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3-06-02

目录
 
序言
 
一、“十一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回顾与评价
 
(一)主要成绩
 
(二)存在不足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形势与需求
 
(一)形势分析
 
(二)需求分析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总体框架
 
四、建设重点
 
(一)基础建设
 
(二)重点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
 
(二)加强信息化政策研究和经费保障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绩效考核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五)加强引导和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
附件: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
 
序言
 
  “十二五”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五年,也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阶段,更是江苏交通运输向综合运输全面转型、向服务型行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 “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升能力、改善服务的新形势新任务,为进一步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带动性作用,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升公众服务水平,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
 
一、“十一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一五”期,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在交通运输部的统一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引导和推动交通行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全省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建设得到全面、快速、有序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应用与服务在优化整合中协调发展,为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实现交通运输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主要成绩
 
1、实现全省交通信息网络联网运行
 
  在完善交通运输电子政务省级横向网、省市纵向网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全省13个省辖市交通运输电子政务横向网建设,公路、航道、运管、地方海事等均进行了业务割接,运行状况良好,形成了覆盖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业务机构、连接交通运输部和省市政府的交通信息网络,为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协同和联网应用提供了保证。网络管理方面采用自维与第三方维护相结合的方式,高速公路公司负责光纤的维护,同时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光纤的抢修与维护,及工作日夜间和节假日传输网管监测,并充分利用网络自愈环保护技术,形成多重保护机制,确保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2、实现信息化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业务的全覆盖
 
  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组织完成了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实施方案(2005-2008年)和(2008-2010年)两个三年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按照交通运输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推进完成了路网管理与应急指挥系统、养护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运政在线、客运出租车综合服务系统、公交调度系统、航政管理系统、地方海事现场监督业务管理系统、港口管理系统、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系统等水陆交通运输业务系统,以及项目招投标管理系统、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交通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交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交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交通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交通综合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综合业务系统的建设、完善和推广,实现了信息化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管理业务的全覆盖,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3、构建完成“门户网站、服务热线、交通广播”三位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围绕公共服务,对“江苏交通”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更加突出政务公开、网上审批和办事功能;建成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并整合开通了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网(gzcx.jscd.gov.cn),其出行向导、图行江苏、交通时况、出行参考、交通旅游等栏目的推出较好地满足了公众出行的需要;建成覆盖全省的96196江苏交通服务热线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开通了出行帮助、政策咨询、投诉监督等交通信息服务,自热线2009年9月26日正式开通至2010年底,共接听电话81.6万次,已迅速成为交通运输部门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交通运输部门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及交通运输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平台。系统采用省市共建的模式,整合了各类交通信息资源和交通服务应用系统,与社会上已存在的相关交通服务号码资源进行联动,实现了统一平台、统一流程、规范服务、联动管理、强化监督,只要公众对交通有需求,拨打96196,即可得到全天候的交通信息服务。加之先前建设的覆盖全省的“交通广播网”(FM101.1),“网站、热线、广播”三位一体的现代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完成。
 
4、建成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ETC)系统
 
  会同上海牵头组织开展了长三角ETC示范工程建设,围绕示范工程的实施范围和规模、省界站合建模式、车道栏杆设置、省际结算清分、MTC改造、联调联测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攻关;组织完成了系统实施方案、暂行技术要求、运营管理体系三个专项课题研究以及《长三角ETC运营管理规程》、《ETC系统省际特情处理原则》、《ETC用户章程》、《ETC用户发展宣传营销方案》及《江苏省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与运营规划》的研究编制。2008年12月31日,“江苏·上海”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示范工程试运行正式开通,2009年11月28日,安徽省ETC顺利并入苏沪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2010年7月28日,江西省ETC顺利并入苏沪皖高速公路ETC收费系统;至2010年底,全省开通的ETC专用车道224条,客服网点22个,本省用户达到8万多,车道和网点遍布全省各主要地级市,极大地方便了用户。
 
5、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提升
 
  在南京市域联网售票的基础上,2003年开展了省域联网售票系统研发并于2005年进行试点和推广,目前全省已有44个一级站、64个二级站实现联网售票,100多个三级及以下客运站(含农村客运站)实现了区域联网售票,拓展了移动售票、网上订购票、手机订购票、邮局订购票、118114购票、POS机自助等多种服务形式,同时,还以南京试点开展了跨省联网售票研究,实现了与滁州、马鞍山的联网售票;南通、苏州和上海实现了异地互售。在此基础上,结合客运综合管理开展了IC卡报班管理和区域道路客运运行调度系统研究应用,有效提高了管理和服务水平,并基于二代身份证技术开展了对ATM自助取票、快速检票、客运班次管理、旅客信息管理、统计分析和数据上报等功能的升级扩充,为旅客出行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为今后实名制购票乘车应用打下了基础。
 
