从事的职业。
换句话说,企业的IT部门更需要多是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学习能力,而不是一纸高高在上学历证书,在这个行业里学历并不是唯一。
3. 专业领域分布分析
从被调查者专业领域的覆盖角度讲,本次调查提供的参与者集中在开发、系统管理、数据库方面,由于本次调查,并没有给出过多管理岗位的选项,因此在答案中出现了大量的其他选项。
实际上目前专业分布的情况来看,与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总体现状是相符的。大量人才集中在信息化的基础工作领域。大量人员集中在开发、数据库等领域说明企业信息系统仍然处于建设或者初步运行阶段。而软件测试领域的人数与开发人员的落差之大有些不太合理,很难说一个完善的IT组织架构体系中开发与测试的人员比例有多少,但对于企业的IT部门来说,已经被冠以“成本中心”的称号肯定会在编制上有所顾虑,这样的结果也就在所难免。
另外,兵贵在精不多的道理在UI设计领域充分体现,虽然看上去人数不多,但作用绝对不能够小视。企业信息系统到底能不能得到深入应用,其实直观的用户体验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往往这一部分经常被企业所忽略。
4. 业者收入分析 “青春饭”现象再现
传统意义上,收入与年龄的强相关性特征在IT业再次重现。10000万/月的月薪在IT界已经不算高薪,但尽管如此,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步入“万元俱乐部”的门槛。
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中收入低于10000元的业者占绝大多数。233名受访者中85.4%的受访者月收入低于万元。而以26-30岁的业者居多,其次是31-40岁区间和21-25岁区间。
在这项调查中,我们看到传统意义上的职位与年龄成正比观点,可以的得到印证。换句话说,职位与年龄、与月收入的之间的微妙关系能够得以反应。
5. 职位与年龄强相关
按照常理,年龄除了与收入有关,与职位的高低似乎也是息息相关。而本次调查中的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经验的逐渐丰富,职位提高的机会也会增多,而这种比例关系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比例关系。
尽管现在被称为一个疯狂的年代,很多年轻人创业已经成为了新的出路,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结果并没有出人意料。大部分从业者仍然以基础人员和普通职位的工作人群为主,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级职位与普通职位之间差距在逐渐缩小。这一特点对于26到40岁的人群尤为明显。IT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优先领域,希望深耕IT技术领域,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6. 行业分布有侧重
IT领域的从业人员一直以来是被誉为“白领”阶级,但是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行业分布可谓覆盖广泛,但IT、互联网、制造等行业仍然是IT人群热衷的行业。
从参与调查的数据来看,IT(包含互联网)、制造业、电信业这三大主要技术收益领域仍然成为本次调查的主要样本来源。同时我们也看到教育科研、金融、店里、医疗、物流等行业的信息化从业人群在逐渐扩大。而且越来越多的行业也都在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这些行业中的信息技术人群的成长奠定了丰厚的土壤。
7. 十大关注领域排行榜
从样本人群的关注领域来看,除“信息化”这个泛概念的领域本身,数据库、项目管理成为了关注焦点最多的领域。除此之外,这与近一到两年企业IT建设的现状比较吻合。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后逐渐爆发,存储问题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问题。
同样,网络安全问题其实被定义的太过狭隘,如果换做“安全”,可能被选择的数量会更高,近年来一再爆发的安全危机也足以让众多有核心技术信息的企业不寒而栗,而这也正是其能够足够引起重视的关键所在。
而与信息系统建设、实施直接相关的“开发/测试”、“服务器”、“虚拟化云计算”三大领域没有排进本次调查关注度前五,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出现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的主体正在由企业本身组建信息化建设团队,转向为外包服务与自身共建模式;另一方面,在这三个领域中似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因素更为明显。
从虚拟化云计算领域来说,与服务器紧密相关,无论使用微软系产品还是使用VMware系产品,提高服务器的使用效率并不是一般程序开发或测试人员所能胜任,反之亦然。
除此之外,对于今年新加入的两个选项,“移动APP”、“大数据”两个领域的来看,尽管目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释放,但是从趋势来看仍然有进一步释放的潜力。毕竟从业界角度来看,今年即被称为企业级移动应用落地元年,又被称为大数据元年。而对于这两方面的关注势必也将称为印证未来趋势的一种手段。
第二章 企业IT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受访者个人的分析反映出从业者个人现状,尽管可以映射出某些方面的现状,但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而言需要更加直观的评判。而参与者对于企业的管理现状和信息化的现状给出了自己的评价。
