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系统环境生态学测评指标分析
来源:中国信息界 更新时间:2013-03-31

   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电子政务对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如何选择,方法是否正确,这就涉及到了对电子政务的测评。
 
  电子政务本身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既包含了信息技术在行政工作的应用,也包含信息化应用之后的效果,在测评技术应用方面的方法已经不少见,但是相对于易于量化的技术指标来说,对应用实际效果的测评才是电子政务测评的关键,为此本文引入行政生态学理论,加入信息化的观念,将整个电子政务放入信息化进程的动态背景下,在环境的生态变化中,对电子政务系统-环境进行测评,测评的切入点是电子政务系统对环境的适用程度。
 
  研究电子政务系统-环境测评系统的实质问题是电子政务的中国特色问题,由于地区发展水平不一致,而信息技术更是加剧了这一不平衡,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实际状况也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存在对各国、各地区普遍适用的测评模式,针对不同的政务环境,如何进行统一的测评是当前问题的关键,面对这个难题,本文提出将政务环境作为电子政务测评的一个重点,结合当地环境因素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测评,形成电子政务环境-政务系统测评体系,并对电子政务系统对其环境的适用度进行考察。
 
  1 研究意义
 
  信息化不等式即能力不等于绩效,这是信息化面临的一个难题之一,在电子政务中,体现为电子政务提供能力并不等于它实际的应用绩效。一些学者受企业管理的启发,将电子商务的测评方法引入了电子政务。但是政府并非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绩效不像企业利润一样直观可测。另有一些学者关注了电子政务绩效研究,如借助顾客满意度模型构建的公众满意度为视角的政务绩效测评,从战略出发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研究等。
 
  如果单纯针对技术投入和应用进行测评,虽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强,但是容易造成投入越多得分越高的问题,而这种投入是否需要,是否合理的问题却被忽视,容易产生资源浪费。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将电子政务简单的当做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不是一个涉及到政务系统方方面面的动态化过程,仅仅看到电子政务中的技术投入与应用,忽视了电子政务在流程再造以及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的作用。
 
  因此本文的关注点是在电子政务是否“合适”的问题上,而不是能力高低。电子政务测评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和评估电子政务的应用效益,通俗来讲是需要测评电子政务好不好,而这个“好”的度量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个相对性表现在效益的每一个方面,包括就绪、应用和转型等,这些方面都体现在电子政务所处的政务环境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改变。
 
  为了更好的理解政务系统和政务环境互动关系,我们引入行政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的观念中,所有生命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依赖于周围环境才能生存。行政生态学在电子政务中的尝试目前还不多见,《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率先将行政生态学应用于电子政务的测评中,提出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指数法,通过就绪与能力评价、环境评价、绩效评价、用户评价四个方面对电子政务进行测评,证明了一个国家的政务环境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在对电子政务进行实测的机构中,国脉互联从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对政府网站进行了特色创新的测评,根据政府网站所处环境,即用户群和需求,对政府网站按特色划分并测评。
 
  将政务环境引入电子政务测评,是因为对于电子政务来说,技术只是手段,行政才是目的,对电子政务的测评中包括了行政系统本身的改革和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以及如何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而这些问题都不能脱离电子政务所处环境。两化融合是一个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问题,这要求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发展信息化,电子政务代表着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效益的定位问题关系到政府信息化的走向问题,仅仅局限于技术测评容易出现定位错误的问题,想要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在评价电子政务时,就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政务环境中,将政务系统和政务环境结合在一起对其应用绩效进行测评。
 
  本文借鉴了行政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将政务系统视作一个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有机体,在政务系统—政务环境的框架之下,研究了针对不同环境下的电子政务的测评方法和指标。采用这种方法是由于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针对不同环境,对电子政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2 政务环境—政务系统框架
 
  对电子政务的测评,政务系统是主体,围绕这个主体的外部环境就是行政环境,政府行政的对象是民众,想要测量行政工作的好坏就要从服务对象出发,要明确服务对象的需求才能衡量工作是否合理,而这个服务对象体现在电子政务环境里。如果将政务环境当做政务系统的一部分,等于将用户当做产品的一部分,测出的结果目标不够清晰,也就难以把握电子政务系统的适用程度。但若是脱离环境孤立的探讨政务系统,又只能测量出政务网站的能力,失去了参照,很难对政务系统进行定位和分析。
 
  因此,本文将政务环境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务系统之外的体系,首先对环境进行测评,由此定位被测地区,由此再继续对政务系统的实践发展进行测评,二者结合,达到测试的目的。
3 政务环境测评指标分析
 
  3.1 政务环境阶段划分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在沿海发达地区,部分城市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步入信息社会,与此同时,一些不发达的边远山区的工业化进程才刚刚开始,如果仅仅将某一个地区的情况当做全国范围都适用的标准,显然不能得到理想的测评结果。
 
  纵观我国城市化进度以及国内地区差异的程度,加上行政管理模式的演进阶段,将电子政务环境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过渡阶段、高级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相应的政务环境测评指标,由这一系列的指标对政务系统处于哪一阶段进行区分。
 
  起步阶段,也是前工业化阶段,主要特点是单向发布。处于该阶段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公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计算机普及率以及公民参与度都很低,电子政务系统停留在较低层的阶段,电子政务系统的技术性测评的方向是行政工作的计算机化,政府网站初步建设;行政管理定位在职能管理;服务仅限于单方向的信息发布。
 
  发展阶段,也是工业化阶段,主要特点是双向应用。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处于工业化时期,计算机普及率有所提高,但是网络普及率仍旧不高,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系统开始缓慢发展,技术性测评重点是工作上网、信息公开,在这一阶段的行政管理出现初步改革,出现了以项目为单位的管理方式,同时开放了公共服务网上办事,形成政府-公民双向平台,并有政府邮箱类电子民主的初步形态以及用户满意度调查。
 
