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科工贸信信安字〔2011〕76号
关于印发深圳市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我市电子政务项目投资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市政府办公会议纪要295)要求,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编制了《深圳市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现已经市政府同意,准予印发,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深圳市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前 言
“十二五”是深圳经济特区新三十年开局的五年,是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机遇期。
加大电子政务在党政机关各项业务中的深化应用,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率、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社会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为统筹推进深圳市电子政务工作,促进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依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市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近年来,我市电子政务迅速发展,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提升各级党政机关工作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在经历了“十五”全面启动、“十一五”快速发展阶段后,“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将进入以服务为主线、以“深圳质量”为主题的深化应用时期。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以首个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电子政务“1415工程”,加快构建阳光政府,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 电子政务制度化建设加速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发布了《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深发[2006]16号)和《深圳市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深府〔2006〕142号)等八个配套文件(即“1+8”文件),以及《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阳光政府的意见》(深发[2008]7号)等一批重要文件,奠定了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对我市电子政务工作起到了战略性指导作用。
2.公共服务信息化进一步普及
深圳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各区、各部门网站组成的网站群已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重要途径和桥梁,自2007年以来,市政府门户网站连续4年在全国300多个地市级和副省级城市评比中位居前两位;向公众和企业提供了约3800项网上服务。行政服务大厅实现40余家进驻单位近80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联通,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加强,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建设也逐步展开。12345等各类政府公共服务电话年接听量超过500万次。
社会保障卡工程有序开展,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联网网点达2200多个,累计发行超过1000万张社会保障卡,所有投保服务实现网上办理。全市卫生数据中心和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建立了600万份居民健康档案,实现8家医院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水平。建成全市中小学生信息库,实现100万中小学生信息共享管理,校校通、家校通应用提高了教学管理及服务水平。建设和完善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显著提高了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3.社会和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
建成居住证信息系统,完成从暂住证向居住证的升级,实现对居住人口的有效管理及服务。社会治安电子防控系统投入运行,有效促进社会治安环境改善。网上税务监管效果明显,地方税务网上申报率达到93%。民政、综治、政法、审计、市场等重要领域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建成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为公众和政府部门提供权威的城市空间信息服务和规划决策支持。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全覆盖。建成公共交通智能化图文管理系统,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体系日益完善。建成城市应急指挥平台,推动了气象、水务、三防、海事、交通等行业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
4.信息化成为党政机关工作创新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阳光政府建设初见成效。各职能部门均发布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大力推进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建成统一的网上政府信箱、新闻发布、意见征集、调查、听证、信访等系统,畅通了公众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渠道。全市和各区均建成电子监察系统,对审批、执法、公共资源交易、重要资金管理使用等多个领域实行电子监察,监督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数已超过1000万件,审批办结率达到99%以上。
将政府信息网上公开、行政审批网上实现率、信息安全等电子政务指标纳入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推动政府机关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经过几年的绩效评估工作,全市行政审批网上申请实现率达到80%、网上查询实现率达到95%,行政许可在线处理实现率达到80%。
领导办公决策信息服务系统成为我市各级领导获取决策参考信息的重要渠道;“公务员之窗”集成了政务内网门户网站和近70个部门内网网站,成为党政机关内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干部在线学习培训平台提供统一、便捷的网上学习环境,有250多门课件供学员选择,全市干部信息化履职能力显著提高。
5.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及安全保障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党政机关计算机专网(政务内网)覆盖到街道,接入280多家单位;公众服务网(政务外网)覆盖到社区,接入300多家单位,并覆盖到600多个社区工作站。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和城市数字资源中心,编制《深圳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4批次,涉及69个行政部门及区级政府的480类信息、15390项信息指标,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初步建成,有效支持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政务内网已建成全市统一的密钥管理中心、电子认证和授权管理中心(一期)、全网计算机终端综合监控中心(一期),并投入使用;政务外网第三方电子认证系统已具备“一证通用”条件,应用试点已完成,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政府网站群等一批重要应用均建立了较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统一规划并初步建成同城灾难备份中心;全市信息安全等级分级保护已全面启动,风险评估工作全面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较为完备,信息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多部门信息安全联合检查机制基本形成。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也面临着当前发展阶段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的整体水平与社会公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网上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便民服务整合及互动尚显不足;政务和技术的融合程度不高,业务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传统工作模式和观念阻碍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推进,分散建设和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仍相对滞后于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部分单位电子政务机构和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
