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疆以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审视了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在对“十五”自治区科技计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和总结的基础上,深化对区情的认识,预测经济与社会对科技的需求,结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对区域科技发展的要求,贯彻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部署,我区组织制订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和到201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该《纲要》(草案)已经咨询了部分自治区有关部门、地州市科技部门、专家顾问组织、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重点企业的近千名科技人员、管理工作者和领导的意见,现登报进一步向全社会征询意见和建议。
也欢迎社会各行各界人士登录新疆科技厅网站(www.xjkjt.gov.cn)查阅电子版并参与讨论。有书面意见或建议的,可发送电子邮件到kjtjhc@xjinfo.gov.cn电子邮箱,或经由0991-3838548传真给自治区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办公室(联系电话:0991-3838644)。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新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为了在新疆加快科技发展,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引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本区的实际出发,制定自治区“十一五”和到2015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一、规划依据(一)新疆“十五”科技发展概况
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工作和科技兴新开创了崭新局面。“十五”时期,成为新疆发展科技并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最好时期。“十五”期间,新疆的科技工作确立了服务于优势资源转换、服务于大规模开发建设、服务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方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核心任务,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以“创新、结合、普及”为重点开展的各项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全区科技队伍得到较快成长,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建立起基本适应需要、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体系,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这三个层次上形成纵深配置,各族科技工作者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技兴新。大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科技兴行业、科技兴地县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效地发挥了科学技术在优化决策、支撑产业、先行导向、强化基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到“十五”期末,新疆有县及县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108个(科技情报研究机构和实现企业化转制的科研机构也在内);企业技术开发机构92个;高等学校属研究与发展机构17个;民营科技企业1200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全区拥有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69万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管理经营能力和创新奉献精神的多民族科技队伍。科技基础数据、技术标准、资源标本、科研仪器、实验动物、化学试剂、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有长足进步。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家级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入“二次创业”阶段,全区还建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工业园4个、大学科技园3个、农业科技产业园1个;有高新技术企业111家。2004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5亿元;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2.1亿元,工业总产值20.6亿元。
——科技成果与专利大量涌现,技术市场活跃。“十五”前四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42项,其中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奖励的有428项;专利申请5292件,获得授权2926件。2004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619项,技术合同交易额13.34亿元。
——全社会对科技的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区已初步形成包括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自筹、民间集资、国际资助等渠道在内的多元科技资金投入格局。2004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集额达26.85亿元,比2000年的14.94亿元增长79.48%;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4.92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1.07%)。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企业化转制,成为活跃的技术创新主体;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科技服务体系较快发展、逐步完善并日益社会化;农业类科研机构也在深化改革中取得进展。科技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社会服务的动力与能力明显增强,改革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科技合作与交流广泛展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同中亚五国的科技合作为重点,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以建立同东部十省市科技合作机制和举办“科洽会”(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合作洽谈会)为标志,向着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向发展,在技术与智力引进、合作研究开发、人才交流与培养、信息交换等方面日益活跃,通过引进技术、智力、人才、资金推动了本区的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
——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宣传与培训和科技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科技兴新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蔚为政风,社会及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日益旺盛,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逐步提高,关心、支持、参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在新疆,科技虽取得巨大进步,但其综合能力和总体水平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科技需求增长同科技创新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中高级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尚未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跟不上需要。二是多数科研机构底子薄、装备水平差,研究开发能力弱;大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劳动生产率不高。三是对科技的资金投入不足,未能实现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多元投入体系和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应向社会开放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尚未形成,分散在各种机构的大中型仪器设备、信息等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五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尚待有效整合,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1.国家发展全局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求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中央把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作出在新疆加快经济发展和确保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出新疆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新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开拓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多方面的重大贡献。
国家发展全局及区域发展格局,指示出新疆的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工作着力点: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支撑新疆的优势资源转换,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战略接替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与煤化工基地、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特色林果基地和畜产品基地,为加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出贡献。
——依托新疆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拓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扩大技术、人才和项目、资金的引进,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沿海内地企业集聚新疆,建成国家西向开放的重要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商贸中心;促进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发展,形成畅通的大流量商贸通道、双向开放的陆桥经济合作走廊、产业集群型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带、特色鲜明的内陆旅游线路。
——加强中亚成矿域的资源研究与勘查利用技术开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科技经济合作的着力点放在利用周边资源上,开辟我国战略资源的陆上安全通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我国资源安全体系。
2.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区生产总值要年均增长9%,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150元以上。自治区还明确了以下的宏伟目标: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力争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区坚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的战略,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农业大区、资源大区向工业强区转变,必须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特色支柱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关键在于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要深入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和环境,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持、高水平的科技供给和系列化的科技服务。
