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化成为新驱动力——解读财政信息化建设的“洛阳模式”
河南省洛阳市财政信息网络平台在实现“全覆盖、全应用、一体化”的基础上,成功探索出“大运维、市集中”的建设模式,既提高了洛阳财政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障程度,又缓解了财政部门机构、人员、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瓶颈”,为财政改革与管理提供了新的驱动力。
河南省洛阳市人社局财务科的王琳,以前每周都要跑三四次财政支付中心,每次要花一两个小时。而今,她再也不用来回奔波了,许多业务通过“洛阳市财政网上服务大厅”就可以办理了。
昔日跑断腿,而今网上行。王琳工作方式的变化源于洛阳市财政信息网络平台的全覆盖和全应用。截至目前,洛阳市财政局已建成联通全市430余户预算单位和十几家代理金融机构的横向信息网络和所有县区、乡镇财政所的纵向信息网络,实现纵横网络全覆盖。
全覆盖,全应用
2010年,洛阳市本级及19个县区核心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均已建立,实现三级数据贯通。市本级通过建立财政网上服务大厅为政府资金的归集和分配建立有效的渠道,真正实现收支即时汇总、资产动态监管。
那么,信息网络平台对财政管理和业务工作带来哪些变化?能否实现“以信息化建设促财政改革”的目标?在洛阳市财政局,记者通过座谈和采访,实地感受信息化建设对洛阳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财政信息化建设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积极推动了财政改革,实现了财政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谈到信息化建设的好处,洛阳市财政局预算科的同志开门见山,“这种变化,是基于我们核心财政业务系统的全应用。”
据了解,在这个平台上,洛阳市投入使用了预算编审系统、预算执行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非税收入管理系统、财政工资统发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公务卡系统、惠民资金“一卡通”系统、“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等40多个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了核心财政业务系统全应用。
以预算执行系统为例。该系统是涵盖预算指标、用款计划、集中支付、汇总清算、政府采购、公务卡支出、资金动态监控、账户管理、总预算会计账务、支付中心账务、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综合查询分析、督查督办等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大型业务应用系统,市级预算内外资金均纳入了该系统管理,430余户预算单位、十几家代理银行和人民银行国库通过网络系统办理财政资金的支付和清算,确保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快速下达、及时拨付。该系统在推进财政国库改革,创新财政支出模式,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强化资金监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财政改革的推进,财政业务工作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已经与财政业务融为一体,成为财政业务工作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市财政局副局长刘庆林说,随着洛阳市平台建成并不断深化应用,全市各级财政的预算单位、项目库、预算执行动态、非税收入项目等基础信息均纳入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管理。根据管理需要,洛阳市财政局设计了专项资金监控、预算执行分析、财政收支数据、经济热点信息等8大类50多种专题分析报表,初步构建了收入预测、财力分布、支出均衡化、执行跟踪、动态监控等多方面的即时分析体系。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信息的共享途径,实现了对各预算单位财政支出的动态监管。强化信息系统内部监控机制,清晰反映资金运行各节点的真实情况,对财政专项资金从预算安排、指标下达、集中支付到最终用款人实行动态监控,全面记录财政资金运行情况,掌握每笔资金生命周期全过程。
“有了信息网络平台的支撑,我们可以从繁重的手工计算、统计、汇总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梁晓红深有感触地说,随着“金财工程”应用支撑平台的推广应用,全市财政收支数据等统计工作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为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据统计,2012年,资金动态监控系统累计自动拦截违反资金动态监控规定的授权支付业务556笔,其中按规定退回业务25笔,金额累计达259.16万元。
首创“市级集中管理”模式
在洛阳市洛宁县财政局信息中心机房,记者只见到几台服务器设备,但是洛宁县却完全实现了多项财政业务的网络应用,包括开展了以市局集中管理模式为依托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非税收入等业务,以县乡广域网络为依托的“乡财县管”、“三资”管理等业务。如此少量的设备,怎能满足这么多业务应用系统的实际需求?
洛宁县财政局局长谢爱生的回答消除了记者的疑惑:“这主要得益于市级集中管理,我们所有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等硬件平台、数据库和中间件等软件平台、安全管理平台和运维管理平台都由市局集中部署,统一管理。”
说起集中管理,刘庆林回忆说:“当时的局面是,县级信息化基础条件较差,且情况参差不齐,好的县区也不过有几个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全市19个县区仅有2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预算改革和国库支付改革。”经过深入调研和集思广益,洛阳市最终形成了市级集中管理的建设思路,首先在洛龙区、伊川县进行了部门预算和统发工资等业务系统的集中管理试验。
洛阳市下辖19个县(市、区),如何实现所有硬件、软件的集中管理?洛阳市财政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实行了大运维,组织管理模式更科学,制度规范体系更健全,技术支撑体系更完善,IT运维服务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为市级集中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
洛阳市财政局把“市级集中管理”这项创新所带来的成效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集中管理,加快了县区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和县区财政改革进程;二是通过集中管理,便于维护,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三是通过集中管理,节约了建设投资,提高了保障能力和数据安全。
在洛宁县财政局,记者见证了他们的这一说法。
“实行集中管理以后,我们县除网络安全设备外,基本上不需要购置其他设备,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县在财政信息化建设时面临的资金、人员、技术等多方面的压力,安全保障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洛宁县财政局副局长买新涛说。
洛阳市“市级集中管理”模式得到了河南省财政厅的认可和肯定,集中管理模式已在全省各地市财政系统推广应用。
大运维,新作为
在洛阳市财政信息管理中心机房,记者伫立在日夜运转不息的IT服务器等设备之前,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威力,更深切地体会到与信息技术应用同期而至的机制与创新。
在全覆盖、全应用给财政工作方式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对IT运维服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IT运维服务管理面临着新挑战。一方面IT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增加,业务数据的集中,也意味着IT风险集中;另一方面用户对IT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财政的日常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
面对新形势,洛阳市财政局决心依靠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开发一套适合地市级政务系统应用的综合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从2007年开始,洛阳市财政局借鉴IBM、HP等多家公司在IT运维服务管理方面的软件设计开发经验,结合洛阳财政实际,梳理需求、清理资产、整理文档,整体规划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设计并开发“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并于2008年8月投入运行。该系统结合洛阳财政自身的IT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分类管理洛阳“金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技术文档、应急预案、合同、资产及软硬件资料,实时监控网络系统运行状况,提前预警非正常运行,既提高了洛阳财政网络和信息的安全保障程度,又缓解了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机构、人员、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瓶颈”,大大提高了IT运维效率和服务水平。
2007年至2010年,在洛阳财政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基础上,征求IT治理专家和财政部信息中心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做好系统完善与应用,较好解决财政信息化全覆盖、全应用对IT运维服务管理的需求,洛阳财政IT运维服务管理走在了全国财政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前列,被评价为“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为财政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为地市级财政部门开创了IT运维服务管理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9月,河南省财政系统容灾备份中心项目被批准列入河南省“金财工程”一期项目中的重点项目。2010年9月11日,全国财政系统第一个、河南省财政系统唯一的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在洛阳正式启用,并成功进行了河南省财政厅灾难恢复操作演练。
作为赢得地位,作为赢来荣誉。从2003年起,洛阳市财政局连年被评为河南省“金财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该局信息中心主任夏丽君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