二、面临形势
1.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国际先进城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全球信息化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政务日益成为国际先进城市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趋势,主要表现在:加大新兴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新兴信息通信技术推动政务模式创新;高度重视公共服务,强调企业和公众参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2.我国进入了电子政务深化应用、加速转型的攻坚阶段
在我国,电子政务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能、创新服务的手段,并成为推动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电子政务进入了深化应用、注重成效、加速向集约化建设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对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电子政务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面临重大飞跃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超高速宽带网络、3G及后续演进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电子政务发展环境及条件。这为深圳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强化电子政务的手段创新和应用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4.深圳面临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挑战和新契机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定位,新的起点对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除了面临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形势之外,深圳还需面对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特点和环境要求,比如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大部制改革及“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区一体化带动的城市管理及服务的调整、网络问政及网络民主建设、作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作为首批云计算试点城市的云服务探索、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的探索等。上述诸多因素都对未来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迫切要求深圳市电子政务拓展发展空间,破解发展难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应深刻把握城市发展大势,加快建设和应用模式转变,破解难题,探索新路,敢于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全面进入服务主导、应用深化、集约发展、整体推进的新时期。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电子政务作为提升党政机关履职能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战略举措,以“深圳质量”为主题,以服务为主线,以社会公众为中心,以深化应用为重点,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行政效率、促进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推动体制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走集约化、高效能、低成本的电子政务建设之路,有效促进现代化国际先进城市和民生幸福城市建设。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建成全业务、全流程、集约化的电子政务体系,党政机关信息能力显著增强;建成覆盖民生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效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施政行为网络化和阳光化,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到2015年末,我市电子政务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具体目标:
1.电子公共服务全面推广。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全面覆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民生领域,并延伸到基层社区,形成比较完善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全方位服务。实现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00%网上办理,个性化、便捷化、网络化服务方式全面普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社会和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建成食品安全、药品监管、物价监控、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党政机关社会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公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数字规划、数字城管、智能交通、电子口岸、数字环保等建设基本完善,基本实现社会和城市管理智能化。
3.党政机关信息能力显著提升。党政机关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工作模式基本形成,各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业务流程高效优化,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显著增强,辅助决策能力显著提升,适应信息社会对党政机关的履职要求。
4.阳光政务建设成效显著。政府公开信息100%网上发布,全面实现主要施政行为网上监督和电子监察,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机制健全,基本实现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化和反腐倡廉制度化。实现多渠道、多手段的政民互动和政企互动,涉及民生的政府重大政策和事项100%开展网络问政,公众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5.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更加完善。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共享利用率高。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宽带信息网络平台、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资源中心、密钥中心、容灾备份中心,为市区各部门提供电子政务云服务;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支撑平台,全面支持综合业务应用和服务创新;建成内、外网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监测平台,形成比较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6.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全市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相对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和工作机制基本健全,项目管理及资金保障制度有效落实,建设、运维和绩效评估科学规范,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基本建成,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能力整体提升。
