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 一个港口创两个港口的业绩
来源:人民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人民网青岛12月16日电 记者宋学春乔丕亮摄影报道:截至今天,青岛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8亿吨,集装箱突破600万标准箱,用一个港口的能力创出两个港口的业绩,提前半个月实现了年初提出的的生产发展目标,续写了“建码头发展,不建码头挖潜照样发展”的新传奇。

  青岛港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青岛港紧跟国际航运业船舶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抢抓机遇,超前决策,率先在沿海港口建成投产了中国最大的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等一大批高等级码头,精心培育了集装箱、煤、油、矿、粮“五大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

连续四年,青岛港吞吐量每年跨越两个千万吨级台阶,一举发展成为世界级大港、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铁矿石进口量居世界港口第一位,原油进口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港口装卸生产突飞猛进的发展,使青岛港通过能力远远滞后于生产需要。在没有码头建成投产的情况下,青岛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主创新,管理挖潜,坚定不移地走节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响亮地喊出了“1>2”的口号:以1亿吨的能力完成1.8亿吨的吞吐量甚至更多,用225万标准箱的能力完成600万标准箱。

  青岛港破解“1>2”这一不等式的妙招就是建设效率快港,开创港口发展“秒的时代”。全港干部职工以“金牌工人”许振超为榜样,各个岗位苦练绝活,各个流程争分夺秒,装卸效率屡创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装卸效率、矿石接卸效率第四次刷新世界记录,纸浆第八次刷新世界记录。“振超效率”单船平均每小时装卸473个自然箱,相当于一般港口的两倍效率,一个码头相当于其他港口的两个码头。采取组织车船直取等作业方式,提高库场周转率,把老港区的库场“扩大”了18.2%,货物平均堆存期由去年的23天下降到21天。司磅员王琳琳练就了“手脑眼嘴脚”并用的硬功夫,将矿石车的过磅时间压缩了2秒,一年下来可以多过上万辆车,每年可以多疏运矿石60万吨。青岛港以“秒”的速度,打造了效率快港,创新了港口核心竞争力。

  青岛港全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大港。始终把节约放在生产的首位,全集团深入开展“管理挖潜年”活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反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职工积极性,通过技术革新、修旧利废、强化管理等手段,节电、节油、节煤、节水、节汽。广大职工积极献计献策,1-11月份奉献有价值的“金点子”8223条。1—11月份全港累计实现增收13569万元,节支27549万元。港口生产增长15%,但综合能源单耗累计同比下降4.7%。

  效率就是金钱。“秒时代”的开启不仅保证了港口生产大上、效益大增,而且为货主、船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据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最近提供的最新数据,青岛港泊位装卸效率为每小时181自然箱,为全球最高。据了解,载箱6000箱的大集装箱船一天的费用就是20万美元,青岛港每为船公司节约一秒钟,就能节约2美元。20万吨级矿石船一天的租费为10万美元,青岛港将船期每缩短一秒钟,就可以为货主节省1美元的租船费。青岛港还主动组织多家小型钢厂联合拼装20万吨级大船,与租用5万吨级船舶相比,每进口一吨矿石就可为钢厂节省运费5—12美元,预计今年可为全国60多家矿石货主节约运费2.4—5.8亿美元。根据有关测算标准,青岛港完成1.8亿吨吞吐量,对国家GDP的贡献约578亿元,为社会创造了约45万个就业机会,有力地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青岛港作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