——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业,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畜产品基地和特色林果基地,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农业产业化中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需要用一流的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发展制造业支柱产业,加快石油-石化工业群、煤电-煤化工业群、矿产-材料工业群和特色轻工-纺织-制药工业群的成长,把新疆建成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基地和高载能产业聚集区,需要大力引进和开发重大关键技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区域经济与社会的长足发展需要开发和应用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合作的要求,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需要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需要生物产业面向农业、环保、能源、材料、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和环境;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科学规划和可行性研究;需要掌握干旱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为生态恢复重建和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手段,为荒漠生态产业(生态草畜业、生态林果业、生态药材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需要在疾病防治、新药研制、城乡卫生保健、食品和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
(三)国家及我区科技发展方针和中长期规划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今后15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要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出发,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增强科技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要着眼长远,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培育新兴产业。
2005年6月,发布的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新疆要坚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坚持实行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进一步扩大科技合作与交流。
二、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要实施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新疆大开发和引导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我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在“十一五”时期实施这一科技创新战略,要把握以下基本点:
——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使广大群众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和新的发展机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发现、培养、凝聚和用好各类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要求,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作为科技管理的根本任务,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任用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保障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发展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坚持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强化科技兴新的社会基础。
——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围绕科技兴新进入强化实施的需要,继续推进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同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解决我区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效率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问题,建立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坚持优先发展面向优势资源转换的科学技术。强化优势自然资源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战略影响力的科技优势,提升科技供给能力,促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并带动其他领域科技进步。要把更多的科技资源集中到同优势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选择区域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优势资源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大力组织协作攻关并争取突破。
——坚持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发展路线。要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先进技术,开发关键与共性技术,实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加快培育产业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产业技术基础。要以重大战略产品为导向,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突破、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和集成创新。要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扶持新兴产业的成长。要把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作为技术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新疆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并以此获得后发优势和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对统筹发展的科技支持。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技支持。一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把更多的科技资源导入农村,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求新来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二是大力开展区域科技经济合作,加强科技扶贫工作,对后进地区给予更多的科技支持;三是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科技支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加强关系人民生活和健康的医药卫生、计划生育、生产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四是加强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的科技工作,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生态、环境相适应和协调;五是拓展国内、国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扩大开放和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依托新疆西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和沿边沿桥开放的格局,发挥新疆在东西双向科技经济交流中的通道和载体作用,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的科技力量参与新疆大开发;加快建设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基础条件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环境,完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实务规范,使新疆成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要加强同兄弟省区市特别是东部省市的科技协作,同内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实施科技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要积极发展同中亚五国和俄罗斯等国互惠互利的科技合作,把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并争取更多地实施合作研发、智力引进和人才培训项目。要积极开展同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进一步扩大技术、智力、项目、资金的引进,最大限度地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发展目标1.到2010年的发展目标——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资源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取得较好效果,科技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综合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多民族的科技队伍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得到初步的系统优化和有效利用。
——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主要行业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形成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防治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研发能力,为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各族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达到10%左右。
——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左右,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2%,高新技术企业的达到5%以上。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形成共享机制和相应的服务系统。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科技兴新进入全面强化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在优势资源产业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在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上取得明显效果,为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整体效能较好的科技体系,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多民族的科技队伍数量有较大增加,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现有科技资源得到系统优化,初步形成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网络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先进的技术与装备普遍应用于传统产业,产业的技术和装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势产业的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优势产业若干领域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开发利用优势自然资源、保护干旱半干旱环境紧密联系的学科和领域在理论探索与实际应用上取得重要突破;同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直接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优势;科技对优势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得到加强。为下一个十年新疆大开发提供支持的科技储备明显增加。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有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均达到15%左右。
