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03-18
2012年8月21日至8月22日,中国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聚焦于云、管、端、“台”,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新生态,打造移动互联新生活。以下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速记:
单志广: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借助无线分论坛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相关工作,我是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我们是国家发改委下属的事业单位,而且我们想讲的只是个人研究的一些看法而已。
我汇报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现在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我们开展的相关工作,因为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联合成立了智慧城市发展中心,有一系列的工作。还有一些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有我们参与的配合国家发改委智慧城市策略方面的工作,还有我们在武汉市2011年做的概念设计等工作。
大家知道,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从08年11月底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在国内引起非常大的反响。随着我们信息化的发展,整个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发展潮流。全球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特别是包括很多无线城市等等。而且随着我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现在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一种统计,在国外在建智慧城市有200多个,特别是欧盟和东亚地方的发展比较快。我国在今年2月底之前有一个统计,说是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量已经达到150个左右,总体的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在“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计划有40多个,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几个城市。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普遍把智慧城市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有35个城市的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超过8000美元的有十几个城市,所以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和信息化发展非常好的城市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
现在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在着力推进这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里包括科技部门,像发展改革部门,工业信息化部门,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等等。在去年,国家发改委和八个城市发改委也联合启动了智慧城市重要问题的研究,我担任联合研究项目的指导专家,主要目的是在国家层面上为未来我们国家的智慧城市发展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有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做一些前期研究。这里看到相关的子课题就变成了我们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方方面面,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包括基础设施的提升、包括城市的管理、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产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社会服务发展机制、建设运营的创新模式等等。另外,国家发改委前期也起草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情况报告,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目前也正在着手来起草关于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有就是开展一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一些前期工作。科技部大家都知道,在2011年初专门成立了智慧城市一期863专项,今年6月份又评审了智慧城市的二期。科技部主要是从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支撑技术、基础平台来做的支持工作。
我们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改委下属的研究型事业单位,前期主要的工作是配合发改委做一些国家信息化的规划,也包括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中的相关信息化部分。我们也参与了前期刚刚发布的“十二五”政府工作规划研究的起草,另外我们前期在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发展政策里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这是很多地方做了一些研究项目,也配合发改委做了智慧城市方面的政策研究工作。另外,在08年以后,我们也跟踪智慧地球、云计算、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多研究的基础。在2011年初,我作为负责人,我们作为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个团队,参加了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的招标,最后也是在17个投标商里面我们成为第一中标人承担这个项目。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它的发展和城市的功能是衔接的,包括载体功能、经济功能等等,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着城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应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处理的难度在全球来说是少有的,因此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建设也必须依靠智慧这样一个发展才能够确保未来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战略、模式和机制的转变,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格局应该以从经济规模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向生态文明来转变。我们传统的模式应该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智能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而且我们城市的治理模式也应该按照整个发展潮流,从原有的粗放、经验型和公共参与很少的模式向未来的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智慧城市和我们原来讲的数字城市有什么区别。我们知道,我们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已经有至少20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我国的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电信运营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城市是否真的能够称得上智慧?举几个小例子,像这种司空见惯的路面塌陷,修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因为路面塌陷很多相关的水电煤气等等,现在分属于不同的相关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大家对于7·21北京暴雨印象应该还是比较深刻的,突发的灾难之后,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会变得非常脆弱,不仅和城市的建设有关系,还和城市的管理有密切的联合。比如说旅游,由于相关信息的不衔接,造成了很多的痛苦和无奈,还有社会公共问题的出现,还有在医疗问题方面。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好的相关硬件条件,但是我们的城市还远远达不到智慧,也就是说我们来看智慧和数字的区别来讲,就是数字化它能够推动智能化的发展,但是数字化发展程度很高,并不能够代表智能化的出现。
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还是传统的信息化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是不同的类别,而且关联性也是被割裂的,比如说像一个人的信息、一个地点的信息、一个时空的信息,信息化在利用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里面既有技术障碍,也有体制的弊端。大家经常讲的公共权利的部门化、部门权利的利益化和部门利益的合法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整个信息化实效发挥的挑战。
城市不智慧的主要约束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技术障碍,网融合水平低,城市管理柔性差,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弱等等。另外,刚才也提到了我们的体制弊端,由于部门的分割导致了信息的封闭和壁垒,互连互通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十二五”中央的建议和国务院的纲要都把促进网络的互连互通还有信息共享作为“十二五”整个信息化发展,特别是政务信息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另外,我们的人才、我们的观念还不到位。所以我们自己理解智慧城市的话,是传统的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向融合的智能设施作为基础,以我们包括无线宽带、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充分应用作为主线,而且要充分的展现我们智慧城市的建模、分析、集成和处理。我们要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运行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高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手段。智慧城市的本质上还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行业、群体系统之间的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它本质上来讲,是用中国人的智慧来规划发展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说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
