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市之力构建基础框架
“十五”期间,天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中,本着“统筹发展,举全市之力建设滨海新区”的原则,明确提出了“老区支持新区、新区带动老区、新老并举、共同发展”的思路,市财政通过地方收入全留、税收返还、以港养港、专项补贴等多种方式,给予滨海新区大量资金支持,完善了新区基础设施框架,增强了新区发展活力。
仅2001年至2004年,滨海新区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56亿元,超过了“十五”计划450亿元的目标。预计今年年底,新区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880亿元,建设了475个重点工程,竣工443项,新建和改造了海滨大道、津沽二线、南疆220千伏变电站、北塘水库扩容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天津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蓟港铁路、津滨轻轨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形成了内中外三环和“六横六纵”的道路骨架。建成了发达的陆路交通网络,现代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对内吸引和对外输出的双重作用更加明显,发挥着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中西部的枢纽功能。电厂装机容量274万千瓦,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口岸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居民燃气率89.6%,集中供热普及率74.4%。新区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区500多平方公里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沉积80多年的2.7平方公里的碱渣山彻底整治。城市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平方米。
五年大发展夯实经济基础
“十五”期间,新区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做大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业,做强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做优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做精海洋特色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030.75亿元,四年中年均递增24.9%。今年截至10月份,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3218.7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4%。
摩托罗拉、通用半导体、三星集团、松下电子、三井高科技、飞思卡尔、中芯国际等一批国际知名大企业聚集滨海新区,拉动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2004年,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1238.73亿元,比2000年增长1.4倍,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41.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生产大幅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新区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多元化。
“十五”期间,海上石油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油气产量连创新高。2004年生产原油1443万吨,比2000年增长88.9%,石油加工完成总产值224.06亿元,比2000年增长73.2%。烧碱、纯碱、聚氯乙烯等主要海洋化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4年完成总产值241.03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
2002年,天津丰田的投产使新区汽车整车制造实现突破。2004年生产汽车8.4万辆,今年3月份新皇冠轿车投产,填补了本市高档轿车生产的空白。截至11月末,已生产皇冠轿车2.63万辆。
天津钢管集团公司高标准建成了轧管二套机组,瞄准世界钢管行业前沿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生产和效益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生产无缝钢管118.89万吨,比2000年增长1.37倍,无缝钢管产量、自主开发竞争能力,以及核心装备技术进入了世界钢管集团四强。
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预计可达15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45倍,平均每年递增19.7%,年经济增长率快于全市5.8个百分点,成为全市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拉动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对外开放始终是根本之策
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始终是滨海新区的根本之策。10年内,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占全市的62%。外贸出口总值由5亿美元增长到164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占全市的65%以上,增长31.8倍,年均递增33.8%;累计批准三资企业项目63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87亿美元,占全市的62%;实际利用内资200多亿元。
新区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等外向型功能区。开发区工业用地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密度达5亿美元,工业产值达80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8年在全国53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截至目前,天津开发区累计批准外资企业4031家,累计投资额284.9亿美元,其中来自9个国家的45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此投资兴建了100家公司,共投资63.7亿美元,占外资投资总额的22.4%。它们主要分布在电子通讯、机械制造及汽车、生物制药、食品饮料等几个领域。作为这些领域的核心企业,它们与为之配套的企业组成较大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成为开发区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税区作为天津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具备了国际贸易、物流分拨、临港加工、商品展销四大功能,今年已引进外资15.4亿美元。保税区目前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进出区货物总值中60%以上是外省市创造的。
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强,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预计2005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48亿吨,集装箱运量达到480万标箱。天津港的进出口货物70%以上来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集装箱运量60%以上来自“三北”地区。预计2005年,天津海关进出口货值超过800亿美元,其中55%来自北京、河北和我国西北地区。
争取改革“特权”拉动环渤海
目前已送至国家发改委审核的《滨海新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修改后的规划中,也把成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列入天津滨海新区的奋斗目标。
结合区域格局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所构成的中国经济“三极”一直非常清晰。如果说深圳带动珠三角发展已成为现实,浦东带动长三角发展正在进行时,那么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目前还只是蓄势待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专家认为,滨海新区已具备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如果能顺利获批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话,必将有力拉动环渤海区域经济提速。
滨海新区管委会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邢春生告诉记者,滨海新区一旦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最大实惠不是来自财税政策也不是“国家直接给钱”,而是获得了改革的“特权”。这将意味着滨海新区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现行约束,大胆闯,大胆试,这是比钱重要得多的“权力”。他说,滨海新区的综合改革试验将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改进方面入手。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周立群同样认为,滨海新区所申请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其核心内容既区别于25年前深圳经济特区享有的税收等政策优惠,也不完全等同于15年前浦东获得的政策支持与投资倾斜。不是继续靠政策优惠,而需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以获得持续性的整体发展优势,在尽快做大自身的同时,更要带动环渤海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