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实现形式的探索与研究(三)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04-08
第四章没有围墙的政府
  (一)背景资料

  1999年,随着“入世”的步伐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山西省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处开始了他们建设一个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没有围墙政府的努力。5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从搭建信息平台,打开信息壁垒开始做起,从简化自我权力起步,进行了一场又一场“革命”。

  时下,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政府如何“入世”?“入世”后的政府如何归位?政府的功能如何体现?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将是如何依存的?省经贸委技术装备处用一年多的时间,按照国际惯例对现有的政府管理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今天我们把他们的做法,全境式地进行剖析,相信他们的做法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政府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他们受到的限制还很多,他们所做的也仅仅只能从其所辖的管理权限中去调整,其的影响力还不能足以推动整个政府部门,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相信这种力量会在不久的将来点燃起一场管理“革命”。

  (二)创新模式

  1、率先在系统内实现了政务的电子化,搭建公开的信息平台,从制度上开始建立透明政府的尝试与创新

  山西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原省经贸委技装处)率先在系统内实现了政务的电子化。他们首先从打开与企业间交流的门槛,搭建公开的信息平台做起。以服务政府的理念为核心,实现了政府管理职能的公开化、透明化。通过建立局域网,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的管理职能、管理权限、政策信息。主动拆除与企业、与社会交流的信息壁垒。他们从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机制转变入手,通过电子政务,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和伴生的权力壁垒,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作为政府与企业、社会直接交流的便捷渠道,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不仅可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信息,而且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服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制度创新。

  2、电子政务的开通,有效地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与监督成本,提供了一个廉价政府的管理模式。在推进政务信息化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把自己手中的管理权限和管理手段通过电子政务在系统内推行开来。2001年,他们创建了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平台。根据技术创新工作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通过工作平台,增强对企业的亲和力,尽量简化、统一工作流程。对涉及到全处工作的信息,基本做到了公开,技术创新项目、新产品鉴定、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新产品试产计划的申报、审查、编制、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验收各环节做到了简便合理,责任明确,层次清晰,使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全部或大部分工作。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与行政成本,而且改善了政府的工作形象,树立了服务政府和廉价政府的管理模式。

  3、从制度上强化自我监督,为政府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

  政府职能转变的主题之一是规范管理职能,借助社会的力量监督政府的管理行为,在充分发挥企业经济权利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利益提供制度保障。将政府的法规和其他公共信息、政策信息放到网上,公之于众,可以使政府的工作得到更好的监督,从根本上根除了过去工作中存在着的管理的随意性和关系屏障,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制度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

  2001年,他们专门开办技术创新网站,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到企业技术革新动态,同时也将有关政策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企业。通过建立与企业之间的网上互动关系,随时回应企业的要求,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随后,他们组建了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专家库,经过3年时间逐渐开辟了专家信息工作平台。把全省优秀新产品的评审放在网上进行,打破传统的面对面的评审形式,消除了评审过程中的人情障碍,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和有效,体现了政府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原则,并得到广大参选企业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三)创新绩效

  1、降低了办公成本,大大方便了企业,降低了企业申报项目、产品鉴定的相关费用。据不完全统计,以每年通过网上申报的项目接近300项计算,按过去申报一个项目企业跑太原一次计算,可以为近300家企业节省大量的往返费用和时间。

  2、引入专家评审制

  网上采用专家项目评审,提高了工作效率。以2004年为例,他们组织132位省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利用3天时间,对2004年各地市、行业申报的近300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评审。此项工作与以前的项目评审工作相比: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300个项目以往准备评审材料,组织专家评审会议没有3个月时间是完不成的,其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十分巨大的,此次他们利用“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网站,只用3天时间就有了评审结果。

  二是方便了专家评审:若按以前方式组织100余位专家开会评审,对专家、对组织者都是一项浩大的费时、费力的工作,专家还有自己的个人因素在内,如有没有时间等的问题。此次,他们给每位专家3天时间,不管你是出差、在外,还是利用晚上时间,只要手边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可参加评审工作。这大大方便了平时工作繁忙的各位专家,也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三是提高了评审质量。此次由于采用网上评审方式,专家评议,发表意见完全是背靠背方式,同行业专家互不见面,大家可畅所欲言。同时,他们在评议材料中还专门隐去了企业名称,这样,专家可以在一种完全自主、自由的情况下发表自己的意见,基本杜绝了以前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人情关系的影响,专家可以大胆发表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从根本上提高了项目评审质量。

  3、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在由于各市、行业已养成每天上网的习惯,因此,委里下发文件、通知等都是在第一时间先上网,各市、行业办当天就可以知道相关情况,与原来发传真、寄文件等方式相比可大大节约工作精力,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人员交流的阻隔,他们利用网络在全省首次召开了全省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做到了工作不停,信息不断,使各地市、行业办及时了解了工作要求,方便了大家信息沟通,非典期间全省技术创新系统工作人员在网上交流非常活跃,成为政府工作网站中一道亮丽的风景。2003年他们利用网络召开了山西、甘肃两省网上产学研工作交流会,两省分管省长、经贸委主任以及10余所大专院校、数十家企业在网上进行了产学研交流,当天发言单位和人数达到300余家。

  (四)实例求证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迄今为止范围最大、最艰巨、最复杂的一场革命的话,政府职能转型应是第二次革命,它将直接触摸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区;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的结果是多数人得到利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获利者,而政府机构改革则是以政府管理权取限缩小为前提,其核心是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由“神秘政府”转变为“透明政府”,由“权力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由“非效率政府”转变为“高效政府”,由“利益政府”转变为“中性政府”,由“人治政府”转变为“法治政府”。

  作为既得利益者,用自己的手去改变这一切,这不仅仅需要有巨大的勇气,在某种意义需要“舍生取义”的精神。

  2002年,从一个从事研究工作的朋友那里听到他们的故事,当时我国刚刚“入世”。那时,人们对“入世”的理解,更多的是买国外产品价格会更低,也会更为便捷。可谁又想到“入世”后,它对我们的要求是权利与义务对等,在你分享国外的一切便利的同时,也赋予了必要的条件。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新的探索,开始了强化自身责任之旅。