  过渡阶段,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实时互动。处于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革,公民对于政府服务有了新的认知和需求,经济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阶段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技术性测评上的重点是开始重视信息安全和信息互动的实时性,行政管理打破了部门壁垒和局限,形成流程管理,服务转型是重点,开始对服务环境有所要求,并且关注互动沟通的有效性以及用户互动效果,在电子民主方面,有官员博客等作为新兴的网络沟通互动手段。
 
  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阶段,主要特点智能参与。处于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文化繁荣,公民素质较高,电子政务已经渗入到生活方方面面,由于当前公众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负荷,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技术性方面将政府相关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标准的平台,建立云数据,并且需要对信息的智能筛选进行测评,管理也趋向于灵活柔性化,公民有参与到行政事务中的需求,电子政务系统在推动体质革新和电子民主上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3.2 政务环境测评指标体系
 
  政务环境测评指标体系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指数(EGAEI)法,EGAEI法体现了行政生态学的思想,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际统计年鉴》,设计了一套政务环境测评指标体系。这种方法指标的客观性和标准性都得到了满足。
 
  政务环境测评指标的一级指标由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构成。由这三项一级指标分解为相应的二级指标。

电子政务系统-环境生态学测评指标分析

3.3 政务环境-政务系统测评体系

  政务环境-政务系统测评体系是指由政务环境到政务系统,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套反映现有环境下电子政务状况的测评体系。

  根据电子政务环境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地区的电子政务系统是从起步到高级的上升,这四层阶段是递进关系,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同时,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也是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面,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其经济水平、基础设施都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就对电子政务进行不必要的投入,造成资源闲置和极大的浪费,也是不可取的。

  3.3.1政务系统测评指标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需要环境阶段相适应的,每一个环境阶段对于行政系统的要求也不一样,按照上述政务环境的四个阶段,得到行政系统对应四个阶段的指标内容。

电子政务系统-环境生态学测评指标分析

  3.3.2政务环境-政务系统指数化测评方法

  从政务系统的指标可以看出,从上到下对应于政务环境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满足不同的需求。

  信息化测评通常用到的方法有综合评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为了保持设计思路中的简单易操作性,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

  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为线性加权法。公式为:

  其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测评值,Wi为其权重值。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政务系统的指标构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政务系统指标,一是权重值。

  为了将政务系统和政务环境相匹配,将政务环境测试结果作为权重值取定的依据,政务环境若是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权重就主要分配在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政务环境若是处于发展阶段,则权重将主要分配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发布两部分;政务环境处于过渡阶段,权重将主要分配在前三项内容中;政务环境处于高级阶段,权重将平均分配在四项内容之中。

  设计可变的权重是为了体现行政的生态学,通过环境测评结果赋值权重,使原本固定的权重变得灵活起来,有了随环境发展而变化的生态含义,再将权重和政务系统测评结果结合在一起,此时得到了一个环境和系统关联的相对值,这个相对值体现了解决政务系统适应环境程度的问题,在这种方法中,政务系统本身的得分并非越大越好,而是最适于环境的才是最优的系统。

电子政务系统-环境生态学测评指标分析

  如果政务环境处于前两阶段的地区,其重点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信息发布,此时资源紧缺,信息匮乏,公民本身网络普及度不够,致力于公众参与或者实时互动这些环节就容易出现无人应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后续阶段的政务系统指标评分很高,由于其权重值很低,也无法取得较高评分。而越高阶段,对政务系统的要求就更加多,兼顾初级的测评之外,还要达到更高级别的要求,这就对政务系统的均衡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采取的方法首先对被测地区的环境发展程度评分,再从政务系统测评中得到政务系统优良程度评分,以上是对于政务环境-政务系统的测量阶段,在整体测评中将二者结合起来评估系统是否适用于环境,这是对于政务环境-政务系统的评估阶段。这里采用的整体测评方法是从一个相对的角度来考虑电子政务的环境和系统之间的关系,根据政务环境赋予的权重和政务系统本身的评分来计算的相对值,并不是绝对值。因此有可能出现不发达地区的政务环境-政务系统在整体测评时评分高于发达地区的现象,这是测评角度的问题。

  4 结束语

  电子政务是随着信息革命产生,并依托于信息化而发展,而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变化和不断发展,要拥有信息化的灵活性,造成了电子政务必须随时期、地域、环境的不同有相应的模式,对于电子政务测量和评估的重点就在于电子政务本身是否符合其所在的行政环境。

  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电子政务进行理解,按照行政生态学的理论,建立了政务环境测评指标,按照发展顺序讲政务环境划分为四个阶段,并且对应于阶段发展提出针对政务系统的测试指标,再将环境和系统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整体测评,增加对电子政务测评的准确性,希望能够对电子政务的现状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姜奇平。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B]。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奇平,汪向东。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的策略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04

  [3]张维迎。我国地级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信息界,2003

  [4]秦浩。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拓展——《电子政务行政生态学》评介[J]。电子政务,2012

  [5]韩冬梅,曹坤。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子政务测评研究与设计[J]。情报科学,2006

  [6]于施洋,杨道玲。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J]。电子政务,2010

  [7]刘伟章,张俊强。电子政务发展的系统性与多样性融合之道——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视角[J]。电子政务,2011

  [8]史达。辽宁省电子政务绩效测评——基于公众满意视角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

  [9]胡广伟。电子政务服务能力测评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0

  [10]朱静,李国芳。电子政务与行政生态环境的互动分析[J]。科技创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