——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8%,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2%左右。
——形成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要求的新型科技体制,形成三大系统(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主的知识创新系统,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系统)网络化关联的区域创新体系。各类科技活动主体与众多社会群体追求科技进步的自觉性和活力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农业科技发展,要以促进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及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产品初加工技术的开发为重点,加强农业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优质商品棉基地、优质商品粮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特色林果产品基地的建设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引导、支撑和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培育一批优良品种,“十一五”期间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主要农作物栽培模式研究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加大对农业装备的引进与开发力度,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开发;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的绿色食品新品牌。
——加强以“良种、良养、良料”为中心的养殖技术开发,使良种率达到80%以上。加快畜禽、水产、饲草料新品种的引进、培育、推广和饲草、饲料、饵料加工、调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大农区畜牧集约化养殖技术、草地植被恢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重点推广奶牛、肉牛、细毛羊、毛肉兼用羊的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和科学饲养技术。加强以重大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主的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完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体系。
——加强山地天然林和荒漠林恢复保护的研究。加大对“三北”防护林和防风治沙工程的技术支持。加强提高速生丰产林质量的技术开发。为特色林果基地建设选择和提供良种、壮苗及丰产栽培技术。完善病、虫、鼠害的预报和防治技术体系。
(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科技工作,促进矿业快速发展
建立先进的勘查与开发技术体系、安全生产技术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发现和评价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把新疆建成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油气、煤炭、有色金属和盐化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
——加强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技术创新。重点在物探、超深井钻井、油气测试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要大力开展碳酸盐岩油气田、致密砂岩油气田、深层油气酸化压裂、稠油开采等油气开发技术创新,提高油气采收率。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评价和开采技术开发,提高回采率,强化煤层气利用的技术开发,保障安全生产,减少环境污染。
——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优选找矿靶区,加快铁、铜、镍、铅、锌、铬、金等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重点开发低品位矿产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共生伴生资源回收利用、尾矿资源利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新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钾盐、膨润土、蛭石、花岗岩、皂石、石棉、云母等非金属矿产的勘查开发力度,在非金属的提纯、超细、改性、复合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加强环境保护,开发矿山环境评价技术、废料资源化技术、矿山损毁土地复垦和治理技术等。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制造业科技发展要以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为方向,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研究、开发、引进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应用高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高效节能、清洁生产等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围绕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现代化,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提高机电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为行业经济发展提供先进装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重点优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出口创汇能力有明显提高。
——以科技为先导、资源为基础,做大做强化学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与设备,促进大乙烯、大芳烃、大甲醇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下游产品开发。在能源与资源化工、新合成化工、新材料化工、新催化技术等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中有重大突破。加强煤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煤炭资源的转化。
——加快轻工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利用我区多种纺织原料,开发纺织和服装产品新花色、新品种。利用特色农业提供的原料,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出口能力。培育若干国内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
——有色金属材料和电子工业新材料的重点新产品开发,要由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钢铁工业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成本,重点开发特种钢材,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材工业的新产品开发,以提高质量、节能、节地、节水、利废和环保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力度。
(四)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点,加快高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功能,推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信息技术。围绕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引进与开发企业信息化、数字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的共性技术和软件产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促进骨干网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公用信息交换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标准,研究开发多语种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和软件产品。发展软件技术联盟,开发面向中亚、西亚的软件出口产品,培育外向型软件产业。发挥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预报、地图测绘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开发具有特殊性质(抗旱、耐盐、耐寒、早熟等)的生物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构建、分子标记、基因转导、分子克隆、胚胎移植等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发用于农产品加工、高效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发酵技术和酶制剂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生物信息技术,研制生物诊断芯片、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建立生物药品研发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
——新能源技术。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产业化。研究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技术,开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系列产品,培育风力发电设备的配套产业;开发太阳能兆瓦级并网发电系统及其组合元器件,攻克兆瓦级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百兆瓦级阳光电站的可行性;开发车用的生物质能液体燃料;开发新型蓄能产品。
——新材料技术。重点开发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为原料的特种型材及电子工业专用材料生产技术,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聚乙烯、聚丙烯系列新型材料生产技术。继续开发敏感功能材料及传感器技术,加速石油化工新材料、稀有有色金属新材料、纺织新材料、新型节能建材生产基地的建设。
(五)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要围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自身素质、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善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事业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资源与环境。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水土光热资源以及极端条件下的生物资源。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开展生态环境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开发生态恢复重建、环境保护治理的新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标准支持技术、工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和净化技术、污水和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人口与健康。加强地方病、高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中药、少数民族药的开发和现代化为重点,开展药用植物和特色药材的研究,研制创新药物,完善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加强计划生育的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
