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借力信息化发展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更新时间:2013-06-06

  2011年11月,农业部印发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农产品数量需求压力加大。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遏制,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压力持续加大,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确保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增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2013年5月6日,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努力提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是我国农业突破约束、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出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更是确保了信息化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与支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水平也成为国家间竞争的软实力。传统农业因自然环境的不可抗拒性、市场资源的不可预见性等问题,对保证农业的生产创收造成了阻碍。农业信息化为促进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加速农民增收的进程,促进中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推广和普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李昌建曾公开表示,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他指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资源紧缺与资源消耗过大的双重挑战。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灌溉水利用率为47%;其次,我国消耗了世界25%的化肥和30%的农药,但化肥、农药利用率则不足35%。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城镇化率迅速提高,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农业必须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找出路。通过农业农村信息化,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实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自动化、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资源耗费,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因此,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支撑,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济民向《经济》记者表示,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于发展精准农业,实现粮食创收,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深远意义。

  客观认识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自打会上网后,碰上啥问题我都上网查资料,再不用为我家种的桃子瞎发愁。”家住北京市平谷区的农民赵宝柱告诉《经济》记者。据了解,今年起,北京市平谷区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当地农民提供最直观的、最有用的政策法规、种养技术、气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对发展当地现代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区的信息中心时常更新一些农业消息,比如:啥时候防虫啊,又有哪些新的农业政策出台,还有现在市面上哪些农作物比较好卖、价格都是怎样的,可周到啦。”赵宝柱说。不仅在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可谓在全国遍地开花。据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有市场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和中心,信息中心的职能也基本实现从单纯地保障农业部门自身办公系统运转转向为农业系统提供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农业信息化已充分落到实处,惠及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

  “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的六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推进农业信息化放在重要位置。”王济民说。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县农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强调,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共享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在党和国家对推进农业信息化高度重视的大环境下,各部委之间也积极配合响应,中组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部、科技部等分别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项目,特别是农业部开展的“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及“12316三农”项目,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使得“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发展农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了契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且基础薄弱,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农产品市场不畅通、群众信息利用能力较差、信息观念淡薄、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等问题。对此,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表示,为解决上述问题,关键是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完善机制、强化政策。

  发展农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过渡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农业信息人才培养。王济民认为,人才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农业信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且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信息意识薄弱,接受信息能力不强,为农业信息化的推进造成阻碍。“农村信息服务中,应积极解决‘两公里’问题。‘最初一公里’是涉农信息的整合与发布渠道,‘最后一公里’则是信息的具体落实与执行,这对偏远山区更为重要。”重庆市农科院院长唐洪军曾公开表示。实现“最后一公里”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更需要专业人才真正地上山下乡去传播。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域信息站应借助于现代化传输媒介,实行远程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农民更近距离地感受到农业技术与农业信息的作用。同时,政府必须通过“有形的手”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地方政府扶持。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在推进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情况也各有不同。“中国现在大约有18000个网站,80%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就相对较少。”中欧农业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道亮告诉《经济》记者。但其中也有个例,比如地处我国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相对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它最近两年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反而走到了全国前列,这就是因为政府的强力支持。”李道亮说。目前,我国多部委联合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这为农业信息化相对落后地区提供了“后发制人”的机会。“先进地区已经形成条块分割了,再整合起来很困难。而落后的地区本来就是一块白纸,什么都没有,如果按照统一的规划开始去做的话,还可以升得很快。”李道亮建议。  6月初举行的翰海大型春拍中将开辟“名优茶专场拍卖”,这将是国内首次由拍卖公司推出的茶叶专场拍卖会。据了解,茶叶拍卖交易是国际茶叶贸易的通行方式,国际上70%以上的茶叶贸易通过拍卖成交。世界上茶叶出口最多的几大国家,如出口量第一的肯尼亚、第三的印度和第四的斯里兰卡,都采取拍卖方式。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均表示,茶叶拍卖是我国茶叶营销模式的一次创新,通过拍卖平台,对及时准确传递茶叶市场信息,从而为茶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过程的信息服务,使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叶拍卖对产业发展影响深远
  