6、交通应急保障和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完成了厅应急指挥中心视频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全省联网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苏北段不同编码格式视频监控图像的集中解码和联网调用,可实时调看全省联网高速公路(含跨江大桥)1000多路监控点及苏南运河、苏北运河、太湖、洪泽湖等干线航道和重点水域的150多个监控点的交通视频图像,在2008年初抗雪灾保畅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即时调看全省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和苏北运河的交通状况,以及及时将图像向省委、省政府进行转发,为应急指挥决策调度,有效疏解交通和组织抗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交通应急指挥系统二期已开展建设,逐步扩大厅应急指挥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将厅各直属业务局和具备条件的地市区域监控中心相关(铁路、航空、港口、航道、地方海事、运管、干线公路关键节点)视频资源接入厅视频联网监控平台,推进大交通背景下的应急管理与协调调度工作。
 
7、以示范工程为抓手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认真组织完成部信息化示范工程(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区域性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拓展建设水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系统,并以此为抓手和示范,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融合。一是在交通信息资源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建成省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与各市交通运输局、厅属单位业务数据和交通基础数据的交换和共享,为交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支撑保障。二是推进交通基础数据库和主题数据库建设。以业务数据资源为基础,建成了公路、航道、车辆、船舶、港口基础数据库,以及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库、应急数据库和信用数据库。三是根据交通决策需求,开展了主题分析和主题数据库研究,建立交通主题指标体系,并制订了交通主题数据库设计规范。
 
8、强化科研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组织完成了《长江港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水运交通量网络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南京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能力研究》、《基于快速客运的物流信息系统》、《ITS域多业务系统跨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高速公路交通流异常情况告警系统研究》、《市域突发公共事件交通应急预案管理及辅助决策系统》、《京杭运河苏北段GPS船舶辅助调度系统研究》、《苏通大桥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的研发》、《交通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研究》、《交通安全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信息化项目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开展了《苏州市智能公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研究》、《江苏省交通地理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研究》、《综合运输枢纽体系长途客运信息系统需求研究》、《南京汽车维修网研究》等服务于当前交通运输发展的项目研究。
 
9、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结合行业管理实际需要,按照轻重缓急,强化专项标准的研究制定,组织研究和审定了《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暂行技术要求》(每年维护更新)、《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暂行技术要求》、《江苏省交通视频监控联网技术要求》等;根据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要求,结合基础数据库建设,制订了车辆、公路、航道、船舶等基础数据库数据元集合交换标准;还组织开展了卫星定位系统(GPS)行业应用等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了《江苏省交通厅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江苏交通”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考评办法》、《江苏省交通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管理暂行办法》、《江苏省交通通信骨干传输网管理规则》、《江苏省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市级横向传输网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等;与省测绘局签订了关于加强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与合作的协议书,编制印发了《江苏省交通地理信息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和《江苏省交通专题地理信息采集维护管理办法(试行)》。
 
(二)存在不足
 
  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交通运输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信息化与业务融合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对业务需求的支撑。二是信息资源整合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能力,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开展相关业务领域、相关部门间的关联数据综合运用,进一步满足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应急指挥决策、公共信息服务的需求。三是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目前交通运输信息化投入水平同比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发展需求仍然偏低,部分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专业人员匮乏;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中对标准规范的贯彻和执行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绩效考核方式。这些困难和薄弱环节已经成为制约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二、“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形势与需求
 
  为抓住“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快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赶超世界一流水平,江苏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准确分析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一步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对行业服务与管理的支撑、推动和优化作用。
 
(一)形势分析
 
1、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国家战略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了“覆盖全局、带动发展、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战略选择”。交通运输部更是提出“现代交通运输业要靠信息化来带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求把信息化作为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江苏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显著提高行业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因此,以信息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一项事关全省交通运输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2、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对信息化提出更高要求
 