三、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遵循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统一领导、统一部署,规划先行,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全局性调控,统筹指导各区、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的转变,整体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工作。
深化应用,创新发展。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应用,注重电子政务应用成效,有效提高电子政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各业务部门应加强政务和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
资源共享,集约建设。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体系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的效益,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成效。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行集约化建设模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集中与分散、建设与应用的关系。
统一标准,安全可控。不断健全全市电子政务发展的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确保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规范性和开放性。合理把握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健全信息安全长效机制,实现建设应用与安全保障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阳光政务建设,提高党政机关信息能力,加快城市建设智能化,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大力促进我市电子政务迈上新台阶。
一、构建电子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电子公共服务方式
加快信息化环境下公共服务方式转变,实现从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自助化、智能化服务转变;加快从单向、非实时的电子服务向双向、实时的电子服务转变;主动向公众提供各类政务信息,提高政务信息的公众知晓度;强化移动服务手段,丰富手机等移动终端服务应用,逐步为公众提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全方位服务;强化网上服务的互动交流功能,方便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公共事务。
构建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统一网上公共服务入口,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整合各职能部门网上公共服务,逐步实现政府网站、审批平台、呼叫中心、社区服务系统等各类政务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信息服务、沟通服务、办事服务和针对性服务,推动电子公共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改善民生领域信息化服务
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为市民、用人单位、来深建设者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劳动维权、技能培训、人才服务等方面优质便捷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事件预警处置信息化,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综合信息服务。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实现患者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
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开放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加强校园安全信息化监控,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完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在线学习服务,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推动城市文化、体育、旅游资源数字化,促进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加强健康、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和服务形式创新,为公众提供公益、便捷的文化艺术享受,以及全面、优质的公共文体旅游信息服务,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加强公众关注焦点的信息服务,尤其是食品药品安全、安居住房、交通出行、法律援助等服务,有效促进民生幸福城市建设。
推进基层社区信息化服务
实现各政务应用系统在基层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和社区,强化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平台的窗口功能,实现服务事项在社区的就近受理和办理,提高基层社区服务效率。
加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捐助、法律援助、社区普法等社会民政事务在基层社区的信息化服务力度。加强人口计生、卫生保健、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等社区数字化综合协同服务。推进社区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丰富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
二、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强化市场网络化综合监管
加强市场网络化管理,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加强移动执法,重点提高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行业信息化监管水平和风险预警能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网,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促进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
加强产品商品双向追溯的质量监督信息化,推进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的监测控制和从卖场到工厂的追溯倒查;加强全市药品监管信息化,强化对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产品抽样、产品检验的过程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发布,畅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举报渠道。
加强公共安全智能化防控
推进社会治安立体防控,完善人、车、屋的数字化身份管理,加强对重要资产、高危物品的信息化管控。拓展社区警务信息系统覆盖范围,加强移动警务和指挥调度。推广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动态采集,实现全市房屋、人口及居住信息分级分类共享和应用。强化视频信息综合应用,探索视频监控和分析研判智能化、自动化。深化大情报平台应用,丰富智能导侦手段,实现对涉案信息的共享和智能管理,加强发案态势主动预警。
加强网上治安监管,完善网上巡逻,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行为规范管理,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
全面提高消防监管和火灾防控信息化水平,实现远程消防监管全覆盖和消防资源管理调度高效化。
加强工业生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提高安全生产动态分析预测水平和救援决策效率。
完善政法系统信息化建设
推进政法系统网上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促进司法信息公开,提高司法公信力。
加强法院诉讼及执行案件信息管理,建设审判实体管理系统,强化对庭审活动等实体审判业务的支持。
