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来源:国家粮食局网 更新时间:2013-01-11

国粮展〔2012〕241号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黑龙江农垦总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粮物流集团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根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有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等要求,为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增强国家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的提升作用,全面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各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企业信息化发展,我局编制了《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执行。

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一项战略任务,加强本区域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的指导,积极做好与发展改革、财政、工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订本地区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具体任务,因地制宜,提出粮食行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动态信息系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仓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储运监管物联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等重点建设项目,加强示范项目的前期准备和试点建设,确保项目安排的有效衔接,着力提升粮食流通信息化水平。

中储粮总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要充分发挥行业信息化示范引领作用,编制并及时报送本单位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与我局相关工作的衔接。各有关粮食重点企业,要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研究制定本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深化信息化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全面应用。

各地要坚持需求主导,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粮食信息共享、业务高效协同和互联互通。本意见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国家粮食局报告。


附件:《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粮食局
2012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第二章  粮食电子政务
第一节  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第二节  粮食流通数据中心
第三章  粮情监测预警信息体系
第一节  粮情基础信息采集平台
第二节  粮情监测预警平台
第三节  粮情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章  粮油仓储信息体系
第一节  全国粮油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粮油仓储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节  自动化作业系统
第五章 粮食现代物流信息体系
第一节  粮食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粮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第三节  粮食现代物流监管平台
第六章  粮油加工业信息体系
第一节  生产过程智能化集成应用
第二节  粮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第三节  粮油加工信息服务平台
第七章  粮食财务会计信息体系
第一节  粮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第二节  财务会计信息集成共享平台
第八章  粮食市场信息体系
第一节  粮食收购市场信息系统
第二节  粮食零售市场信息系统
第三节  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
第九章 粮食监督检查信息体系
第一节  粮食监督检查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粮油库存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第三节  经营者诚信档案和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
第十章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体系
第一节  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与检查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节  粮油标准化管理系统
第十一章  军粮供应服务信息体系
第一节  军粮供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军粮仓储管理与质量监控
第三节  军粮应急保障系统
第十二章  粮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第一节  粮食信息服务手段
第二节  粮食信息服务专业化
第三节  粮食市场行情信息服务机制
第十三章  信息化标准与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信息化标准
第二节  安全保障
第十四章  重大科研课题和建设项目
第一节  粮食专用物联网研究及产业示范
第二节  粮食流通信息平台及追溯技术研究
第三节  粮食基础信息数据库
第四节  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第二节  制度建设
第三节  政策资金保障
第四节  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节  考核评价机制

附件 名词术语解释

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是行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1,是粮食流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根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有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明确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原则、主要建设任务,使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健康有序,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一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第一节  面临的形势
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电子政务2建设取得进展。行业电子政务平台初步建成,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建成门户网站并成为政务公开的主渠道,国家和省级粮食购销存数据中心3、全国粮食动态信息系统4等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二是信息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配备自动化粮情监控系统5的仓容达到全国有效仓容的56%,具备智能通风6、远程监管等功能的新一代粮情测控、重量与水分传感、清仓查库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部分地区已开展基于物联网7的数字粮库8试点建设并取得成功。三是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建立内外网隔离的局域网,地方与企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业务管理信息系统9得到应用,信息网络安全10保障机制初步建成。四是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11制定工作稳步推进。已制订发布《粮油仓储信息化建设指南(试行)》等规范,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部分信息化应用标准。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形势下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不同层面的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为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二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粮食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三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粮食流通管理水平和效能,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战略任务。四是信息技术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云计算12、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地区和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发展动力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与管理职能需求差距较大,阻碍了粮食行业信息化的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方案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造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突出,开发成本高,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完善,共享程度低,难以互联互通,存在信息孤岛13,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服务等现象较为普遍。四是信息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亟需突破,高质量的信息化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粮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五是缺乏扶持政策,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基本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存在较大缺口,缺乏复合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第二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粮食流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及监管能力、提升应急保障水平、确保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为目标,以粮油仓储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深化粮食信息资源14开发利用和共享服务为主线,以粮食流通购销存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15、坚持需求主导,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成先进实用、安全可靠、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粮食行业信息化体系,全面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注重实效、协同共享、保障安全。

统筹规划。按照国家信息化战略部署,加强全国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有序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注重实效。以提升粮食行业业务管理水平,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益为重点,突出粮食行业特色,注重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优先采用成熟、适用的信息技术支撑整个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

协同共享。充分发挥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以及有效的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16,合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同时打破部门界限,以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高效协同。

保障安全。优先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设备和系统建设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有序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强化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确保粮食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安全可靠。

主要目标:到2015年,粮食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成覆盖地市级以上的国家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建成全国粮食动态信息系统;粮食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集成17、信息共享服务和业务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物联网、云计算应用取得示范性效果,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粮食行业信息化示范单位;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高。

到2020年,形成统一完善的国家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粮食流通信息服务18体系进一步健全,粮食电子商务19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第二章  粮食电子政务


形成统一完整、安全可靠、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满足政务应用需要;有序推进粮食行业业务协同和政务资源共享,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整体运行效率和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对粮食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