  客观地说,作为政府机关的一个职能部门,他们受到的限制还很多,它所做的也仅仅只能从其所辖的管理权限中去调整,它的影响力还不能足以推动整个政府部门,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至少,在其所管辖的部门内,在它所涉及的系统里,它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已经变成具体的行动。我们也曾多次对政府职能转型从哪里开始,如何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一个有为的政府的内在含义是什么等话题进行过讨论。

  课题组:“入世”后,人们想到最多的是可以从国外得到更多的实惠,可能人们想得最少的我们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你们认为“入世”后,给我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入世”后,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我们现有的体制如何与国外接轨的问题。政府职能转型应是重中之重,即政府如何减少行政权限,还权于民,更多地服务于民。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从搭建信息平台、公开政务信息、减少行政管理权限、强化自我约束开始的。

  从1999年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尝试着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开始走出拆除政府与企业间相互封闭的第一步。开始是从处里的各项管理工作、管理文件、管理制度的完善入手的。我们针对企业对技术创新信息迫切需要和时效性要求,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资源,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和山西省技术创新促进会网页。随后又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发《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软件》,解决企业掌握和应用技术政策、管理文件。2001年,我们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作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提高工作平台对企业的亲和力,尽量简化、统一流程。对涉及到全处工作的信息,基本做到了公开,技术创新项目、新产品鉴定、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新产品试产计划的申报、审查、编制、组织实施、项目管理、验收各环节做到了简便合理,责任明确,层次清晰,体现了政府工作平台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工作形象,使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全部或大部分工作。坦言地说:在“入世”前,我们主要考虑的是为企业提供些什么,我们做的最多的一是提供理念,二是提供信息。“入世”后,我们所做的一切事就是要打开与企业间交流的门槛,建立公开的信息平台,打开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如果说当初我们的主要意图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无意触动了政府管理职能公开化这一核心屏障的话,那么到后来的通过建立局域网,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的管理职能、管理权限、政策信息则是主动拆除与企业、与社会交流的信息壁垒,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尝试。

  课题组:有一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陆续对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建设进行了投资,但是用于政府管理中却不多,共同一点都是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互相封闭,不连不通,结果投资巨额的电子政务系统,往往变成了自我封闭,自我服务,使这些耗资巨大的内部专网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你们是如何打开这种人为设定的信息壁垒的?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一开始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习惯于多年的“文件旅行”的政府部门,通过网上发布,别说从观念上难于接受,改变几十年的管理方式,当时对于我们都是极大的挑战。开始我们采用“双轨”制的办法,但在时间上限定仅有一年的磨合期,能上网的全部上网,不具备条件也允许其按原有的方式,文件报送上来后,再由我们机关帮助他们上网。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管理方式。为了稳妥全面推行政务信息公开化,我们从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申报开始推行,要求每个申报企业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网上要求的形式上报,项目的评定、项目的审批、项目的最终结果,都是通过网上进行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促使系统内政务管理最终走上信息化。

  我们适时地开办技术创新网站,把全省优秀新产品的评审放在网上进行,这项工作在网上开通,转变了传统的管理人员与专家面对面的形式;这种尝试又对评审的规则、评审的方法、专家的权限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严格的规范。企业技术创新网站和技术创新管理职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施,使评审过程中的面对面人情障碍得以消除,专家的公正、权威性得到广大参选企业的一致认可。2003年“非典”肆虐的日子,网上交流显示出特有的优势。我们适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召开技术创新管理工作会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定,这些举措充分显现出电子政务在现实经济中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行的电子政务,不仅改善了自身的工作管理方式,同时也启动了系统内的电子政务的开展,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实现网络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将许多机关专网自我封闭、自我服务的“信息孤岛”联接起来。其影响和作用不仅仅改革自身的管理方式,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网络技术对系统内管理方式信息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课题组:信息化最要害的核心就是要求管理职能的规范化,代之而来的则是受到的监督多了,自我的空间小了。如果说过去在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随意性,现在通过信息平台,就从根本上根除了这种随意性,这在一定意义上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吗,现实体制改革之所面临的最大的障碍,就在于政府管理部门不愿放弃手中的权限造成的,对此你们是如何看的?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一开始我们不能说自己站得有多高远,近几年来,我们时常到外省、外国去参观学习,感受最深的是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最终表现为信息滞后。信息是社会生产要素之一,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其重要性已逐步超越了资本、能源、原材料等其他生产要素。可以说,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信息技术是传递、管理、分析信息的工具,它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即社会信息化,将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至政府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方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信息化,政府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因为社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只有担当管理社会角色的政府部门才有足够的权威去引导和调节社会资源实现此目标。二是因为政府部门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是信息市场中极其重要的供给方。只有政府的公共信息开放,才能丰富社会信息资源,活跃信息市场,满足人们生活与企业经营的需要,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所以,推行社会信息化必须由政府开始。

  课题组:记得吴敬链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不是“电子”,而是“政务”。电子只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虽然这种工具和手段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离开它所服务的目的即改进政务,就是变得意义不大或得不偿失。要知道,我国政府工作的主要缺点并不在于书、印刷和传输工具不够先进,而在于政府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的体制性缺陷。如果突出手段而忽视目的,只是把手写文件改成电脑,只是把用信函电报传输上对下的指示和下对上的报告改为通过网络传输,政府工作并不能由此取得大的改进。弄不好,电子政务甚至会阻碍政府改革的进行。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说,千万不要在信息化上做秀,在信息化管理上一定要根除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不注重管理、生产、工艺等规程的配套,就会造成软件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落后的管理方式还会导致“事倍功半”的低效率。

  我们在推行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仅限于一般性的网上办公,而是使之成为我们推进政府职能转型的手段。2001年我们开通了技术创新网站,随后,全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和审核职能基本上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同时技术创新网站还实现了远距离网上交互办公。1999—2002年度的优秀新产品、优秀新技术评审,通常开类似会议,首先参评的单位要到会,参评的专家也要集中到一起,会期一般要用二三天的时间,费时费力,开会的成本也很高,效率却很低。往往专家与被评审者单位的代表面对面,经常碍于情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家对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同时,传统的会议多是上传下达式,我们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交流、职责交流很难形成互动,而通过网上评定,专家各自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评定的结果也基本保证公正性,会议效率提高了,成本有明显的减少。这次会议的成功,极大地鼓励了我们,也影响了系统内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2003年6月,我们开办了“机电企业技术中心网上沙龙”,每天1小时,各企业可以网上围绕技术创新主题,就机电行业信息化建设、学研如何结合等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期5天的沙龙,总共只花费7·5小时,每天却有30多个单位的人发言,每日交流讨论的字数达1·5万字,套话、空话少了,真知灼见多了。