  “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发展已进入以调整结构、加强衔接、提升服务为特征的新阶段,因此也对交通运输信息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构建“大交通”格局,需要以信息化为助力,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和现代物流建设,加快整合运输通道和运输枢纽中的信息资源,加强公路、水路、民航、铁路和城市交通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对接和共享,建立经济实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出行信息服务,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需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助推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增强交通运输的开放性和服务民生的便捷性,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顺畅衔接,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稳定,需要以信息化为前提,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测和预警,对公路、站场、港口、内河航道等重点区域进行监控,对客运车船、危险品运输车船进行跟踪,对重点路段、桥梁等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掌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行状态,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打造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两型”行业建设,需要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行业节能减排监测监管,优化运输组织模式,提升运输调度能力,降低物耗和能耗,提供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运输服务。
 
(二)需求分析
 
1、信息化必须适应公众出行服务的需求
 
  “以人为本”是发展交通运输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公众追求安全、便捷、经济、舒适和个性化的出行需求将更加旺盛,公众对交通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交通运输行业进一步整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提升出行信息服务水平,让公众切身感受交通运输信息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服务手段更加经济和便捷、服务质量更加优质。
 
2、信息化必须适应服务型政府部门的需求
 
  要保证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在实施市场监管、安全保障和公众服务方面充分履行政府职能,需要以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为依托,不断深化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加强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时掌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态势,不断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监管调控能力以及服务质量,全方位提高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能力。
 
3、信息化必须适应交通运输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运输结构变动加快,对运输效率、质量、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交通运输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推动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改进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效率效益,从而推动提升全行业的运输组织和管理效率。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围绕江苏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部“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紧扣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线,转变发展方式,从注重项目管理向注重需求管理转变,从注重技术管理向注重数据管理转变,以解决制约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为突破,以“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优质服务”为重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大力提升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公众出行信息服务能力,为“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统筹实施。从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顶层设计、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开发平台,服务平台共建、硬件设施共享;在统筹规划下,各单位在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内分头建设,使“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目标和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防止各自为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需求管理,绩效优先。以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为导向,注重转型发展,从注重项目管理向注重需求管理转变,建立基于需求的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推动条块业务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利用。加强信息化项目的绩效评估,并将其作为建设次序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加强应用,服务社会。围绕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重视对已建系统的完善、优化、整合和推广应用,加强行业信息共享及与公安、安监、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信息交换,加快推动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系,更好的服务于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服务于交通运输企业改善服务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服务于交通运输部门提高行业决策与管理水平的需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交通运输信息化成果。
 
  ——强化标准,规范安全。要站在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整体推进的全局高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的贯彻执行,服务各部门间信息交换与共享、业务协同的需要,保证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进行;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保障安全、公开信息与保守秘密、开发利用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完善安全措施,规范安全管理,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三)发展目标
 
  建设以需求为导向、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系,梳理完善行业信息化统筹推进机制;整合完善统一的基础数据库、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努力提升信息化对行业管理、公众服务、应急处理、决策分析的支持能力;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牵引,推进信息化在综合交通运输、区域交通运输信息融合、城乡交通运营服务、节能减排、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方面的深化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提高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继续保持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领先地位,更好地推动江苏交通运输率先发展。主要目标是:
 
  1、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实现全行业共享。
 
  2、构建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向交通工程建设领域的延伸。
 
  3、基本实现水运管理信息一体化。
 
  4、实现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IC卡“一卡通”,推进区域联网。
 
  5、建立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6、开展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应用工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形成全国示范。
 
  7、建立健全统一指挥、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体系,明显提升全省交通运输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8、行业节能减排信息化取得突破。
 
  9、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物流运输信息服务成效显著。
 
(四)总体框架
 
  紧扣江苏交通运输在管理模式和核心业务方面的主要特征,建立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业务信息一体化架构,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地域的全行业利用以及业务跨职能、跨组织的全行业协同。在总体框架下,“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一个应用基础、四个支撑体系、七个主要领域”。
 
1、一个应用基础
 
  以数据管理为基础。“十二五”要实现业务需求驱动下的数据管理,实现数据按需交换共享。要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更新与传输的质量,构建以全省统一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中心,紧密关联基础应用,形成上层综合应用的数据基础。
 
2、四个支撑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采用基于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架构,构建“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按照综合、集成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技术标准的完善和执行,在GIS应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众信息服务三方面建立全省统一技术平台。
 
  ——信息化标准体系。立足业务协同,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数据整合共享,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重点从网络安全、应用软件安全、信息资源安全等方面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
 
