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审计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网 更新时间:2013-06-06

 6月5日讯 6月5日上午,《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2)》新闻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2)》由电子政务理事会组编,记载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主要进程,汇集国家主管部门指导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文件,收录年度电子政务的专题报告和观察评述,发布电子政务的重要成果和年度人物等先进个人信息,整理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基础数据的工具书。

从2002年起,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统一规划,审计署启动了金审工程的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到2012年,顺利完成两期工程建设,中央投资审计署本级信息化建设资金4.3亿元,项目覆盖审计署机关、25个在京派出审计局、18个驻京外特派员办事处,统一开发的各类应用系统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推广应用。十年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增强信息化的支撑能力、推动能力、保障能力和贡献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信息化支撑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提升审计业务、管理决策、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的支持程度。现场审计系统在全国部署10万多套(已推广到联合国审计和澳门审计署),总结积累了4000多个计算机审计方法和1万多个计算机审计应用实例,成为现场审计的重要智力资源;联网审计系统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税收征管、国家投资项目、社会保障等重要经济行业审计中,发挥实现事中审计、动态审计、远程审计的重要作用;审计管理系统在中央和37个省(含计划单列市和新疆兵团)、330个地市、2449个区县审计机关推广应用,系统在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过程指导、审计成果汇总、审计质量控制中发挥了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和领导决策指挥的效能;国家审计交换中心与现场审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的功能组合,在全国统一组织审计项目中发挥了审计现场与审计机关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业务协同的高效能支撑作用。

二是信息化推动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审计业务发展和审计组织管理方式转变的推进程度。信息化推动了从“十五”时期重点关注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问题,到“十一五”时期重点关注重要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到“十二五”时期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切入点,逐步拓展到关注公共财政管理规范和绩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制衡方面,推进国家审计业务的持续发展;利用国家审计数据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创建了“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集中研究”的业务组织方式,多专业融合、多数据关联、多视角分析、多层级联动的数据分析机制,地方省市县三级联动联网审计、统一平台多行业多层级联网审计等新型审计管理方式。

三是信息化保障能力。是指信息化的组织制度、人才队伍和系统发展能力的三大保障。金审工程建设的360多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推进了优质、高效、廉洁的信息化工程建设;2000年以来持续开展的审计信息化队伍培训,6万多人通过计算机审计初级培训、4万多人通过AO培训认证考试、8000多人通过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初步形成的审计信息化骨干人才和领军人才保障国家审计的效能倍增;2002年,审计署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金审工程两期建设的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安全系统、运维系统和人才队伍6项一级指标489个三级指标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其发展速度分别为173.68%、175.00%、128.92%、436.00%、237.50%、126.67%,总体发展速度为185.93%,二期工程对一期工程各项指标的利用率为100%,显示国家审计信息化系统按照正确的顶层设计不断丰富,稳定发展。

四是信息化贡献能力。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方式促进审计效率、效果和效能的提升程度。其中,采用可用货币计量方法的绩效评价实例包括:审计署统一规划、两期建设完善的现场审计、联网审计和审计管理三个系统已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推广应用,中央投资8228万元,如按推广面分别建设、分别投资,据测算需要34.59亿元,工程建设的投入产出比为1:42。1998年审计署在传统审计条件下组织的全国粮食财务挂账清理审计,动用全国5.7万人,经过9个多月时间,核查资金总量2700多亿元而2011年审计署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方式组织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动用全国4.1万人,经过3个多月时间,核查资金总量10.7万亿元,按人月核查资金量计算的信息化应用投入产出为1:141。

2013年4月,题为《中国审计署的信息化绩效报告》国家论文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七届绩效审计研讨会上宣读,得到大会的高度评价。包括审计署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投资审计、社保审计、资源环保审计等和地方审计机关的47篇信息化绩效报告的《国家审计信息化绩效报告》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