业务流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企业运转的核心,是一把管理双刃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企业能否存活在当前激烈竞争中的关键所在,高效的业务流程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加速企业运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快为先的年代,业务流程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件法宝,道理尽管大家都明白,但是具体到企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最初优化的目的只有业务流程的使用者自身才能够给出答案。
正因如此,本次调查中从业务流程评价开始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希望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管理过程与信息化融合的道路上,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1. 业务流程“双刃剑” 评价褒贬不一
对于现行的业务流程分为满意、一般、差、无流程四个等级,后三个可以归结为消极情绪。毕竟认为业务流程“一般”的受访者都会认为现行的流程仍有很大的提高之处。
从被调查的反馈来看,对于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评价并不高,75%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业务流程管理工作充满了悲观,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满意。事实上国内企业的业务流程要早于信息化的产生,而这一点从商业角度讲,既是机会又是门槛。
其实,这个对业务流程评价的“积极与消极”的比例1:4,可以认为是在动态变化的。企业的业务发展说是牵一发动全身,而业务流程也是如此,没有企业的业务不发生变化,也不会存在适应任何企业的万能流程。不过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于业务流程的认识和优化仍然存在较大空间。
不过业务流程的优化的理解角度不同,也会带来对流程的评价不同。一般而言,企业中管理和执行两个维度就很容易产生评价的差异。
·管理维度。满足中层以上管理者对于业务的把控并保证业务的时效性等因素成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可以理解为企业中的自上而下式业务流程管理。而这种出发点的业务流程是否能够得到普遍认可,取决于业务流程本身与企业实际业务的符合度、执行层的便利性等方面;
·执行维度。以公司执行层为出发点,以提高业务执行效率和便利为核心目标的业务流程往往成为自下而上式业务流程。往往这样的流程容易产生过多的节点和分支而影响中高层的管理效率。
当然,企业业务流程优化远不止这两种维度,具体根据不同性质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维度。但没有完美流程这一点可以肯定。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性质、企业规模等多种因素都将成为影响业务流程评价的因素之一。所有业务流程均需要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而对于业务流程的评价势必会在其中动态变化。快速发现业务变化与流程的偏离成为企业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毕竟企业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家庭。而这种偏离与其说是企业高层的顾此失彼,不如看是高层寻找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试探。而这个调查结果也不会是这些企业中业务流程的最终结果。
2. 核心业务信息化水平总体评价水平中等
对于企业而言核心业务永远是企业价值产生的最大份额,而这一块业务的信息化水平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根基所在。
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水平评价中,认为中级水平的占总人数的51%。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水平中等。虽然从比例上看,中等水平超过半数,但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比较恰当。
尽管传统业态中的“枣核型”分布已经呈现,但是刚刚过半的比例是否正常、高级水平比例刚刚13%是否过低等问题摆在现实。
首先,认定中级水平存在差异。在核心业务领域信息化水平中级到底乏善可陈,还是因为有一定的积累,数据、经验、管理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收获,各自企业恐怕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对于企业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来说,满足项目基本目标、实现基本功能的标准应该是满足的。而单纯从信息化项目的角度讲是成功的。
其次,对于核心业务的信息系统来说,也许目标达成率并不是衡量其水平的关键指标。
3. 信息化水平提高目标明确
