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政府部门公信力建设探析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 更新时间:2013-08-14
 
  作为大众自媒体平台,微博成为许多重要新闻发布的第一现场。从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到唐骏“学历门”事件、方舟子遇袭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这些突发和热点事件,其第一手信息都源自微博。微博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介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挑战传统媒介的权利体系与话语权,赋予了公众自下而上、多中心、多源头、随机性的信息揭示、意见表达权利,形成了民众对政府的“全景式监控”,这也成为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新元素。
  由于微博平台的全民参与,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影响也呈现放大效应。当然,这种放大效应既有正面的促进效应,也有负面的消极效应。官方与公众通过微博平台进行良好互动的典范当数“微博打拐”。2011年1月17日,学者于建嵘发了一条寻找孩子的微博,随后微博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类社会组织、媒体和明星微博也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解救行动。对于社会自发的打拐行动,各地公安机关官方微博纷纷予以积极回应,并发布公告表示支持,希望网友提供线索。“微博打拐”行动展示了微博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能量,也展示了政府部门在处理由微博所引发的社会事件上的能力,提升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当然,公共机构与公众通过微博互动,也有失败的样本。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虽然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就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致歉,虽然此后网站大量删帖,但“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中国红十字会及其多个合作伙伴相继被卷入“无法自证清白”的尴尬境地。
  所以说,微博时代政府部门如果仍然抱残守缺,习惯于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势必会将具体的、局部的、孤立的事件演化成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的公共事件,这是当前政府部门公信力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
  
  应对失误的表现
  微博不能从本质上影响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公信力的建设还在于政府部门自身。也就是说,微博的信息披露和监督并不会必然导致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政府部门如何反馈和应对显得尤其重要。在现实中,政府部门应对微博的失误,主要有以下方面:
  行政作为失当。公信力一方面体现在政府部门自身作为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应对媒体的能力上,而恰恰是对后者的应对不力,造成了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损失。2012年3月20日,有人发微博称“温总理刚走麦田就被铲”,说上蔡县麦田被推土机铲平的事。微博发出一天之后就被转发28396次,网民评论6509条。令人惊诧的是,在微博如此疯传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官员面对记者询问,竟然是“不知道”,随后也没有给出处理意见。试想,在自身作为已经违规的情况下,明明知道媒体已经曝光,却仍然无动于衷,可见一些官员对微博的传播特点和传播影响力缺乏足够的重视,抱着旧有的高高在上的观念,结果必然会引起舆论反弹。
  公开信息失真。政府部门公信力是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之上,信息公开程度越透明,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就越高。但事实上,一些政府部门在信息公开方面半遮半掩,只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主动屏蔽对自己不利的内容,更有甚者有的政府部门还刻意隐瞒信息,令公众大为不满。要做到信息彻底公开透明并非易事,但是对于公众非常关心的公共事件,信息一定要准确及时,否则就会影响公信力。
  突发事件应对失策。微博因其传播特点,很容易引发公众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共鸣。一旦政府部门应对不力,极有可能酿成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并不可怕,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能够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公布信息,尽快拿出处理办法,让公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这样政府部门就不至于慌乱不堪,接二连三地出现不当作为。
  综上所述,微博时代,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作为,提高行政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微博,恰当运用微博,有效回应公众的诉求,及时反馈公众的呼声。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增强自身的公信力。
  
  改进措施
  微博对政府部门公信力影响最典型、最集中的方式,是就某个议题在短时间内聚集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政府部门及时作出回应。但从根本上说,微博对政府部门公信力产生何种效应,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政府部门公信力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进:
  提高技术能力。微博是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微博技术在传播政府声音、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政务微博已是当务之急,它既是最好的舆情观察站,可以使政府部门听到更多公众的真实呼声,又是问政于民最直接的平台。有效的沟通能防止意见失序和累积爆发。在技术流程设计方面,需要设计专门的微博回复模板。如果政府部门回复信息也能在转发的页面显著显示,网友就不会被大范围的转发迷惑。当然,政府部门的回复必须真实和经得起质疑,否则只会欲盖弥彰,对公信力伤害更大。
  及时公开信息。微博上的问题发生在现实中,发酵在网络上,一条微博发布出去,通过几何级数的裂变传播,可以快速形成舆论。由于微博传播的速度、范围以及广泛影响,政府部门需要比以前更加快速地发布信息,占领舆论制高点,这样才能引导舆论。但是在快速应对时,应主动多发事实,慎发原因和结论。
  还原事实真相。政府部门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护公信力的关键因素,如果消息是虚假的或前后矛盾的,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如漯河官员用枪威胁殴打记者事件,政府部门的调查结论前后矛盾,不仅没有达到制止谣言、消除猜测的目的,反而使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让公众心生疑虑。政府部门自说自话,前言不搭后语,必将导致公信力严重丧失。
  加强自身作为。微博时代,政府部门公信力建设在于打造透明政府、诚信政府、高效政府,维护政府公信力,除了对网民的疑问和不实信息及时正面作出回应,公布相关的官方信息,疏通传播渠道,梳理网上民意之外,还要加强自身作为,督办处理好网下的现实问题。因为网友更为看重的是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通过网络行政对问题进行督办。网络行政主动从源头上找症结,搜集、回应、督办网络事项,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做到标本兼治,切实维护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随着微博的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媒体的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郑州市“网络行政”概念的提出及实施,直接反映了这种变化。“网络行政”集网络信息受理、跟踪、督办三位于一体,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和大量的政府机构官方微博,让公权变得更为谦虚,让管理和服务更为人性,让民生诉求的解决更为便捷高效。
  微博时代,政府部门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公众的信息发布,应该允许公众说话,包括说错话,否则就不可能听到真话。只有真诚面对公众,才能获得更多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