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02-05
 “十二五”时期,是杭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深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业务协同,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是全面提高杭州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智慧杭州”的重要举措。
 
  《杭州市“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根据《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际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在政府部门应用的不断深入,以电子政务发展引领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性趋势。当前,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国际电子政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电子政务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使得各国电子政务建设既相互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对接或兼容,如通过电子政务共同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打击跨国犯罪、实现地区性维和等方面的合作。
 
  2.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发展电子政务的实质是改造传统工业社会形态下的政府组织模式,使之适用以知识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和社会的根本改变,从而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3.电子政务服务公众,推动政府职能改变和创新。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公众化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政府部门的职能正逐渐由传统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分散管理向一体化、网络化管理过渡,从而推进政府机构重组和不断创新。
 
  4.电子政务加快推进公众民主参政。随着电子政务发展的深入,公众对政府的期望不仅停留在程序和信息的了解,还期望更多地与政府交互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80年到1993年的办公自动化阶段;二是1993年到1997年的“三金工程”阶段(电子政务的启动阶段);三是1997年到2000年的“政府上网工程”阶段(电子政务的展开阶段);四是2000年至今的“三网一库”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有关电子政务的全局性框架文件,如《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等。当前,各级政府积极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稳步、有序地推进电子政务各项工作,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基础信息库和标准库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信息化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的要求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不断涌现,我国电子政务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展望未来,实施电子政务整合提升工程、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将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技术的出现也将使电子政务的应用形态发生深刻的变革。
 
  
 
二、建设成就与存在问题
 
 
 
  (一)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杭州市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稳步展开,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
 
  1.基于“三网四库”的电子政务应用框架基本建立。
 
  建立了政务部门的办公业务网(内网)、政务部门间用于信息交换的办公业务资源网(专网)、以及以因特网为依托的政务公众信息网(外网)。通过合理的网间安全隔离措施,实现了同级政府部门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目前,杭州市电子政务网络已联结市级各部门200多家单位,并上联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下联各区、县(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了市与省、县(市、区)的三级电子政务协同运行。通过联接6个主城区的通信线路,市电子政务外网已实现与城区街道、社区的联网,为全市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
 
  建立了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四大基础数据库,并已积累了海量数据。其中,法人库拥有266个指标项,在库记录1700余万条;人口库包含615个指标项,在库记录7700余万条;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包含杭州全市基础地形数据、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基础框架数据,以及覆盖杭州市主城区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和地名数据等;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涉及经济发展、就业生活、城市建设3大类,15小类,1287项指标,存贮了海量数据,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2.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全面整合了政务信息资源,以政务公开为原则,建立了全市统一的网上政务平台,并推动各项权力规范、公开、透明、高效地上网运行。权力阳光系统和市民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推广将杭州电子政务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中国杭州”门户网站作为杭州市政府统一发布各类政务信息、提供网上办理有关事务的大型政府门户网站,有效地起到了展示杭州,构建政府联系群众、服务公众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所有政务部门都已建立了部门门户网站,实现了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和各类网上便民业务。为推进政府网站建设,杭州市组织了多次的网站评审,并在国家电子政务网站评比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绝大部分政务部门都建立了业务信息系统,其中实现全部核心业务应用覆盖的部门占30%左右。电子政务应用已开始向社区和农村拓展和延伸。
 
  3.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
 
  在原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的直接支持下,建成了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基础平台,实现了跨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涉及应用业务18大项,涉及政务部门近40个。通过制定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分类和接口标准等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规范了共享信息的采集、组织、管理、共享和使用程序,提高了共享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4.跨部门协同政务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实现了110、119、120、122等专业接处警平台的后台联动;通过“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建成了覆盖市、区、街道、社区,联接815个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460多个社区的数字城管网络,实现了城管部门与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通过96345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与12345、110热线的业务联动,并通过远程座席实现了市级65个部门的后台联动。
 
  5.信息和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建立了各部门共享的集中式数据冗灾备份中心。目前,数据备份进入灾备中心的部门和项目已达43个,灾备中心的总存储空间超过260TB,连接各单位的光纤链路和数据专线链路49条。
 