第一节  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的国家、省、市、县各级粮食电子政务网络,有效推进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建设,逐级实现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的互联互通,打造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的密钥管理20体系、网络信任体系21和安全管理体系,加快实施信息安全22分级保护制度,加强安全存储、数据备份与恢复、主动防护、安全事件监控等信息安全保障,提高粮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

依托统一的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以粮食行业业务协同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23,明确共享信息内容和程序,制定信息共享制度,保障共享信息安全。围绕粮食行业业务流程,优先选择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的粮食业务开展应用系统建设,改造和完善已建应用系统,提升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水平。

第二节  粮食流通数据中心
围绕粮食购销、储运、加工、管理等业务环节和监管需求,建设粮食流通数据中心、粮食基础信息24库和各类业务信息库,对已有数据库25进行标准化改造,实现粮食数据资源的汇聚和共享。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实现不同历史时期各类粮食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提升对粮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综合信息支撑。积极研究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

第三章  粮情监测预警信息体系


建立以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价格为重点内容的监测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撑,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一节  粮情基础信息采集平台
提升粮食购销存动态信息监测能力。加强整合,形成网络化粮情信息监测平台,促进粮油市场监测信息的实时汇聚和动态更新。通过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内所有国有粮食企业、重点非国有粮食企业和重点粮食加工转化企业等的粮食经营数量信息、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数量等信息的采集,全面掌握粮食收购、销售和库存等动态变化情况,实现对粮食流通形势的实时监测。加强对粮食进出口监测和调控,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进行品种调剂。

提升粮食供需监测能力。科学合理设置城乡居民、餐饮企业和各类涉粮企业固定调查点,稳步扩大农户、城镇居民户和企业的抽样调查范围,从粮食供给、需求和消费数量方面实现对当前和未来的粮食供需形势的监测预警,提升国内粮油供需状况监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建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信息系统。采用分级管理模式,实现联网互通,逐级报送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情况调查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调查表等有关数据,实现历史数据检索、查询、对比等信息服务,完善各地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沟通机制。

第二节  粮情监测预警平台
提升粮食监测预警能力。综合考虑粮食品种、价格类型、区域布局和监测点等因素,科学合理设置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直报点,通过网上直报的方式收集粮食市场价格信息,实现对短期粮食价格走势的监测预警,增强粮食价格动态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模型的研究。开发粮油市场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分级定等的方式动态反映区域粮食安全状况,实现对粮食供应和保障能力的综合评判,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和国家粮食应急响应能力。搭建应急保供信息平台,实现相关部门在应急指挥、储备调节、应急供应保障、公共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业务协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加强各地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的信息管理,及时了解动态掌握应急供应网点的粮食销售和库存情况。

第三节  粮情信息服务平台
利用固定报表和信息发布方式,及时向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各类统计数据和分析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发布粮食收购、销售、价格、粮油加工业产能和产量等信息,正确引导国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维护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

综合利用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加工、运输条件等信息资源,开发以数据挖掘26技术为支撑的粮食流通形势、粮食供需和粮食价格预警模型27,实现粮食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建立区域粮食安全状况的动态反映机制,实现对区域粮食供求形势和变动趋势的客观分析。


第四章  粮油仓储信息体系

开发建设仓储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粮油仓储管理信息化体系,在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社会服务和企业管理等层面拓宽信息化应用范围,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节  全国粮油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围绕仓储管理环节,以粮油仓储单位备案、仓储业务指导及信息共享服务功能为主,建立面向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粮油仓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各项业务数据进入全国粮食动态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管理环节信息资源的共享。

建设并完善粮油储藏技术服务信息系统。开发不同储粮生态区域、不同粮食品种的粮油储藏技术数据库、方法库和智能控制模型,通过在线服务28等方法,向农户、仓储企业、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推广先进适用储藏技术。

第二节  粮油仓储企业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立足现实需求,在仓储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储备粮库中大力推进业务管理信息化,提升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采用先进、成熟的软件开发技术,建设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的粮油仓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仓储、经营、质量、办公、人财物、安防监控等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以及业务模块之间的协同。指导中小型粮食购销企业推广使用功能简便、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的粮食购销存管理软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三节  自动化作业系统
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提升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水平。通过电子标签或条码技术29,实现对来库办理业务的车、船、火车等出入库作业过程的自动跟踪和控制,实现对装粮、卸粮的车辆身份识别、自动扦样30、称重、业务合法性判定和粮油出入库信息自动记录。研究开发用于控制筒仓进出仓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提供远程访问控制和数据通信。


第五章 粮食现代物流信息体系

建立覆盖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及主要节点的粮食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一批面向重点粮食物流区域、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的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我国主要粮食通道的粮食流量、流向和流速的动态监测,提升粮食物流信息监管和共享水平,提高粮食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第一节  粮食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积极引导、支持粮食物流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粮食物流业务环节管理信息化。积极鼓励大型粮食物流企业实行信息化改造,实现企业间数据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形成系统化的物流综合管理平台。

第二节  粮食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定位、地理信息等技术,结合现有政策性粮食交易平台系统、全国粮食动态信息系统以及大型企业物流网络系统,整合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部门的基础物流信息,建立统一采集指标、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统一追溯规程的全国和区域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完善粮食物流标准化体系,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构建以信息平台为中心的物流信息共享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融合互通,提升粮食物流信息资源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

