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来源:河北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3-02-28

 
  近年来,我省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统筹规划,推进融合创新,深化普及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助推了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省城乡的信息通信网络,截止2012年底,全省电话用户数达到6720.8 万户,列全国第7位;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963.9万户,列全国第5位,4M及以上宽带用户比率高出全国11 个百分点,行政村通宽带率达到96.5%;全省网民3008万人,是2007年的3.95倍。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用户分别达到840万户和650万户。省会石家庄列入国家第二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培育了260多家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46家示范企业和10个两化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唐山暨曹妃甸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安平国家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通过国家验收,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全省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率分别达到75%和72%,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52.6,居全国第21位。

  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12316”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走在全国前列。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已覆盖全省所有县,全省屠宰企业实现了从生猪屠宰到销售的全过程可追溯,中国搜丝网、中国枣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有效的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河北钢铁(000709,股吧)、秦皇岛海运煤炭、河北农交汇3个大宗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投入运营,培育了30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个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和10家现代物流试点企业,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2012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我省着力推进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超过50%。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市县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覆盖率分别达到72%和66%。上报省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国土、财政、工信等20多个省直部门实行了网上办公。在全国率先建成国库无纸化电子支付系统,全省国税纳税人网上申报比率达83.55%。药品流通实时监控系统覆盖生产经营企业404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覆盖907家国控、省控企业的1788个排污口。省市县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

  社会领域信息化效果明显。全省11个设区市和24个县建设了数字城管系统,石家庄、秦皇岛、廊坊、邯郸以及迁安、北戴河新区被列入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河北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90%以上的中小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教室,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社会保障卡已经发卡1675万张,开通了12333社保热线和网上咨询。数字住房保障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障对象、房源、项目等动态监管。民政婚姻登记、殡葬等管理系统实现了全覆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重大疫情网络直报,全省172个县(市、区)、近5万个村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并与新农合省级平台对接。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推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到加强。初步建成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库;成立了省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初步建成,开展了人口、企业等信息共享;形成了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

  全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入统企业538家,3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华为、中兴、富士康、美的、格力等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省。太阳能光伏、通信设备、平板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等五大产业链日趋完善,其中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全国第二。产业聚集明显,保定、廊坊、石家庄、邢台四大基地产业规模占全省80%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了秦皇岛数谷、石家庄动漫、廊坊信息服务等特色软件与信息服务基地。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河北省信息化条例》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全国率先发布了20个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指南,出台了一系列指导重点领域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落实了信息安全责任制,开展了信息安全测评、信息安全检查和应急演练,5年来没有发生网络信息安全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