  建立了杭州市公众电子认证应用服务中心(浙江省数字认证中心杭州分中心),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应用提供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等安全服务。数字证书已在企业网上纳税、招投标等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至2010年底,累计发放CA证书7万余张。
 
  建立了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评测机制,开展了评测工作。
 
  6.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逐步纳入集约化建设和运维模式。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要求,将市直各单位自有机房内非涉密信息系统的各类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及配套网络、安全设施分步迁入统一的托管机房,打造了机房集约化建设、管理、运维的新模式,实现了机房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共享、高效运行,提升了政务信息化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
 
  7.项目管理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政府投资的政务信息化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立项审批、可行性论证、实施方案确认、政府采购、监理、资金拨付、验收、审计等八大程序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审批、可行性报告审批、政府采购计划管理、合同管理、资金拨付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监督,初步实现了项目全过程管理信息在政务外网上的公示和共享。
 
  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功的主要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和统一协调。杭州市电子政务工作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规划,并由主管部门杭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具体落实和协调,从而使一些跨部门的重大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二是集中力量,抓好“共性、共享、共建”项目建设。权力阳光系统、冗灾备份中心等一批项目的统一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电子政务水平的整体推进。三是制定相关制度,设立信息化专项建设资金。“十一五”时期,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累计投入市级财政资金约15亿元,其中专项资金12.5亿元,有效保障了建设资金的来源,一大批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建和使用,为政府职能的履行和效能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四是实行从立项到验收、审计的全过程管理。
 
  (二)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1.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造成部分系统重复建设。
 
  由于存在机构设置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等现象,导致部分政务系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增大了全市统一政府信息平台建设的难度,在人力、物力上造成了浪费,在应用中容易发生冲突。
 
  2.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建设、轻运维的现象。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而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一般低于30%;部分单位在系统建成验收后,没有很好地推广应用;项目建成后,应用和维护考虑少,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比较普遍存在;电子政务运维人员不足,近30%的市政府直属部门缺乏专业从事电子政务运维的机构和人员。
 
  3.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区域管理与行业管理并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分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阻碍了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开放共享本部门数据的自觉性不高,对可共享数据的了解不充分,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基础平台的覆盖面和应用范围尚需进一步扩展。
 
  4.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存在区域(部门)发展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区(县、市)级政府以下及广大农村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还比较薄弱。
 
  5.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求,立足创新,加强统筹,注重成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作用,深化和推进政务工作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府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电子政务服务功能,逐步形成技术系统和政务系统良性互动的局面。提升行政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杭州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十二五”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认识是关键,信息是基础,平台是依托,应用是抓手,制度是保障,统筹协调是方法”的实施路线,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大力开拓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具体工作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推进电子政务与体制改革的融合和互动,以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保持经济积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等课题。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因此,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应当坚持以加强社会管理和改善公共服务为工作重点。
 
  2.以推进业务联动作为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为民众服务、提高行政效率是电子政务的生命力所在。要继续坚持向“一站式”、“直通式”服务方向发展。要坚持整合、优化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流程,在各应用系统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集成,以利于更方便快捷地受理民众和企业诉求,实现一体化服务。要充分考虑各个垂直业务系统之间在不同层面的横向衔接。
 
  3.需求主导,以用促建,统筹规划,协调推进。
 
  “十二五”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继续坚持需求主导,以用促建,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从需求分析入手,对业务系统、支撑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新建项目和功能提升项目;要对具体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加强科学管理,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防止投资浪费和重复建设;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中的城乡统筹协调,注意逐步强化区(县、市)、街道(乡镇)层面的电子政务应用,明确各级政府与政务部门的事权、责任、任务和工作重点;要针对各级政务部门和不同类别业务系统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支持和考核策略。
 
