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助推器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3-04-07

一 我国政府网络问政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在2012年6月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随着网络的普遍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深入,网络已成为公众进行“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

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被认为开启了我国网络问政的先河。随后,温家宝总理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两会前夕,两次与网友在线交流。同年9月,人民网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正式推出“直通中南海”,标志着网络问政在我国已向国家最高层面迈进,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以各级政府部门的官方微博为例,《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显示,截至10月底,新浪网问政的政务微博总数达6万余个,包括5.8万个基层政务微博。该报告称,经历2011年政务微博元年后,2012年,政务微博进入民生应用年。这一年,政务微博突显民生、务实事、重应用的特点,政务机构、公务人员微博和网民相互呼应、联动的效果显著,公众对政务微博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二 政府角色的定位及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西方国家的政府角色定位有一个转变过程,由自由主义占上风时,政府的职能是“守夜人”,只需保证国家安全、提供公共物品即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占了上风,此时,政府职能有了增加,加入了调节资源配置、保证经济稳定等职能,提倡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同来调节经济运行。西方的政府职能一直徘徊于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之间,主要依据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在繁荣时期,一般比较提倡自由主义,则政府的职能相对较简单,由市场作为主要调节者,若发生了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之时,则出于保证失业率、经济增长等目标,政府职能会有所增加,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与市场一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我国的政府角色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职能是完全进行经济的调节,市场的作用非常小,在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对于微观企业直接调控的职能有所减弱,改为主要针对市场进行调节,再由市场影响企业。

2004年,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首要目标。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更是直接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既是当代中国转型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三 网络问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助推器

网络问政是双向沟通的,一方面是政府向公众问政,主动询问意见 及建议,另一方面是公众向政府问政,对于政府制定各项规章、政策以及各类事件形成外部的监督、促进的作用。

网络问政与电子政府(e-government)密切相关,二者都是近年来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产物。需要指出的是,电子政府绝不等同于传统政府的电子化,它是一种制度创新。从本质上看,电子政府充分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提供了实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目标的主要途径。而网络问政是电子化政府的一个功能。

网络问政及电子政府的产生主要源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问政是政府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政府的信息化发展历程中,首先出现的形式仅仅是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第二阶段是以网上办公为主的形式,各级政府设立网站,公开政务信息,公众可以通过网页浏览文件,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事务网上办理。随着网络的发展,政府信息化发展到了第三阶段,增加了公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公众可以通过邮件、网站、微博、互动平台等手段进行互相沟通,从而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网络问政正是这一阶段政府信息化的突出标志。

在传统的问政方式下,尽管公民也有各种途径将自己的意愿与诉求可以通过纪检、信访、行政监察机关等部门进行反映,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进行举报,但这些途径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有时候无法保证所提供的信息或问题能够被相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措施,甚至很多时候都石沉大海,得不到回应。但网络问政却给公众提供了网络平台来表达诉求,同时也可以使公众行使和实现其监督政府的权利。

(1)网络问政能够提高公民的参与积极性。传统问政方式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权利维护较难,既阻碍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又增加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成本。网络问政可以降低公众参与成本,并且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使公众能够摆脱传统问政的门槛,提高参与度。

(2) 网络问政能够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力。传统问政方式下,政府的角色多是制定政策和关注执行效果,并且分属于不同部门。网络问政为政府提供了平台,可以直面公众提出的问题及建议,也可以迅速作出反馈,及时给予公众解答。

(3)网络问题可以提供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信息公开本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开放政府的根本。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现已到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等多位一体的改革,因此建立一个开放型的政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进行政治改革的毕竟途径。网络做为一个强大的平台,从外部对于政府信息形成了一个外部促进的作用。各省市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

(4) 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为政府树立了一个不同于以往高高在上的亲民形象。不但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给予民众更多的与政府往来的通道。