  ——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进一步优化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适应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需求。重点通过加强领导、组织与协调,采取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与运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交通运输业务流程改善。
 
3、七个主要领域
 
  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服务行业发展需求,紧跟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发展,力争在以下信息化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交通物流信息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采集体系,以海铁联运信息集成为突破,逐步拓展到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信息整合。建设区域EDI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与海关、国检等相关部门的电子口岸业务合作、数据整合、技术架构对接、标准统一,建立多种方式一体化单证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港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开展道路货物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十二五”末力争形成富有特色又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交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智能港航。从港航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对水运业务流程、业务数据、业务系统加以整合,梳理再造数据流畅的水运管理业务链,构建全省港航综合性基础数据库,依托干线航道网建设,规划建设干线航道通信网,加快水上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体系规划与建设,实现全省水运的“一库、一网、一图”式信息基础架构与应用;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实施“船联网”工程,建设水上综合执法系统,完善内河水上应急指挥平台,推进港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实现江苏港航综合信息服务。
 
  ——出行信息服务。进一步拓展提升“江苏交通”门户网站、交通服务热线96196和交通广播网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综合客运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按照统一的核心标准统筹全省智能公交、出租车电招系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推进城乡客运信息一体化;适应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跨区域交通信息服务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完善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按照省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建设实施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以厅长页面为龙头,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实时交通运输运行动态监测监控,不断完善提升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整合现有执法业务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执法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强与公安等相关执法部门的业务协同;推进公交、出租、汽修、驾培、运输等面向公众服务的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系统建设,加强与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打造行业信用品牌。
 
  ——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指挥信息化。依托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安全预警监测体系,集成应急信息资源,打造省市联动、互为协同、标准统一的江苏交通应急指挥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大交通下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全省各类交通视频监控资源向省厅的汇聚,逐步集成和共享安监、公安、水利、环保等其他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安全应急视频监控覆盖范围,明显提升全省交通运输应急处置与调度指挥能力。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信息化。按照国家对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加强与经信、环保等相关部门合作,建立车辆、船舶节能减排监测、统计、考核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推进提升传统交通运输装备改造升级,实现降能、节耗、增效,力争在“十二五”建立较完善的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智能车路。加快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系统专用车道建设和用户发展工作,并向开放式收费站推广应用;依托物联网、3G无线通信等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逐步实现人车路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协同系统;加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有效解决目前交通领域的道路和桥梁健康监测与养护、交通运输过程中人车路的协同感知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四、建设重点
 
(一)基础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力度,夯实以“一图(交通运输GIS地图)、一库(交通运输基础数据库)、一网(交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切实满足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
 
1、加强基础数据采集
 
  ——完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力度,建立基础数据采集归口管理模式,重点保证客运车辆、危化品车船等卫星定位数据的实时采集,提高基础数据库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结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考虑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各类基础数据的外场采集。同时按照GIS的应用需要,在工程项目验收时,要求提供相应的工程勘察设计GIS数据。
 
  ——进一步完善优化交通信息网络,采取冗余、备份等措施,减少单点故障,逐步推进有线、无线相互覆盖。充分利用物联网、3G、WLAN无线宽带网络等新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传统信息传输网络向新型的交通信息感知网络发展,支撑更加快速、准确、实时的交通信息采集。
 
2、建设全省统一的交通运输基础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公路、航道、车辆、船舶、港口、从业人员等基础数据库,加强地理信息数据库、综合统计数据库、应急数据库和信用数据库建设,形成全省统一的交通基础数据库。支持全行业应当充分利用交通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促进业务协同。
 
3、加强标准的研究编制和贯彻执行
 
  ——健全信息标准化体系。设立标准委员会,加强标准研究编制的技术审核,强化标准在交通运输信息化规划、设计、实施、验收、运维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为实现全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服务夯实基础。
 
  ——重点实施“关键技术标准推进工程”,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开展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加强服务于资源整合与系统协同的信息化顶层设计与专用规范、标准研究,从全行业共享需求出发,完善交通视频联网技术等全省统一应用的标准;开展数据库、重要软件开发工具的选型,全省统一采购,集约化使用;对重要信息化建设项目目标产品进行标准符合性测试,确保系统的整合,有效发挥标准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基础支撑作用。
 
4、完善数据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行业管理上条块分割的特点,采用主数据管理技术构建交通运输数据管理体系,形成独立于应用的数据资源层,解决多个应用之间数据的一致性、实时性、共享性的问题,并以松藕合的方式对各类应用提供信息服务。
 