  经过近3的探索,现在我们基本做到了网上办公,与地市之间建立起了却互动,通过网上我们及时了解到企业的动态,上面信息也在第一时间传递给企业。为了使网上评审工作纳入良性循环中,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组建了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专家库,经过三年时间逐渐开辟了专家信息工作平台。省级企业技术创新专家库是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为充分发挥专家系统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方面的作用,体现政府行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了解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情况,准确把握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水平,为支持创新项目决策提供依据,2004年7月邀请部分专家对山西省经济委员会2004年下达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项目评议和可行性分析。在自愿申请的原则下,共有132位专家参加了此次网上专家项目评议,对300余项企业上报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评议。经过约4天时间,132位专家通过互联网对我省今年的技术创新项目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课题组:通过在政府管理职能上推行电子政务,你们对此有何感受?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电子政务是一场革命,它的实施必将对政府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必将有利于各级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是实现廉政建设、政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

  所以作为一项制度,它的推行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也是空前的,我们一方面要排除传统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则要大胆地创新、大胆地改革,特别是要时刻有全局观念,走出自我,不能恋权,甚至是从自己最体现权力的地方改起。

  通过公开的信息平台公开政策、信息、管理权限,以此打开政府与社会、与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使我们的管理职能处于“阳光”之下。现在通过信息平台,就从根本上根除了这种随意性,使我们工作纳入到科学有序的管理中。随着这种变化,也迫使我们不断地去学习,迫使我们转变原来的理念,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理念与企业交流,可以说我们是在不断的改革自我中,走向成熟的。

  课题组:这项改革,从政府机构的角度看,你们的管理权限与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思维发生了哪些变化?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建立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权限小了,而是管理权限的范围更大了。过去我们多体现在行政调控上,现在体现在更细微的服务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也更大了。这是因为政府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信息优势、宏观调控的优势,只要我们把这些优势运用好了,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比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们看到一则海尔通过邮政网销售产品的信息,从而激发了一次大胆而赋有创造性的尝试利用邮政物流配送系统,整合工业营销网络。我国邮政部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具有成熟配套的物资流、资源流、信息流管理系统,有严密的组织运作体系,企业技术创新部门与邮政部门合作,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组织与营销组织的融合,使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这两个前进车轮协调前进。在我们的积极努力与帮助下,南风化工集团、海棠电器股份公司等家电消费品生产企业与省邮政局,这两个从不搭界的行业实现了面对面的合作,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互赢”。南风化工集团、海棠电器股份公司等家电消费品生产企业利用邮政物流配送系统,整合工业营销网络的做法,开辟了我省企业营销的新领域。政府部门的服务从幕后走向台前,通过自己手中的信息资源,为企业与企业牵线搭桥,在促进企业间的联系中,完成其服务功能。这件事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政府部门不仅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还应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特别是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政府的这种服务更应具体、细致、到位。

  随后,在由省经贸委牵头,南风化工集团、海棠电器股份公司等家电消费品生产企业与省邮政局探讨利用邮政物流配送系统,整合工业营销网络的更进一步的合作。相信随着企业对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模式认识的深入,随着邮政物流配送系统的不断完善,我省将会有更多地企业走进电子商务领域,有更多的企业利用邮政网络等社会资源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一方是苦于没有便及千家万户销售网络的企业,另一方则是拥有庞大且渗透力强的网络,却处于空置状态而无法有效使用。于是也就有了今天的海棠与南风集团与邮之合间强强联合,成为社会资源充分配置的典型范例。

  “入世”后,政府的在经济中的角色将由台前走向幕后。过去政府部门集多种角色于一身,入世后政府在推进企业发展中拓展自身的价值。现在我们把自己的工作职能定位在为企业服务和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上。这本来是由市场来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由政府帮助企业来补课,利用宽限期,有的是由于政府的原因,过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全由国家来统一调控,企业无权也无力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使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一直很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扩展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惟有此,企业才能保持不断的创新与竞争能力。当然企业在发展,应有企业做的,政府也一定不能越俎代疱。

  (五)学者点评

  方兴未艾的信息革命是推动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经济的增长方式,而且,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运行方式。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政府不得不积极推动和应用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的改革目标。但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不是电子,而是政务,电子只是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果悖离它所服务的目的即改进政务,电子政务建设将不可避免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以先进的技术手段重复着落后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方式,为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披上现代化的外衣。因此,实行电子政府的终极目标是要使传统的政府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由“利益政府”转变为“中性政府”,由“人治政府”转变为“法治政府”,由“神秘政府”转变为“透明政府”。所有这些转变一方面需要管理理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制度和工具的保证。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使这些转变在制度上有切实的保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有可靠、便捷的工具。

  电子政务虽然是政府管理制度在操作层面的革命,但在某种意义上却能反映出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深刻变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陆续对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建设进行了投资,但是用于政府管理实践的却不多,共同的特点是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互相封闭,不连不通,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各类信息资源交流不畅,形成严重的“信息壁垒”。因此,通过电子政务,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和伴生的暗箱操作,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处理是实现电子政府的关键环节。

  山西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原省经贸委技装处)借助网络技术,根据技术创新工作的特点和管理工作的实际,率先在系统内部实现了政务的电子化和网上办公。他们首先从打开与企业间交流的门槛,搭建公开的信息平台做起。以服务政府的理念为核心,从管理方式的创新和管理机制转变入手,通过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府管理职能的公开化、透明化。通过建立局域网,主动拆除与企业、与社会交流的信息壁垒,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的管理职能、管理权限、政策信息。从制度上开始建立透明政府的尝试与创新。

  政府职能转变的主题之一是规范管理职能,借助社会的力量监督政府的管理行为,通过信息平台将公共信息放到网上,公之于众可以使政府的工作得到更好的监督,更容易发现缺点和弊端,从根本上根除过去工作中的随意性,从制度上强化自我监督,将工作纳入到科学有序的管理中,从而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制度创新提供技术保障。同时,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到企业技术革新动态,并将有关政策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企业。建立与企业之间的网上互动关系不仅盘活了信息资源,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供了一个廉价政府的管理模式。