第三节  粮食现代物流监管平台
建设国家粮食物流监管调度系统31,全景展示我国“北粮南运”主要通道的物流状况,实时监控粮食物流信息,发布粮食流通相关指导信息,为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应急处理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建设粮食物流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系统32直观展示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及主要节点项目分布,各主要节点项目设施条件、投资安排情况、物流中转能力及各年度主要粮食品种中转量等信息,统筹项目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并根据突发事件和粮食应急预案,指导、协助粮食流通的调度。

完善粮食交易市场物流信息直采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标识粮食交易市场中的交易主体,及时采集市场交易的粮食品种、数量、价格、品质和储运等信息,并与国家粮食物流数据中心互联互通。

第六章  粮油加工业信息体系

推进信息化与粮油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提高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提升粮机装备国产化、智能化33水平及产品研发设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节  生产过程智能化集成应用
推动粮油加工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粮油加工业关键生产工艺、核心装备及生产线的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粮油加工业的生产过程状态监测、质量控制、节能减排、快速检测系统建立和应用,建立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提高粮油加工装备设计与制造智能化水平。利用计算机辅助工程34分析(CAE)、虚拟仿真35和数字模型36等先进设计工具,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鼓励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中的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分析、系统仿真37、人工智能38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大型高效低耗粮机装备的智能化、网络化。

第二节  粮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
建立粮油加工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39。采用物联网技术、射频识别技术40(RFID)、快速检测技术等,采集和管理加工过程的生产工艺、环境、产品质量等信息,实现原料产品加工过程跟踪、质量控制生产周期的全程监控,形成粮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在企业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采用云计算技术等,建立全国粮油加工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多企业间质量信息的评估、监管和信息交换。

第三节  粮油加工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加工企业资源管理系统41(ERP)、客户关系管理42(CRM)、供应链关系管理43(SCM)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在骨干企业推进产、供、销、研、经营管理与生产控制、业务与财务全流程的无缝衔接和综合集成。

建立“放心粮油工程”信息服务平台,汇总“放心粮油”供应服务体系等基本信息,配送中心、“放心粮店”和销售网点布局信息,承担公共服务、质量安全、信息上报、在线查询、数据分析、信用评价、企业诚信电子档案等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服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系统。推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管理、电子支付44、物流配送、身份认证45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化服务。

第七章  粮食财务会计信息体系

提高粮食企业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务会计工作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效、便捷、安全、稳定”的覆盖各省以及基层国有粮食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互联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第一节  粮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以现有会计报表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提升其综合分析和财务信息输出功能,增强财务数据的汇总、查询、审核功能,完善图表分析功能;扩大数据采集范围,进一步规范数据填报口径和报送级次,全面真实反映粮食经济运行情况和行业发展状况,满足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数据采集的要求。各级粮食行政、事业单位和粮食企业的会计实务中,应用成熟、实用的信息技术,指导推广粮食会计核算电算化,以替代手工记账。建立起规范、统一、高效的粮食会计核算电子信息数据处理与交互,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和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进一步提高粮食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第二节  财务会计信息集成共享平台
建立与现有粮食信息网络互联又相对独立的粮食财务报表报送专用数据传输网络,实现国家与省、市、县直至基层粮食企业的互联互通,提高财务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促进财务信息集成和共享。完善财务监督功能,实现重要财务指标智能分析,提升粮食财务信息评价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第八章  粮食市场信息体系

建立完善的粮食收购、零售、批发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传输和分析各类粮食市场的信息,为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撑;完善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平台46,实现粮食现货的网上交易。

第一节  粮食收购市场信息系统
开发全国粮食收购资格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家、各省、市、县粮食收购资格相关信息的填报、上报、催报、统计和分类查询,实现全国粮食收购资格信息共享;定期对粮食收购资格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满足政府部门掌握全国粮食收购资格主体变化信息需求。

开发农村粮食经纪人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查询并汇总分析国家、各省、市、县农村粮食经纪人的数量、收购粮食的规模等信息,为政府加强农村粮食经纪人的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第二节  粮食零售市场信息系统
开发粮食零售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粮食零售超市、便民连锁店、农村集贸市场等城乡粮食供应网点数量、布局及经营信息的实时统计、查询、分析、汇总。

加强粮食零售电子商务建设。深入开展粮食电子商务服务应用模式研究,普及和深化粮食电子商务应用,鼓励粮食销售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完善粮食电子商务的在线认证、支付等支撑体系。

第三节  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
建立粮食批发市场交易信息系统。支持全国商流批发市场会员、成品粮批发市场经营商户情况以及商流市场、成品粮市场交易品种、数量、质量、经营额等信息的填报、汇总、分析、查询等;根据商流市场、成品粮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对信息系统进行动态更新,并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送粮食批发市场交易信息。

加强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平台建设。提升交易平台的技术框架、硬件设施和软件,逐步扩大交易系统的市场联网范围,完善统一交易规则,建立客户信息档案,改进交易平台技术后台管理方式,提高交易平台的运行效率;完善网上支付系统、提升客户服务平台、建设更加灵活和方便的交易和客户查询系统,方便客户在更多网络和平台下参与网上交易,强化竞价交易平台的信息统计和报送能力,及时对交易的性质、品种、价格、数量、成交额、交割情况等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定期逐级上报市场交易信息。

