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创新政府互联网治理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3-03-24

 

    数据和能源、材料一样,正成为一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浪潮。当前,我国互联网普及水平大幅提升,网民人数达到5.64亿。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确保网民能够获取到更多、更好政府信息,为网民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成为信息化条件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对政府公共服务而言,大数据之“大”,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类型之多,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用数据创造更大的公共价值,提升政府网上服务能力,形成政民融合、互动的互联网治理新格局。
     @提升可见性:树立政府互联网形象的新途径
 
  大数据价值最大化的前提是数据开放和有效送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网站已经基本普及,政府网站整合了各类政务服务和资源,积累了海量的权威信息,已经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第一渠道。在开放政府信息为社会提供数据服务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信息的“有效送达”。现在,超过90%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查找信息时,会首选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代名词。但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政府网站对互联网发展环境变化、特别是网民普遍使用搜索引擎这一新变化准备不足、应对不力,中央部委、省、市级政府网站信息能够在搜索引擎上被公众查找到的比例分别不足10%、8%和5%,这就意味着政府网站经过十几年积累的海量信息总体上处于“不可见”的状态,即使是少量信息能够被网民看到,也常常出现信息过时、不完整、不对路的情况,政府网站信息不能有效传递给社会公众。比如,目前在政府官员形象、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治理、外交政策、民族关系、流动人口等领域搜索结果中,大量过时、负面、有害信息占据搜索结果有利位置,不能真实反映政府工作实际和事件真相,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这种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到了必须有所改观的时候了。
 
  美国政府早在2005年就注意到搜索引擎对全球信息传播的影响,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可见性优化工作,大幅度提高政府信息占据搜索结果有利位置的数量和质量,树立了政府在互联网上亲民、可信的形象。受美国影响,欧美国家普遍开展了政府网站可见性优化工作,在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家有关互联网和政府网站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开展“互联网政府形象塑造与舆论引导专项工作”,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我国政府网站和国家重点新闻网站联合作战的优势,建立与主要搜索引擎企业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全面开展政府网上信息可见性优化,把更多、更好的政府正面、权威、优质信息传递给网民,树立互联网政府服务的新形象。
 
  @建设智慧门户:创新政府网上服务的新方向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政府通过网站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网站在服务功能和内容建设上有了很大进步,很多城市政府网上服务事项已超过2000项。然而,政府网站在服务实用性、有效性方面与公众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政府网站服务的用户满意度一直不高。许多政府网站内容越来越繁杂,栏目设置如同迷宫,当公众查询政府网上信息或服务时,常常面临“找到的信息不需要、需要的信息找不到”的尴尬,这种情况在政府网站普遍存在。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当前政府网站管理部门和服务提供部门缺乏对网民真实需求和体验的了解。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必须转变政府网站发展方式,在继续做好信息和服务上网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从用户需求角度规划和建设网站,推行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政府门户建设。
 
  智慧政府门户具有实时透彻的需求感知、快速持续的服务改进、精准智能的服务供给等特点。它首先能够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通过对海量网民访问数据的分析,判别用户的真实需求;然后,从网站供给角度出发,快速、准确识别网站现有服务短板;在感知用户需求和识别服务短板的基础上,通过对网站栏目、功能、页面等方面的优化,使得网站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智能服务,有效弥补“用户需求”和“服务供给”之间的差距;最后,通过对服务供给过程的动态监测,实时掌握政府网上服务绩效,确保为公众和企业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网上服务。
 
  通过建设智慧政府门户,政府网上公共服务将更加准确、便捷,更加贴近公众需求。当前智慧政府门户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如果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等领域加大推进力度,相信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一批智慧政府门户,就可以大大改观政府网上服务质量,有力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
 
  (于施洋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杨道玲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电子政务研究室副处长)
 
  【延伸阅读】
 
  用数据说话的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著名咨询机构IDC把大数据的技术定义为:通过高速捕捉、发现或分析,从大量数据中获取价值的一种新型技术架构。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4V,即Volume(海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大数据到底有多大?一天之中,百度大约要处理60亿次搜索请求,达到几十PB(千万亿字节)数据;淘宝网站的交易达数千万笔,单日数据量超过20TB(万亿字节);联通的用户上网记录一天达到10TB……
 
  用数据说话是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随时随地受到各种数据的“轰炸”,有限的注意力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瓜分”。我们被动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那么,如何才能获得想要的数据信息呢?这需要数据足够“聪明”,海量的原始数据只有经过分类、加工、整理、分析才能满足不同的要求。而要处理海量的数据,就需要大数据进行技术支持。
 
  任何数据分析都需要数据源,大数据尤甚。互联网公司通过搜索引擎、访问记录、App追踪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浏览信息,但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提取、访问等环节都不可能向大众公开,相关数据的使用规则目前还缺乏法律规范。对普通人而言,获得公开、免费、准确的数据来源似乎成为一种奢望,但企业和政府数据公开的步伐已经迈出。据了解,Facebook(脸谱网站)已在其平台上进行了部分数据共享,美国政府专门开辟了名为“Data·gov”的大数据网站,建立起数十个国家参与的政府数据开放联盟,公开了数十万个开放数据库,将社会公共数据向第三方开放。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表明,美国需要150万精通数据的经理人员,以及14万至19万深度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目前,已有美国大学专门开设了研究大数据技术的课程,培养下一代的“数据科学家”,一些美国公司也在向大学提供研究资助,并赞助与大数据有关的比赛。目前美国正在握紧大数据这个人类科技领域的最新仪表盘,以求继续保持科技领先地位。(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