  4.深度融合,务求实效,拉动产业,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的电子政务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从注重部门内部应用转向推进跨部门的综合集成应用,逐步实现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满意度。要进一步梳理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数据共享度,推进业务协同。要强化市本级在业务协同、数据交换和共享、计算和存储资源共享、安全建设和防范等方面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化、本地化设备及产品;要推进服务器托管、系统运行维护外包、以及云计算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带动相关产业和企业发展。
 
  5.严格执行标准和规范,加强电子政务保障体系和发展环境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电子政务的标准规范,并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结合实际创新发展,制定本市的电子政务制度和规范;要正确处理开放与安全、风险控制和成本的关系,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严格的日常管理规范、健全的制度建设、适时的第三方安全测评等综合手段,强化和完善电子政务的安全体系;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考核测评、投资管理、人才培养等环境建设。
 
  
 
四、目标、任务与重点建设应用领域
 
 
 
  (一)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政务部门及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水平,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技术体系;大力拓展和深化电子政务的业务应用,构建全面覆盖、互连协同的应用体系;创新工作机制,确保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标准规范、人才培养和安全保障等工作,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有力地促进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和完善宏观调控,有效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带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整体水平居国内前列。
 
  具体目标:
 
  1.电子政务应用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政务流程规范固化,核心业务全面实现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政务信息透明度明显提高,规定公开的政务信息全部实现上网;权力阳光系统全面建成,非涉密事项100%上线运行;强化政务协同,大幅度提高服务水平,网站在线办事实现率超过90%;拓展公共服务,完善“网上一家一中心”,8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可在线办理;市民卡实现全市城乡覆盖;完善杭州城市信息化统一平台(96345)建设,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高效、低廉、优质服务,90%以上部门的公共电话服务纳入96345。
 
  2.全面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成效明显。
 
  综合交换平台和空间信息服务平台100%连结两级政府及市级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内容不断丰富,对业务协同的支持能力显著增强,依申请数据共享实现率达90%以上,两级政务部门的纵向信息共享实现率达90%以上。统一冗灾备份系统100%覆盖市级政务部门的重要电子政务系统。
 
  3.统筹规划,设施建设及应用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市、区(县、市)两级政务机关的网络、机房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统一建设和使用;通用软件全市统一开发;市级电子政务统一支撑平台建成,应用不断深化;市级政务部门70%以上基础设施和服务纳入集中管理;50%以上区、县(市)建立集约化信息系统;市、区(县、市)两级全市性共建共享项目显著增加。街道(乡镇)完成网络覆盖,普及服务终端,基本实现业务对接并开展应用服务。
 
  4.加强区域合作、共享和协同。
 
  积极稳妥地推进长江三角洲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电子政务合作、共享和协同,重点发展政务信息交流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互联互通、异地应用。
 
  (二)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的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坚持以政务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应用效益为目标,着眼于核心业务的支撑和重点工作的配套,着重于社会热点、难点、民生问题的解决,着眼于各级政务部门、各级领导分析决策的辅助,科学安排年度建设计划。优先建设直接面向公众和社会,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项目,重点支持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项目,积极推动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项目建设。高度重视对电子政务薄弱环节、薄弱领域的投入,力争全面覆盖、有效实施、均衡发展。
 
  2.加大电子政务集约化、一体化建设的力度。机房、网络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以集约化为主实施。努力建立全市性可以广泛共享的软硬件统一平台和工作、服务一体化门户,尽快减少部门孤立平台建设。以业务协同为纽带,支持职能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的应急指挥、地下管线、综合社会保障等业务信息系统,提高各部门在城市日常管理、社会服务及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的信息采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协同调度能力。推动各市直部门、区(县、市)整合建设服务界面和工作终端一体化、物理集中的部门系统。建立和完善运行维护评估体系,继续推进运行维护外包等社会化服务。
 
  3.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向基层延伸。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工作,努力构建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纵向贯通、横向共享的电子政务平台,适应各级政府及部门的业务需要,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促进社会管理、网上办事和公共服务进入社区、农村,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生活环境,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均衡发展,使市民普遍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和便利。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创新应用,加强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兴农”工程和基于数字电视的社区信息化平台应用为重点,推进基层信息服务工作,促进发展社区信息服务业,丰富“三农”信息的传播渠道,提高基层干部、广大市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使用效益。
 