加强粮食批发电子商务建设。积极创新粮食批发网络销售模式,鼓励和引导成品粮经营企业开展网上批发交易业务,完善粮食批发的网上竞价、协商交易规则,完善粮食批发电子商务的网上资金结算、划转、保证金代管等支撑系统。

第九章  粮食监督检查信息体系

建设粮食监督检查信息系统,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各级粮食监督检查工作信息化和管理智能化,提升粮食流通监管能力。

第一节  粮食监督检查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动态掌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人员队伍、执法培训、经费落实、执法证件等管理情况,指导推进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动态掌握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检查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强化层级监督;动态掌握监督检查示范单位有关情况,推动监督检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建立粮油库存检查专业人才信息库,为多样性开展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奠定基础。

第二节  粮油库存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以粮情基础信息采集平台为依托,开发粮油库存动态监管系统。系统基于粮油库存管辖权限,按照设定检查要求,依据提取的粮油企业库存基本数据信息进行分类检查,实时提供特定监管对象的粮油库存管理状况,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粮油库存日常监管、随机抽查、突击检查、案件核查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对粮油库存数量、质量、储存安全情况的动态监管。

开发粮油库存检查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粮情基础信息采集平台,自动实现检查时点粮油库存统计数据的分解登统;实现检查数据由工作底稿到汇总表格的自动生成,逐级汇总审核,按规定条件查询、分析等功能;实现对检查工作要求的实时发布,辖区内各级库存检查文件资料的实时收集,检查工作进度的实时统计汇总,提高库存检查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第三节  经营者诚信档案和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

建立粮食经营者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动态掌握粮食经营者基本情况、诚信经营情况,筛查重点监管对象,实现对粮食经营者的分类监管。实时记录粮食经营者守法经营诚信档案。适时公开诚信信息,加强社会监督,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粮食经营者诚信管理水平。

建立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各地涉粮案件受理、立案、查处、结案、归档等信息,跟踪案件办理进度,指导各地行政执法工作。实现对案件分类、汇总、分析、总结,剖析典型案例,归纳发案规律,查找粮油监管薄弱环节,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监管提供依据。

第十章  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信息体系

开发全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信息预警系统、检查信息系统和检验监测资源管理系统,完善粮油标准数据库47,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切实提高政府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一节  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与检查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第一时间掌握收购粮食常规质量、内在品质、卫生污染情况,为完善国家收购政策提供依据,指导粮食收购,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安全。

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检查管理系统,动态掌握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日常质量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强化层级监管;动态掌握粮食经营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强化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的职责;开发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检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家和地方库存粮食质量检查数据的上传和汇总分析,提高库存粮食质量检查工作效率,实时掌握库存粮食质量安全状况。

第二节  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搭建省、市、县三级检验监测资源管理平台,掌握全国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建设、人员队伍、经费落实、仪器配置、检验水平等情况,指导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掌握各级检验机构日常工作开展情况,对相关业务进行指导和管理;有针对性的开展业务培训和考核,推动检验检测能力提升。

第三节 粮油标准化管理系统

建立粮油标准化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粮油标准化工作动态管理。建立粮油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系统,推进粮油标准申报、立项、征求意见、审定、报批、批准发布等全过程实时管理;建立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体系、管理体系及专家库查询系统,提高粮油标准验证、征求意见等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建立粮油标准数据库查询系统,提供粮油标准文本或摘要、会议信息、学术文献以及相关基础研究数据等技术资料的在线查询或咨询链接;建立粮油标准宣贯评估系统,加大粮油标准宣贯力度和时效性,便于粮油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各方意见及时反馈。

第十一章  军粮供应服务信息体系

加快军粮供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军粮供应管理信息系统,提升军粮供应信息统计分析能力,增强军粮供应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军粮供应信息化水平。

第一节  军粮供应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军粮供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军粮供应粮油品种、粮油等级等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实现财务核算电子化。优化整合办公自动化系统,按照不同类型军粮供应单位的业务需求,实现各类原始数据的共享。开发粮油购销信息系统,实现商品进货管理、商品零售管理和商品收支存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第二节  军粮仓储管理与质量监控
开发军粮仓储信息系统,实现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开发军粮质量监管系统,全面采集加工企业管理、库存粮食质量管理、部队满意度信息,动态掌握加工企业资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信息和库存粮食出入库、扦样、检化验任务、化验单信息等。

第三节  军粮应急保障系统
开发军粮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应急机构、应急人员、应急物资等应急保障基础数据库,提升应急指挥管理、应急物资管理、应急资金管理和应急演练保障管理水平。开发军供地理信息系统,指导应急储备粮库科学合理建设。

第十二章  粮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依托粮食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粮食行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手段,探索建立信息服务长效机制,提高粮食行业社会化、专业化信息服务水平。