  几年以来,他们先后创建了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平台,开发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度考核评价专家网上评审系统”和“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专家信息平台”,并在网上成功举办了技术创新专家专题交流及技术创新项目评议会议,由132位专家通过网络对300余项企业上报的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评议。通过网络技术召开技术创新项目评议会议是他们在组织管理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方面进行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这一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成本,而且率先将技术专家与政府与企业的互动和交流制度化,从而促进了技术管理工作的决策民主和科学。

  构建电子政务平台,意味着要按企业的需要转变工作方法。在构建电子政务平台伊始,该处就把站在企业的角度作为自己的工作原则,把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平台的亲和力和操作性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实践证明,这种锐意进取、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企业的普遍信赖。自开通系统两年以来,他们曾在网上多次举办跨省跨地区的网上工作会议,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工作交流,这些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

  山西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原山西省经贸委技装处)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行的电子政务,不仅改善了自身的工作管理方式,同时也启动了系统内的电子政务的开展,其影响和作用不仅仅是改革自身的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网络技术为管理理念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

  电子政务是一场革命,它的实施必将对政府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必将有利于各级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的转变,提高政府的管理绩效;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新型、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务平台,电子政务成为实现廉政建设、政务公开化、决策民主化的独特机制和有效途径。

    第五章制度重于技术

  (一)背景资料

  1996年,我省开始启动和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九五”期间,全省技术创新资金大幅度增加。这期间我省承担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共46项,国家给予拔款支持2945万元,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安排266项,通过省级鉴定的新产品917项,其中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77项,国家拔款补助资金68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九五”期间,我省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为7.5%,较“八五”提高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5%。“九五”期间,我省从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结构入手,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已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山西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技术创新,企业技术中心建立,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5户国家级和47户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已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技术中心通过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共研、共建相结合,研发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本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并快速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已发展成为企业的人才基地和创新源泉,技术创新使众多企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山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板块。100户认定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60%,利税的70%,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进步的灵魂。

  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仍带有较强的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突出表现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特别是政府在宏观指导方面,不切实际,人为地划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角色,用行政手段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根据统计资料,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研成果,但得到转化的不足15%,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仅为3%左右。一方面企业对成熟、适用的技术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大量投资生产的科研成果长期停留在论文、样机阶段。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没有形成真正的主体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成果转化,似乎形成了两个无法联通的两极。

  政府一味强调加快成果转化,而又不真正了解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企业围着成果转,而不是研究市场需求,往往成果转化之日,也就是企业背负沉重包袱之时;

  政府一方面把大量科研资源投入科研院校,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投入严重不足,这种现象,造成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处于被动,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校却在耗费大量资源研发没有市场需求、企业不接受的成果。企业之间的相互封闭,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封闭,个人发明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封闭,许多社会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浪费,企业创新资金渠道严重不畅,加之企业投入研发经费不足,使得结构调整和行业升级成为无米之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省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了产学研的交流活动,但是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一些企业也曾试图与国内其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企业虽耗费出巨大的成本,却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而省内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却堕入“为论文而科研”、“为成果而科研”的泥潭。近几年来,院校和科研单位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迫切希望与企业合作,但由于企业与院校和科研单位间存在着沟通障碍,交易成本高等因素,又使他们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沟通途径。

  山西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原山西省经贸委技装处)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构筑全社会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一切机会组织院校和科研单位与企业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他们之间沟通的平台;带领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到企业挖掘有市场潜力的科研项目,用这种方式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二)创新模式

  从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提高企业自有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成了企业技术资源配置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激励的转型。

  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技术体系的核心,目前技术中心已成为除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外的又一重要的技术创新力量。近几年来,我省企业创新步伐大大加快,尤其在优势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不仅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企业创新的政策,特别把优势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同时坚持实行动态管理,指导、督查并重,服务帮助并举,从而提高了企业技术中心的起点,使企业技术创新从低水平的技术繁衍到高水平的创新转变,并在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使企业技术中心逐渐成为企业的决策信息和培训中心。由于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与市场的天然纽带,因此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存在一种内在联系,在连接产学研合作上发挥着一种中枢和桥梁作用。

  与传统的技术中心不同的是,技术中心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取商业利润为目标,注重实现投入产出效益和报酬。其次组织实施方式的变革由过去企业组织为主,转变为注重内外结合,使技术中心起到筑窠引凤的作用,由过去的纯技术组织转变为强化市场销售、生产过程、技术开发的综合性组织,由过去以解决生产现场为主转变为解决市场的潜在需求为主。

  摒弃传统的企业模式,力图把企业建成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使每一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转化为自己的个人追求我省地处内陆,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面临传统体制束缚和传统产业多、初级产品多、高新技术产业少、人才贫乏、信息闭塞的多重制约,要想在技术革新上有突破性发展,必须借助企业间的有效资源整合,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立共同合作的平台。在内部的制度设计方面,注重利益导向,使企业为了谋取利润,取得经济效益,组成紧密的共同体。将自利与互利相结合,使本为追求利益的各方在自愿的基础上协商合作,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形成利益攸关的共同体,使每一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转化为自己的个人追求,将有助于实现我省产业的集群优势和整体效益。

  以制度的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利益共享,走出了科研成果“唯论文而科研”的怪圈

  产学研的分离,可以说是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最大的悖论。一方面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另一面则是企业苦于技术匮乏,无法实现技术创新。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长期处于“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由此造成大量的资源沉淀与浪费。他们用十年多的时间,利用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大胆地改革原有不合理的体制,整合社会资源,打破部门间交流的壁垒,共组织实施了产学研合作项目2785项,总投资14·9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利税27·2亿元,其中,国家和省下达的技术创新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210项,有116项通过与技术改造衔接已产业化,并有45项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全省各地市组织产学研合作交流洽谈会91次,合作交流人次达11万余人次,共有1200余家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交流洽谈会,为企业培训培养各类技术人员26000余人。全省工业企业中86%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技术和资金入股与企业共同建立经济实体6个,开发了像激光彩虹丝、环保型皮革染料、纳米碳酸钙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学研合作新产品,成为带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柱产品。十年来,他们通过举办产学研合作论坛、讲座,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开展对产学研“合作”误区反思,明确了“产学研”合作双方的定位,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围绕企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整合技术资源,产学研合作真正体现优势互补、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分工合作的经营理念。在这一思想的倡导下,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得到了顺利运行、强化,需求更加明晰,技术易于沟通,知识赋予同有,风险合作共担,利益终于共享。这一合作方式,使技术发展平台和经济发展平台,在互利的原则下,最终形成了技术、风险、利益的“联动”,企业技术组织结构得到保证,技术结构得到有效的提升,产品结构得到快速调整,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双赢或多赢。

