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重要战略位置的海岛兵:默默奉献练本领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老铁山,地处黄海深处一个小岛上,是一座占地不足0.2平方公里、海拔却有200多米高的小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为守护祖国东大门的重要战略位置之一。在老铁山顶,沈阳军区某要塞区老铁山观察所的官兵们,像钉子一样铆在黄海前哨,用青春和热血守卫着蓝色国门。近日,笔者踏访老铁山,近距离倾听和感受了他们的感
人事迹和可贵精神。

    奉献篇

    ●狂风大作时,哨兵竟然要抱着石头上岗

    远处遥望老铁山,云雾缭绕,美如仙境。然而,只要你上过一次老铁山,保准不愿再当“回头客”。老铁山地处黄海深处,四周没有屏障,狂风大作时,山上鸡蛋大的石头都能被风吹得“飘”起来。遇到这种天气,为了安全着想,哨兵不得不怀抱石头上岗。老铁山每年大约有100多天,都笼罩在浓浓的大雾中,哨所像被水喷过一样寒冷潮湿,关节炎、皮肤病成了哨兵的“职业病”。由于哨所位于岛上的最高点,极易遭雷击。一年夏天,战士李景胜在执勤时,突然大雨滂沱,一个巨雷在他的头顶炸响,当场击死了旁边的一条巡逻犬。到了冬天,寒风裹着黄豆粒大小的雪花,犹如锋利的尖刀划在脸上,有些老兵们手上和脸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有的还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爱人本想把他调离哨所,他却把爱人调到了岛上

    第10任所长王东,原来是一名技师。来到哨所后,因工作突出,被任命为所长。那年,因长期分居而苦恼的妻子王亚琴写信告诉他,自己所在长春的空军某单位很需要像他这样的技师,只要他想来,随时可以发调函。接到妻子的信,王东心中波涛翻滚,“如果调离这里,不但夫妻团圆,又利于今后发展。”然而,他又想,“自己能有今天,是海岛部队培养的结果,做人不能光想自己啊!”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他回信给妻子:“你们单位也不缺我一个技师,这里更需要我!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我可以请示领导,把你调过来。”就这样,王东不但自己没有离开哨所,反而把妻子也调到岛上,当了一名军医。

    其实,王东仅是哨兵中的一个代表,像他这样为哨所建设无私奉献的官兵数不胜数,仅所史本上记载的就有数十个。

    ●采访感言:精神是奉献的基石

    老铁山哨所一代又一代官兵前仆后继,以苦为乐,无私奉献的事迹,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人是需要一种精神作支撑的。在老铁山,官兵们铸就的“以哨为家,艰苦创业,守好国门,勇当尖兵”的“铁山精神”,使他们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能义无反顾迎接挑战。

    精武篇

    ●岗楼旁的一口大缸,不是用来盛水喝而是用来练功的

    采访时,执勤岗楼旁的一口大缸吸引了笔者的眼球,“这是用来接水,还是用来腌制咸菜的?”哨兵见笔者一脸疑惑,忍不住笑出声来:“是用来练功的!”原来,为了提高观察本领,哨兵们苦练“三功”,即脑功、眼功和耳功。大缸就是他们练耳功的自制“装备”。针对雨雾天气能见度低,肉眼无法看到目标的实际,他们在执勤岗楼附近,安上这口大缸,晴天时,看准过往的各种船艇之后,再把头探到大缸里认真倾听船艇的声音,然后熟记于心。就这样,他们记下了20多种船艇航行的声音特点,个个达到“耳熟能详”。

    一次,一艘载着某要塞区过节物品的登陆艇路过老铁山。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被迫抛锚。失去动力的船艇,立刻像皮球一样在大海上摇摆不定。如果摇摆超过40度,就会沉艇。危急时刻,哨兵通过“大缸”发现了该艇,立刻向上级报告船艇的型号、载重等信息,迅速组织救援,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

    ●啃理论、搞研究,人人玩转高科技“铁疙瘩”

    2001年3月,哨所配发了某新型装备,科技含量高,操作和维护起来难度大。面对新来的“铁疙瘩”,哨所官兵迎难而上,立即展开技术攻关。所长卢国臣和副所长刘志学自费买来电脑方面的书籍,带领战士们啃起理论知识,并请来机关“电脑通”到哨所“传经送宝”。几个月的刻苦钻研,哨所人人掌握了对新装备的操控,还学会了一些保养和维修技术,使新装备很快形成了战斗力。一次,海军一艘舰艇上岛执行任务时,遭遇大雾。由于这个岛海域暗礁众多,舰艇稍一偏离航道,就可能发生危险。紧急时刻,海军向哨所求援。值班战士庞宪伟接到求援信号后,用新装备搜索,很快就准确判定了舰艇的位置,直接为其导航,使舰艇顺利停靠海岛。

    近年来,他们瞄准信息化,研究出新的“三打三防”战法等一系列成果,大大提高了观察所在未来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采访感言:责任重于山

    使命高于天,责任重于山。只有争当信息化建设排头兵,才能保证祖国大门完好无损。47年来,老铁山哨所官兵之所以没有漏报、错报一次情报,成为守卫祖国的“千里眼”、“顺风耳”,与他们牢记祖国赋予的伟大使命,时不我待苦练过硬本领密不可分。

    创业篇

    ●从475个脚窝窝到300多平方米的新营房,留下了官兵的创业足迹

    建所初期,第一任哨长宋清带领13名哨兵上山后,山上根本没有路,他们腰系绳子,用钎子打、铁杆撬,在4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虎口拔牙”,硬是开凿出一条由475个脚窝窝组成的“通天道”。此后,哨兵从这里背水、背粮,并用木棍加干草搭起窝棚作营房,建起了简陋的哨所。

    为了告别寒冷潮湿的简易窝棚,代理所长、志愿兵高云翔便带领5名战士,每天天不亮就开始从“通天道”一砖一瓦往山上背。路滑难行,他们就把毡垫用草绳捆在脚上,许多战士因劳累过度,人都累瘦10多公斤,背上都磨出了鲜血,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就这样,300多平方米的新营房,硬是被战士们“背”了出来。

    ●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两三天才能有结果,战士们却乐在其中

    面对恶劣环境,官兵凭着乐观向上的拼搏精神,“战天斗地”寻找、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们在山顶上平整了一小块空地作为足球场。由于场地太小,球经常滚到山下,光捡球就得一个多小时,常常是一场90分钟的球赛,两三天才能比完。尽管这样,官兵们还是玩得津津有味。他们还用上级配发的电子琴、吉他等乐器,定期组织文艺晚会,丰富文化生活。去年,哨所文艺骨干郑大宝参加上级文艺演出时,还获了个二等奖。

    如今,在上级党委和领导的关怀下,官兵们喝上了自来水,对哨所营房进行了防潮处理,并建了两个室内卫生间;改善了取暖设备,购买了热水器,彻底解决了哨兵洗澡难的问题。除此之外,他们还自己动手修建了花园,种上了蔬菜花草,使哨所真正成为了战备质量高的值勤点、文化氛围强的学习点、家庭气息浓的生活点、环境优美的风景点。

    ●采访感言:自强是快乐的源泉

    喝上了自来水,住上了保暖房,日新月异的边防建设证明,只有保持一种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创业态度,把哨所当家来建,把执勤当日子过,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就能把我们的哨所建成适应平战需要的祖国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