第一节  粮食信息服务手段
结合粮食行业信息化管理及服务网络,增加粮食信息服务内容的数量并提高质量。根据各地粮食生产、经营情况,依托粮食经纪人、粮食企业等建立农村粮食信息员队伍,扩大粮食行业互联网、移动终端48的应用范围,通过短信、彩信、手机报、手机终端等方式,为粮食行业从业人员、企业提供全面的粮食信息服务。

第二节  粮食信息服务专业化
拓宽与各类大型粮食行业分析机构、企业的合作,建立专业化粮食行业信息分析49团队。综合分析我国粮食调控政策、宏观经济、国际传导、供需平衡、市场竞争、生产成本、农民预期、比价关系、自然灾害等因素,提高对我国粮食政策及行情的分析预测能力。合理利用专业化粮食报刊、杂志及门户网站以及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建立统一的定期信息发布机制,面向社会发布粮食行业市场权威分析报告及指导意见,增强粮食信息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第三节  粮食市场行情信息服务机制
加强与各级粮食交易市场、国内主要粮食电子商务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仓储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各地粮食价格行情,并建立粮食价格的实时反应机制,完善粮食行情信息的汇聚与发布渠道,以各种直观的方式快速将各类粮食行情信息传达至粮食种植农户、加工、收储、贸易运输企业,指导其对粮食行情的判断,提高其种植、经营收益能力。

第十三章  信息化标准与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粮食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等一系列标准与规范,加快建立健全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实施机制,强化标准在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安全保障措施,提高粮食行业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为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服务共享提供保障。

第一节  信息化标准
构建科学、合理的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全面梳理粮食行业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的标准需求,修订完善已有标准,优先制订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共性的、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加快粮食仓储业务管理、粮油市场监测、粮食流通电子政务、粮食电子交易等领域的标准建设,完善粮食行业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提高强制标准的比例,鼓励标准的应用推广和示范;形成包含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信息网络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的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第二节  安全保障

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安全保障能力。在对各级粮食行业内外网的安全域划分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安全基础标准、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实现对不同安全域按照等级保护有关要求进行相应的安全保护,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按照通用管理标准、质量管理和安全运行与管理标准体系,加强粮食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正常进行。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对涉密信息采用人防与技防等措施进行严格管理;对于非涉密数据,要注重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第十四章  重大科研课题和建设项目

围绕粮食流通产业需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粮食信息化过程中涉及的粮食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安全、数据存储、信息分析等应用基础和工程技术问题,研发粮食信息技术领域关键装备,支撑粮食产业升级。

第一节  粮食专用物联网研究及产业示范
开展粮食物联网体系架构基础模型、软件体系架构、物联网数据聚合与建模50、物联网数据感知与交互51等技术研究;分析粮食物联网的安全需求,建立保护粮食敏感信息52的安全体系架构,提出粮食物联网安全协议53设计标准;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54技术和传感器55节点的研发,积极研究适用于固定、移动、有线、无线的多层次物联网组网技术;开展粮仓储粮数量、体积、密度、容重、水分、虫害、霉菌等物联网专用传感器的研究开发;开展粮食品质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开展粮食物联网技术产业化示范。

第二节  粮食流通信息平台及追溯技术研究
开展粮食企业平台、公共开放平台及调控管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实现粮食公共物流信息集成,依托“北粮南运”通道,形成以黑龙江、江苏、深圳等的区域管理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信息平台示范;开展基于定位技术、RFID技术的粮食物流信息采集系统及传输系统,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进行粮食(含成品粮)物流全程跟踪与追溯应用示范;探索粮食流通云服务平台等新型信息系统的技术集成开发,研究粮食流通海量数据获取、传输、分析、管理的技术支撑体系,为粮食流通信息化提供长期技术支撑。

第三节  粮食基础信息数据库
开展粮食感官、物理、化学等特性基础信息研究,建设粮食种类、品种、等级等品质基础数据库;开展粮食生理生化特性研究,开展粮食传热学特性、水分分布、迁移特性、光电声学特性、磁电特性和粮堆的微气流循环规律、散粒体动态力学基本规律、特性和理论研究;研究储粮害虫在粮堆的扩散及分布规律,分析和模拟粮食储藏生态;研究粮食流向、流量等基础流通数据,建立数字粮食56的基础数据模拟、预测和评估模型,实现粮库规律信息模拟。

第四节  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
按照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围绕粮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及网络平台、粮食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不同层面,建设一批粮食行业信息化重点项目,深化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的应用,明显提升粮食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

专栏 粮食行业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

布局

1

粮食流通动态数据中心

建设国家、省级粮食流通动态数据中心,包括粮食流通动态信息业务、粮食应急综合信息和粮食地理信息数据库。

全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2

粮食行业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覆盖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应急、质量安全监控、监督检查执法、军粮供应保障、流通统计、仓储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等主要业务、资源共享业务联动的一体化粮食行业监管信息系统及平台。

全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3

粮食仓储企业信息系统

建设融合仓储业务管理、经营管理、自动化作业、储备粮监管、网络化远程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仓储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粮油储藏技术数据库、方法库和智能控制模型。

全国粮食仓储企业

4

粮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粮食信息发布、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放心粮油”工程、粮油产品加工及流通质量安全追溯、粮食电子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

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粮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5

