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创新可扩大内需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12-04-14
记者:据你的研究,流通业创新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最直接的手段,为什么这样理解?

  宋则:流通问题首先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宏观调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也需要流通产业政策。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承上(生产)启下(消费)的重要功能,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种流通企业依据市场供求状况,以大额订单的方式,对商品及其制造商实行优胜劣汰,从而决定生产企业的命运。如果商业流通领域的发展长期滞后,必然加剧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淤塞、流通不畅,最终导致第一、第二产业的销售困难,随之出现库存积压、成本上升和资金拖欠、银行呆坏账增加。

  我们可以看到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一个新动向,即凭借强大的信息技术和现代流通方式,悄然造就了流通产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广阔领域,引领生产、调整结构、配置资源、促进消费、抵御风险的强大功能,以往多被忽视的流通企业正在逐步取得对制造商、供应商的绝对支配地位。目前,以产权改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现代化进程也已经全面启动。

  这些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显示,对流通产业的地位和效能需要重新看。流通产业不应被继续有意无意地当作次要产业来看待,中国要将主要注意力从制造业转向流通业,寻求借助流通业解决原有问题的新途径。

  记者:我国流通业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宋则: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产品流程的延长,产品生产状态占用的时间在整个时间流程中的比重,已经平均下降至10%,其余90%处于流通状态。因此,缩短流通时间、加快经济节奏、消灭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已成为新时期提高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在分工加深的场合,不经过流通过程,社会财富只不过是观念的、想象中的存在,并不会带来任何效用和效益;社会财富总量既定以后,货畅其流,减少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努力使所有环节和领域趋近于“流畅、平滑的最佳点”,即处于最为经济的最佳状态,就是财富实际效用的真实增长。

  在人们熟知的沃尔玛公司,凭借先进的信息、补货系统,可将一件商品从出厂到摆上货架的时间平均控制在5-7天,而一般公司需要30天。这就是沃尔玛领先于所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其真谛并不高深莫测,但刚好抓住了流通的本质,深得商业经营的要领。

  而我国在体制、政策、机构、技术和企业这五大层面上,“增加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的现象随处可见,对流通效能高低和经济节奏快慢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还在时时“增加耽搁迟滞”、处处“制造断档脱销”,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伤害,导致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

  记者:怎样的流通创新才能去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扩大内需服务?

  宋则:随着流通现代化的普遍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凭借流通创新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结构、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资料表明,1990年-1998年,美国、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额的1.3%-1.5%。非制造业(含批发和零售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额的1.14%-1.29%。这表明由于经济运行的节奏加快,同量流动资本处于沉淀状态的份额极小,周转速度普遍较快。 W:\kt_a\JJ经济访谈s.jpg

  流通创新的本质就是在“减少耽搁迟滞与断档脱销”、寻求最佳均衡点这一要害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提出全新的思路和政策主张。要通过体制的、政策的、管理机构的、科技手段的和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消灭流通过程中的一切远离最佳均衡点的现象,以全面加快经济运行的节奏、效率和质量。

  流通创新的解决方案中,电子商务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具备了“将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消灭为零”的技术条件,用时间消灭空间、将空间距离极大缩短,从而实现零距离、零时间的“零时空”已经成为可能。中国传统的流通体系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用储备信息取代储备商品,高昂的流通、储运成本才有望快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