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时间:2013-05-02
现阶段,城镇化建设对信息的需求总结为四大特点:一是全面系统性。信息需求面覆盖了生产全过程和生活全过程;二是综合集成性。是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信息相结合,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道德文明建设相结合,也是传统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三是规范化和持续性。城镇化建设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信息提供必须定时、定点、准确、规范,并有可持续性;四是差异性,各地城镇化建设对信息的需求差异很大,要求信息提供者按照各地不同需求情况,依不同需求层次提供具有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信息。依据上述需求,笔者提出城镇化建设下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一)、灵活变通,投资主体多元化。国际上,农村信息化投资发展采用了由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和商业性运行两种模式,以事业性运行为主导的模式主要适应于政府的投资公益性、基础性及农村科技、市场信息和生产与管理。此类信息具有很高强的外部性特征,是公共产品。如果不由政府部门来组织,就无法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真实性。商业运行模式的主要条件是市场成熟度和投资者与用户间的直接关系,政府在政策引导贷款、税收的管理以及对用户利益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信息产品多数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特性,政府在投资和发展上应发挥主导作用。但是由于中国财政资源紧张,一味地依靠财政来扶持农村信息化发展是不现实的,可以尝试将农村信息进行分类,对具有纯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政府负有直接投资和发展的责任,由政府向公众无偿提供;对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市场机制可发挥一定作用,但因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等特征,政府仍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具有俱乐部产品特性的信息,因其外部收益溢出的群体规模小且相对固定,可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将受益人群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对具有私人产品特性的信息,政府可从机制、体制等角度将其推向市场,鼓励科研、推广、教育等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面向市场,按市场规则提供相应信息服务。
(二)、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要特别关注农村青少年,把信息能力赋予农村青少年。要在农村实行信息化,首先就是要使农民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环境,这就要培养和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水平,并对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使其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农村教育为农业产业化做出了贡献,以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美国农业之所以发达,主要是实行了以州立大学为中心的“研究--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体制,通过发展农业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场主基本上达到大学文化程度。用发展科技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实施农业产业化。荷兰农业的成功也主要取决于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全国农业劳动力仅22万人,却有183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实施免费的终身农业技术教育,并运用推广系统对农业技术高效推广,使得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成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组成知识网络等。以普通中等教育和多层次农业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农业劳动者科技素质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农业终身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发展方式多样化。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应当是多样的,不能只搞一个模式,一刀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应当是不一样的,要求也应当是不一样的。对于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应当以逐步推行计算机网络化为主,拓宽信息提供的范围与提高信息的质量。信息传播也可以多样化,声像结合。信息服务多种多样;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应以基本的信息传播为主,农业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乡镇,再通过有线广播、小报、黑板报等渠道将信息传送到农户。
(四)因地制宜,建立专业农民频道。当前,我国农村的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4%和94.8%,成为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来源。目前,经广电总局批准的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的数量分别是2371套和1254套。发展和运用科技的关键是人才,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农业科学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通过这些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确保数字农业的有效运行,因此必须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建设一支素质好、业务精、具有开拓精神的农业人才队伍,包括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外贸人才和法律人才,来满足数字现代农业的需要。
我国农业与农村基础条件差、发展水平低,进行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是农业和农村转型期的迫切需求。科学技术应用的严重滞后、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均衡、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均表明,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制订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
1、通过信息化推动农业由行业向产业的转变。迄今为止,我国农业只能算是一个行业,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产前决策、产中管理、产后销售、农资供给、技术咨询、科学研究等各个环节,加大企业化运作力度,以形成规模效益和行业品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带动整个行业向产业方向发展。
2、通过信息化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农村涵盖的行业有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教育培训等基础建设的投入比重,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信息化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不做急功近利的事情,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一个资源耗费低、污染少、可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3、开展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发展水平的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发展模式研究,包括网络结构、设备选型、资源建设、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和投资渠道等方面,这就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且忌盲目上马,搞“一刀切”,造成资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4、结合小城镇建设,走我国特色的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之路。我国农业与农村情况复杂,千差万别,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结合当地经济水平和社会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