  ——建设全省交通专网CA认证中心。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和建设规范,建立交通行业的CA认证分中心,为行业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等政务应用提供安全接入、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支撑。
 
  ——建设交通数据容灾备份中心。作为江苏省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共享省政府灾备中心平台资源,逐步开展关键数据实时备份,保证信息系统高可用性。
 
  ——建设省级交通运输行业卫星定位系统数据交换中心,逐步实现省市县数据共享。
 
5、建设全省统一技术平台
 
  根据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顶层架构,建立服务全局性应用的全省统一技术平台。
 
  ——统一GIS应用平台。从集约化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业务协同出发,完善公路、水路GIS平台建设与融合,全省交通“一图”工程。
 
  ——统一全省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完善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进一步拓展至全省交通工程建设领域,加强对交通工程项目监管监控,确保行政权力依法、透明、廉洁、高效运行。
 
  ——统一交通运输公众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江苏交通”门户网站、96196江苏交通服务热线、“FM101.1”江苏交通广播网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公安、铁路、航空等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探索以公众更加易于获知、易于接受的方式提高出行效率,让公众切身感受交通信息服务的便利。
 
(二)重点工程
 
  围绕“十二五”江苏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综合集成,在省级层面推动实施八大重点建设工程,作为带动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
 
1、海铁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适合国情和省情的海铁多式联运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促进江苏物流业的发展。
 
  ——以海铁联运信息集成为突破,开展铁路与水运(江海河)联运模式下的物流信息集成应用,并逐步拓展到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信息集成服务。
 
  ——建设区域EDI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与海关、国检等相关部门的电子口岸业务合作、数据整合、技术架构对接、标准统一,建立多种方式一体化单证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逐步推进港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根据多式联运与港口EDI建设形成的相关标准规范,拓展研究建设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交通物流上下游企业信息的高效交换、信用保障等难题,“十二五”末力争形成富有特色又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江苏省交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突破,开展多式联运信息交换和服务的标准化,开展智能物流基础设施的应用开发(如货运装备标准化、堆场装卸设备标准化等),推进产业化发展。探索建立多式联运物流运输企业准入机制,引导交通运输集约化经营。
 
2、干线航道网智能水运(船联网)示范工程
 
  结合交通运输部实施的长三角航道网及京杭运河水系智能航运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开展船联网工程建设,实现江苏内河水运信息服务一体化。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船舶“电子身份证”,打造内河航道网船舶交通流量、流向、货种监测统计分析体系,实现区域水路交通运输动态监测统计分析工作的常态化,为内河交通安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规划及服务运输企业提供全面、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建设内河水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整合港口、航道、船舶、船员及水路运输企业基础数据库,构建全省综合性港航基础数据库,实现全省航道、港口、地方海事的“一库式”管理。建立以船舶及船舶货物为对象,涵盖内河航道以及桥梁、船闸、港口和码头,面向港航管理部门、建设决策部门、公众(船主货主和代理公司)的水运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完善内河水上应急指挥平台。依托船联网工程,研发应用模拟主要干线航道船舶航行动态三维仿真场景的监控系统,解决夜间、雨雾天气等能见度差的状况下对通航水域难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施有效监管的问题;加快研发和推广内河船舶安全航行智能引导和事故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有效降低船舶水上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建设水上综合执法管理系统。由海事部门牵头,联合航道、港口、运管等部门,采用“系统松耦合、业务紧耦合”的模式,实现全省联网船舶签证管理,水上事故及违法案件过程跟踪管理,动态执法,完善水运企业资质、许可证、企业年审的管理,提高江苏水上综合执法水平。
 
  ——推进船联网关键技术产业化。制定船联网行业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有源射频识别产品和智能船载终端产品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扩展其在交通运输行业和其他相关物流行业内的应用。
 
3、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工程
 
  加强交通运输信息的多渠道收集、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发布和个性化服务,拓宽交通运输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为公众出行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综合信息服务。
 