提升检察院案件信息管理能力,推进侦查指挥信息化和同步录音录像,实现检察业务数据跨地域、跨平台、跨应用整合。
加强法律服务信息化,加快对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各类法律服务组织机构的动态信息管理和法律服务行业的诚信建设,完善监管和安置帮教对象信息资源库,提升监管场所安全技术防范水平,加强服刑人员管控力度,提高法律监管信息化水平。
加强财税审计信息化管理
加强政府采购监督信息化,实现对市、区采购中心和社会采购中介机构的网络化采购监督;完善非税收入和基建资金网络监管,探索专项资金信息化管理新路。
加强税源信息深化管理,完善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收分析、税务稽查等功能,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整合纳税渠道,提供多样化灵活报税手段及服务方式,推广在线开票覆盖范围,增强税收征管流程规范性和透明性,使征管流程从职能导向转变为流程导向,从结果监控转变为过程监控,提高办税效率。
推进审计管理全流程数字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加强在线、实时联网审计本地化应用,在财政、地税、社会保险、国土基金等重要行业实现“预算跟踪+联网核查”的审计模式。
三、推进阳光政务建设
加强多渠道政府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媒体,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增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和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捷性,降低公众获取信息成本;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目录,实现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和标准化。
深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及时准确公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公共安全事件信息公开,推进社区及街道政府信息公开。
推进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
健全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机制,明确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流程,制定行政活动网上可视、行政过程网上公开、权力行使网上监督管理规范。
推进网上执法反馈,公开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等执法活动中的履行职责情况。
加强建筑工程等公共资源网上交易、住房公积金等公共资金网上监管、安居房等社会福利分配网上公开,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
开展网络问政和网上信访
拓展网上政民互动、政企互动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听证、网上民意征集、网上提案、网上投诉、网上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丰富短信、微博等问政形式,提高政务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
整合党政机关各部门网上信访和投诉处理渠道及信息,实现信访及投诉受理的全流程在线处理及监控,提高群众诉求处理效率和质量。
深化电子监察和绩效管理
深化行政电子监察,扩大电子监察范围,对各政府部门主要施政行为全面实施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预警纠错能力。
完善政府绩效电子评估与管理,优化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数据采集、量化分析、结果研判、对比反馈,强化政府绩效管理结果考核和运用。
四、提升党政机关信息能力
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模式
加快推进业务部门电子政务与工作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简化政务处理环节,加强量化管理和监督,有效支持行政体制创新,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务效率。
科学划分业务部门核心业务范围和边界,推进核心业务全流程信息化覆盖;全面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完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目录,加快推进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流程优化工作。
建立业务协同工作机制,制定以流程为中心的业务协同相关标准和管理制度;推动全市业务协同支撑平台建设,丰富业务协同方式和手段,满足各类跨区域、跨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发展需要。
改善行政审批服务方式。实现申请人证照及材料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审批结果互认,逐步取消要求申请人提交政府部门出具的审批结果;逐步实现公众只需向一个牵头审批部门申报或查询就可获得完整服务,减少公众办事环节;推进公众申请就近受理、主管部门后台远程审批的服务模式,降低公众办事成本。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人口、法人、审批结果等全市基础数据库的统一建设和集中管理,实现基础数据“一数一源”;规范业务性数据库分布建设。规范信息资源采集流程和方法,完善信息动态更新机制,保证信息资源质量。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强化信息服务,丰富查询、汇总、分析、加工的手段和功能,有效支撑协同办公、辅助业务拓展及决策,提高信息应用成效。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开放的制度和规范,重点面向社会服务机构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开放,让企业和公众能够合理使用政府基础数据,为社会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使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成为各部门开展各类资源交换的主要渠道,有效支撑资源共享和跨部门业务协同。
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建立跨部门共享交换的使用管理、责任认定、激励约束及监察机制;推进证照、审批结果等政务信息在政务部门间互认和按需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多头采集;各政务部门应充分利用资源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提升辅助决策能力
推进领导办公决策服务信息化,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各级部门领导决策参考信息,提高各级领导获取和综合运用网上决策信息效率,增强决策科学性。
推进发改、统计、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经贸、科技等部门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共享,加强对基层社会建设及管理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强化基层对各项社会经济决策的信息反馈,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提高宏观经济预测和预警能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干部信息化应用能力
提高“公务员之窗”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内部信息资源交流和共享。完善干部在线培训和知识管理,提升机关干部网上办公、网上学习、网络问政、网上政民互动、网络舆情处理等方面的信息能力,推动学习型机关和知识型干部队伍建设。
推进电子文件管理和移动办公
制定全市统一的电子文件标准,推进电子文件管理信息化,实现电子文档的自动归档管理、远程查询、跨部门共享和交换。推进纸质文档数字化,加强文件、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
制定全市统一的电子公文处理规范,建设和推广统一、高效、开放的公文处理平台,推进各部门无纸化办公进程,加快公文的二维条码应用,逐步实现协同办公。
制定移动办公安全管理制度,探索安全的移动办公模式。提高会议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视频会议系统在市、区、街道全覆盖。
提高人大和政协信息化水平
建立人大监督及工作绩效评估机制, 对“一府两院”重点工作效果和效益开展量化评估,加强对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全程监控;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和预算执行监督系统,推动人大对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和预算监督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人大核心职能提供决策支持和公众参与、公众互动的信息化手段。