新技术应用试点示范

数字粮库建设试点示范;粮食储运物流监管和物流信息服务试点示范;数字化质量全程追溯试点示范等。

部分粮食主产区、主销区等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需要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政策资金、人才队伍、机制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组织领导
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统一负责信息化发展和建设。研究编制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严格进行信息化项目规划论证,强化规划引导。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注重项目建设先进性、可靠性、保密性和安全性,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第二节  制度建设
抓紧制定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粮食行业信息资源分类、采集、共享、整合和保密制度,明确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在信息来源、标准和交换中的责任和义务,探索建立统一规划下灵活、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机制、项目建设评估机制,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系统平台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考核。

第三节  政策资金保障
研究协调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工信、科技等部门的协同运作,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有序开展信息化示范项目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对于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推动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利用信息增值服务收入,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

第四节  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人才并举,培养一批粮食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和学术带头人,加强高校培养粮食信息化人才力度,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抓紧对基层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养,拓宽教育培训渠道,鼓励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着力培养既精通粮食业务又通晓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国内外粮食行业信息化技术的研讨与交流。

第五节  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分级分部门考核责任制,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单位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细化目标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作激励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率先开展行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并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国家粮食局可将其认定为粮食行业信息化示范单位,优先给予支持。

附件 名词术语解释

1.信息化 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本文指粮食行业信息化,即利用信息技术,以深化粮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服务、增强业务协同能力为目标,提高粮食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电子政务 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文中指粮食电子政务系统,用以提升国家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3.粮食购销存数据中心 是金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采集处理粮食购、销、存等流通信息、粮食生产信息和粮食流通相关政策法规信息等,实现粮食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信息处理自动化。
4.全国粮食动态信息系统 是指依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纵向网和互联网,为实现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形势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即时分析建设的信息系统。系统包括粮食流通动态信息监测、粮食应急综合信息和粮食地理信息三个数据库和粮食流通动态信息监测、粮食应急保障计划辅助决策、粮食应急保障实施监控、粮食应急响应管理、粮食应急后期处理管理、粮食应急辅助管理和粮食行业综合门户等七个应用系统。
5.粮情监控系统 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对储粮温度、湿度、害虫、气体等粮情进行检测、对粮情数据进行存储与分析,并根据粮情分析结果对储粮设备进行适时控制的信息系统。
6.智能通风  是在指在粮食储藏过程中,根据通风目的和通风控制数学模型,自动检测粮情和判断通风条件,自动控制通风设备与设施的开启和关停的通风方式,解决了常规机械通风可能出现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通风。
7.物联网 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文中指粮食行业的物联网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粮食收购、储藏、流通等过程的智能化监控。
8.数字粮库 是指利用现有成熟的信息技术等对粮食的出入库、检验、储藏、监管等环节进行信息化管理。粮库的数字化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流程智能化、仓储作业自动化和仓储管理信息化。
9.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具有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五个基本功能。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有集中式的结构模式、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模式和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模式三种。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系统特点来看,可分为数据处理系统(Data Processing System,简称DP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简称DSS)、专家系统(人工智能(AI)的一个子集)和虚拟办公室(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五种类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指由人和计算机网络集成,能提供企业管理所需信息以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的人机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经营管理、资产管理、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和系统维护等信息系统。文中指以粮库信息化设施为基础,对粮库业务管理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系统。
10.网络安全 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
11.信息化标准规范 是指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对重复性出现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的过程。信息化标准规范通常包括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信息资源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应用标准等。文中指粮食行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所涉及的各类通用和专用标准规范。
12.云计算 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文中指在对粮食行业自身IT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IT基础设施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有效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对粮食行业信息数据的标准化,进而利用互联网技术、软标准化,进而利用互联网技术、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IT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行业化、个性化服务模式,并通过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等多种终端进行结果展示。
