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审议中,“四化同步”成为热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闭幕大会上的讲话,在广大代表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增强主动研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成都的信息化发展增添活力”、“抢占全球产业链和技术链高端,实现成都跨越赶超”、“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大家纷纷建言献策,为推进“四化同步”、建设更加美好的成都贡献智慧。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提升主动研发能力
增添信息化发展活力
“要实现‘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从事轨道交通智能系统、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市人大代表向生建对此深有感受。“只有为传统产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倍增。”
向生建认为,成都应进一步开拓视野和思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牢牢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一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引擎所在。“除了要继续紧跟国际步伐,不断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之外,成都还应当瞄准未来产业方向,增强主动研发的意识和能力,拥有自己过硬的技术,为成都的信息化发展增添活力。”向生建表示,还应当鼓励支持本土专利,推动成都信息化技术的自主发展,从而加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引领能力,进而辐射到成都的各项产业发展。
“任何产业,如果孤立地发展,都不会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要实现产业倍增,必须打破产业界限,共促繁荣。”来自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的市人大代表吴萍结合工作实际表示,汽车制造业,本身就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要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就应当努力实现高新信息技术在行业内的集成运用,同时利用成都良好的人才环境,积极吸纳高端人才,在自身发展中增强信息化技术研发,促进信息化发展。“成都不仅要实现‘新型工业化’,更要进一步发展‘新型产业化’。”吴萍认为,汽车制造业应继续在拉动钢铁、皮革、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乃至服务业等产业发展上发挥能动作用,为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与其他产业联动产业体系的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抢占全球产业链高端
打造天府新区国际“名片”
“坚持把天府新区作为推进‘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主平台,重点抓好高端项目引进落地、核心起步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这一目标令市人大代表敬杰感到非常振奋。他说,担当“首位城市”重任的成都,在科研能力、产业发展、人才储备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天府新区建设,能将其进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对于推动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产城一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国内精密技术在国际上还处于落后地位,天府新区建设要突破瓶颈意识,大视野、大手笔、高起点加速聚集高端产业、科技人才,抢占全球产业链和技术链高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实现跨越赶超,让天府新区的‘名片’在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
“大邑县虽然位于第三圈层,但按照‘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走下去,‘尾雁’快飞、‘尾雁’赶超,就能实现科学发展。”来自大邑县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陈历章充满信心地说,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上,大邑县应按照“产城一体”和“四态合一”的理念,同步规划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同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套,同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和人口承载能力,努力形成多层次、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
“要将‘推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繁荣、推动农民致富’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市人大代表李进认为,要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重点还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城镇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并同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势必带来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市人大代表张济环对此表示认同,他建议,应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提供社会保障支撑。在就业促进方面,应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职业培训力度,同步推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稳定就业和成功创业的能力;探索就业服务新机制,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求职的便捷性和成功率等。在社会保险方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办法;修订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探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改革,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探索建立“先康复后评残”工作机制等。
成都如何走“四化同步”之路?
首先要有一个规划
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基础
“成都走‘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首先要有一个‘四化同步’的规划。”市人大代表张樵说,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基础,首先应按照“四化同步”的标准来审视现有的规划,提升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深化相关规划。
张樵认为,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我市的产业布局还需要完善,应面向新兴产业,在现有的资源要素条件下,合理布局;信息化是推动三次产业革命的生产力“放大器”,将给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产业体系,规划应着力探索。“目前我市综合城镇化率仅为59.8%,仍处于城市化中期向后期演变的加速期,规划应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引导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完善镇村体系,真正形成‘产村一体’的布局。”
“目前,成都生产成本上升和承载能力受限,急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化同步’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领先发展的强劲态势指明了方向。”市人大代表杨虹表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能源的高效利用、节能环保应同步进行规划。杨虹认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在引进高端产业的时候,应严格杜绝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引导居民使用节能环保高效能源,加快走出一条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本报记者 王眉灵 王喆 王伶雅 侯初初 余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