加强对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全程监控,完善网上参政议政、网上征集提案线索及收集社情民意系统,推进政协委员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健全委员履职评估、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政协履行职能信息化水平。
五、推动城市建设智能化
加强数字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创新城市规划编制信息化手段,推进城市规划在线编制和评估。构建汇集基础地理、规划成果、土地现状等多源空间信息的“一张图”,完善城市空间仿真及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升空间信息服务能力。加强对地籍、房地产、测绘行业等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及监控。
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监管和评价,实现关键工序施工可溯及现场质量安全可控。加强建筑业、建材业、勘察设计咨询、物业管理、燃气、房屋使用安全信息化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各环节全过程管理。
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机制,扩大数字城管业务覆盖范围,实现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园管理、林业资源、城市照明、市容秩序数字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
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和口岸管理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为核心,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交通设施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化,深化公共交通、应急指挥、行业监管、交通信息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发展交通物联网,实现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管理,营造“智慧交通、低碳出行”的绿色交通环境。
推进深圳陆、海、空口岸信息系统互联,加强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查验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缩短通关时间,简化通关流程,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推进与香港口岸的信息联网及联动监控,提高通关安全管理。
加快数字环保和数字水务建设
推动环境生态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化、智能化,建立高效、规范的环境生态管理保护新模式。推广物联网在环保领域应用,强化对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在线监测与监控,提高环境质量分析与预警能力。推进排污权交易管理信息化,实现从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的精细化管理。
提高全市气象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以高性能计算和智能化处理的有效结合,提高气象预警防灾信息准确性,并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公共服务范围。
推进数字水务建设,开展水资源、防灾减灾等信息综合管理,基本实现涉水信息自动监测,以及“三防”、水资源优化配置、减排治污的统一调度及决策支持。
完善智能化城市应急指挥体系
进一步整合应急、公安、交通、气象、卫生、海事、环境、城管、安监、民防、地震等部门公共安全与应急资源信息,完善视频监控、指挥调度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健全跨部门的主动、预应式城市安全和应急信息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应急指挥协调和处置能力。
六、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
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开展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形成全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指导全市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各区各部门遵循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要求,开展本部门电子政务系统设计。
完善全市电子政务标准规范体系,规范网络互联、资源交换、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接口、安全体系等工作,有效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的安全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加强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
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性硬件、软件、服务。统一建设基础网络平台、资源中心、密钥中心、容灾备份中心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全市性应用支撑平台,为各部门个性化业务应用建设提供有效支撑,采用虚拟化等技术提供电子政务云服务,提高基础设施共享利用率和综合应用成效,促使各部门不再分散建设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将电子政务重心转移到深化业务应用上来。
各部门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全市性公共基础设施及政务应用系统,建设本部门业务应用,形成统一数字证书认证、统一数据中心、统一网站入口、统一安全支撑以及各应用系统互联互通的工作模式。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支撑体系,推广数字证书应用,统一规范电子认证服务。
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风险评估,加强信息安全测评,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安全联合检查,健全市区各级各部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推进重要部门、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测,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和通报制度。
推进云安全研究,构建电子政务云服务安全保障体系,明确服务各方安全职责,加强对数据泄露、账号和服务劫持等安全风险防范,为用户提供安全的云服务。
第四章 重点工程
努力在惠民服务、社会和城市管理、基层政务、网络问政、行政效能、阳光政务、基础支撑、政务云等重点领域加快实现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十二五”时期深圳市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
一、数字惠民服务工程
整合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关注民生热点,建立全面覆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民生领域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便民惠民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网站服务功能。整合各部门网站服务资源,建立部门网站与政府门户网站快速同步更新机制,提供政务资源全网查询;整合各部门网上公共服务,扩大网上服务内容和范围,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加强手机版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服务;推进政府网站无障碍改造,提升身体机能差异人群访问政府网站的便捷性;加快面向公众服务的市民网页建设,整合社会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燃气费等多领域公共服务,推进服务一体化、个性化、便捷化、智能化。
——建设网上行政服务大厅。建立以跨部门协同审批为重点的一站式网上审批办事机制,实现与物理行政服务大厅的功能互补,推行网上办事“一证通用”数字证书。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中心推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服务,以市民为中心提供一站式网上办事及办证服务。