  (三)创新绩效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支撑,围绕竞争、市场需求,确立了需求明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知识共有的新理念,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高校的技术优势与企业的生产优势、市场优势有机的结合。

  2、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依托均来自产学研合作,全省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8户。2004年技术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所合办开发机构达到192家,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项目200余项。2004年,来企业技术中心工作的专家达到1400余人。

  3、全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中以企业技术需求、产品提升和优化需求的,占到全省项目的80%以上,而且多为高校主动为企业开展工作。据统计,2001年以前企业赴高校洽谈合作的占70%,2002年至今学校主动到企业谈合作的占80%以上,省技术创新资金补助的项目90%都源于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技术需求和产品提升优化需求,通过产学研的有效交流、沟通,学研对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推动了产学研合作共建行业技术中心,全省目前已有5户行业技术中心,均是产学研合作共建,还有近30余产学研单位在筹划共建行业技术中心。

  (四)实例求证

  课题组:在现实体制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科研技术水平,无一例外采用的方法是以政府为主导,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点,动员物质资源,指挥科研力量进行“攻关”并组织新技术到产品转化。政府的注意力集中于确定“攻关”的重点和为进行“攻关”分钱、分物、分人上。流行的观点认为,只要投入足够多的资金和人力,去开发和引进预定需要开发的各项高新技术,就能保证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这种依靠政命令动员资源和按国家意志分配资源,由政府直接组织科学技术研究和新技术的商品转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从整体而言,我国的人才以及创新能力并不落后,但由政府一味主导的成果转化,不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企业围着成果转。结果往往是成果转化之日,成为企业背负包袱之时。一方面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研发出没有市场的,企业不愿意接受的成果;另一方面是企业创新资金渠道严重不畅,成为困扰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对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不足GDP的7%,使得结构调整和行业升级成为无米之炊。企业选择技术创新项目的观念尚未从简单技术、依赖资源、脱离市场与应用的顽疾中解脱出来,技术开发低层次繁衍、项目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缺乏瞄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风险、高回报、高市场占有率的技术和产品的勇气及科学分析、正确决断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部分高新技术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的。而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两者的渠道,缺乏健全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结果造成资源浪费。究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仍带有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突出表现在条快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特别是政府在宏观指导方面,人为地划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角色,使得一些企业统得过死,一些企业却无人过问,甚至造成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的不平等。如在引进、推广某些技术时以政府意志而不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规划。另外在行业之间、大小企业之间、国有和民营企业之间、外资和内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政府在许多方面,没有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创新环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一些方面的创新积极性。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高估了政府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不懂得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为企业和专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其他社会环境,以为依靠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按照政府制定的规划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有关领域,就能保证科研韧带取得成果。其实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建立起有利于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是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课题组:当出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速度过慢、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等老大难问题时,通常的做法并不是从克服企业制度、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着眼解决问题,而希图通过“提高创新意识”、“加强技术进步指标考核”去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进程。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无益于企业,反而制约企业的发展。结合你们的工作实际,谈谈如何从制度上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国家经贸委自1993年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来,通过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形成,建立国家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国家级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加强产学研工作力度等多项措施,在全社会逐渐形成了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企业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产学研全面参与技术创新的良好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越来越感到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般来说,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只能得到正常的平均利润。如果要想得到超额利润,那就必须进行创新。创新是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并使之发挥更大功效的一种活动。从广义经济学的层面上讲,创新包括五个方面:引进一种新技术,研制一种新产品,开拓一个新市场,获得一种新供给,创造一种新机制。这其中,技术创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快速稳步发展,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国外知名大公司及国内成功企业的发展中可以看到,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组织正逐渐从生产型向技术型和市场营销型转变,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已成为企业前进的两个车轮。技术创新是通过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的,重新组织生产经营系统,开辟新市场,建立新组织,并最终获得经济效益的一个综合性过程。技术创新既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市场概念,技术创新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因此,可以说,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技术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来源于市场,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技术创新是不会持久,没有生命力的;而市场创新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创新作为依托和保证,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永立潮头,长盛不衰。技术创新的方式多种多样,实现方式也各不相同。当前,如何将企业的技术组织和营销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已成为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优势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创新的核心。技术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机构,而是由技术、市场营销、财务统计、生产管理、信息分析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技术经济组织,技术中心工作的目标不仅是企业的生产技术服务,而是围绕企业的市场需求,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宗旨,技术中心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一个技术开发部门,而是能够分析企业的产品技术缺陷,并通过整合社会技术人才资源为企业服务的产学研合作纽带。我省目前百户大型企业中,有54户优势企业,太原钢铁集团等5户企业建立了国家级技术中心。

  以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技术中心为例。太重技术中心1997年组建,是我省首批省级技术中心。中心建立伊始,我们重点是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对其内部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新的整合,在公司原有设计院、工艺院和技术质量部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太重铸锻研究所、太重轮轴研究所、太重油膜轴承研究所、太重齿轮研究所并划归技术中心,同时对技术中心科技人员进行加强,使企业技术中心的结构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为充分整合利用社会技术人才资源,增强技术中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太重技术中心还与国内有关院校联合组建了太重东大轧制设备联合研究室、太重矿大物加工工程联合研究室、太重交大起重运输设备联合研究室、太重重院起重机械联合技术中心等机构等。该中心成立后,先后完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工程,吸引了一批高技术人才,结束了企业多年人才外流的状况。