13.信息孤岛 是指相互之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信息孤岛有数据孤岛、系统孤岛、业务孤岛和管控孤岛等形式。文中指粮食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如数据不能共享、办公系统相互独立、业务系统不能互联互通等。
14.信息资源 是指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文中指粮食收购、储藏、物流、加工和管理等过程中涉及的粮食品质、收购价格、储粮粮情、储粮设施、库存、粮食物流等粮食相关信息的总称。
15.顶层设计 是指从全局视角出发,围绕着某个对象的核心目标,统筹考虑和协调对象的各方面和各要素,对对象的基本架构及要素间运作机制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规划和设计。顶层设计代表的是一种系统论思想和全局观念,其主要特征有三个:一是顶层决定性;二是整体关联性;三是实际可操作性。粮食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要以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为目标,强化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注重建设的前瞻性、实用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16.应用平台 是指支撑一般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具有以下特点:不直接面向一般应用的用户,和具体行业和业务没有直接关系;支撑一般应用的基础平台,为一般应用提供权限认证、安全管理、资源管理、事务、数据管理等基础功能;一般的应用构建在平台之上,平台为应用提供基础的服务;基于平台构建的应用系统拥有良好的集成性、扩展性,具有更好的性能和安全;通过应用平台可以构建和扩展新的应用,生成应用功能。
17.信息系统集成 是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电脑)、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
18.信息服务 是指用不同的方式向粮食相关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信息服务活动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包括信息检索服务、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本文指粮食行业相关的信息服务,包括粮食物流信息状况、粮食收购信息、粮食价格指数变化情况、粮食储藏科技信息咨询等。
19.电子商务 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整个商务过程。电子商务是以商务活动为主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电子化方式为手段,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所进行的商务活动过程;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持续优化的过程。本文指粮食零售和粮食批发等环节的电子商务行为。
20.密钥管理 一般范指生产、生活所应用到的各种加密技术,能够对个人资料、企业机密进行有效的监管。密钥管理就是指对密钥进行管理的行为,如加密、解密、破解等。
21.网络信任体系 是指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网络应用中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为目的的完整体系。其中,身份认证是一种通过公共密钥基础设施(PKI)的技术手段确认网络信息系统中主客体真实身份的过程和方法,主要以电子认证方式实现;授权管理是综合利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权限管理等技术措施解决访问者合理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和方法;责任认定是应用数据保留、证据保全、行为审计、取证分析等技术,记录、保留、审计网络事件,确定网络行为主体责任的过程和方法。文中指粮食电子政务网络的的网络信任体系。
22.信息安全 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内部信息不受外部威胁,为保障信息安全,要求有信息源认证、访问控制,防止有非法软件驻留,防止有非法操作。
23.信息共享 是指不同终端(客户端)通过网络(包括局域网、Internet)共同管理、分享服务器(数据库)的数据信息,也指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信息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基础是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文中指粮食行业各业务部门之间,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等之间的信息共享。
24.粮食基础信息 是指粮食品种品质信息;粮食种类、品种、等级等品质,声、光、电、磁等物性特征信息等。
25.数据库 是指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关系数据库是建立在关系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库,借助于集合代数等数学概念和方法来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各种联系均用关系模型来表示。如SQL Server、MySQL、Oracle是不同厂商提供的关系数据库产品。
26.数据挖掘 是指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主要有数据准备、规律寻找和规律表示三个步骤。数据挖掘的任务有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分析、异常分析、特异群组分析和演变分析等。文中指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粮食流通数据的分析、预测和预警。
27.粮食价格预警模型 是指利用数学工具,根据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加工能力、运输条件等信息,建立的能够反映粮食价格变动趋势的数学模型,用户能够根据该模型对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发出紧急信号,以避免粮食价格变化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
28.在线服务 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线上服务的方式。主要分为应用程序在线服务和人力资源的在线服务。应用程序在线服务购成了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它包括我们常见的web浏览、电子邮件、论坛、即时通信、游戏、下载和专门信息服务、在线视频等。人力资源的在线服务是个人或团体以技能、知识、智力、创意等方式通过互联网实时向被服务者提供服务。
29.条码技术 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条码技术包括条码的编码技术、条码标识符号的设计、快速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它是实现计算机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不可缺少的前端采集技术。本文指利用条码技术进行出入库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实现自动扦样、车辆身份识别等。
30.自动扦样 是指粮油仓储企业通过电子标签或条码识别车辆身份并执行扦样、标识的过程,从而达到减少人工参与和提高业务效率的目的。
31.国家粮食物流监管调度系统 是指为监管和指导粮食物流过程而开发的信息系统,可全景展示并适时监控我国“北粮南运”主要物流通道的物流状况,根据物流状况发布指导信息,提高物流效率。
32.地理信息系统(GIS) 又称作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地理信息系统现已广泛用于全球环境变化动态监测、自然资源调查与管理、城市、区域规划和地籍管理等,此外还在金融业、保险业、公共事业、社会治安、运输导航、考古、医疗救护等领域得到了应用。文中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粮食地理信息数据库、粮食物流地理信息平台等。
33.智能化 是指使对象具备灵敏准确的感知功能、正确的思维与判断功能以及行之有效的执行功能而进行的工作。智能化发展具有以下趋势:(1)集成化。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2)模块化。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3)网络化。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
34.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是指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分析复杂工程和产品的结构力学性能,以及优化结构性能等,CAE软件可作静态结构分析,动态分析;研究线性、非线性问题;分析结构(固体)、流体、电磁等。文中指利用CAE工具进行粮食企业产品的数字化设计。
35.虚拟仿真 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它综合利用了计算机图形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虚拟仿真用于工业生产常指用于指导生产的仿真系统,它结合用户业务层功能和数据库数据组建一套完全的仿真系统,可组建B/S、C/S两种架构的应用,可与企业ERP、MIS系统无缝对接,从而实现企业利用虚拟平台,实时管理生产的目的。文中指利用虚拟仿真工具进行粮食企业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工作。
36.数字模型 是指对地理事物特别是诸如城市、流域这样的实体数据表达形成的某种数据集合,并可以通过计算处理显示事物特征。它是以三维的手法进行建模,模拟出一个三维的建筑、场景、效果,可以在数字场景中任意游走、驰骋、飞行、缩放,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文中指利用数字模型工具进行粮食加工企业产品的数字化设计。