——完善集成化的政府服务呼叫中心。整合各部门公共服务电话及其响应处理系统,实现与其他公共服务渠道的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公众诉求,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建设网上信访大厅。整合政府各部门网上信访和投诉处理的渠道,实现网上信访及投诉受理的协同办理、全流程在线处理,与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联动,强化对各部门信访处理绩效考评,拓展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主动服务形式,将网上信访延伸到街道和社区,提高群众满意度。
——完善覆盖全市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服务。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人力资源、用人单位、社保基金等核心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全市人口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各类人群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
——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设,实现健康档案、病历、医学影像等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提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水平。普及社区双向转诊业务信息化管理,开展远程医疗保健系统试点工作。
——开展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建设开放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加强精品课程共享;推进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化;积极推动智慧学校建设,拓展网络教学空间,完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网络培训及在线教育服务体系,营造“教育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提升文化信息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推动博物馆展品、艺术作品、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化;完成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全市覆盖;建设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数据库,完善文体旅游市场监管及产业决策辅助系统,提升文体旅游行业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
——推进以“市民卡”为主体的便民应用。实施“市民卡”工程,开展对居住证、社保卡、健康医疗卡和图书证等应用整合。推进公用事业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和金融支付系统融合互通,拓展市民卡小额支付领域,推行公共服务缴费网上支付,加快用水、用电、就医、求学等网上缴费服务。
二、社会和城市智能管理工程
按照建设“感知中国”和“智慧深圳”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物联网在社会和城市管理中的试点示范应用,提高社会和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推进智能交通和口岸通关管理物联网应用。构建交通管理电子标签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牌车对应、人车对应、场车对应”管理;加强全市交通流量监控设施建设及改造,完善交通疏导系统,提高动态交通引导能力,丰富交通信息推送服务;建立集口岸出入境人员和货物流量信息采集、数据交换、共享应用为一体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执法管理部门相关信息共享,满足监管、调度、统计等综合需要,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推进智能公共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消防巡检管理体系,记录巡检历史和轨迹,提升巡检工作效率;推进全市统一应急指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综合监管,推进民防通信警报建设;加快探索地震海啸监测预警及速报信息化,推进洪涝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分析物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提升灾害预报及处理能力;建设重要食品药品及特种物品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对重要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生产、销售、使用的全程监管。
——推进智能环保、水务和市容管理物联网应用。建设污染源实时监测平台,加强对环境质量与污染源排放在线监管;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从源头到去向全程量化监控感知”物联网管理模式;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试点城市要求,初步实现涉水信息自动监测和综合管理;推进城市照明、城市绿化、公园管理智能化,提高城市容貌科学管理水平。
三、基层电子政务工程
深化全市基层政务“织网工程”,完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社区政务信息资源,实现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加速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贴近居民的社区服务网。对各部门社区服务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推广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整合社区信息化系统,将行政审批和为民办事服务延伸到社区工作站,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人口计生、卫生保健、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法援调解、慈善捐助等公共服务。依托社区图书馆、社区文体中心等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先进的文化、教育、体育、交通、旅游、新闻等信息服务。
——构建协同便捷的社区办公网。完善区、街道、社区工作站三级协同办公平台,整合基层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加强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共享,实现基层行政管理信息平台的统一化、简易化,提高基层社区行政效率。
——构建安全可靠的社区防控网。加快基层社区群防群治、环境治理、信访管理、司法行政等方面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环境卫生、安全监控、治安维稳管理力度,维护基层社区生产生活秩序。
——构建幸福和谐的社区民心网。加强区长信箱、社区党风廉政信息公开、网上社区议事等服务功能,围绕弱势群体提供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安置帮教、基层法律服务等网上服务,依托社区信息服务中心改善青少年、失业人员和来深建设者获取健康信息知识的条件,增强社区居民的属地幸福感。
四、网络问政促进工程
扩宽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网上双向互动渠道,创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体制机制,实现主动问政、务实问政、长效问政、引导问政。
——建设全市网络问政平台,推进主动问政。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和深圳主流媒体,建设完善全市网络问政平台,推行涉及民生重大决策事项网上公示和政府服务网上评议,丰富手机短信、微博、电子邮件等新型问政形式,定期组织政府与市民开展网上实时交流。
——设立网上管理制度,加强务实问政。设立网络发言人、网络观察员、网络民意交办、网络意见分析上报、网络舆情应急处理等网上管理制度,确保答复质量和时效。
——建立问责和考核机制,实现长效问政。建立网络问政常态化管理和问责机制,制定全市统一的受理反馈评价考核制度,将网络问政的形式和结果纳入政绩考评体系。
——加强舆情研判,有效引导问政。建立网络民意信息甄别及管理机制,加强舆情研判。积极通过网络回应市民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引导市民充分利用各种网上政民互动手段,表达合理诉求。
五、行政提质提效工程
以规范电子政务业务流程为抓手,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跨部门协同审批、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信息化等重点工作,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梳理和优化电子政务业务流程。在行政职能和业务流程分析基础上,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梳理和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优化跨部门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形成行政审批业务流程优化指导文件,促进审批制度创新。