  各级技术中心逐渐强大后,我们在制度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推进,技术中心人员由参与变为组合,例如实行项目负责制等,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技术人员由固定制转为淘汰制,打破铁饭碗,自己求生存。基于许多企业技术中心停留在领导让干什么干什么这个现状,技术中心的工作由依附制转向报告制。技术中心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部门,每个季度,技术中心都用市场分析、技术前沿性分析、工艺技术分析等提出自己对企业、某个产品、某个生产环节的建设性工作报告。同时,技术中心的工作体现了三个面向:即面向行业先进的生产指标、技术指标;面向对手,找出差距,并能准确地提供给学校和研究单位;面向企业固定资产过程中的技术、市场、资金、管理风险。

  课题组:制度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我们看到的现实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是两个不同领域,仅仅依靠一、两次的合作或者依靠几次洽谈会的形式是难以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政府部门如何通过“有形的手”帮助他们从制度上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应是技术创新的题中之义。对此,你们进行了哪些探索与尝试?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在技术中心制度创新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例如,我们积极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技术中心,整合社会技术资源,为企业服务。近几来年,我们支持的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同山西化工研究所建设山西省化工工程技术中心;山西大学生物技术系与山西食品研究所共建山西省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它不仅在组织形式上是一次创新,而且在观念上引导学和研面向企业需求也是全新的。这两个中心的工作目标就是围绕我省这两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工作。

  这些措施的出台,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批科技型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改造)快速成长为当地财政支柱和优势企业,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列,如东方物流、春泉化工、原平化工等企业;还有一批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研究开发项目,具备了产业化条件,即将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如矿物纤维造纸、智能化小区系统、彩色喷绘油墨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了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竞争实力,正逐步成长为“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如太原亚泰、太原精华、盂县磁材、山西中通等;一批创新企业家树立了科学的创新思维理念,努力做到加大风险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寻求“适应供求”结成广泛联盟,推行“期权激励”凝聚创新英才,创新企业载体营造强企源泉,科学市场定位开辟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科技积蓄长期后劲。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的认定及管理向吐故纳新、淘汰落后的动态管理方向发展。2003组织行业厅局科技处长、地市经委科技科长、大学科研处长及有关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对14户企业技术中心、36户科技型小企业工作绩效运行现状进行了评价和诊断,对于工作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支持其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中心建设。同年,我省南风化工、长治澳瑞特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得到国家200万元拨款支持,东方物流、春泉化工、原平二化,从科技型企业培育成长为省级技术中心企业。

  省技术创新资金集中对技术中心、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全面创新。技术创新促进会由全省50家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主要支柱行业、地市经委共同发起,组成促进会常务委员会,由省领导、国家经贸委和我省科教、技术创新主管部门、省内科技战线领导知名专家组成工作指导委员会,总体负责技术、政策、战略的指导。促进会下设秘书处、专家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及运行;专家委员会由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的专家教授担纲。他们中有的是我省学科带头人,也有活跃在科研、开发领域的青年学者、博士、教授,他们工作热情、积极主动、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与兄弟省市相比,我省技术创新促进会的组织方式、工作方法,尤其是专家委员会十分有特色,这不仅是我省技术创新工作的创新,也是优化配置社会科技资源,构建企业、科研、政府间技术创新桥梁,建立我省以企业为中心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创举。54户优势企业通过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了创新、研发能力,加快了现有主导产品技术装备采用高新技术的步伐,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跟踪本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前沿,形成在国内竞争的领先技术优势。重点在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技术等我省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所突破,加大高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力度,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掌握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把握市场主动权,发挥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

  课题组: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技术创新应当具备4个基本条件:一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技术和商业人才)的集聚;二是广阔宽松的创业空间;三是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充裕的资金供应。如果没有建立起有利的创新和创业的新体制,最终会可能由于制度“复归”而无疾而终。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我们在现实的推进中,不仅体现出制度的创新性,而且更加注重在现实中的应用与结合。目前,我们已经适时推出十大技术创新项目和工业研究资助计划。选择产品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影响大的十个高新技术创新项目,如尼龙—11、光合菌、纳米碳酸钙、医药中间体、有线电视加解扰、甲醇电喷发动机等,增加中间试验投入,为技改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培育增长点,拓展优势企业发展空间并增加新的优势。工业研究资助计划,主要对科技型企业的高技术开发研究,实行政府风险资金扶持;从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实验成果中,择优投资,完善和提高工业性试验研究,加快产业化进程。深化优势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开发手段,增强研发能力的同时,要加大机制创新,实行“一厂两制”,所有者主体多元化,允许并要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或以股权、期权等方式调动科研队伍的创新积极性,技术中心研究成果可按技术市场机制,本企业有偿使用或对外有偿转让。我们还将首先选山西省食品研究技术开发中心进行示范。技术中心人员结构要合理,由过去纯技术人员构成,向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市场经销三方人员的复合型结构转变;由过去的解决生产现场为主,向解决市场需求,市场潜在需求为主转变。建设产业技术中心,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升华、深化。产业技术中心由于优化和配置了科技资源,从而可拥有更强的开发产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能力,达到掌握本行业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我们拟在煤炭行业,以国家、省级5户技术中心和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骨干,构建山西煤炭产业技术中心。

  课题组:说到这里,不能不说的是作为企业创新核心的科研成果转化。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考验。为了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必要通过产学研的联合建立起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稳定的合作机制。通过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为此,政府需要研究制定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的有关法规法律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平台建设服务过程中的监督和绩效的评价,引导、激励和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子。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技术创新速度缓慢,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的供求链。虽然,政府动员了大量的公共资源,按照政府制定的规划,投入有关领域保证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根据技术和制度变迁历史的研究,以及关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安排之间的理论,一国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主要依托于制度创新。只有建立起有利于技术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和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进上,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为企业和专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从克服企业技术创新制度、激励机制存在的缺陷入手,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加快我省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进程。

  我们根据市场要求,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规范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关系,建立起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在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的背景下,通过设立技术股、人才股,吸收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人才的方式入股,组建成风险、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新型的合作机制,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产学研的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基础,从制度上破解了产学研背离的怪圈。