对于信息化的目的其实所有企业非常清楚,而有了信息化的系统或工具产品后,肯定会面临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信息化的产品未来提高的方向。对于此,企业来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明确。
从调查结果来看,首先,提高信息化产品与业务需求的进一步符合度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提高方向。这一点毋庸置疑,系统功能再强大,与业务需求偏离也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其次,对于后续服务能力来讲一方面是对于企业IT部门的要求,一方面也是对于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要求。前者,要更好的发挥组织、业务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系统与业务融合的长期的润滑剂;后者而言,则需要认真衡量为什么企业对于自身的产品有这样的要求,毕竟竞争激烈的环境,每一个客户都是供应商们必争之地。
对于价格因素而言,我们看到仍然有选择,但已经不是主要因素,说明企业越来越清醒的看到IT产品的特点,大部分情况下价格和成果还是会成正比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在的企业在信息化领域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成熟。
4. 十大信息化项目失败理由
在中国的企业中,实施信息化项目似乎少有听到项目失败的案例。一方面在中国的舆论环境中谁都不能轻易言败,另一方面,任何项目都不可能完全失败,肯定有其成功的亮点。无论是局部失败还是如何,信息化过程中任何一个失败的细节都将成为企业的隐患。因此正视问题才是企业管理运营借助信息化手段长期健康发展的手段。
经过调查发现,其实讨论项目成败与否并不是关键所在,而从成败的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才是关键。在调研结果中,我们看到排行第一的是“需求定义不当”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IT服务、软件供应商、实施单位来说都是灾难。是的,“灾难”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小到几千、几万,大到百万、千万量级的项目如果需求不能够被准确定义和维护,那么从项目的执行角度讲这已经是最大的失败。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会随着企业的信息化经验积累而得到缓解。
此外虽然是十大失败案例原因,但是图中例举了11个原因,除沟通问题属于普遍存在的管理现象外,其余可以大致归为项目自身原因和项目外部原因两大类。而“需求定义不当”则属于项目内部原因,而“变革阻力”、“缺少企业高层支持”等则属于典型的外部原因。所以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工作,成败可以说并不只限于项目实施的好坏,而是整个企业各方面资源的调配能力好坏。
5. IT项目投入窥一斑可见全貌
从企业运营角度来讲,大部分传统行业实施信息化首先会想到的莫过于OA和ERP两个大项目。一方面二者侧重点不同,但管理改善的效果有立竿见影之效;另一方面,似乎所有ERP项目的投入都被看成是大项目,因此本次调查中,以ERP项目为例进行了资金投入规模的调查。
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发现,投入0.5到50万人民的企业占大多数比例接近43%。而在ERP项目投入在100-500万的企业比例也达到了35%。从这比例来看,ERP这样的传统信息系统已经得到企业的重视和充分认可,也说明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希望得到突破并正在寻找方案。从收入资金数目来看,低于50万的ERP项目投入,在ERP的事实费用中确实不算高,与某些国际品牌的ERP项目实施费用无法相比,由此也可推断此类公司多数采用国产品牌的ERP产品为主。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到50到100万的项目投入比例在12%,这类企业之所以选择这个区间的投入范围与其中等规模的生产规模有一定关系,但随着业务的发展成为100-500万区间的用户群体并不是难事。
6. IT建设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并没有太多悬念。IT投资的来源和目前企业的性质现状基本相符,私有制企业占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这部分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投资谨慎,因为他们每一分投入都是自掏腰包。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说是所有管理投入中的最为无形的,除采购硬件之外的投入都看似无形,所以企业的IT部门在规划每一分投入的时候都要精打细算。而“自筹资金”意味着企业要考虑的事情有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笔投入的回报率。而从前面的调查也看到,对于信息化项目的不恰当投资回报很容易酿成信息化的项目失败恶果。
同时我们也看到“政府支持+自筹”的混合模式也占有不小比例,说明国家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能够从资金上体现出来,毕竟企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有百利。
第三章 信息化项目的“甲方乙方”