  “过去,由于一些茶企和地方政府为了尽快提升茶叶品牌知名度,每逢新茶上市时,都要拍卖茶叶,一两卖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这是纯粹的‘炒作行为’,对这种行为,行业和消费者都深恶痛绝。”在日前由中华合作时报社·茶周刊和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联合举办的“翰海春拍名优茶研讨会”上,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表示,茶周刊和翰海公司合作,在翰海春拍中推出“名优茶专场”,就是要引导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此次试水名优茶专场拍卖,是服务于藏家与品茶爱好者的一个创举,也是农产品拍卖的一次新尝试。”北京瀚海拍卖公司副总经理任志祥在研讨会上表示,如果拍卖成功,瀚海今后还将探索更广范围的农产品拍卖业务。
  
  “茶叶拍卖这一举措对茶产业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资深顾问张茂永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茶叶行业的现状是,卖家与消费者之间被设置很多道中间环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价格的透明度。同时,茶叶的品质良莠不齐。比如金骏眉,市场上从两百元到一万元的都有,买家往往不能判断谁家的茶叶好,只能从包装去看去选,从而演变成不是喝茶而是喝包装。
  
  “名优茶拍卖的初衷就是要缩短茶农与买家的距离,杜绝价格虚高的现象,使茶品有保证,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平台。”张茂永说。
  
  “首先这种形式很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关注,能让消费者真正了解质量好、有价值的茶叶。”中国土畜产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也表示,茶叶拍卖在帮助名优茶提高知名度、认知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使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价格和性价比有更好地认知,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和君咨询茶事业部总经理蒋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茶行业目前处在产业发展初期,集中度比较低,呈现小、散、乱、弱,营销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处在竞争的初级阶段,有品类无品牌。他把茶叶拍卖的意义归纳为三方面:价格背书。通过拍卖与消费者沟通,让产品价格透明建立一个价格基准,让消费者花钱放心。品质背书。通过拍卖筛选出优质品牌,让消费者用的放心。品类筛选。通过拍卖淘汰掉品类中的一些小品牌。
  
  对其他农产品有借鉴作用
  
  “我们的农产品目前仍旧是一对一的买卖方式,此次拍茶是做一个前期的铺垫探索,也为其他类别的农产品拍卖进行前期的探索。”张茂永认为,茶叶拍卖对其他农产品有巨大的借鉴性意义。
  
  “茶叶拍卖交易是国际茶叶贸易的通行方式,国际上70%以上茶叶贸易通过拍卖成交。”蔡军介绍,世界上茶叶出口量第一的肯尼亚、第三的印度和第四的斯里兰卡,都采取拍卖的方式。他认为,中国茶叶拍卖未来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同时,农产品是有共性的,茶叶拍卖对其他农产品有借鉴性意义。
  
  蔡军建议,国家应给予政策方面的相关支持,给行业搭建平台。通过专业公司经营运作,企业的积极参与,一定会对未来中国茶叶拍卖产业特别是国际贸易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蔡军认为,农产品通过拍卖的形式可以起到价格发现、品质保证、规避风险等作用,违规企业在高透明度下将无法生存,对产业发展、产品信誉度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
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能力不足,年均粮食消费缺口达30亿斤。在此间举行的山西粮食(小杂粮)交易合作洽谈会上,山西与河北、河南、江苏等11个省签订省际间产销合作协议,共调入小麦、大米等粮食近百亿斤。
  
  今年山西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达52.2亿斤,比上年增长7.8%。夏粮单产达490斤/亩,创历史新高。虽然山西粮食连年丰产,但由于品种结构矛盾突出,主要口粮品种对外依赖度很高。
  
  从消费总量看,2004年至2011年,山西粮食年消费量由216亿斤增加到254亿斤,年消费缺口达到30亿斤;从消费品种看,每年山西居民消费的50%小麦、100%大米、95%食油需要从省外调入或进口,40%左右的玉米、杂粮要调出省外或出口。
  
  在此次粮食交易合作洽谈会上,山西省粮食局与河北、广东、浙江、江苏等11个省签订省际间产销合作协议,共调入小麦76.3亿斤、面粉10.1亿斤、大米4.8亿斤、豆粕2亿斤、食用油2亿斤,调出玉米81.6亿斤、杂粮20.8亿斤。
  
  山西省粮食局局长杨随亭表示,通过产销衔接协议,进一步扩大了山西省与主产省、主销省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对确保山西粮食安全,稳定粮油市场价格奠定了良好基础。
  
  山西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30亿吨,调出省外80多亿吨,外调量占全国煤炭省际间外调量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