  课题组: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主动服务于企业。政府在中间只起一个桥梁作用。但我们的现实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多少年以来就是国家包着、养着,说科研水平,不分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统统是停留在论文、论著阶段。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政策使然。评职称、选先进的标准不是你搞了几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现实,并转化为生产力。这种体制不改变,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热心能扭转吗?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从上世纪90年代这项工作开始时,我们就探索性地组织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创造一些机会让企业到高校去,把高校和科研院所已有的成果发布给企业。但从若干次大哄大嗡的会场上冷却下来,却发现那些拉郎配式的服务,只能是一些政府官员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于真正的技术创新大业无多大促进。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的,而不是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为导向,以学术为中心。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科研院所,其产学研联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必须是市场。那么,针对院校不知道企业在干什么、需求什么;企业不能以发展的态度分析自身的技术需求,从而提供给院校的现实。政府的桥仍要搭,但不能是强制性的,必须在市场的指挥棒下,实行自觉自愿的合作。所以,我们在任何可能的场合下,都动员高校和院所的教授、博士到企业去,到市场中去寻找自己的科研课题,同时,也要求企业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为专家出谋划策提供更准确的技术需求,彻底转变过去“产”围着“学研”转的旧观念,真正使产学研三方形成需求明晰、技术合作、知识共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资源联合体,真正实现多赢。

  2001年,山西大学化工学院的王自为老师,运用自己所学的全息防伪技术,研究出一种纺织业装饰材料彩虹丝。当得知他们有意与太原铜业公司某个分厂合作时,我们利用自身的条件,积极地为他们牵线搭桥,支持这个项目发展。现在,这个项目支撑了太原铜业公司的半壁江山。太原重机学院与太重集团一墙之隔,太重集团的许多技术骨干都毕业于太原重机学院。但多年来,双方没有什么来往。当我们了解到重机学院对太重集团所需某软件的开发有很强的优势后,就积极穿针引线,促成其合作。

  2002年,我们考查了甘肃工业大学后,打破地域屏障,在网上举办了产学研研讨会。

  课题组: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产学研合作不仅成为一种理念,已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现实中,我们听到更多的反应是院校和科研院所到企业寻找研究项目,往往成本太高,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降低双方合作的成本,就显得更为迫切。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这个问题。这就亟需在企业培养一支能快速找出企业技术、工艺、产品、管理上存在差距,并能准确有效地传递给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传递队伍,使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有的放矢。与此同时,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利用信息便利的优势,利用网络技术定期发布企业的技术需求,帮助他们合作,降低合作成本。

  我们山西的好多企业,由于信息不畅通,盲目地与全国的一些大学合作,结果成本高不说,由于双方距离相距远,企业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给企业带来很多的不便。我省就有一家大型企业,投资了100多万元在北京的一家高校建立了科研楼。由于相距远,专家很少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结果企业白白投入巨资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而我省高校的专业多是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设置,技术力量雄厚,建立企业与高校间的联系,必然会形成双赢。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总之,需要我们多方努力,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新形势下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构成要素与我们要达到的目标趋同与互动。

  课题组:让高校的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到企业中去寻找课题、求证自己所学的知识,这在国外的高校是普遍现象,而这一行动在国内的高校是不多见的。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拓展产学研合作,你们有哪些有益的尝试?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1999年,我们与省教委共同组织了省内3所重点院校的11位青年教授、博士,赴大同、朔州等地的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通过实地调研,学者们了解了企业技术状况,企业也了解了高校的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短短的几天时间,专家们就为企业现场解决了6个技术难题,还与山阴实星化工厂达成育人和合作协议。2002年,我们又组织“博士进企业”活动,博士们在企业中,亲身感受到现实经济发展的需求,看到自身的差距。正如山西大学博士陈兆斌和晋卫军所说的,通过这次实地考察,可以看到如今的产学研已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我们所面对的产学研了,它已由小打小闹的项目让位给具有一定广度、深度,相当规模的大产学研结合了。

  纵观我省科研院所带去的产学研项目,相当一部分还是像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乡镇企业上马是要求的项目,而有的企业所提出的问题还停留在对于原老设备流程的技改上。而外省的科研单位在我省中标的技术项目,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规模性、全程性,所以被我省企业看好。

  2004年,在我们的努力下,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博士张弘来到太原,进入太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开展“抗热损伤新型贝氏体钢车轮”项目的研究。由此,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成为我省第一家博士后开展课题的企业。

  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在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用我们的理念在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用我们的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产学研合作从“要我合作”转为“我要合作”从“离线型”转向“在线型”,从“自选课题”转向“企业主题”,从“买卖关系”转向“唇齿相依”,从“局部”、“短期”的合作转向“整体”、“长久”的合作。此外,我们将与省教委共同组织院校中青年教授到企业技术中心兼职,发挥中青年专家的学科带头作用,从而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体现知识技术的价值。同时组织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到高等院校工程中心挂职,通过继续教育和学习深造,提高研发技能和学术水平,使每个技术中心都拥有学科带头人。

  课题组:作为政府部门,你们利用自身的优势,试图解开科研成果转化的“死结”,这其中有成功的尝试,也有失败的经历,在此,请谈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

  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产学研合作集合了对市场需求最敏感的企业和对科技开发最擅长的大学与科研机构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可以使两种动力复合发生作用,并促进产品与技术的完善结合。因此,处理好“产学研”合作中的双方关系就必须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就必须把握三个原则:即:第一为强制原则:产学研合作的初级阶段,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见面洽谈,高校、科研院所往往追求项目的先进性,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的实现程度;而企业注重项目的市场效益,因而供需双方产生一定的错位,常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第二是激励原则:合作双方从各自的主体利益出发,按照各自的分工(合同规定的权力、义务)开展工作,通过合作机制的调节达到科技、经济的融合增长。第三为认同原则: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合作双方通过相互沟通、相互适应,技术优势互补,构建利益共同体。真正体现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五)学者点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创新已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尤其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传统的科技体制也渐行渐远,但是,从改革的实践看,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一直不甚理想。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突出表现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等方面。由于政府缺乏宏观调控和战略协调的机制,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在创新活动中彼此分割,相互脱节,重复研究、重复投资现象严重,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而且增加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难度。根据统计资料,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研成果,但得到转化的不足15%,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仅为3%左右。一方面企业对成熟、适用的技术需求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大量投资生产的科研成果长期停留在论文和实验阶段。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企业没有在技术创新中形成真正的主体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成果转化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

