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凭什么领跑页岩气革命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更新时间:2013-01-14

  每一个伟大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能源结构来支撑。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以煤炭为主;工业化革命引领世界进入石油时代;在当今信息化革命时代,以天然气为过渡的新一轮能源结构转型浪潮中,页岩气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国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与美国政府的鼓励、自由开放的市场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等因素密切相关。

  开发早、技术成熟

  美国是全球发现页岩气最早的地区,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在页岩带上钻井寻找天然气,其第一口页岩气生产井钻于1821年。随后的150年,是美国页岩气早期勘探开发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鉴于美国国内天然气产量急剧下降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发生,非常规天然气开始进入油气开发商的视野,美国能源部启动了符合美国东部页岩气的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的技术攻关项目,开展从地质、地球化学到气藏工程等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使页岩气资源正式成为新的天然气资源和勘探开发目标。2000年以来,随着水平钻井、大型水力压裂、重复压裂、分级压裂、多井同步压裂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美国页岩气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页岩气产量从2000年的122亿立方米迅速增长到了2010年的1380亿立方米,十年间产量增长了10倍多。

  市场开放自由

  美国能源勘探开发市场自由度高,具备能源市场准入资格的市场主体众多。页岩气市场进出简便,信息透明充分,资产交易活跃,能够吸引充足资金,并且保障基础设施完善,监管透明成熟,接替递减及时。

  美国页岩气每年开井数量在8000至12000口之间,因此资金需求强烈。页岩气作为贫矿,只有保障开发体系高效和技术完备的基础上,才能支撑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展开竞争。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唱主角的并不是大公司,而是一些中小企业,目前美国大约有6300家公司从事页岩气相关产业,他们持续地在现金流、成本控制、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即便非常规油气大多是贫矿,在关键的商业性持续这个问题上得到了最好的市场回报。

  美国页岩气开采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是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和要素市场的无缝结合。时至今日,必须承认,如果没有乔治·米歇尔的成功也许页岩气革命尚未出现;如果美国丹文能源公司没有并购米歇尔的公司,也许米歇尔公司已经破产,技术无法推广。

  产业角色明确

  页岩气在美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美国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近30年来,政府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大。根据Breakthrough研究所针对页岩气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政府从页岩气的基础研究、示范项目、财税优惠政策与能源公司合作共同分担成本等措施鼓励发展页岩气。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能源部等单位资助了大量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科技研发项目。而随着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减少,很多企业也积极自主地进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的研究。

  政治家、企业家各行其道,政府与市场不重叠,不替代,并非政府规划而是规避风险追逐利润的资本天性开创了非常规天然气的时代。制度设计均衡双方的利益,促进天然气商业开发的持续发展。总之,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发的深入使得美国页岩气的产量连番增长。

  “他山之石”还是“南橘北枳”?

  美国以第一个成功吃螃蟹的姿态向其他国家传授页岩气开发之道,输出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美国模式能否复制,究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涉及到资金、技术、环保、体制、各方参与度等各个因素。尤其在当前常规天然气依然丰富、其价格仍然可以接受的条件下,多数国家对页岩气只处于研究开发的阶段。

  当然也有人质疑美国大力推行其页岩气成功经验是否为阴谋?美国当前的情况是,资本界面临资本回收的问题。美国页岩气领域的活跃的钻机数量从两年前的1200台钻机,到去年950台左右,最新的数据是400多台,产能大幅萎缩,需求大幅下降。所以他们向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市场去游说,急需找到一个巨大的市场来购买他们的设备、技术和服务来帮他们资本解套。

  无论此种质疑是否属实,应该认识到,中国国情与资源稟赋与美国有较大不同,中国页岩气产业还必须在摸索中前行。多数中国能源企业由于缺乏对页岩气的深入了解,对开采技术也是一知半解,再加之国内市场尚未完全开放,被盲目投入页岩气领域的资金背负着潜在的巨大风险。页岩气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投资回收周期长的产业,若是再加上不完善、不成熟的市场,无疑雪上加霜,企业的投资很有可能是“鳄鱼进,壁虎出”。

  页岩气在中国的发展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但各界投资开发热情和积极性也证明这一领域充满着机遇。在能源多元化格局的今天,我国发展页岩气在软硬件层面与美国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要实现能源安全、能源独立,单纯地向某一方面发展和倾斜都是不可取的,必须在详尽的市场调研、充分的风险评估下做出决定。

  (作者系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