——建设办公及业务协同支撑平台。建设统一、高效、开放的电子公文处理平台,完善电子公文流转,推广电子印章应用,逐步普及电子签名认证,实现协同办公。依托全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构建业务协同支撑平台,有效支撑业务协同。
——建立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一方采集、多方使用的跨部门互认和网上共享机制;完善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建机制;优化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发布、更新和使用机制和分类共享机制;明确跨部门资源共享交换的使用管理和责任认定,健全信息交换保障和协调机制。
——建设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审批平台。建设跨部门协同审批平台,实现全流程、全监管的跨部门协同审批和办理。建设市区联动审批平台,实现异地无差别业务受理,确保审批权责在基层落到实处。
——建设投资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库、社会投资项目库、重大项目库、高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建设,实现与主要项目审批单位互联互通,实行项目网上申报,推进项目申报审批档案电子化,实现发改、财政、规土、住建等单位信息共享,有效提高投资项目审批效率。
六、反腐倡廉阳光工程
深化阳光政府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公共资金网上监管、社会福利分配网上公开、施政行为网上监督、党风廉政信息化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力度,推进党政机关反腐倡廉科学化、规范化。
——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完善建筑工程、土地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及时向社会公示交易和使用信息。
——公共资金网上监管。建设完善居民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等社会公共资金网上监管系统,为公众和企业提供畅通的查询、核对及支付渠道。
——社会福利分配网上公开。建设完善低保、保障房等社会福利分配网上公开平台,加强对安居房、廉租房、低保、人才配套福利等社会福利资源申请、资格审核及分配全流程电子化管理,促进政府福利政策有效落实。
——施政行为网上监督。加强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工程建设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财政及公共资金使用等施政行为电子监察,尤其是加大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政府部门相关业务电子监察力度,完善网上举报投诉平台,提高举报投诉受理反馈效率。
——党风廉政信息化管理。依托全国“金纪工程”,推进我市“清源工程”,建设全市统一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信息网络系统。强化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在党风建设、信访管理、案件管理、干部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电子监察测评平台,落实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工作规范和评估方法,降低政府监督成本。
七、基础支撑保障工程
加强政务网络、政务资源、政务信息安全基础建设,完善全市政务信息基础支撑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高速信息网络平台。明确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业务应用范围和边界划分,完善全市统一的高可靠性电子政务高速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统建统管和监测监控。加强无线宽带网络应用,满足党政机关各部门和基层社区内部办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需要。
——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加快全市统一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合理规划各部门服务器托管,虚拟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引入物联网识别技术,实施智能化机房资产监控管理,建设安全稳定、节能环保的新一代绿色数据中心。
——数字资源中心。建设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审批结果等基础数据库,以及创新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平台数据库。完善市级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各区政务资源交换平台,并实现与全市政务资源交换平台互联。
——政务信息安全基础支撑。建立全市统一的内、外网安全支撑平台,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加快数字证书推广应用。科学划分安全域和安全等级,落实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全面推进内、外网安全加固工作。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内、外网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各级别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响应恢复能力。加强重要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备份工作,规划筹备异地灾备中心,确保重点政务信息资源安全。
八、电子政务云试点工程
积极探索利用云计算技术,采用集约化建设模式,合理利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及平台,积极开展云服务安全研究,提供电子政务云服务。
——基础设施云服务。以基础设施云服务模式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我市党政机关专用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超算中心、社会运营商相关平台等基础设施,提供虚拟化基础设施服务,提高政务基础设施运行效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总体建设、运行和管理成本。
——政务资源云服务。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探索电子政务资源云服务建设模式,完善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满足党政机关政务信息资源利用及社会增值开发利用需要。
——政务应用支撑云服务。加快对平台模式和软件模式云服务探索,构建快速的信息系统开发与运维服务平台,在网站建设和管理、网上办公、网上培训等基础应用方面寻求突破,逐步为各部门提供云桌面服务。
——部门业务云服务。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开展业务云服务试点,探索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和运行新模式,降低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坚持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统一指导,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规划落实、项目管理、运行服务、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基础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全面落实。
一、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坚持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电子政务工作的统一领导,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电子政务发展规律的工作机制,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形成统筹协调、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良性发展局面,切实推动电子政务工作科学发展。
加强电子政务行政机构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符合电子政务需要的高素质管理和服务队伍。各部门应充分重视电子政务在履职能力提升和工作机制创新中的促进和支撑作用,由“一把手”作为本部门电子政务工作责任人和带头人;明确专职处室具体负责部门电子政务工作,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应用推进、运维管理等方面职能作用;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工作岗位职责标准和指引,保障电子政务岗位和人员配置,承担电子政务项目具体实施和运维工作。