  作为内陆省份,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直徘徊不前,企业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小,技术创新速度缓慢,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科研成果的供求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山西省曾多次组织产学研的交流活动,但是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近几年来,院校和科研单位也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迫切希望与企业合作,但由于沟通障碍、交易成本高等因素,他们之间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沟通途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难以得到有效的改观。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根据技术经济和制度变迁史的研究,一国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主要依托于制度的创新。只有建立起有利于技术发展的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技术进步。作为山西省技术创新的主管部门,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原省经贸委技装处)在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方面将自己的职能主要定位在为企业和专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制度和社会环境上。他们从克服企业技术创新制度、激励机制中存在的缺陷入手,强调只有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主体,产学研应围绕“产”、围绕市场需求来整合社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并尽可能的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为实现上述目标,他们一方面从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提高企业自有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成企业技术资源配置由行政手段向市场激励的转型。为此,他们积极推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技术中心实行动态管理,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整合社会技术资源“为企业服务”作为技术中心的宗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从低水平的技术繁衍到高水平的创新转变。同时,注重在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体制,使企业技术中心逐渐由过去的纯技术组织转变为强化市场销售、生产过程、技术开发的综合性组织,由过去以解决生产现场为主转变为解决市场的潜在需求为主的经济组织。由于企业技术中心与市场、科研院所存在一种内在天然联系,因此,在连接企业、科研、教育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上可以发挥一种中枢和桥梁作用。通过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技术中心研发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本行业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并快速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使众多企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山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板块。另一方面,他们又根据市场的要求,利用政府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大胆地改革原有不合理的体制,整合社会资源,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用制度的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如:通过设立技术股、人才股,吸收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人才入股,组建成风险、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等模式;通过举办产学研合作论坛、讲座,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明确对产学研“合作”的定位,强调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围绕企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整合技术资源,“产学研”合作应真正体现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理念,从而为产学研的长期、稳定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他们根据我省传统产业多、初级产品多、高新技术产业少、人才贫乏、信息闭塞的实际,利用“有形之手”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整合,为产学研的合作搭建技术服务、创新平台。他们一方面利用一切机会组织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间开展形式多样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则带领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到企业挖掘有市场潜力的科研项目。帮助他们从制度上建立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了我省产业的集群优势和整体效益。通过一系列交流活动,许多企业不仅与相关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且逐步走上了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的双赢道路。在产学研中不断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大计。打破产学研合作的怪圈,不仅彰显出技术创新处(原技装处)在政府技术服务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而且是他们向“服务政府、责任政府”迈出的重要一步。

    结语

  国家崇拜、政府崇拜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之一,而这一思想在计划经济时期被推到极致。过大的气魄对全社会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经营活动和社会事务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试图通过大规模的政府干预创造出超前的生产力,以迅速地摆脱相对贫穷落后的社会面貌,但奇迹并没有出现,反而陷入种种困境。政府职能的无限必然导致政府管理效力的衰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干了许多干不好的事”,这正是政府职能与政府能力不协调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职能面临重大的调整与改革,集权体制下的政府是一种无视自身能力,对社会承担无限责任的“全能主义下,政府职能具有盲目的扩张性”。因此,政府职能的重构必须充分重视政府能力的有限性。

  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职能必须适度界定,明智的政治家应该有所不为才能大为作为。具体而言,政府应该把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逐步下放给企业和社会组织,把有限的政府能力集中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上,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

  山西省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处,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从改革“政府高明”、“政府至上”的理念入手,树立起“有限政府”的新理念,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在市场经济还不十分发育,他们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积极培育扶持市场形成,当市场成熟后,他们及时退出,体现出一个有为政府的全新理念。磁材联盟的形成,就是在这一理念中形成和发展壮大起来的。运用信息平台,把政府的管理置于社会公众面前,接受社会的监督,这体现出一个阳光政府的胸怀和气魄。把中介组织引入政府职能的管理中,在权力制衡和约束中实现有限政府,这是保持政府公正的有效选择。通过服务,在企业与高校之间搭起沟通平台,这恰恰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全部内含。

  我们对山西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原山西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技术进步与装备处)以上这些典型事例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想说明,我省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着符合市场要求,符合企业需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政府职能变革方向的大量的工作创新、理念创新,他们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汗水,也得到了企业、社会及上级政府部门的认可,这些均是我们下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工作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技术创新处的实践也为我省其它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例如,可否推广磁材联盟的运用方式和成功经验,在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镁及镁合金、法兰、玻璃器皿等小产品、小行业成立相应的企业联合组织,在政府牵头引导下,由企业自主运作,合作发展,实现各个企业的互赢,并进而推动我省类似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占领国内甚至国际市场。比如,我省各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能否逐步采用类似技术创新处的网上办公方式,为企业办事提供高效、廉洁、公平的服务,同时,也提高我们自身的工作效率,从根本上实现我省政府办公的电子化、信息化、使电子政务落到实处。再比如,政府将应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及一部分工作职能交给市场及中介组织一直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技术创新处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和探索能否延伸到我们的其它政府部门。我们一直在提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政府行使职能应该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政府什么都想干,权力过度集中,想真正解决好以上问题也是困难的。

  山西省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处,在大政府里,他们仅仅是一个职能部门的处(室),负责全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技术中心,科研型中小企业的认定评价、产学研合作及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因此,他们的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各方面的制约,但是,我们看到他们从自身的管理权限出发,以务实求真的态度,积极地影响并推动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创新、只要改革,无论它是什么部门,也无论它拥有多大的权限,只要去做都会有所作为的。他们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结合自身工作职能转变及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为我省政府职能创新及转变直到了表率作用,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及省各有关部门的肯定。无数次历史经验证明:从局部到全局,从微观到宏观,正是这些先知先觉的创新点开始,才会最终影响和推动全社会的变革。这也是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

    本研究课题在充分阐述政府职能的内涵、转变趋势及变革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以山西省经济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原山西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技术进步与装备处)为分析研究对象,从创新背景、模式、绩效及实例求证、学者点评等方面,深入全面剖析了技术创新处近年的几项有代表性的创新工作,以期为我省政府职能创新和转变提供可借鉴的实例和经验。

  由于本课题所涉及的政府公共服务的变革在我省甚至在国内都是一项大胆创新的开拓性事业,我们的工作和研究主要来源于实践中的思考、交流和探索,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不妥之处和纰漏,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