(5)网络问政促进问政主体多元化和问政渠道多元化。传统问政方式下,一般参与问政的主体是选举出来的各级代表,而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本身,很难进行有效的问政。网络提供了一个使普通民众进行问政的渠道,同时也使问政主体普及到了各类人群。

四 网络问政在我国存在的的困境及纠偏

网络问政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促进政府的改革,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很多弊端。

(1)网络问政不同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因此虽然表面上速度有所提高,但是效率并不一定能够提高。这取决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各种因素。服务型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企业和投资者等能够给政府带来效益和政绩的客户,而应是社会公众。因此地方政府的服务性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才是直接面对社会公众的机构。

(2)网络问政要避免形式主义,以各类政府网站为例,从信息的发布情况来看,政府网站发布的只是一些最基本、最普通的信息,与社会对于政府信息的需求来看,还有较大距离。从政府接收信息情况来看,公众想政府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留言,仍然很多情况下得不到及时答复,并且群众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情况也知之甚少。

(3)网络使用的人群和地区有区分。

城乡区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有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6月底,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1464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7.1%,相比2011年底略有回升。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1.12-2012.6网民年龄结构

学历区别。网民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小学及以下、初中学历人群占比均有上升,其中初中学历人群升幅较为明显,显示出互联网在该人群中渗透速度较快。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比基本饱和,上升空间有限。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1.12-2012.6网民学历结构

职业区别。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比较历年数据,与网民年龄结构变化相对应,学生群体占比基本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2.6网民职业结构

由以上对于互联网使用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农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的差距持续拉大。由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滞后,农村网络的发展仍然落后,农民成了网络的弱势群体。而从网民的学历分布可以看出,学历高的网民上网率相对较低,反而是学历处于初高中的网民上网率高一些。从网民职业分布可以看出,学生的上网率较高,而党政机关的干部是相对来说上网比较少的。

这几类网民构成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网络问政难免有随意性和片面性。我国超过60%的网民低于30岁,年轻网民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局限,看待一些问题难免缺乏理性,也有盲目跟风的现象。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容易使很多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在网上迅速传播,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网络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和网络问政的有效性。

为通过网络问政,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特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需要各级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不仅是政府单方面的建设问题。一方面政府主动提高服务水平和意识,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需要共同促进。

(2)需要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现在的网络问政仅仅是做为一种政府问政手段,只有把其作为制度来建设,才能保证期长期化和常态化。有学者将网络问政进行分类,分别为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的引导型网络问政、领导推动型的姿态型网络问政以及由于舆论导致的压力型网络问政三类。其中第一种网络问政方式有一个统一的交流平台,这类平台又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是制度化、常规化的,相对而言更加规范,应加以推广。

(3)网络问政仅仅是建立电子化政府的第一步,建立电子化政府是一套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仅仅着眼于网络问政本身,应从长远考虑,建立电子化政府,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构建服务型政府。

(4)实现广泛的网络问政的最基本条件是需要普及互联网,扩大电子政府服务对象的覆盖面。事实上,真正需要获得帮助的反而是那些贫困地区的缺乏上网条件或能力的人,因此在推广网络问政以及电子政府的同时,依旧需要关注那些以传统方式提交问题的公众。

结论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作为服务对象的公众的参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网络问政对于建立服务型政府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网络问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解决公众问题的效率,提高政府政务的透明度。基于互联网在所有地区并非全部覆盖,网络问政还是需要与传统的政府问政形式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在新的条件下,网络问政无疑需要背后有着高效的团队,这也同时客观上也要求各类政府机关需要共同加强沟通,公众是时刻关注着,危机管理意识也需不断加强。同时,由于网络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其有着速度快,范围广的特性,各类政府机构再进行网络问政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品,能够识别各类问题的内涵和实质,进行快速的区分。

总之,网络问政是新时代的政府问政的趋势,它要是需要不断进行完善,这也是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我们期待着网络问政能够越走越好,也期望服务型政府能够真正带来公众的福音。(贾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