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信息化如何对接草根网商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3-03-20

   “‘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涉农信息化提出了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要求。相对往年,我认为今年农村信息化最值得关注的点,就在于自上而下的推进浪潮和自下而上的应用需求开始接轨了。”刚从江苏、浙江等地农村调研返京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对记者表示,从他亲身调研的情况看,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信息化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广接地气、上下对接的2.0时期。

  现状——

  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大量闲置

  汪向东表示,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推出“金农”工程以来,就非常重视推进涉农信息化建设,但主要是以自上而下的做法,是党和政府要农民信息化,而不是农民要信息化。多年以来,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各个相关部委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三电合一、村通工程、电脑下乡、信息下乡到人员培训,但往往是“有网无用”,没有发挥这些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例如中组部前些年大力建设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为了解决有网无用问题,后来与商务部合建新农村商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出现农民大规模应用的情况。

  汪向东认为,从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这种自上而下推进的合理性在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相对于城市存在两个最突出的差距:一是分散性,城市本来就是人员、资源的集中地,加上工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强了这种集中;而农村自古以来就有地域、人员、资源上的分散性,加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变集中决策为分散决策,固化了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性,种什么、怎么种都是农户自己说了算,作物、农时的巨大差异,给涉农电子商务带来了巨大挑战。再加上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巨大差距,从经济角度看,既不是规模经济,也不是范围经济。在这种状况下,线下的、扎根在村一级的信息点的设置就显得格外重要,能把原本分散的信息化需求整合起来,把原本不经济的商业模式变得经济起来。各有关部委都看到了这一点,要大力发展村一级的信息点,例如利用农机站、文化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电话营业厅等设立,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点构成的线下网络,推进涉农电子商务会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二是农民信息化素质普遍较低,再加上2亿多在农村中年龄结构、文化结构最优的,信息化素质相对比较高的农民工群体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进一步拉低了农民平均的信息化素质水平。这是涉农信息化、农村电子商务面临的最主要的国情。

  转机——

  自下而上涌现典型应用模式

  在我国涉农信息化艰难前行的同时,近几年终于涌现了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典型,例如江苏睢宁县沙集镇的农民网商群体。汪向东多次赴沙集调研,他认为沙集模式是农民变身为网商后,先行者赚到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形成示范效应,而后通过简单复制,形成细胞裂变式发展的成功模式。在生产、销售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沙集镇通过市场自组织,在原材料供应、零配件销售、物流、维修、信息化培训等环节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例如,现在沙集模式发源地东风村有20多家快递企业进驻,这一巨大的变化根本没有需要政府推动。沙集模式中,政府基本上是无为而治,而作为平台的淘宝网也没有加以推动,最根本动力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汪向东指出,沙集完全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又引领着城镇化的雏形,路径很独特,但是可复制又很强。如果把沙集模式放在中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看,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看,对于怎么推动农民群体现代化,信息化怎么推动“新四化”中的其他“三化”,具有特别典型的现实意义。

  汪向东强调,真正的农村信息化典型不是造出来的,是找出来的。目前出现的典型很多,其成功的模式各不相同。浙江遂昌县是政府与淘宝网合作开设网店,提供诚信、质量保障、交易可追溯体系。浙江义乌的青岩刘村是利用全国乃至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城市化。福建安溪的中闽弘泰是利用网店的经营手段结合当地铁观音茶叶原产地的优势,目前中闽弘泰已经开始建造第一幢厂房,并且在淘宝上帮别的品牌做代理经销,甚至准备跟旅游企业合作开展茶文化旅游,可能销售额很快就会上亿。中闽弘泰的创始人本来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如今整个家族都被他带动致富,用汪向东的话说是“从问题少年到核心资产”。浙江缙云县北山村的主导产业是户外运动用品,一位企业带头人做的是品牌运营和渠道管理,手下有几百个网店,拿到订单后,有几十个代工厂进行生产。四川青川县返乡大学生开网店,联系当地农户供货,做产品质量控制和品牌经营。福建南安世纪之村是一位农民企业家自己做了一个农村电子政务、电子村务、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在全省开设了数万个信息点,在这个平台上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