完善发改、财政、监察、审计、信息化主管等部门各司其职、联合推进的工作体系,加强对发展规划、立项评审、建设管理、检测验收、运行维护、考核评估等各方面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电子政务运维保障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创新。将电子政务工作列入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支持有条件的部门开展先行先试,完善向技术力量不足业务部门派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机制,促进全市电子政务均衡发展。
二、加强规划落实和指导监督
进一步明确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投资审批部门、财政部门、业务部门等在规划落实工作中的职责。加强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加强部门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管理,建立部门规划实施年度报告制度和规划中末期实施成效评估制度,加大对规划执行情况跟踪、督导及实施效果评估。
强化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工作统筹指导作用,各部门电子政务规划须遵循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要求。充分发挥电子政务技术支撑部门职能,加大各级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力度,促进各级政务部门依托统一的基础设施推进业务应用。
切实加强信息化环境下工作模式创新,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文件归档管理、审批结果互认、资源共享利用等工作所需配套制度,破除原有管理制度和流程阻碍,确保适应电子政务的工作模式顺利推进。
切实加强业务流程优化,建立配套管理机制。制定业务流程优化相关标准规范,全面推进业务流程梳理和优化工作;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审核工作,确保所有新增电子政务项目符合业务流程优化要求。
三、规范建设管理和运行保障
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审批和全过程管理。发改、财政、监察、审计和信息化主管等部门通力合作,坚持集约化建设和惠民优先原则,优先保障全市性电子政务基础平台设施、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项目,优先发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支撑项目;明确项目审批导向,坚持推进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从以机关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转变、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从工程建设为重点向以深化应用为重点转变;规范项目审核审批、招投标、监理、验收、备案、审计等各环节,从严把关,厉行节约,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全面提高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整体质量和效益;结合行政问责制,建立配套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后期应用成效。
组织开展全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信息安全绩效评估、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绩效评估等工作,科学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工作改进。
加快推进以技术服务单位为主体、专业技术企业为支持、服务制度为保证、管办分离的电子政务运行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电子政务运行保障服务质量保证制度,推进技术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社会专业技术资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服务外包,加强规范化运行保障服务管理,提高运行保障服务质量。
四、保障资金投入和科学运用
加强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的财政资金保障,建立公共基础设施、业务应用、系统运维、信息安全等资金分类保障制度。控制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集中投入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业务部门不再分散独立建设机房、网络和基础软硬件设施,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充分依托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业务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投入,持续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成效;保障电子政务运行维护经费,将其纳入各单位年度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保证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
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项目随业务快速应变特点,加强电子政务经费科学管理和监督。有效保障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在咨询规划、需求分析环节的资金投入;统筹各渠道建设资金,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鼓励社会资金参与非涉密项目的建设和服务;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五、注重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
实施积极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政策,加强电子政务行政部门和技术服务单位工作干部、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将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和应用型复合人才作为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各部门在项目建设、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等方面人才需要;强化领导干部信息化意识,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信息应用技能、信息安全知识培训,提升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电子政务应用能力;注重培养电子政务干部知识水平和开拓创新、协调配合等方面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能力。
加大对全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及资源的宣传推广,引导公众积极使用电子化服务,提高社会各界对电子政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创造良好的电子政务发展外部环境。
六、加强基础研究和业务交流
充分发挥专家和协会作用,加强对新时期电子政务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促进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研究利用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新方法;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新模式,包括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模式、符合电子政务运行规律的采购模式、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模式等;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标准流程规范和制度建设研究。
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自主创新,重点推进关键技术应用,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科技支撑和咨询服务水平。
加强各部门之间经验交流,促进电子政务经验成果总结和推广应用;借助深港同城化和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发挥我市信息枢纽港作用,加强区域性电子政务项目合作和联动行政;拓宽国内外交流合作渠道,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发展。
主题词:经济管理 电子政务 规划 通知 | |
深圳市科工贸信委秘书处 |
2011年11月30日印发 |
|
(印100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