37.系统仿真 是指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和量化分析模型,并将其转换为适合在计算机上编程的仿真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文中特指利用系统仿真工具进行粮油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和改造。
38.人工智能 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文中特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粮油加工装备的智能化设计和改造,使设备具备信息感知、处理和部分决策的功能。
39.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 是指在原辅料供应、生产管理、仓储物流、营销相关业务环节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记录产品信息,可通过查询跟踪产品生产状态,仓储状态和流向,以达到质量安全管理的目的。
40.射频识别技术(RFID) 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无源等技术。RFID读写器分移动式的和固定式的,通常用于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等。文中指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仓储出入库、物流等过程中的信息采集。
41.资源管理系统(ERP) 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从而获取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最后得到客户付款。 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文中指在粮食加工企业运用ERP系统,提升企业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
42.客户关系管理(CRM) 是一个不断加强与顾客交流,不断了解顾客需求,并不断对产品及服务进行改进和提高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连续过程。其内涵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IT)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客户的整合营销,是以客户为核心的企业营销的技术实现和管理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注重的是与客户的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以产品或以市场为中心,为方便与客户的沟通,客户关系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交流的渠道。
43.供应链关系管理(SCM) 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主要通过信息手段,对供应的各个环节中的各种物料、资金、信息等资源进行计划、调度、调配、控制与利用,形成用户、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采购供应商的全部供应过程的功能整体。本文指在粮食加工企业运用SCM系统,进行供应链整合和优化,提升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效益。
44.电子支付 是指从事电子商务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字化的支付方式 、开放的系统平台 、先进的通讯手段 、快捷的支付优势等特点 。电子支付的协议有SSL(Secure Sockets Layer,安全套接层协议) 和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电子交易协议)。
45.身份认证 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过程。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静态密码、动态密码、智能卡、动态口令牌、USB KEY、生物识别方式(指纹、视网膜、虹膜、脸型)等。
46.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平台 是指为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做好政策性粮油销售工作,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委托,由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开发的粮食电子竞价交易系统。该平台覆盖国内重要产销区省级粮食批发市场,具有网上交易、客户查询、信息统计与报送等功能,对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中国粮食市场体系的发育和成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7.粮油标准数据库 是国家标准文本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国家发布的全部粮油相关标准,其标准数据经过加工,包括了英文主题,中英文主题词和专业分类等信息。
48.移动终端 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设备,广义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和车载电脑。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处理能力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处理能力,移动终端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给移动终端增加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49.信息分析 是指以社会用户的特定需求为依托,以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为手段,通过对社会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别、评价、分析、综合等系列化的加工过程,形成新的、增值的信息产品,最终为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服务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智能活动。文中指为满足粮食行业不用用户需求而对粮食相关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50.物联网数据聚合与建模 数据聚合是物联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对物联网中每个数据进行属性的精确标识,全面实现数据的资源化。数据聚合将使用户能极为方便的任意检索所需的各类数据,在各种数学分析模型的帮助下,不断挖掘这些数据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复杂联系。数据建模指的是对现实世界各类数据的抽象组织,确定数据库需管辖的范围、数据的组织形式等直至转化成现实的数据库。文中指粮食物联网中感知数据的标识和建模,为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提供技术手段。
51.物联网数据感知与交互 信息感知是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其最基本的形式是数据收集。通过物联网等手段获取的原始感知信息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冗余性。因此需要研究信息感知的有效方法,将不确定信息整合为应用服务所需要的确定信息。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物物互联”的目的,是一个基于网络系统有众多异质网络节点参与的信息传输、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过程。物联网信息交互与传统人机交互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物联网信息交互“用户”的泛在性;物联网信息交互是一种主动交互方式,网络节点按需主动获取信息;物联网信息交互的过程非常复杂,大量异质网络节点参与。
52.粮食敏感信息 是指《粮食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的相关信息。
53.物联网安全协议 安全协议又称作密码协议,物联网安全协议是指建立在密码体制基础上的一种交互通信协议,它运用密码算法和协议逻辑来实现认证和密钥分配等目标,其目的是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各种安全服务。安全协议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通过安全协议进行实体之间的认证、在实体之间安全地分配密钥或其它各种秘密、确认发送和接收消息的非否认性等。是指针对物联网设备数量超大规模这一特征,通过设计针对感知设备的高效密码算法,构造低负载、低能耗、高效的物联网安全通信协议,解决海量规模物联网设备标识的计算、功耗、存储和带宽受限等问题。
54.无线通信 是指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文中指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粮食相关信息的传输并设计、开发物联网应用中的近距离无线传输节点。
55.传感器 是指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常将传感器的功能与人类5大感觉器官相比拟:光敏传感器——视觉、声敏传感器——听觉、气敏传感器——嗅觉、化学传感器——味觉、压敏、温敏、流体传感器——触觉。文中指在粮食行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水分传感器、气体成分传感器等。
56.数字粮食 是指粮食储藏信息、粮食流通信息及粮食交易信息的数字存在和数字表现形式;在计算机可识别的可存储介质上概括的、有序的集合,并能够实现信息显示与实际存在相结合的表现对应关系;同时,将对应关系及数据在一定的立体坐标体系内,提供确定的数量、图形的二维或三维表现,将整个粮食流通中的外部环境与内在粮食品质变化机理与数字模型的三维表述直观表现,为粮食流通、管理、调控、应急等提供系统、全面、直观、完整准确的信息,提供修改、检索、传输的控制干预功能,为粮食的高效管理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