关于智慧城市,现在的观点有很多,我们列举几点,第一是广义性,智慧城市和我们原来提到的城市信息化还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除了信息化含义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素,比如说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还有,我们在搞智慧城市的规划也好、模式也好,要尊重城市现有的需求和个性,不可能说为所有的城市打造同一个面孔,这就是我们智慧城市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智慧城市应该体现服务于特定的某一个特殊的城市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很重要的,要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规定设计科学化、城市运营管理惊异华、城市公共服务普惠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未来如果智慧城市发展好的话,会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看到,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从我们目前国内来看,还有很多问题和误区。这里我们有几个归纳,第一就是现在概念口号和轻行动配套比较明显,很多地方大家的热情非常高,但是往往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还有执行方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第二个误区是比较重视建设投入,但是比较重视绩效提升,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在建独立的支撑体系的系统。另外,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往往出现我们把简单各部门的细化项目打包,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搞智慧城市建设,这样的话,效果是不可预期的。另外还有就是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包括我们政府配套的法律法规、支撑环境,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等等。还有就是重建设发展,轻安全风险,这些都会造成比较重要的安全隐患。
我们来研究国外做的比较好的智慧城市的话,有比较好的经验,第一是因地制宜和注重实际,比如说欧盟是从低碳环境的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像日本、韩国是比较注重泛在网络、无线平台的建设,来推进公共服务。像新加坡是比较注重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有一个就是比较重视稳步推进和试点先行。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国际上很多城市并没有出现整个城市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多还都是在一个比较窄的领域,或者说一个行业做试点。还有一个就是创新机制和开放共享,国外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比较重视来推进一些机制方面的创新,比如说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然后进行增值服务等等。还有一个是比较重视政企合作,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政府主导的地位还是比较浓的,但是政府的资源比较是有限的,要真正推进好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我们看到国外很多城市都有很好的政企合作的模式,像荷兰阿姆斯特丹。
所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而且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国外客观上来讲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客观上来讲,国外的经验我们只能够借鉴,但是从全球来讲也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范例或者说成功的经验直接移植到国内使用,所以说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基于自己的需求探索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们也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提了一些重要的发展策略,比如说要加强国家层面总体的指导。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十二五”的规划纲要,中央的“十二五”建议里面,对云计算、对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阐述,但是对于智慧城市发展应该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所以我们现在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希望能够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发改委希望能够联合相关部门比如说提出智慧城市的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指导意见,来明确我们国家支持发展的路径、原则、目标以及安全保障等要求。第二个,我们看到,现在要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话,必须要下决心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格局。加快建立智慧城市发展统筹协调和协同推进机制,调整和优化各部门工作重点和职责,统筹衔接国家各主管部门的政策资源,强化政策措施的集成。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很多部门都是在推进自己的政策,相互之间的衔接度还是不够的。第三个,要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另外,要重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原来我们的纵向系统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想发挥好智慧城市的整体作用,必须要重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作用,应该从任务、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等等来理清我们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需求分析和整个建设的框架体系等等。另外,我们国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标准体系,推动建立长效的运营和管理体制,包括第三方参与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的模式。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前期参与做的武汉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设计的情况。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也是从科技部拿的863一期,我们总体是从战略规划角度入手,智慧城市武汉为什么要做,他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基本建设路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该说这个工作是定位在控制的层面,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引入了相关的信息化规划的方法和体系。我们提出来智慧城市建模整体方法论的模型,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绩效参照的模型。给出了从认知域、物理域和信息域的框架模型,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用模型,涵盖了总体的框架、应用体系、技术架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和规划实施等等,我们给了四横四纵的框架体系。结合武汉的特点,我们提出了246的概念模型,2就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支撑环境。4是针对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4个关键性的要素,这里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数据融合的智慧应用、无壁垒的资源共享和可操作的法律标准制度保障。所谓6就是结合武汉市自己的特征,我们给出6个重要发展目标,这里包括产业强市、平安城市、畅通城市。我们对武汉市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给出了设计,这里实际上跟我们今天会议主题有很多相关的,从感知到通信的话,实际上有很多都是今天会议非常重要的主题,包括宽带的接入、网络互联的技术、泛在的技术等等,还有数据层的总体设计,包括应用端的设计,包括我们智慧城市云服务的平台,还有整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另外,我们也结合武汉市的现实需求,规划了四大类一共是十几类智慧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市政设施类,我们主要是提出了智慧交通、智慧信息管理、智慧节能项目。公共服务方面,我们提出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社会管理类,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产业发展包括智慧产业、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等。每一个应用就从总体的目标、建设内容和技术的框架等等方面来进行总体的设计。最后,我们结合整个建设内容给出了武汉市搞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整体考虑,包括运营模式的分析以及未来整个发展的路线图,建设的阶段性,也对它的整个智慧城市未来的效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进行了预期和预测。
今天主要是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相关的前期工作,有一些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太正确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