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作出了“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的具体部署。这充分反映了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党中央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必将对今后十年我国信息化进程和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强劲、发展迅猛,但总体而言,其发展仍然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信息产业基础不牢,信息应用系统严重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和基础产品;信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没能形成信息技术的创新生态系统;文化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信息内容生产不够丰富多样;基础数据储备不足,在大数据的竞争中已经处于下风;信息与网络空间安全形势堪忧。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主动抓住危机后面的机遇,纷纷把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掀起了一轮轮的投资热潮。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投资热点以及投资的效果就会发现,其中的许多投资带有比较大的盲目性,脱离了国家或者本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阶段,大量的建设投资对用户市场、基础条件、收益回报、商业模式和技术的成熟度没有充分和实事求是的论证。
3月1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发布了《关于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指导意见》,给出了我国数据中心特别是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了“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应用引领,夯实网络能力,落实安全保障,发挥示范作用”保障措施,如果能够得到落实,对于规范和指导我国数据中心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这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技术与市场发展实际,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建议如下:
准确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以应用和服务为核心,以业务模式的创新为导向,部署与支持相关的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信息产业的核心不在于建设多少大规模的“数据中心”,重要的是“中心”有没有数据,有没有建立在数据之上的应用和服务,以及由此产生的商业模式。
扎实推进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目前许多产业概念的提出超前于相关的技术发展,特别是这些概念又是由外国人提出来的,我们的技术研发基础更加薄弱。2009年,中央领导提出了“感知中国”的信息化目标,中国科学院将这一目标细化为“万亿级终端接入,ZB(10的21次方字节)级数据量的处理,2个数量级的能耗降低,端到端的可靠信息传送与服务保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安全保障体系能力建设”,这当中包含着大量的科学与技术问题。天睿公司全球合作伙伴计划首席分析官比尔·福兰克斯指出,“只有那些能够充分驾驭大数据的企业,才能从中获益并得到快速发展。”我们必须沉下心来,老老实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迎头赶上,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不再沦为苦力。
加快培养信息技术人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智力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的大学要加快师资引进与培养,充分理解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合理安排招生规模,及时更新相关课程;企业除了要面向国内外人才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还要注重已有人才的培训与使用,尽快建成知识层次合理、学科结构搭配、技术水平一流、业务能力精湛的人才队伍。
把信息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物联网直接把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跨域连接为一体,云计算把个人的、企业的、政府的数据放到了一个云端的“大筐”里,大数据技术从数据中获取情报和隐私的能力将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如果我们没有安全意识,没有可信、可靠的安全技术,信息化的速度越快,安全的风险越大。
进一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的骨干光纤网络覆盖率高,宽带普及率较高,但多数用户的数据下载速度还是赶不上高度信息化的需求,平均速度只有4兆字节/秒,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7.4兆字节/秒。
此外,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和公民个人隐私,打破行业之间的封闭与“信息孤岛”,减少重复投资与浪费,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应尽快在信息与数据安全、云平台结构、系统效能比、传感器等共性关键技术方面,组织研究和建立国家或行业标准,统一不同系统之间的软硬件接口与数据格式,建立技术准入的门槛,以保证信息技术产业的整体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