  4.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深入贯彻实施《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放利用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政府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和网上办事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务(部门)门户网站功能和内容,切实提高网站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网上“市民之家”和网上“行政服务中心”,扩大网上办事和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深化网上办事实效。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服务系统向基层延伸。全面实现各级办事窗口的信息化,发挥12345、96345热线电话平台及市民卡信息系统的功能优势,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指导市政基础公用设施的信息资源及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发布平台,整合提供城市水、电、气、交通、通信、旅游等信息的便捷服务。积极采用新一代无线移动、宽带网络、3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丰富管理和服务手段,重视发展基于互联网、数字电视、无线通信终端的服务平台。
 
  5.进一步加强公共基础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重点推进空间地理、人口、法人、社会经济统计指标、行政权力事项和电子文件中心等共享性高、应用广泛的全市性基础信息设施建设。以职能为主明确建设主体,统筹共享,不断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时效性,有效减少重复建设;以业务需求为切入点,打破部门界限和行政区划,建立和完善共享机制,有效破解共享瓶颈,持续扩大应用领域和受益部门;健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积极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和挖掘,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6.大力推进区(县、市)电子政务建设,统筹城乡电子政务发展。统一规划区域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以农村(社区)信息化和基层服务为中心积极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方便市民办事。各级职能部门要根据需求,共同理顺市级部门与区(县、市)部门的业务协同关系,进一步将业务信息系统纵向延伸,实现信息的上通下达和有效共享。以集约化为主,整合建设区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办公业务系统。配套城乡统筹工作,安排一批城乡统筹建设相关信息系统项目。
 
  7.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和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应用。加快整合信息安全资源,统一规划和建设安全测评中心和灾难备份系统,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和健全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加强对全市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效益考核,加强系统安全测评和指导;完善信息安全规范体系建设,打造一支适应电子政务应用需求的信息安全人才队伍;进一步推进数字证书的深入应用,有效保障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进一步加强标准实施,强化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保证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规范有序开展。
 
  (三)重点建设应用领域。
 
  “十二五”期间,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主要围绕以下六大领域的重点项目展开。
 
  1.社会服务领域。
 
  重点构建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综合网络体系,开发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卫生应急指挥等业务应用,进一步完善民政业务综合信息系统、劳动保障一体化应用系统、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统等业务系统,完善服务窗口,健全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卫生、劳动保障、民政、住建、文化、旅游等业务的基层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继续加强各级门户网站内容建设,重点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功能,开发完成“网上市民之家”和“网上行政服务中心”。
 
  扶持公共智能卡服务中心和政务(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市民卡系统等资源,统筹规划市民卡系列发行,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做大、做强智能卡应用产业。强化96345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大力整合民生和市政公用相关信息,提供便捷的社区服务。
 
  进一步推动文化、学习、课外教育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继续推进面向中小学校的全市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与应用建设,加强课件建设、“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和学前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
 
  2.市场监管领域。
 
  进一步推进农副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药品监管系统、农业重大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启动主要农产品市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项目。搭建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和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共享平台。
 
  开发完成全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完善土地出让监管平台。
 
  加快建设全市环保数据中心,实现环境监测一体化,开发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及应急应用,建设危险废物动态监管系统。
 
  完善互联网视音频监测系统和广播电视广告监测系统。
 
  完善企业综合诚信系统。
 
  3.公共管理领域。
 
  进一步提升治安管理和技侦信息化水平,适时建设公安地铁应急指挥、电子围栏、城际移动技侦应用系统。逐步推进“数字法庭”、“数字监狱”(社区矫正)和“数字执法”系统建设,支持职务犯罪侦查与预防、侦查监督和公诉业务信息化。
 
  继续推进“数字城管”工程,完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和执法系统建设。开发和完善城区防汛指挥系统、城管舆情直报和分析系统等,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以西湖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切实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安全保障,继续完善互联网内容监控系统建设。
 
