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更新时间:2013-04-0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镇化进程、环境约束、地灾防治等对地质信息产生了巨大需求,尤其是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更要求以系统化创新思想加快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开发多元信息服务产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信息技术正快速渗透进地质工作的各个领域,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这为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推进地质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机遇。由此,加强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资料服务工作是大势所趋。
成绩与问题相伴而来
自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始终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以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为主线,以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服务工作,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信息技术在地质调查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积累的海量基础地质数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网络互联不断延伸,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传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加速发展。
然而,成绩与问题往往相伴而生,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服务在日渐完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地质数据资源积累尚有不足。1∶5万区域地质图、航空遥感等数据库建设尚未完成,原始地质资料亦未纳入统一管理,现有数据资源尚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信息集成与整合程度较低。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但在数据集成和综合应用方面仍显薄弱;空间信息的集成管理与共享服务尚未实现;地质资料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整体效益较低。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及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地质信息服务主要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加工和借阅上,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不够,综合性服务产品缺乏;地质调查信息化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工作与地质调查专业工作融合不够,统筹规划和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服务缺乏覆盖全局的运行机制。
谋篇布局,明确十大任务
《规划》要求,到2015年,实现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远景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等核心地质调查业务主流程信息化,全面推广应用相关系统;基本实现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信息化;形成完善的国家地质数据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构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开发一批权威的系列化信息服务产品,基本建成地质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面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业务管理信息化,促进地质信息服务的现代化;形成较为完善、可持续更新的国家地质数据体系和地质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完成地质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成由国家、省(区、市)及行业部门等多级结点组成的地质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并实现良性运行。
为使地质数据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更好的支撑地质工作现代化,《规划》以突出重点与统筹推进、信息化与地质调查业务、开发与应用并重为原则,坚持以信息服务为核心,坚持技术引领示范,明确了地调局信息化和资料服务工作的十项重要任务。
——夯实数据基础,健全完善国家地质数据体系。地调局将继续开展基础地质、地质矿产、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领域的数据库建设,加强地质调查成果资源的积累。“十二五”期间,开发形成覆盖地质全领域、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地质数据综合管理系统,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地质数据体系。
——保障数据积累,建立数据更新运行体系。地调局将建立由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大区中心、专业中心、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以及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组成的多级地质数据更新运行体系,将数据资源积累纳入各专业地质调查工作过程,形成有效的数据更新运行机制;全面做好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整理与更新维护工作,围绕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开展深层次数据整理与组织。
——搭建共享平台,建立信息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地质信息资源一站式服务门户及服务结点网站集群,形成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主结点、大区中心和专业中心为骨干结点,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行业部门为基础结点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结合各单位职能和业务发展方向,建立互联共享机制,制定集群服务政策,形成信息资源合理布局、分级服务、上下联动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局面。
——面向多元需求,开发权威信息服务产品。开展数据库的分级分类以及公众版数据处理工作,实现地质资料数据为各行各业服务的最大化;研究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开发方法,围绕国家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开发权威的、公益的、可持续更新的地质信息服务系列产品。
——加强科技创新,健全完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地质调查技术通用平台,完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专业领域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逐步形成以全数字化流程为基础,技术培训、质量监控、成果验收审查与数字地质资料汇交等各环节紧密衔接的数字地质调查新机制。
——创新管理手段,建设地质调查管理信息系统。“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地质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的数字化、地质调查项目部署和运行监管的信息化。到“十三五”末,全面整合办公系统、装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调查管理信息化。
——加强安全保障,健全完善地质调查网络体系。建立完善覆盖机房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的综合管理平台;完善基于专线、虚拟专用网(VPN)、卫星应急通信等覆盖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的传输系统;健全完善基础网络应用支撑平台,加强信息网络监测和管控能力建设;推进信息安全保密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
——强化标准宣传贯彻,统筹制定基础性通用性标准。继续开展相关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工作,充实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并与地质调查标准体系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基础标准和信息共享与服务标准的研制,以标准化建设统一规范地质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工作。
——面向紧迫需求,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跟踪信息技术领域软硬件发展前沿和趋势,开展数据获取、信息共享与服务、集成检索、数据融合等新技术在地学领域的适用性与应用示范研究;开发系列地质专业应用工具软件,支撑相关系统建设。
——加强政策研究,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研究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从业资质、产品收费等规章制度,积极培育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市场,开展地质资料信息专题增值服务,引导、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
多措并举,为信息化保驾护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服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有效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将采取五项措施以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增强综合协调能力。建立覆盖全局的地质调查信息化高层管理与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地调局各单位负责各自工作领域内的信息化建设与资料服务,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省级地质资料管理部门、省级地勘单位的作用,扩大地质资料信息的来源和信息化建设覆盖程度。
——落实经费、统筹部署,保障任务顺利完成。在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和“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中,统筹安排信息化与资料服务项目,保证重点工作顺利实施;积极开辟多种资金渠道,鼓励局属各单位积极申请“863”、“973”、“公益性行业科研”等国家专项资金。
——完善制度、严格管理,促进工作良性运行。加快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工作实施方案和系统建设总体设计,研究制定质量监控、成果验收审查、地质资料汇交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形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成绩与地质项目立项挂钩、与各单位绩效考评挂钩、与地质调查成果评奖挂钩的长效机制。
——培育人才、锻炼队伍,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全体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各单位要成立信息化建设与资料服务部门,开展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的相关工作,并注重自身信息化队伍的培育和建设;以成立地质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地质信息技术工程中心)为平台,逐步形成各单位参加、多项目合作的信息技术开发协同工作机制。
——建设基地、补充装备,夯实基础设施环境。部署建设先进地质信息技术装备、大型软硬件系统,更新业外地调队伍数字化装备;统筹部署计算机机房环境建设和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