  汪向东认为,政府靠各种资源倾斜打造农村信息化样本是很容易的,但是造出来的典型难在成规模、可持续。而像沙集、中闽弘泰这样的案例,完全是野生的,草根成功的典型,具有更强的示范价值。

  困境——

  上下对接才能持续发展

  汪向东介绍说,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刚刚完成的一个课题,叫做沙集模式2.0,就是要研究当沙集模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之后,再往前走该怎么发展。他指出,目前沙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多、小、散、弱。“多”就是农民网店多,一个沙集镇6万人1万多户,网商就有3000多家,加上做相关产业和服务的,基本上人人都在做网店,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小”是指家庭制生产经营,经营决策家庭制,生产采用家庭作坊式,在吸引人才、扩大生产上已经面临无法逾越的壁垒,目前平均每个网店年销售额大约在20万元,而且由于简单复制、同质竞争,利润率越来越低,也就相当于一个月净收入千元左右,只能是补贴家用;“散”是简单复制、同质竞争造成各家网店互为竞争对手,不容易抱团,虽然有一个行业协会,却没有形成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弱”是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弱,例如2011年10月份,当时的淘宝商城对进驻其中的网店提高服务收费标准,从一家网店每年收取6000元一下子提高到16万元,让沙集在商城开店的网店从400多家锐减到100多家,很多网店受到致命打击。这些客观存在的发展难题提出了巨大的考问:下一步,沙集模式该怎么发展?

  汪向东认为,这样的考问其实是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中的典型问题,沙集模式2.0的课题研究就是想解决从弱到强的问题,要研究相关主体包括政府和网络平台应该怎样参与共同发展的问题。

  2011年,当草根网商中闽弘泰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的时候,福建安溪县联合中国茶叶协会、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做了一个茶都网,想把整个县的茶农、经销商等整合起来网上销售,但是当年销售额才几百万元,仅有中闽弘泰的十分之一。一个是农户自己做,一个是政府发动各方力量大力推,一个是自下而上,一个是自上而下,却形成如此明显的差距。

  据介绍,浙江遂昌今年1月8日在淘宝网上开设了“遂昌馆”,是淘宝上第一个县级馆。遂昌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超过千米的山有700多座,没什么工业,但是生态农业非常好,著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曾报道过遂昌的竹笋。淘宝与遂昌政府合作,打造了淘宝网上的“遂昌馆”,专门推介遂昌的生态农业产品,做法是政府成立网店协会,有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参与,把全县4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筛选出最优质的40多家,打包进入淘宝网上特色产品的遂昌馆,模式就是政府与平台联合建立诚信体系、质量保障体系、交易可追溯体系。在遂昌模式中,一开始就有政府色彩,跟沙集模式中政府无为而治完全不一样。进驻不到两个月,买家流量增加了7~8倍。

  汪向东认为,对于沙集来说,需要研究遂昌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平台如何与政府、农户互动;而对于遂昌来说,沙集模式中依靠激发农民的动力实现快速发展,这种方式也有借鉴意义。这两者的结合,其实就是上下对接。

  对策——

  信息化应为草根赋能

  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下一步发展将为信息服务行业带来怎样的机会,汪向东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一定是线上线下结合的。线下这一块儿,将成为未来涉农信息化的一个关键看点。现在各部门都知道这是一个抓手,都面临机遇,但是取决于能否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汪向东指出,对于信息服务业来说,要关注信息化、互联网、电子商务对草根的赋能。以往的信息基础能力建设,没有解决在农民视角中的效果问题,农民会觉得这些建设没有用。如果能激发农民自身应用电子商务的根本动力,那么农民的上网激情就会“按都按不住”。

  汪向东最后提出,上下结合是更高层面的问题。农村信息化闲置能力怎么与自下而上的涉农电子商务模式对接,是下一步的战略性课题,将给政府、信息化服务方和农民都带来好处。例如沙集发展到现在遇到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包括引进人才需要在公共设施较好的城镇建造人才公寓、开设班车,网店用地装修、产品设计,这些都需要政府来做,让农民网店自己解决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就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暴露出工业化、城镇化的不同步,从而促进“新四化”同步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