——防灾减灾。针对多发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煤田火灾、草原蝗灾鼠害等,开展成灾条件、机理、规律的研究和灾害预测预报、减灾救灾的技术开发。
——社会安全。加强重大疫病的研究和监测、评估、防治技术开发,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快速应急反应系统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同食品安全相关的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开发。
——其他领域。在交通运输、通信、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务业的相关科技领域,加强研究与开发工作,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科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开发各类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区生态环境与古迹文物保护技术。
(六)加强基础性研究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在同新疆优势自然资源和特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和领域开展定向性应用基础研究。
——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深化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绿洲生态系统安全及其动力学机制。从生态系统同水资源转化和水盐运移的角度,深化对荒漠化、盐渍化的认识,为水资源的开发、流域治理、生态改善、环境保护和绿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矿产资源的成矿、成藏机理研究。研究我区及邻区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机理和规律,研究油气资源形成、运移和储存的地质条件及分布规律,发展大陆地质科学,为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油气田提供理论指导和预测手段。
——特殊环境的生物资源研究。围绕本区特有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和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这些资源的种群、存量、生物功效成分及其基因结构,建立特殊环境下生物基因库,探讨野生生物(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
——地区性特高发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探明地方病、特高发疾病的流行现状、环境影响因素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其作用的机制。研究其民族易感性的遗传学机制、环境因素对基因变异的影响及致病机理。开展特有中药、少数民族药功效成分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中药、少数民族药基础理论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以及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坚持平台的“硬件”建设同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平台的重点建设同科技发展需求相结合、政府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相结合、平台建设计划同科技项目计划相结合、自主发展同对区外合作相结合、公共财政重点支持同社会共同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整合与集成现有资源,用增量投入激活存量,优化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布局和配置,建立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提高利用效率,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内外衔接、共建共享的格局。
——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已建11个重点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主创建、省部共建或同其他省区市共建等方式,在石油化工、生态环境、医药卫生等领域再建若干重点实验室,并争取使其中1~2个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增强已建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和孵化功能,在此基础上,在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建筑材料等领域再组建若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争取发展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中试基地建设。在“十一五”末,建成特色农产品加工、新药与少数民族药研制、风能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型建材开发、煤炭转化、有色及稀有金属材料开发、节水灌溉设备研制等中试基地。
——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建设。重点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为协作网成员单位,对2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实行协作共用。增加投入,解决仪器设备数量少、档次低、设备不配套的问题。
——资源标本、实验动物共享平台建设。对有区域特色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遗传、生物标本、矿石化石标本、活体实验材料等7个类别资源进行搜集、保藏、保护、数字化加工和共享。建立实验动物集中生产供应基地和实验动物标准化引种、饲养、供应、质检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收集和集成资源数据、环境数据、文献数据,建立分级分类科学数据库;抢救濒临散失的科学数据。解决科学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分发的技术和体制问题,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建立科技文献、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对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实行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加强科技成果、人才、供需信息、转化设施与设备、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特色区域和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重点在信息服务、现代畜牧业、特色林果业、种植业、新型建材、新药与少数民族药等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基地。
四、主要措施
(一)推动科技兴新强化实施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疆的大开发中推进科技兴新逐步进入强化实施阶段。重点推进“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贸”、“以科技为先导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产品名牌创建工程”、“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区域支柱产业培育工程”、“科技兴新素质工程”。深化地县和行业的科技进步考核,推行地、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县(市)科技工作年”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切实推进科技兴地县、科技兴行业工作。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知识水平和运用科技从事生产及管理的能力。逐步建立和强化科技兴新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政策法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撑体系。
(二)多渠道加大对科技的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制,形成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的机制,多渠道地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继续增加财政科技拨款,实现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速度。鼓励和吸引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资金进入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领域,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和投入的主体。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的科学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从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金融监管等方面,依法有序地推进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的选拔机制、竞争机制、培训机制、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建设一支多民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大吸引归国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力度,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加强高级技工和农牧区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通过科学技术普及与培训,传播科技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推广科学方法,促使各族群众理解科学并广泛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为建设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建立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民创新意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科技创新的设施条件和物质基础,着力办好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技创新搭建必要的工作条件平台。扩大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大力协同与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大力扶持各类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基地建设。营造有利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调动科技人员和各族劳动者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五)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作出在新疆加快发展、确保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性机遇,利用援疆干部作为桥梁纽带,发展同兄弟省区市特别是东部省市在科技方面的长期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新疆同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在科技上各有所长、互有所需的特点和已有的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使新疆成为我国对中亚国家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开展信息收集与分析的窗口、学术交流的桥梁、技术转移的渠道、科技合作的基地;积极开拓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新疆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支持与帮助。要用大开放、大合作来推动新疆科技的长足进步和人才队伍的大发展,从而保证自治区“十一五”和到2015年科技规划目标的实现。