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来说无疑使一种变革,也毫无疑问的意味着不菲的投资,同样,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是漫长的,因此也是一种考验企业和供应商、承包商、咨询公司等多方面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项目成立和选型之初就已经体现。而本次调查报告中,不同企业也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 信息系统选型考虑因素多
从调查结果看众企业在考虑信息化产品选型的过程中,都会有各自不同的顾虑,在选型的众多因素中“同行企业经验”成为重中之重。在启用信息化工具之前,很多企业的需求并不会十分清晰,只有通过同行企业的学习才能摸索出自己的额道路。而往往这种行业经验,正是供应商、外包服务商等所或缺的,对于他们来说行业经验可以说是头等大事。在竞标的过程中,往往行业经验成为了这些企业的最大门槛和障碍。
虽然调查结果中,行业经验问题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因素,并不代表其他方面不重要。而往往软件公司本身的一些特性也会左右选型的结果。同时,作为企业软件的供应商,良好的软件系统演示、测试数据的验证、典型用户案例的作用都不可小视。
在选型之前,企业从同样企业中了解到的仅仅是应用层的内容,而众多软件供应商如何在随后的支持服务中获得商机,对去企业的持续资讯和服务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往往国内软件厂商过分关注了其中某一两项,而非均衡发展,相反国际厂商则会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优势最大化的体现自己品牌的价值。
2. 信息化项目整体规划模式较集中
而从信息化的整体规划过程来看,现在已经很少的企业仍然在闭门造车,而采用更加开放的手段来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和兼容性。可以说企业约来越清楚的意识到,信息化的建设不可一蹴而就的道理,而为了保证IT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更多的采用了“外脑”的支持。
在项目整体规划的时候之所以采用“外包+自及”的混合模式完成,这也证实目前为什么咨询公司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蓬勃发展起来。另外,产生这种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在于“当事者迷”的主观因素在其中作祟,而外包的部分恰恰弥补了这样的不足。而外包的这部分内容往往是采用更为标准化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也需要熟悉企业自身业务的人员来把控。
这个结果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规划,都是一种考验。“外包+自己”混合模式考验甲乙双方的博弈能力,甲方的业务经验和乙方IT技能或管理模式的经验如何融合成为关键。而“自建”模式则对于企业而言考验更加艰巨,对于业务的熟悉往往成为了最大的阻碍或牵挂。这样的模式很容易产生太过固化的流程或过于局限的应用。除此之外,对于IT技术的掌握也成为自建模式的一种考验,没有外脑的支持完成所有的信息化工作可以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
3. IT预算增长趋势取决于业务发展
曾经看过不少业界咨询机构对于未来的IT投入预测,其中以IT投入持续增加的乐观预测为主,而在本次调查中对于企业IT投入持续增加的趋势更为实际。大部分企业对于IT投入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业务发展的需要。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无论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势必要求IT系统跟着扩容,业务主线的调整以为这流程的改造等需求的产生,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投入的地方。
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IT投入的增加其实更加受到企业经营的影响,这部分企业受到市场环境因素影响可能会更加突出。而在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仍然保持IT投资不变的厂商也可以分两方面看:
积极类:无论环境的好与坏信息化的投入已经很稳定,对于这类企业来说IT已经成为业务的一部分,不能随意增减,因为很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
消极类:对于企业来说因为环境等因素的问题让企业把IT部分的投入列入“观察清单”,“既不追加,又不减少”的状态其实并不乐观,视IT系统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值体现待定的投资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压力。
总的来说,2013年对于信息化软件厂商来说,要面临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产品的变革,毕竟满足业务需求已经是各个厂商的必修课,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自身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必由之路。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企业信息化领域的仍然充满了机会,随着业务发展,信息化的建设和优化将会成为持续的工作,而这也正是体现IT和厂商价值的机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