  ——构建一体化的综合客运枢纽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信息服务模式。“十二五”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契机,开发综合客运枢纽信息服务系统,重点解决多种运输方式下的信息整合及应用,依托信息技术,提供人性化的枢纽换乘诱导和信息服务,对枢纽运营进行集中监控调度管理和公共信息发布;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实现枢纽周边道路集疏运系统通行状况的信息采集,智能诱导分流,增强枢纽集疏运与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打造“一门、一台、一号”公共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江苏交通”门户网站综合信息服务能力,为全省交通运输企业和公众提供“一门”式服务;进一步加强交通服务热线96196运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全面实现与96520并线运行;拓展提升江苏交通广播网(FM101.1)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综合交通下的出行信息整合,进一步完善“门户、广播、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适应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信息服务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与长三角和相邻省份之间以业务分析统计为基础的定期数据交换,以业务链协同为基础的实时数据交换,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跨行政区域的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积极推进区域间重要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区域城市间交通运输信息化规划、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衔接趋同,以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来加快推进长三角交通运输信息一体化进程,充分提升无行政障碍的信息服务的层次和品质。
 
4、城乡客运信息服务工程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综合客运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按照统一的核心标准统筹全省智能公交、出租电招系统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推进城乡客运信息一体化,力争实现全省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行,一号招车,信息通联,服务随行”。
 
  ——全面推进城市公交信息化管理,包括电子站牌、车载系统、企业运营调度系统、行业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等,实现公交调度、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加强公交企业与运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高对公交车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出租车电召系统。在本地号码服务的基础上,实施全省“一号叫车”服务,满足跨地区出行叫车服务需要,方便城镇居民出行,减少车辆空驶,降低能耗,提高出租车企业管理水平。
 
  ——加强城乡客运与镇村公交信息化建设。依托信息技术,拓展现有信息服务平台功能,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为乡镇居民提供镇村公交实时运行状况等出行信息查询;进一步丰富购票支付手段和加强票务管理,积极推进长途客运联网售票网点拓展至所有乡镇客运站,大力发展网上购票、手机购票等便民方式;加大“城市公交一卡通”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IC卡“一卡通”,进一步扩大异地刷卡乘车范围,推进跨区域城市交通“一卡通”应用;加快构建一体化城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
 
  整合全省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信息资源,结合江苏交通工程建设管理实际,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系统进一步拓展至工程建设领域,开发建设“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促进交通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
 
  ——建设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资源库。通过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建立项目管理权力库、电子监察数据库、资金监控数据库、市场信用数据库、质量监督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并建立项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规范。
 
  ——建设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面向省市两级交通工程建设相关职能部门、厅属建设管理单位、项目建设指挥部、项目办等单位,构建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并建成工程项目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和全程监控。
 
  ——建立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暨电子监察系统运行机制。汇编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办法,建立工程项目数据管理交换和共享机制,制定支撑系统有效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6、交通应急指挥系统
 
  有效集成各类应急信息资源,建立分级管理、数据共享、业务联动的江苏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信息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应急保障能力。
 
  ——建设全省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对各类交通应急预案、专家、应急救援资源等信息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预案文档库,集成公路、运管、港口、航道、海事等业务实施单位的应急信息资源,打造省市联动、互为协同、标准统一的江苏交通应急指挥体系。
 
  ——依托厅视频监控联网平台(二期)建设,实现全省各类交通视频监控资源向省厅的汇聚。积极探索大交通下应急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资源的整合方式,逐步集成和共享安监、公安、水利、环保、应急办、救援企业等相关行业和单位的信息资源,保证应急指挥所需信息的全面获取、及时更新、可靠传输和高效处理,加强对客运车船、危化品车船、公交车辆等的监控,加强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重点水域船舶安全事件、港口重大危险源、特大型桥梁灾变等的监测预警;积极探索利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北斗”卫星通信定位等新技术,切实提高应急处置现场通信保障水平,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7、行业节能减排监测统计系统
 
  按照国家对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科学的行业节能减排监测、统计系统,支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监管。
 
  ——建立智能化的车辆、船舶节能减排监测统计系统,实现对能源消费量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支持和改善节能减排管理工作,实现量化管理。
 
  ——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交通运输装备,实现降能、节耗、增效;利用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公布节能信息,发布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8、车路通信与协同工程
 
  依托信息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信息采集,促进车辆和道路设施的智能协同和配合,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效率和服务品质。
 
  ——加快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专用车道建设,推动联网收费区域的交通信息资源整合,推动浙江ETC系统的并网运行,积极推进开放式收费站ETC系统建设,加快发展苏通卡用户。
 