  4.集约化建设领域。
 
  进一步开展用于电子政务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的常规升级换代工作。继续推进机房、服务器集约化外包托管。统一建立市政府视频会议平台。坚持统筹规划和共享应用相结合,推进建设各类视频监控系统。
 
  继续统一建设网络等基础设施,并逐步覆盖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应用。继续统一建设网站平台并扩大应用部门。
 
  大力推进虚拟化技术,努力构建面向各部门和区(县、市)电子政务应用的云计算中心,集约化建设系统软硬件资源。推行统一标准办公系统。
 
  完善政务信息综合交换和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并完善信息资源目录,扩大业务应用范围。
 
  统筹建设和完善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库、法人库、经济社会统计指标库、权力事项库和电子文件中心,在此基础上,建设地下管线、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旅游和文化遗产等专题数据库。统筹建设应急指挥系统。
 
  提升和完善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数字证书、电子签章应用,持续扩大统一冗灾备份系统应用。
 
  加快全市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区(县、市)无线数字集群平台。
 
  5.政府办公与决策领域。
 
  优先实施权力阳光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市、区(县、市)两级权力阳光电子政务运行系统。行政许可等“8+x”权力事项,以及公共资源交易、专项资金管理业务应用开通运行。
 
  深化“数字监察”系统建设,开发审计、考评业务应用系统。
 
  稳步推进各类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支持通过数据共享关联、整合挖掘,切实提升业务水平项目。
 
  6.城乡统筹和农村信息化领域。
 
  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从市、区(县、市)到乡镇、村各部门的基于光纤的城乡一体化网络系统。
 
  积极推进各类电子政务应用从市、区向郊县(市)、乡镇拓展,重点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城乡统筹。加快“数字城管”向中心镇拓展,通过信息化带动城市化,切实提升农村城市化管理水平。围绕各类办事业务和公用事业服务,建立城乡一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杭州农网、农技110、民事通等系统的基础上,深入实施“数字兴农”工程,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体系。
 
  加强投入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五、主要措施与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分工。
 
  进一步理顺全市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杭州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管理全市电子政务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职责,研究、协调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定电子政务重大项目建设和资金安排原则,增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执行力。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宏观决策和统一部署下,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杭州市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每年发布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并不断加强对区、县(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各级政府和部门根据实际需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区域和领域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二)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的管理。
 
  确立和强化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各级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抓好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论证、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协调跨部门政务协同工作,坚持对电子政务项目的财务专项审计制度;研究电子政务投资核算模型和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科学估计电子政务项目经费的能力,防止重复建设,杜绝“形象工程”。
 
  (三)提高对电子政务系统运行和维护的认识。
 
  各政务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确保电子政务的运行和维护,安排相应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有效扭转“重建设、轻应用”和“重建设、轻运维”的倾向。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应尽可能建立运维机构或配备运维专业人员。要顺应服务外包的理念,提倡和推广第三方运维,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服务器统一托管,统一冗灾备份等实践。
 
  (四)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
 
  要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各级政务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实现的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覆盖率和为企业、民众提供各类行政服务的能力,适时将考评结果列入政务公开范围和部门考核目标,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工作深入发展。
 
  (五)加快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要发挥政府、企业、院校、科研和开发单位的作用,分三个层面加强电子政务人才培训和培养。要结合实际工作,对电子政务体系内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专题业务培训;要适应电子政务向下延伸的趋势,加快社区和农村信息化应用人才的基础业务培训;要通过资金扶持、科研立项等方法,支持大专院校培养电子政务相关专业人才。同时,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积极引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六)积极筹措、合理使用资金。
 
  努力使杭州市“十二五”电子政务专项经费总量在“十一五”基础上有适度增长。该经费主要支持重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跨部门的共性和协同项目建设、信息基础架构提升等。为防止重复建设,防止浪费,要发挥第三方专家的作用,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后续项目立项,必须首先完成其相应前期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验收、检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