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农业信息化市场商机可观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一.农业信息化市场方兴未艾,商机可观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提出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 建设规划”。1996年启动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工程中包括“金农工程”。2001年,农业部开始实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十五”行动计划》。2003年7月,信产部开始着手部署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指定6家基础电信企业以“分片包干”的方式,承担在未通话行政村实施电信普遍服务的任务。2005年4月,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6个地级、50个县级农业部门试点市县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工作。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的力度,开创了农业信息工作的新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农业信息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而起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农业部信息中心每年配有2000多万元的事业费。2001年,全国省、地、县的投资已经达4.12亿元,其中省级1.18亿元,地级1.22亿元,县区级1.72亿元。投资比较大的黑龙江、广东已经分别达到6800万和5500万元;河北省去年投资1000万元,用于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的建设,云南在2002-2005年的三年内投资2000万元,建设“农业信息入乡”示范工程。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还不是很大,而且由各地自行筹资建设,比较分散。

  “十一五”期间,农业信息化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之一。赛迪顾问预计2010年,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32亿元。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自成体系,初现成效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一)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04年底全国所有的省份、97%的地(市)、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67%的农业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可以直接向农民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

  (二)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2004年底,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80%左右的地级农业部门和40%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80%乡镇信息服务站拥有计算机并可实现联网。全国乡镇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约占80%。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快速向中介组织、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乡村以及经纪人、种养大户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初具规模。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以此为基础,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农村产品监测预警、市场监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部建立的中国农业信息网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访问量在全球农业网站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

  (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各地农业部门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政府牵头,企业包干在全国推广“村通工程”。农业部正在组织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新模式。各地出现了百万农民上网工程,信息进村入企、电波入户、信息公告栏、信息大集,农技110等服务模式,为打通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得到了加强。农业信息采集与资源开发渠道日趋完善,信息发布覆盖面逐步扩大。在农业、畜牧、水产、农垦、农机等领域形成近40个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系统,并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从2002年开始启动了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适时对国内外市场供求总势进行分析预测。从2003年起,农业部建立了以“信息发布日历”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定期发布各行各业信息,目前全国4万个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万个农村合作中介组织,95万个农业生产经营大户,240万个农村经纪人都可以得到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五)电子政务凸显成效。在信息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推广应用,农业部门的调控引导、监管服务等政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信息系统为申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网络系统,实现了监管事项的办事程序、过程和结果的三公开。电子政务工作的开展,使农业部门行政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但是,目前农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分散,信息人才缺乏等问题,从总体上看,还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提高的需要,不适应农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前景看好,重点突出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和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多元互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规模建设农业网站及数据库。农业部已经开通了与各省农业厅的卫星通信系统,初步建立以农业网为核心的2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一些涉农部门,如科研院所,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等等也积极推进各级网站的建立与利用。同时各级农业部门建立大量数据库,几乎涵盖生产的各个方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二)充分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我国正逐步建立涉农部门信息交流机制,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使政府企业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

  (三)“金农工程”全面推进信息服务。金农工程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经过几年努力,金农工程利用服务体系,抓好涉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是健全完善农产品预警,市场兼管和农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方面。

  (四)“三电合一”创新服务形式。本着着眼于需求,着眼于服务的原则,“三电合一”是新时期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的实现形式。各地农业部门因地制宜探索信息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

  (五)建设信息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要开展对各级农村队伍管理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开展对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