  ——积极探索利用车载智能装置、车路通讯设备、智能路侧设备等交通运输物联网应用成果,开展车-路通信、车-车通信、车路间协调系统研究构建;围绕交通安全,开展驾驶过程中全方位的信息帮助;围绕交通运输调度,提供临界预警,支持交通组织分流决策。
 
  ——加强桥梁健康监测。针对长大桥梁跨径较大、桥型复杂、中断交通影响大等特点所带来的监(检)测要求高、评估难度大等问题,将常规检测与运营期健康监测相结合,研发长大桥梁状态监测、检测技术与装备,建设桥梁健康监测系统,为长大桥梁科学管养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兼顾中小桥梁快速检测评估的需要,研发适用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加强桥梁数据的定期、周期采集,为桥梁维护维修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
 
  ——提升养护科学决策水平。完善覆盖改造工程、大中修、小修保养、危桥改造等的养护管理系统,深入挖掘数据库中存储的路桥资料,以及各种检查、检测工作中采集的数据,强化养护评价、预测和决策功能,为全省公路养护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
 
  一要把信息化建设放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建立“一把手”负责制,“一把手”领导要直接参与信息化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信息化项目实施,实现信息化工作的坚强领导。
 
  二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归口管理。省厅负责对全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方向性和原则性的指导,开展政策制定、规划建设、标准完善工作,统一负责对外数据交换,推动长三角跨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并逐步做到规划扎口、资金扎口、项目扎口、实施扎口,实现对条块信息资源的整合。市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在省厅统一规划指导下,加强对市域内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做好与条线应用系统的技术衔接和数据综合应用。厅直各单位要做好条线应用系统的统筹建设,从综合运输角度推进业务系统的整合,并为块上综合应用留有接口。对各类纳入重点工程、养护工程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建立以信息部门主导,业务部门配合的协同管理模式。
 
  三要正确处理部门建设与全局建设、重点建设与整体推进、单一系统建设与发挥整体效能的关系,在全省统一基础数据库、GIS应用平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框架下,各单位自主开发业务系统,并为省厅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形成统分结合的建设模式。积极推进跨部门的主题工程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业务协同机制,对贯彻执行顶层设计和信息共享开展协调,推动基层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协调工作。
 
(二)加强信息化政策研究和经费保障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信息化推进政策,针对江苏交通运输实际,大力开展支持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研究,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激励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交通信息化政策环境。积极探索建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产业化利用机制(包括数据交换与服务机制、运营管理机制、资金反馈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促进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建、共用和共享。积极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模式。
 
  二要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将信息化专项经费列入部门经费预算,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本级发改、财政等部门的立项支持,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资共建的经费保障机制,努力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并重点对基层信息化建设进行倾斜。要确保信息化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开支,有效解决信息化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标准制订修改和宣贯等相关工作经费;要保证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的持续投入,将维护经费作为发展专项列入预算;在重点工程与养护工程中按一定比例列支信息化建设经费,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常态化投入;要积极探索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社会化有偿增值服务的模式和机制。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绩效考核
 
  一要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建设与软件开发要实行归口管理部门备案制,财政资金内支出的信息化建设经费在程序上要集中管理审批,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从整体上、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级建设体制,避免无序建设的局面。
 
  二要强调实施管理。要加强对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立项、实施、验收、运维全过程管理,推进信息系统开发的标准化,制定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系统运行维护、安全和标准等方面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加大对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的执行力度,加强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项目知识产权成果的管理。
 
  三要确保信息化建设发挥应有的效益。根据各单位信息化建设计划开展目标责任制考核,探索建立信息化建设常态评估机制,明确绩效考核主体,通过绩效评估引导全省信息化建设,协力做到交通运输信息化全省“一盘棋”。
 
(四)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把信息化规划实施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有机衔接,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和识别模式,建立在项目实施和工作中培养、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通过项目建设与应用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工作队伍;依托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造就若干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信息化创新团队;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开拓思路,拓展视野,提升信息化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在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深化岗位练兵,加强技术考核,形成多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养机制,保证交通运输系统全体从业人员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得到及时提高。
 
(五)加强引导和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通过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导和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战略的切入点。在建设行业综合管理平台、信用管理系统等项目时,充分考虑交通运输企业的信息需求,预留开放接口,以行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带动企业信息化,从而推动交通运输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在突出交通运输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研究制定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支持对行业发展具有借鉴示范意义的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建设,有效提高全省交通运输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三是以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为突破,把握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智能交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和应用推广,引导全省智能交通运输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